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香满径,感悟满怀——《论读书》创新教学设计
——《论读书》创新教学设计 ■ 张会军 【设计思想】 《论读书》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读书妙悟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它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作为消遣、装饰和增长才干之目的,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可选用浏览、略读、精读等方法。最后,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式阐述了读书的作用,并援引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由此,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学生阅读感悟为主线,教师引导归纳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的定位,我采用以下七个环节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
1.“课文我爱读”,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做到对文本个性化感知。2.“交流我进步”,学生朗读所勾画的关键句,彼此交流看法,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交流。3.“结构我梳理”,教师提出重点关键句,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读书的”这个问题展开探究,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升。4.“技巧我领会”,采用先小组合作探究,再选派代表归纳的方式学习课文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式。
5.“名句我来读”,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在语句旁作出批注,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集体交流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评价。通过学生自己赏析语言美,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提高鉴赏句子的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感受读书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6.“名句我积累”,“故事我来讲”,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读书名言、读书故事,使学生在品味本文的语言美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的积累。7.“读书交流会”,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读书感悟。通过“我喜欢的一本书”、“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感悟”等活动方式达到交流个人积累,感受读书乐趣,表达个人感悟,培养读书品质,陶冶高尚情趣的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理念的定位,我把本文的目标定为:
1.了解关于散文大家培根的文学常识,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2.个性化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
4.赏析文章语言的意韵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学会读书。教学难点: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交流。3.练习法:在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4.评价点拨法: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及时做好的评价,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不少名人儒士都对一样东西十分痴迷,那就是书。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这样写道(用电子白板展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可见书在带给人们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拓展着人们的视野,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引领着一代代读书人树大志,展宏图。那么书为何物?又如何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培根走进他的著作《论读书》,一起去探寻读书的奥秘所在。
二、作家我简介
(一)名人我认识:学生介绍、教师投出、全班齐读
同学们,你对作家培根了解多少呢?(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用电子白板链接展示)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从文体的角度,他的随笔体散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培根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平易流畅,含意隽永,笔法灵活,语言精辟,启人深思。
(二)字词我来记:教师投映出生字、学生认读、师生纠正
三、个性阅读,整体感知
(一)课文我爱读:个性阅读、勾画语句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提示:在议论文中,哪些是关键句呢?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或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都可以称之为关键句。好,请大家自由朗读,勾画关键语句。)
(二)交流我进步:学生交流、大声朗读、说出理解 学生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然后交流自己的理解感悟。
(三)结构我梳理:朗读句子、理清结构
1.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出了3个关键句子,让我们把这些关键句子齐读一读。(教师用白板展示以下三句)(1)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2)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2.思考:这些句子论述了关于读书的哪些问题? 明确:(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言简意赅,堪称警句;(2)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读书方法有浏览、略读、精读;(3)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运用排比,归纳各学科的作用,连贯而富于气势。
(四)技巧我领会:合作探究、代表汇报、归纳总结
1.合作探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教师适时板书)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对比论证: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小结:这篇文章是培根的一篇随笔。与一般议论文相比较,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述,全篇围绕着“读书的益处”这一中心话题阐述,此外还谈了读书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等问题。
四、朗读课文,名言批注,深化理解
1.培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是一位诗人。”培根的随笔语言除了有诗歌的韵味,还有格言的深刻。接下来,我们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其语言的韵味和深刻。这次朗读老师也想参与,谁愿意与老师一起合作读课文?(现在,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课文一遍。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可以作读书名言的句子标画出来。)2.学生勾画语句,并作出批注性评价。教师投示例句并指导赏析的角度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句子分别以“读书”“讨论”“作文”为例论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句式整齐,使论证更为有力,这种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举例论证。
