第一篇:小学数学兴趣活动教学设计
数学兴趣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奥数“盈亏问题”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稍复杂的“盈亏问题”这一类应用题的解法。强化通过列表解题的方法,灵活运用“盈亏总量÷两次分配的差额=人数”这一等量关系进行解答。
教学设计:
一、实际引入例题:
(例4)把一包糖分给一些小朋友,如果每人分8粒还剩18,如果其中10个小朋友每人分7粒,其余的小朋友每人分10粒,就刚好分完。有多少个小朋友?这包糖有多少粒?
解题的重点是:如何将,“10个小朋友每人分7粒,其余的小朋友每人分10粒,就刚好分完。”理解成每人分10粒,欠30粒。
列表 :
每人分8粒,剩18粒
每人分10粒
欠30粒(30+18)/(10-8)
巩固练习:
1、小军骑自行车从甲地往乙地,出发时,心里盘算了一下,慢慢地骑行,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时才能到,使劲地赶路,每小时行15千米,上午11时就能到,如果要正好在中午12时到,每小时应行多少千米?
学生尝试练习:
2、甲和乙有同样多的信纸和同样多的信封,甲每封信用1张信纸,乙每封信用3张信纸,甲的信封用完还有20张信纸,乙的信纸用完还有20个信封。甲有多少张信纸?多少个信封?
学生尝试练习
第二篇: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直线和线段
教学内容:
六年制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102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并能区分直线和线段,会量、会画线段
2.提高学生的实际绘图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区分直线和线段,会量、会画线段。
教具准备:
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过程:
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投影图画),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来学习。看,今天学什么? 1.新课
(1)直线的认识:
①两组线对比:(投影)
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线不是直的,右边的线是直直的。这四条直直的线是直线,我们先来认识直线。
②直线是怎么来的?
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投影)
(先出示一个亮点)这是一个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有多长呢?谁也不知道,因为它可以无限延伸。
③画直线:
用铅笔尖沿着直尺边或三角板的一边在纸上能画出直线。
教师画直线:____________
这条直线有多长,你知道吗?
(2)线段的认识:
①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板书:_)
谁来指一指,哪部分是直线,哪部分是线段?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呢?(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下面哪条是直线,哪条是线段?(板书如下)
直线:────────────
线段:
直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直线没有端点,不能测量出它有多长。线段有两个端点,能测量出有多长。)
直线和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线)
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②判断:(投影)
指出下图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直线,哪些不是线段?
③桌子边、黑板边、书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线。你举例说说哪些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④量线段:
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直尺的边与线段重合,另一个端点对准尺子的哪一个刻度,就知道线段长多少了。
教师示范:
把书上第103页的三条线段量一量,注明是多少厘米。
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条线段,量出有多长。用这张纸,折出一条最长的线段(对角线),量出有多长。
⑤画线段:
示范:画一条60厘米长的线段。
对准零刻度点一个点,对准60厘米刻度点一个点,沿直尺边,把两点之间用线连起来,线段上注明60厘米。
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画线段:
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2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小结:
小灵通问:今天你们的收获大吗?学了什么?
(板书课题:直线和线段。)直线有端点吗?线段呢?有几个端点?
直线能量出有多长吗?线段呢?
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关系? 2.动脑筋:(投影)
小机灵说:我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①_有几条线段?怎么数?
②_有几条线段?怎么数?
