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写小学数学教案
怎样写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文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写小学数学教案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注意,设计意图不是教学环节。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教案右侧,有专门写预设与设计意图的地方,写的时候请注明预设:设计意图:几个字)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 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第二篇:怎样写数学教案
教案是精心备课的结晶,倾注着教者的智慧和才能。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既要组织教材,又要选择教法。实际上,教案就是教者所拟定和规划的全部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组织教材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一节课的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这里以新授课为例,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复习提问。包括前次作业有独特见解或有共性错误的问题,上一课所学过的主要知识内容与新授课的联系。可根据时间来确定内容的多少。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分数概念密切联系的是“平均分”这个概念,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复习“平均分”这个内容。
(2)讲解新课。在钻研教材时,已经明确了新授的内容,现在要进一步把这些内容具体化。例如,怎样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怎样把新课题揭示得自然而明确,学习新知识要分哪几步,怎样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题怎样排列,怎样有序地讲解和练习,语言是否规范而准确。例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从平均分概念出发提出问题:把一张圆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引出课题“分数”。在讲解新课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讲几分之一,再讲几分之几,然后再给出分步的初步概念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设计。首先要认定课本中哪些题目适合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如果题目不够,可进行补充。其次要考虑哪些习题应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哪些由学生独立解答,还是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平均分”是分数概念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因此为了检查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应安排辨别性练习。
(4)布置作业。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便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知识。
(二)(1)课题。
(2)目标要求。(3)重点难点。(4)教学准备。(5)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检查。(3)学习新课。(4)探究练习。(5)布置作业。
新老师要尽量写好祥案,要求写出如何检查课外作业,复习哪些具体内容。讲授新课时如何揭示课题,如何启发谈话,详细步骤怎么安排,巩固阶段小结由教师进行还是由学生归纳。课堂练习和探究如何进行,多少人板演等。还要考虑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板书如何设计等。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按照《教育学》阐述的教学基本原
则进行。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等等。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施行的育人活动,我们需要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统领下,用一系列集传统之精髓与素质教育之创新于一体的原则和要求去规范教学的行为,保证教学活动始终沿着新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开展,以保证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和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教学一般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学科的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切实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发展与数学相关的各种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心理品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汇集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归宿在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育人活动过程,其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就具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是国家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实际上反映了数学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传授数学知识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载体。提出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妥善解决教学与发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及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
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呢?第一,全面认识和挖掘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育人功能。小学数学教材是集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其内容充满着影响学生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透过图形、符号、数字特点和文字描述等数学知识的表达形式,认真分析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的智力发展、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育人功能。第二,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几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必须确立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无知者必然无能。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反过来,在教学中又要高度重视学生数学
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能力和数学知识协调发展。然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往往寄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之上,并通过解题训练实践活动形成个性心理特征,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能力。其次,要处理好传授数学知识与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数学知识的传授落实思想感情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都受到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再次,要处理好能力培养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在教学中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思想感情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感受到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成功体验,来激励学习信心和调动发展能力的动机,为他们建立起用健康的心理投入学习、发展能力提供动力。第三,制定有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的功能。在教学中制定学科总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构成完整的体系,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具有哪些方面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发展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从宏观上做出实现传授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正确导向。
二、重视教师启发诱导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师生教与学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启发诱导的教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教师启发诱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能够学
好数学,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另者,要创设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暴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从中调理学习方法,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其次,实行启发式教学。落实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在于全面实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还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热情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还有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点拨上,对数学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能够解决的教师不包办,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和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第三,让学生学会教学学习。这一点可以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等方面来实现。
三、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征,从数学概念到数学原理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遵循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感知,让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学知识的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概括出数学原理和法则。通过直观教学可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和原理的难度,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是一条最能反映数学教学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搞好直观与抽象的结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时,根据数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图形直观、实物直观、多媒体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进行直观演示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等感知活动,去获取数学表
象,进而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实现形象直观及时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正确地理解法则、公式的意义。
四、注重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和掌握数学知识结果并重的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系统性甚强的学科,在教与学上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贯彻这一原则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知识掌握水平,让他们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即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背景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二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引导和展现。即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思维过程,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起点、思维过程展开的方向和思维活动的最终结果,在学习中充分展现他们的数学思维过程。三要重视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果和获取数学知识过程的反思,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去推断出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正确性;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动反思,逐步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一些反思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反思。
五、坚持理解巩固和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妥善处理接受与探索、巩固与创新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对所学内容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贯彻理解巩固和探索创新的有机结合是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第一,善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即是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超