点评的角度自主确定,可以挖掘句子思想内涵,可以分析论证方法、赏析修辞手法,也可以涉及遣词造句,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以其作论点说一段话)。我们采用先自主解读,后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建议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作批注)。3.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发言时请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即先朗读你所勾画的读书名言,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一)名言我积累:教师激发、学生交流、全班齐读
1.今天我们聆听了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古往今来,古之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以激励后学之士,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能把你知道的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投示后,全班齐读。(1)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3)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4)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二)故事我来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1.你还知道哪些读书的故事呢?请把它说出来激励大家成长。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读书故事。3.教师补充交流。
(1)鲁迅嚼辣椒驱寒;(2)王亚南苦读成才;(3)囊萤映雪;(4)苏秦锥刺股;(5)孙敬头悬梁
(三)读书交流会:我的读书生活
请从下面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读书生活。(1)向你推荐一本好书;(2)我的读书方法;(3)我的读书体会。
六、结束语
最后,我想把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转送给各位同学,希望达到师生共勉的效果。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成功境界说: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登高望远,就没有远大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实现目标的迫切愿望,就难有执著面对征程的决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度的苦苦寻觅,就没有瞬间的顿悟。)这三句话一语道破人生成功之路:必经起初的迷惘、执著的追求、忽然之间的顿悟。同学们,知识就是力量!与书为伴,其乐无限。
第二篇:书香满溢,分享读书感悟
书香满溢,分享读书感悟
打造书香校园,引领每个教师成为一个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在中青年教师中形成好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的读书氛围,是我校提出的七大行动之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8个春秋。8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走上了三尺讲台,我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确不容易。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资讯日益丰富,我们只有靠常常读书来“充电”,才能有自己的教育生命活力。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新时代所淘汰。教学离不开读书学习,读书能使我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
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工作,谦虚学习、认真读书,更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创新。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让读书与教书,使我教书育人的日子不再枯燥乏味;让教书与读书,令我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我将不断地努力工作,教好书,多读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争取教书读书双丰收!
第三篇:书香满校园悦读伴成长读书节节标设计
书香满校园悦读伴成长读书节节标设计
读书节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读书平台,以下是设计读书节的节标,供大家参考!
书香满校园悦读伴成长读书节征文稿: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大力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下面特举办读书节节徽设计大赛,真诚期待同学们的参与!
XX中学“书香满校园 悦读伴成长读”读书节节标
1.内容要求
突出XX中学“书香满校园”的活动主题。
宣扬XX中学读书节“读书成习惯书香飘校园”、“好书伴我行”的活动口号。
要立意新颖,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读书气氛。
2.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要求为原创,不得抄袭。
设计说明200字以内。
写清班级、姓名。
作品征集与评审方式
20XX年11月1日至20XX年11月30日
奖励办法
先班级自评,再择优进行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奖品。
我校校徽是圆形的,环内是由赵全营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字母“z”犹如一位健壮的少男,迈着大步向前冲。字母“q”宛如一位婀娜少女,又像耳朵在倾听。字母“y”就是一本打开的书,又好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和学校雕塑主题“翔”产生异曲同工之妙。寓意:学习改变命运,知识造就人生。
第四篇:读中感悟 创新悟情 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送太阳”游戏(课件)。按课文内容,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拖送到四个季节的图片中去。(可以请学生上台亲自操作)
(2)、奖励相应的太阳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太阳以学定教,学生喜欢哪段,就指导学生研读好哪段。(课件随机展示画面)▲第一小节
(1)指名读(“绿绿的太阳”,读得可真好?你喜欢吗?想不想读?)-指名读。
(2)这绿绿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3)是啊,夏日,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把大地都烤热了(出示“夏日炎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烈日当空时的感受和愿望)假如有一个绿绿的太阳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地将是一片清凉,多舒服啊!小朋友,你们感到舒服吗?愿不愿意通过朗读把这舒服的感觉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4)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到丝丝凉意,我也想读读,谁愿意和我一起读啊!(齐读第一节)
(注:那绿绿的太阳如果挂在冬天,你喜欢吗?可跟进教学第三小节)
▲第二小节
(1)谁喜欢这个金黄的太阳?喜欢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
(2)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
随机出示:果园里,果子熟了。
①指名朗读。
②指导读好“熟了”一词,随机指名读并进行评价。
③齐读句子。
(3)你们看,金黄的落叶正忙着邀请小伙伴,去果园品尝水果呢!(放录像)
(4)这一张张飞舞的落叶就像是一张张请柬,来到了我们小朋友中间,谁是那金黄的落叶?(师生互动表演,给学生戴上落叶头饰)
①师说:落叶妹妹,你好!我是小鱼姐姐,听说果园里有许多果子成熟了,你能向我介绍一下吗?(生介绍)
②师说:哇,有那么多好吃的果子呀!你能不能邀请我去果园尝尝水果?(生发出邀请)
③师说:谢谢你的邀请!