③_有几条线段?怎么数? 3.结束语
小灵通和小机灵十分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初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学得很好,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学呢,欢迎你们再来。4.板书安排
直线和线段
小结:
第三篇: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育必须朝着适应未来的方向进行深刻的变革。自2001年9月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的课堂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初见端倪。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
但需要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而且需要适切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第一,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长期以来,教师们普遍认为系统而复杂的教学理论不易被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论,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事实证明,理论必须与实践不断结合才能为教师所掌握和运用;同样,也只有经常性地反观课堂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深度思考与梳理,才能使教学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这套《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正是积极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课程的推进既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应看到,它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极好机遇。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机械的重复。教师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作为专业人员还必须遵循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谙熟他们的需求,掌握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第三,在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天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老人老得还快的大变革时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不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因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深圳市南山区正是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对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知识的建构过程,如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这套丛书中的教学设计虽然侧重活动性,但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力图向人们反映一种理念:只有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心得体会
三道镇新民学校 刘国伟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的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做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 “ 做中学 ”、“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到轻松、快活。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显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活动,体现了人文取向。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鲜明特征。
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注意几点:
1、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当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有利于求异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并在“过程”中享受到比较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比较宽广的活动空间,为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2、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要运用多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多给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及交流评价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机会。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扩大参与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从中弥补了很多不足,我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鲁迅小学 冯木兰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在今天,数学已经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成为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 培养 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我们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它的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数学教育转到素质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数学应用意识薄弱,长此以往,必将学而无用,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它提出,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
3、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学生只有主动地寻求数学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有它固有的起源。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切头去尾烧中段”,很少讲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事实上,对学生来说,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让每个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使所学知识更能一体化。所以,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数学教学的理念,教师有必要通过讲授或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周率,教师可以准备三个圆:一个一元的硬币、一个自己剪的圆、一个圆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来理解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倍数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圆周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讨、自己参与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课堂教学中要采撷生活实例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涵意,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传授与数学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生活中经常看到、经常听到的许多 事情都能成为数学课堂很好的素材。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应用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在应用题教学中,若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到课堂中来,与教学相结合,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与其说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解决身边的一件事情。学生也不会再为了解题而解题,而会尝试着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小事。这就是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所带来的作用。其实不仅应用题可以创设情境,数的认识、几何知识等也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类似的场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的游戏,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营业员、顾客,有一定数量的钱去购物,营业员找钱,其他同学生判断营业员找的钱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如果把它放置于课堂中,则更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若放手让他们去观察、去实践,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涨,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3、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让学生了解附近市场或超市的销售情况,提出进货建议。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市场的货物种类、每天的销量、哪些商品的销售额高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出进货建议。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教室的费用。这需要学生首先测定教室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种涂料、需要多少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付,明确了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粉刷教室的费用有个初步估计。
4、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例如,实习期间我听过这样一堂课:一位教师教学第九册“实际测理”一课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比较近,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两地距离。如果地面上两地相距很远,超过卷尺或测绳的长度,怎么测量呢?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就拿出标杆提示学生,马上就有学生想出利用标杆插在两地,再在中间多插几根标杆,使它们连成一条直线,再分别测出每相邻两根标杆之间的距离,最后把测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较远的两地距离;接着这位教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来证明这一方法是行得通的。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的讲述,进一步来证明这一点。他这样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但那位教师并未满足,他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测量工具或不要求测量结果十分精确时,你会怎么办?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再思考。有的学生想到用“手掌”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伸开的“手臂”来测量;有的学生想到用“眼睛”目测或用“脚步”步测。这位教师这样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读出它的数学表现或描述,而需要我们自己去描述、去发现。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找到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或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研修心得
作者:赵晓斌 时间:2012-08-01 16:00:59 通过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主要表现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真正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1.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 2.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在解决问题。3.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应是教师直接点拨,应在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激发数学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激发数学兴趣
王青红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有能力,却少有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成绩不突出,但如果教师能启发他对数学的兴趣,使他喜欢学习数学,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迅速取得很好成绩,可见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否取得成功,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真
正的有效教学。
一、设“疑”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趣味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教师:它能被2(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难倒教师,学生觉得教师太神奇了,这时教师紧跟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三、以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在这样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例如教师都感到:在教学一些概念、法则时,学生往往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教师也觉得教起来吃力。可是如果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的理解到掌握概念;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再动手操作探索出规律,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李美林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指责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
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敢于尝试。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王青红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4效的运用。“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三、数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数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日志-------激发数学兴趣
激发数学兴趣
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设“疑”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趣味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迁移,迁移到数学学科的兴趣上。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教师:它能被2(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难倒教师,学生觉得教师太神奇了,这时教师紧跟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自然十分强烈。
小学数学教学日志
李美林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适当加以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评语可以指导学生做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指责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
从而会使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运用知识的迁移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其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敢于尝试。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例如,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王青红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4效的运用。“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三、数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数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
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