越教材说明和教师的讲解去创造性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让他们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甚至是教师和教材编者没有发现的问题,勇于对教材中某些问题和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对一些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善于变换角度去探究,学会寻求新的途径解决学习的困惑。第二,要改进学生的数学练习。练习是学生实现数学知识巩固、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和创新最有利的训练形式。因此,我们要改进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模仿性和重复性的练习,尽可能地采用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用创新的练习形式去巩固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一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些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的解答,从多角度、多侧面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具有新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感受学习创新的乐趣。二要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题,有意识地让学生选用认为最好的方法解答问题,以此鼓励创新。三要适当加强综合性练习,在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新的发现。第三,让学生的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让学生感悟现实中的数学。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贯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旨在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师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相信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在教学
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得到良好发展,又要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人人都能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其次,把握好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国家课程标准代表国家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好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不降低国家统一要求,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情况,来制定最佳的教学目标体系。再次,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等等。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某些缺陷,提高学习效率。
对教学优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冒尖,引导他们数学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另外,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实践中贯彻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前者,乃是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映和经验总结。后者,强调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使之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第三篇:怎样写数学教案 (2000字)
教案是精心备课的结晶,倾注着教者的智慧和才能。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既要组织教材,又要选择教法。实际上,教案就是教者所拟定和规划的全部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组织教材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一节课的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内容,这里以新授课为例,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复习提问。包括前次作业有独特见解或有共性错误的问题,上一课所学过的主要知识内容与新授课的联系。可根据时间来确定内容的多少。如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分数概念密切联系的是“平均分”这个概念,因此在教学时,有必要复习“平均分”这个内容。
(2)讲解新课。在钻研教材时,已经明确了新授的内容,现在要进一步把这些内容具体化。例如,怎样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怎样把新课题揭示得自然而明确,学习新知识要分哪几步,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题怎样排列,怎样有序地讲解和练习,语言是否规范而准确。例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从平均分概念出发提出问题:把一张圆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引出课题“分数”。在讲解新课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讲几分之一,再讲几分之几,然后再给出分步的初步概念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设计。首先要认定课本中哪些题目适合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如果题目不够,可进行补充。其次要考虑哪些习题应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哪些由学生独立解答,还是以分数初步认识为例,“平均分”是分数概念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因此为了检查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应安排辨别性练习。
(4)布置作业。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便进一步消化理解所学知识。
(二)(1)课题。
(2)目标要求。
(3)重点难点。
(4)教学准备。
(5)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学习新课。
(4)探究练习。
(5)布置作业。
新老师要尽量写好祥案,要求写出如何检查课外作业,复习哪些具体内容。讲授新课时如何揭示课题,如何启发谈话,详细步骤怎么安排,巩固阶段小结由教师进行还是由学生归纳。课堂练习和探究如何进行,多少人板演等。还要考虑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板书如何设计等。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按照《教育学》阐述的教学基本原则进行。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
相结合原则等等。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施行的育人活动,我们需要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统领下,用一系列集传统之精髓与素质教育之创新于一体的原则和要求去规范教学的行为,保证教学活动始终沿着新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开展,以保证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和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特点,教学一般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数学学科的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切实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发展与数学相关的各种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心理品质,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汇集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归宿在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育人活动过程,其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就具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也是国家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
传授数学知识与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相结合,实际上反映了数学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各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传授数学知识是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载体。提出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妥善解决教学与发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及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呢?第一,全面认识和挖掘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育人功能。小学数学教材是集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其内容充满着影响学生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因素。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透过图形、符号、数字特点和文字描述等数学知识的表达形式,认真分析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的智力发展、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育人功能。第二,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几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这种关系,必须确立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无知者必然无能。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反过来,在教学中又要高度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能力和数学知识协调发展。然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往往寄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之上,并通过解题训练实践活动形成个性心理特征,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能力。其次,要处理好传授数学知识与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数学知识的传授落实思想感情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都受到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再次,要处理好能力培养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在教学中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思想感情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感受到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成功体验,来激励学习信心和调动发展能力的动机,为他们建立起用健康的心理投入学习、发展能力提供动力。第三,制定有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的功能。在教学中制定学科总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构成完整的体系,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具有哪些方面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落实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发展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品德和个
性心理品质培养。从宏观上做出实现传授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正确导向。
二、重视教师启发诱导和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师生教与学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启发诱导的教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教师启发诱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能够学好数学,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另者,要创设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暴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从中调理学习方法,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其次,实行启发式教学。落实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在于全面实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还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热情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还有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和点拨上,对数学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学生能够解决的教师不包办,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和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第三,让学生学会教学学习。这一点可以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等方面来实现。
