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第二节《做家务》教学设计
吕心宇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做家务》教学设计
东郊小学
《做家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教材首先呈现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摆碗筷”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关系。并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格写出乘法算式,然后编制出2的乘法口诀。学生在经历的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已经能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且学生已经对如何来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了解,还会背诵5的乘法口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摆碗筷”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地应用,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结。学习方法: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感受、体会。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点子图和挡板(学具)教学过程:
一 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5 = 4×5= 6×5= 5×3= 8×5= 9×5= 5×7= 5×5= 二 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干家务吗?都会干些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小朋友在
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一节课,我们要通过“做家务”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了,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三 探究编制2的乘法口诀
1.出示情境图: 观察、汇报,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课件)
要摆九双筷子,已经摆好了三双,还要摆六双,他是一双一双的摆的„„ 2.动手摆筷子。
(1)师演示(课件):边摆边说“一双2根,2双4根„„
(2)生动手摆,边摆边说:“一双2根,2双四根、3双6根„„(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你摆了多少双筷子?一共多少根?你是怎么数的?(4)看老师摆(课件)学生说。
(5)看着摆的筷子,再说一说刚才自己是怎么摆的,然后和同桌再互相说一说。3.学生填课本32页的表。(1)观察思考,看懂表格。(2)独立完成表。
(3)开火车交流。(生说老师填表)(课件)
(4)你能根据表再说说双数和对应的根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5)你有什么发现?
4、编制2的乘法口诀。(1)写乘法算式。
1双筷子是2根,也就是几个2?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2双筷子是几根?也就是几个2 ?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那么3双筷子呢?用乘法算式又该怎么表示?
你们能根据表格写出4双、5双„„9双所对应的乘法算式吗?(同桌交流,汇报板书)(2)根据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
学生根据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尝试自己编2的乘法口诀。
交流订正时强调:编口诀时小数在前大数在后,得数满了“十”口诀去掉“得”字。(3)齐读2的乘法口诀。
(4)仔细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5)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的乘法口诀? 5.读读记记。
(1)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
(2)指表格任意一组信息,学生说口诀。(3)尝试背口诀 四,应用口诀巩固新知。1.看算式说口诀。
2×4 =8 6×2=12 5×2=10 9×2=18 22×3 2×9 2×5 8×2 2.看口诀说算式。
二九十八 二三得六 二二得四 二八十六3.完成课本33页第三题。(开火车)
3×2= 5×2= 5×7 = 65×7= 4×5= 9×2 = 53×5= 8×5= 8×4 = 9(全班根据算式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五.活动
利用点子图和挡板说一说2的乘法口诀。六.这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
×7=14 二七十四×2=
×8= ×2=
第二篇:2016二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2016二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表内除法
(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题答案(北
师大版)
第五单元 表内除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师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学生实际操作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其中“平均分”的含义以及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一)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材选用了“小松鼠分松果”这个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并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活动,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出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操作和交流,亲身体验和理解平均分。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概念,在本单元教材中,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之上的。教材没有提出“两种分法”,而是将不同的分法安排在平均分的的教学中,突出了除法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把物品任意分成几份以及“同样多”的含义都 1 有一定的理解和经验。教材在活动安排中,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借助自己生活经验呈现出不同的分法。
在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也注意安排了除法与乘法的衔接,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
1.结合动手操作和具体事例,经历由“平均分“到用除法算式表示抽象过程,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口诀求商。
3.能在熟悉的情景中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并解答问题。在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对除法和用口诀求商有兴趣,对学好数学有信心。有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列出除法算式;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建议
除法师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运算形式,虽然学生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但是理解除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切身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参与操作活动。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7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平均分 1课时 认识除法(1)1课时 认识除法(2)1课时 乘除法的关系 1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1课时 活动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总计 7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认识平均分。教学提示
学生在本单元开始第一次接触除法运算,为了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学习表内除法打下基础,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设定的“小松鼠分松果”的问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有哪些分的方法,再提出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么办,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分析能力的锻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个送过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仪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花片 学具准备:花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创设情境
师:(板书课题:平均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认识平均分,在学习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
师:有一天,小松鼠“跳跳”来到了森林深处,看到两个巨人正吵作一团,在他们面前摆着6棵木头,他们正争吵着怎样把这些木头运回家,但是谁也不想多扛,蓝巨人说:“你分的不行,还是我来分配!”绿巨人丝毫不肯相让,它说:“你分的才不合理,还是按我说的办!”小朋友们,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巨人可能是怎么分的呢?
生1:蓝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2和4,自己扛2棵,让绿巨人扛4棵…… 生2:绿巨人可能会把这6棵木头分成1和5,自己扛1棵,让蓝巨人扛5棵……
……
师:小朋友的猜测都很有道理,两个巨人吵来吵去,也吵不出一个结果,“跳跳”走上前去,说:“你们别吵了,我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办法,我来帮你们分吧!”当它说完分配的方案后,两个巨人都很满意,高高兴兴的扛着木头回家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跳跳”是怎么分的吗?
生:跳跳把6棵木头分成3和3,每个巨人扛3棵,两个巨人扛的木头同样多了,他们就不吵了。
【设计意图:用一个新奇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正好迎合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 5 知规律,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后面形成“平均分”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师:小松鼠帮了巨人们,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家,看到它的弟弟妹妹正在分10颗松果,它好奇的问弟弟妹妹:“你们是怎么分的呀?”弟弟妹妹回答说“……” 师:小朋友们,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吗,说一说“跳跳”的弟弟妹妹可能怎么分这10颗松果呢?