(5)落叶妹妹,你瞧,你的小伙伴们都来了,你快去邀请他们去果园吃水果吧!(生生互动表演)
(6)谁也愿意做这片金黄的落叶?那就到四人小组去演一演,一个人演落叶,其他三个小朋友演他的小伙伴!(四人小组表演)
(7)小伙伴们,落叶这么好客,我们赶快用朗读来回报他的这份盛情吧!
出示: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8)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这红红的太阳,谁喜欢呀?(指名读)
(2)出示“漫天飞雪”的景象,此时你又有什么心愿?(自由畅谈-指导朗读)
(3)冬天,冷风飕飕,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的,多希望有个红红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小画家就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一起去感受一下冬日的温暖吧!(齐读这一节)
▲第四小节
(1)这个彩色的太阳,谁来读?(指名读)
(2)春天为什么是个多彩的季节?(自由畅谈)
(3)是的,春天,太阳就是彩色的,她照在了草地上,小草怎么了?
①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
她照到草地上,小草()。(指名说说)
②它还会照到哪里?
出示: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汇报交流)
(4)这彩色的太阳给春天带来了万紫千红,你们看(出示一组图片),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词来赞美她?(指名汇报,随机出示词组)
(5)把学生说到的一组描写春天的词组都出示(预设如下):
柳绿花红、和风细雨、莺歌燕舞、蓝天碧野、冰雪融化
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紫千红、山清水秀
(6)齐读以上词组。
(7)春天真美啊,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这个彩色的太阳所带来的多彩的春天的吧!(齐读第四节)(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灵活组织教学的引导作用,效果很不错。)
五、拓展性思维过渡:多美的太阳,多美的心愿!小朋友,你们心中有什么心愿吗?用你手中的彩笔把他画出来吧!
1、学生自己画。
2、作品展示
3、仿照课文,联系所画的太阳,说说“我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我是怎么想的?”(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作品成果,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通过自我欣赏和他人的赏识,激发学生兴趣,在他们的心灵,画出的不仅是太阳,而且是希望和憧憬,只有让学生把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出来,相互交流才能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论艺术思维在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艺术与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本质上具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概念,载体和表现也有许多共通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与设计存在一定的特性。因此,艺术与设计不断地沿着各自的轨迹向各自独特的方向发展,艺术更多地含有精神性内涵,而设计更多的是具有实用性特质。当今社会,艺术与设计不可避免地相互作用和浸染,尤其是在设计教学中,艺术思维的强力介入,有力地将设计内涵变得更具魅力,真正成为可视且与艺术品审美价值相当的成功作品。
一、艺术与设计
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一书中是这样定义艺术的: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够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若就主观方面,他谈道,艺术是艺术家的理想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的自我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不是在实用,而是在纯洁的精神中的快乐,它是自然中的最高级创造,是精神的创造。在此,艺术精神化的内涵,是艺术本质中的最为核心的要素。
精神性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借助于物化的艺术产品,精神愉悦达成共鸣,因此,艺术的精神性表达成为艺术品创作的核心。由于人类的精神需求多种多样,物化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丰富多彩。作为人的艺术家,必然会在既作为创作主体也作为欣赏主体而进行的创作中体现出精神取向,艺术品的呈现形式也会大相径庭。这也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形成极大反差,一个是精神的物化表达,另一个却是物质本身的语言呈现。
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随着人类劳动工具的产生,设计也应运而生。设计和技艺、营造密切相关,它的制作性是核心的性质,而艺术性的展现需要依附功能和器物的外形而体现。使用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一切对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产品、用品都应是设计的范畴,或可以这样说,一切人手所造的物品都应具有设计,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但现代设计概念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师成为一种被细分得过于细化的工种,成了生产环节上的依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不需要艺术性思维的融入,艺术性思维成为现代设计中提升与创新的必然条件。
作为教育的环节,艺术是设计师走向真正设计道路的第一关,如何将艺术与设计更好地融合起来,将艺术思维更好地融入设计教学中,提升艺术思维与自觉运用艺术思维的能力,是现代设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影响个体一生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课题。
二、当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设计教学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旧有模式的延续,虽有所改进,但大体框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一框架以实用主义和分段教学来设计实施,在课程关键环节即课程主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依然突出实用主义思想。并且,各个课程间的层次感与联系性缺乏,课程定位模糊,内容交叉或不相容,使学生对学习方向性出现定位模糊的情况。