三、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征,从数学概念到数学原理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遵循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坚持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感知,让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学知识的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概括出数学原理和法则。通过直观教学可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数学概念和原理的难度,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是一条最能反映数学教学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搞好直观与抽象的结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时,根据数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图形直观、实物直观、多媒体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进行直观演示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等感知活动,去获取数学表象,进而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实现形象直观及时向抽象概括的转化,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正确地理解法则、公式的意义。
四、注重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和掌握数学知识结果并重的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系统性甚强的学科,在教与学上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贯彻这一原则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知识掌握水平,让他们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即要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背景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二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引导和展现。即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思维过程,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起点、思维过程展开的方向和思维活动的最终结果,在学习中充分展现他们的数学思维过程。三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果和获取数学知识过程的反思,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去推断出他们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正确性;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
程的主动反思,逐步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一些反思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反思。
五、坚持理解巩固和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妥善处理接受与探索、巩固与创新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和巩固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对所学内容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全面和谐发展。贯彻理解巩固和探索创新的有机结合是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第一,善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即是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超越教材说明和教师的讲解去创造性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让他们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甚至是教师和教材编者没有发现的问题,勇于对教材中某些问题和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对一些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善于变换角度去探究,学会寻求新的途径解决学习的困惑。第二,要改进学生的数学练习。练习是学生实现数学知识巩固、提高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和创新最有利的训练形式。因此,我们要改进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模仿性和重复性的练习,尽可能地采用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用创新的练习形式去巩固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一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让学生通过这些答案不唯一或不确定的解答,从多角度、多侧面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具有新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感受学习创新的乐趣。二要鼓励学生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解题,有意识地让学生选用认为最好的方法解答问题,以此鼓励创新。三要适当加强综合性练习,在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新的发现。第三,让学生的复习中温故而知新。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让学生感悟现实中的数学。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贯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别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旨在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师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相信所有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得到良好发展,又要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人人都能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其次,把握好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国家课程标准代表国家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好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不降低国家统一要求,又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情况,来制定最佳的教学目标体系。再次,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等等。对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鼓励他们树立学习信心,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某些缺陷,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优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冒尖,引导他们数学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另外,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实践中贯彻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
则以及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也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前者,乃是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映和经验总结。后者,强调教学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使之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这样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2、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
(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
(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
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01 002 003 004 005
001 002 003 004 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 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在0、1、2、3、5这5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集体交流.
分析与参考答案
一个数是不是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与众不同,下面只是几种不同的说法:
0与众不同,理由是只有0小于1,而其他3个数都大于1;也可以说1的起笔和收笔是重合的,所以0与众不同;
1与众不同,因为只有1是处于两个双数中间;
2与众不同,因为有两个数比2小,有两个数比2大,2处于中间位置;
3与众不同,因为在3个单数中,3处于正中间的位置;
5与众不同不同,因为0、1、2、3这三个数都是一笔写成,而5是用两笔写成;也可以说只有它大于3,而其他三个数都小于3;还可以说前面四个数中,相邻两个数都相差1,只有5与3是相差2;因此5的确与众不同;
从上面的解答来看,一道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说明
这个探究活动的答案还有很多种,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都应该算正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
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
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数学竞赛,长颈鹿裁判听说同学们昨天回去写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这些算式作为竞赛题,你们高兴吗?不过,长颈鹿裁判可是个特别认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欢杂乱的东西,他要从中挑选最整齐有序的一组题作为竞赛题,你们有信心把自己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吗?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算式还是没有一定的顺序,有些乱,我们能不能把每个试题夹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整理好呢?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教师:我们在帮助长颈鹿整理竞赛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并整理得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张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教师:我们已经整理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如果现在再让你们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全?说一说,怎么写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复?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3.根据找到朋友的人数多少,大家用掌握声进行奖励,找到一个朋友,鼓一次掌,找到两个朋友鼓两次掌,以此类推。
小学数学教案 篇7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页,大约还剩()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厘米1米=100厘米线段
角和直角
角直角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第五篇:【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48页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81~8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 知识,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每个月的天数。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1)三球运行。(2)1999年—20xx年年历制成邮票形式。(3)“地球绕日”动画。
2、学习报告单。
3、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年历(卡片式)。
教学过程:
1、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揭示课题
(1) 课件显示:(三球运行图)。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 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同时老师讲解: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板书: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板书:月),同时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板书: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关于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历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具体日子回答)看年历卡片知道的。
师:我们人类很早就对年、月、日有研究,并把它制成年历卡片,(同 时出示一张),这些年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2、观察年历
师: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年历卡观察。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 数一样吗?有哪几种情况?把你的发现填在学习报告单上。(同时显示1999年—20xx年的年历卡片)
师:谁能用最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年都有12个月。
师:回答正确。
生2:我发现有些月是31天,有些月是30天。而二月有些年是28 天,有些年是29天。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3:我从学习报告单上可以看出:1,3,5,7,8,10,12这些月 份都是31天,而4,6,9,11各月的天数都是30天,二月的天数不一定。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3、课件显示学习报告单
师:从这张报告单中我们发现:31天的月份有1,3,5,7,8,10, 12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大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小月。
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 是小月?