1.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的融合度下降
培养模式决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现在,在普及式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需求有限,设计师是设计人才中较为高端的人群,决定设计师的培养不是普及化培养,而是小众化和精英化的培养。但规模化培养似乎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现有大学教育机构中还没有一个学校或机构可以培养全系列的设计人才,总是要按门类和学科进行培养。并且,设计师是一个有着极高实践相关度的群体,脱离实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设计教育中,实践环节的教育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设计教育培养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消化融合度下降,实践解决能力不强。
2.课程相关度严重不足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推演,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提升,它们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相互关照。在设计教学中,课程安排逻辑比较简单,大多遵循理论―实践、基础―专业的模式,看似合理,仔细研究,却会发现很多不足。学生的学习时间轴是纵向的,使得前修和后修间会出现断层。对于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我们的认识较为落后,认为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将基础课程的功能简单化与单一化。有些基础课门类是非常独立的学科,既可作为专业课的辅助,也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艺术或设计形式。因此,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是并行关系,在教学上就应进行并行安排,但现在大多数院校是先上基础课后上专业课。
至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联度是否密切,是大学教育中非常不平衡的因素,集中于艺术或设计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完整性和匹配度相对高一些,而在一般性大学所设的艺术或设计专业中,由于课程学时限制,课程配置受到极大的限制,课程之间的连贯关系和匹配度受到严重影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首当其冲的是基础课程的消减。而通常情况下,艺术性思维的培养就大量存在于这些课程中,这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建立相当不利。
3.教材一味地追求新、奇、特,迫使基础性知识的断续感增加
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与优化,这无可厚非,但一些基础性的认知和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反复实践验证的理论和结果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和保留,一些固定下来的东西应作为经典予以传承且发展。将过时和错误的知识信息修改和抛弃,而不是为求新而求新,做无源可溯的创新和无本所依的新奇创造,这样的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和发展,对学生来讲,更是将其带入歧途的工具。艺术性融入设计教学的缺失,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许多课程的安排和教授,更注重技术问题,对学而能用的更加重视,忽略设计更高层面的追求即艺术性的追求。
三、应将艺术创造性地融入设计教学
当今的设计教育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和矛盾,有许多是深层次问题,但就课堂教育教学来讲,最大的问题是艺术创造性如何全面地融入设计。设计教学有着共性规律,艺术融入设计应是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提高设计教育领导者的认识,让设计教育在注重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加大艺术性感知和理念的投入,带动设计的创新发展和思维平台的提升。
创造是设计与艺术共有的特质。艺术创造作品不是以社会生活的公用为目的,而设计作品是以特定条件为设计目的,因此设计创造性的发挥是在一定的限定性中寻找突破,艺术性的附加就是其最重要的突破条件,包含有感情附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在设计中加入这一元素是必要的。任何与人相关的物品、住宅和机械等,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有使用就有情感交互,而艺术是使这一情感传达的载体,设计成为提升功能性和交互性的最佳手段。
1.平行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尝试设想
将艺术融入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课程配置和安排上进行创新改革。现有的课程形式是点状化排序,这好比一条穿好的珠链,珠与珠之间看上去相连,实际上却各自为政。平行式教学是将所有课程平行展开,好比拧麻绳,从大一到大四直至研究生,将一门课程纵向展开,贯穿始终,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间形成相互联系,课程学习相对拉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学习由浅至深,学科相互渗透,学习效果成倍提升。
2.创新教学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艺术思维,在处理专业课程时充分认识艺术性在课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大艺术性思维的融入,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在艺术性融入设计的思维框架下学习。而且,在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针对情感融入创新教学研究,将艺术思维中有利于设计运用的内容植入设计教学,创新教学,使设计教学平台出现本质提升。
艺术思维融入设计教学的设想,是设计教学的一种思考。当前,旧有设计教学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地运用多年,虽历经多年调整,但整体框架没有什么变化,大大地限制设计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积习。要打破这种愈发显现的不利局面,唯有进行深层次改革,改革设计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学生培养的结构,寻找新的方法,探索新的形式,融入新的内容,这是我们亟待思考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