生: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7月前单数月是大月,8月后双数月是小月。
师:注意7、8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练一练(出示小黑板)
(1)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个。
(2) 1月、( )(5月)、(7月)、()、()、12月都是大月。
(3) 5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6月30的后一天是( ) 月( )日
(4) 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5) 4月和5月共有()天
(过渡)师:有7个大月,四个小月,还缺哪个月?
生:二月。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年和闰年
1、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就不一 定,哪些同学的年历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的二月是29天?(板书:二月)二月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月。
生: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8天。 生: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9天,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2、平年、闰年的制定
(1)课件显示1996—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其中闰年一列显示为红色。
师:这是一组连续的年份,其中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通常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看来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在这组年份任选一个闰年和一个平年的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除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师: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下面我们来看书上怎样制定平年、闰年的,把你学到的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通过自学,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一闰。 师:你真会归纳。
生:我知道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已会自学了。
师:请看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一边演示课件“地球绕日”动画,一 边讲述有关的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一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称做闰年。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当做“6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平年、闰年的。(学生:“原来如此!”)
3、平年、闰年天数的计算
(1)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很快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谁的方法巧。
(2)学生分组计算、讨论汇报:
31×7=217(天)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3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参加过秋游活动吗?觉得好玩吗?小明和小芳也参加了秋游活动。
[课件出示两人参加秋游分东西的场景: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他们俩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指名一位学生分苹果。(如果学生分成1个和3个,问:如果分得公平些,该怎么分?如果学生分成每人2个,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课件演示: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学生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
[课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学生否定)
那该怎么分?用这张圆形纸代替蛋糕,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指名折纸)
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导学生说出半个)
半个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感知1/2
1、教师提出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半个,如果学生能说出用1/2表示,教师加以表扬。[课件:1/2]那另一份呢?(1/2)
[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谁?
3、你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揭题: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1/2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同时把学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馈交流。
问:这三种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圆、长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教师巡视)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时,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同学之间说说你折的分数。
4、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师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6、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课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2和1/4。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1/2和1/4谁大?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将1/2和1/4涂色的部分叠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出示],1/8和1/2、1/4比,结果怎么样?[课件:涂色部分叠在一起]
3、比较刚才折的分数。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五)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分数,那你会写分数吗?(学生如果会,让他先到黑板上写一写,如果写对了,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如果学生写错了,纠正,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在写分数的同时教师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反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课件)
长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1/2、1/4和1/8]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3、三年级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报。
师:这三个栏目分别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教师问:这块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为什么不是1/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北师大版教材第10页“小熊购物”及“试一试”练习题。
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试题。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挂图,实物,课件。
(一)切入举偶
1、出示课件,故事引入。
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 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
2、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谁能用故事的形式说出这幅图的图意。
(二)对话平台
玩中学
1、说一说。
通过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 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东南角,看一看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如果你是小顾客,你想买些什么东西呢?
指名汇报。
(3) 如果只允许你买两种食品,每种食品数量不限,你又准备买些什么呢?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问题。
(此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学生上面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会后可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答,学生回兴趣浓,积极性高。)
2、算一算。
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
(1) 仔细看图,说一说小熊买了什么食品?
(2) 那么小熊该付多少钱呢?请你来帮它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的解答可能回出现多种形式:有的列两个算式分步解答;有的把两个算式 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解答。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如果班中学生只有分步解答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将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把不同的三种形式进行板书。)
(3) 说一说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得出运算的规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4) 教师介绍脱式计算的格式及方法。
(脱式计算的格式及运算顺序是本课难点,教师在此处要多加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学中做
1、做一做。
(1) 大家真聪明。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任选一题,做一做。
(2) 指名汇报。
(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
2、想一想,议一议。
通过小组探究,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熊妈妈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1) 试着做一做。
(2) 小组议一议。
(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本题既可以用两个算式解答,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算式解答)
(3) 说一说。
结合刚才的练习,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既有减法又有乘法的情况下,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试一试
(1) 如果用20元钱买3瓶饮料,应朝晖多少钱?
(2) 如果用50元钱买7包花生,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试一试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含有乘减的运算顺序。)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 完成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认真观察,然后说说图意,最后列式计算。
(2) 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3) 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这是一题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小熊购物”的情境叙述算式的意思。例如30—4×5可以这样叙述:小熊有30元钱,买4袋糖果应找回多少钱?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再根据情境叙述算式的意图。)
2、全课总结。
提问:计算乘加、乘减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2.把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复习
1.读出下列的百分数.
20% 120% 100.5% 12.3%
2.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0.8 1.2 0.125 1.75
3.把下面小数化成分数.
0.2 1.5 0.375 1.25
4.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5.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
(二)引入
在生产、工业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有时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有时要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师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新授教学
(一)百分数和小数互化.
1.教学例1
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1)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2)教师提问:小数化成百分数分几步进行?0.25怎样化成百分数?
教师板书:
(3)学生独立将1.4、0.123化成百分数.
教师板书:
(4)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5)总结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规律.
小结: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板书:
(6)口答: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0.35 0.07 1.3 2.24 5
我们已经学会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那么,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
2.教学例2
把2.7% 124% 0.4%化成小数.
(1)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2)学生试做,老师巡视指导.
(3)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
(4)做一做:把15% 80% 3.5%化成小数
(5)总结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
小结: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板书:小数 百分数
(6)口答:把下面百分数化成分数:60% 12.5% 120%
(7)小结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二)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教学例3
把、、化成百分数
(1)思考回答:
①、、能直接化成百分数吗?
②把百分数变成什么样的数就可以化成百分数?
(2)学生试做并订正.
教师说明:分子除以分母,如遇到除不尽时,通常商算到小数第四位,再用四舍五入法
取三位小数.同时要注意等号和约等号的使用.
教师强调:因为0.167是近似值,所以 ,而16.7%是从0.167改写成的,没有再取近似值,所以 ,如果把 直接写成百分数,就要写成
(3)做一做:把下面分数化成百分数.
2.教学例4
把17%、40%、12.5%化成分数.
(1)学生试做
(2)集体订正
板书:
(3)做一做: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 2.5% 120%
(4)归纳总结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一)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25 0.07 0.9 0.415 1.3 1.041 1
(二)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72% 17.6% 106% 2% 0.8% 7.5% 100
(三)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四)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
20% 25% 33% 180% 0.6% 3%
小学数学教案 篇6一、教学目标:
1、首先带动课堂气氛
2、教会学生什么是面积。
3、学习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4、能够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三、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图、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牛奶盒,纸箱,可比克。
提问(1)这些东西我们很熟悉吧!谁来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指名说)
(2)制作这些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材料?(指名说)
师:谁能说说上一节课你学过圆柱体的哪些知识?
生:........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动手摸一摸
生:动手摸圆柱体
师:谁能说一说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师:你所摸到的圆柱体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积,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大小。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圆柱的侧面积是一个曲面,那么怎样才能把它变成我们熟悉的平面呢?(找学生回答问题)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将圆柱体的侧面(也就是这个包装纸)展开,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研究圆柱侧面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先猜想,然后说说,再操作验证。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学生要说清楚展开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图形)(展开的形状可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操作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茶叶罐的包装纸展开,看看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2)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茶叶罐有什么关系?独立操作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四)、练习
求圆柱的侧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底面半径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五)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指名说)
2、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3、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4.一个圆柱形茶叶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
(六),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比较有盖,无盖,一个盖的圆柱物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异同?多媒体出示:水管,水桶,糖盒提问:这些圆柱形物体在计算表面积时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2、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重点感受:没有盖,至少这两个词语。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3.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布置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一个笔筒,下节课带来送给自己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 )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 )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