生1:弟弟说:“我要2颗,给妹妹8颗……” 生2:妹妹说:“我要3颗,给哥哥7颗……” ……
师:“跳跳”的弟弟妹妹和小朋友们一样都是懂事的好孩子,跳跳很高兴,对他们说:“我来帮你们分吧,一定让你俩分得同样多。”小朋友们,你知道“跳跳”是怎么分的吗?用你手中的“花片”代替松果,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讨论一下吧!(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生1:先给弟弟和妹妹各一颗,再给弟弟和妹妹各一颗……这样一颗一颗的分。生2:先给每只小松鼠分2颗,再给每只分2颗,再给每只小松鼠分1颗。生3:给每只小松鼠各分5颗,正好分完。
师:小朋友们分的真好,“跳跳”的目的就是让弟弟妹妹分得的松果同样多,所以不管怎么分,都要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分一分”“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而且将学习内容放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境中,可以帮助学生始终集中注意力,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三、实践新知,巩固练习1.教材“练一练”第1题。
2.把10个面包平均分2份,每份有()个。3.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个。4.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个。答案:2.5 3.3 4.3
四、达标反馈
1.教材“练一练”第2题。2.(1)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块。(2)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块。(3)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块。3.圈一圈,填一填。
图中一共有()个,平均分成9份,每份()个。4.教材“练一练”第3题。
答案:2.(1)4(2)2(3)3 3.18 2
五、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和小松鼠“跳跳”一起学习了“平均分”,谁能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生2:每份就是每个人、每一行、每只小动物等。……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练一练”第4题。
2.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3个、4个、6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几个?画一画吧!(1)
3.填空。
(1)把20个小朋友分成5组,每组有()人。(2)教室里有16把椅子,排成4行,每行()把椅子。(3)每份分得(),就是平均分。
(4)一共有24个桃子,平均分给6个猴子,每个猴子()个。答案:3.(1)4(2)4(3)同样多(4)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松鼠分松果”情境中,让学生把10个松果分成两份,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节课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资料包
一、精彩教学片断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摘来8个桃子送给美猴王,(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孩儿们,我们有福同享,有桃子大家一起吃,大家都知道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 9 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二、教学资源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1)操作方法要恰当(2)操作过程要有序(3)感知对象要突出(4)注意发挥语言功能(5)充分调动多种感观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除此而外,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还要做到适时,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操作活动可以引起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三、资料链接 笨狗熊分面包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它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
有一天,天气真好,哥儿俩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儿。它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块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喷喷香。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小狗熊怎么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呀!大黑说:“咱们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 小黑说:“对,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 哥儿俩正闹着呢,狐狸大婶来了,她看见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噢,你们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让大婶来帮你们分。”哥儿俩说:“好,好,咱们让狐狸大婶来分吧。” 狐狸大婶接过干面包,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它没有这样做,它把干面包分成两块,哥儿俩一看,连忙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 狐狸大婶说:“你们别着急,瞧,这一块大一点吧,我咬它一口。”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巴,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又叫起来了:“不行,不行,这块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变成小的了。” 狐狸大婶说:“你们急什么呀,那块大了我再咬它一口吧。”狐狸大婶张开大嘴巴又啊呜咬了一口,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那块大的被你咬一口,又变成小的了。” 狐狸大婶就这样这块咬一口,那块咬一口,干面包只剩下小手指头那么 11 一点儿了。它把一丁点大的干面包分给大黑和小黑,说:“现在两块干面包都一样大小了,吃吧,吃得饱饱的。” 大黑和小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朋友说说看,它们是不是两只笨狗熊?
第二课时 认识除法(1)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页、39页,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和除号。教学提示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表示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算式、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尝试,大胆探索,亲身体验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表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初步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除号,会读除法算式,会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师:有9个小朋友跳绳,分成三组,每组几个人? 生:每组有3个人。2.在□里写上相同的数字。12 12
二、探究新知
1.呈现“分苹果”情境。
师:小朋友们,大家看,明明家里来了客人,他和亮亮正要给客人送水果,可是问题来了,要把这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应该怎么放呢? 生:每个盘子里放4个,正好放完。
师:小朋友们说得对,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板书:8÷2=4)
师:8是要分的总数,2是要分成的份数,而4就是每份几个。其中“÷”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运算符号“除号”,读作“除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生:八除以二等于四。2.呈现“分萝卜”情境。
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你们能再帮小兔子分一分萝卜吗?请看情境图,一共有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子,你知道应该怎么分吗?小组合作,用你手中的花片代替萝卜摆一摆,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列出算式?(学生观察分萝卜情境,动手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生: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得3个,列出除法算式为:124=3。师:哪位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生:十二除以四等于三。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地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时间点去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联系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将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教师再适时的引出除法算式,教学“除号”,水到渠成,非常顺畅自然。】
三、实践新知
1.教材“练一练”第1题、2题。2.想一想,填一填。
(1)“÷”是()号,读作()。
(2)9÷3=3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3)小红买来6块巧克力,要平均分给3个小妹妹,每人分得()块。(4)5只小刺猬一起运10个苹果,平均每只小刺猬运()个,列除法算式为()。
(5)18÷3=6读作()。
3.画图,表示下面算式的含义。
答案:2.(1)除 除以(2)9 3 3(3)2(4)2 10÷5=2(5)十八除以三等于六
四、达标反馈 1.画一画,填一填。
把20个星星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列算式为: ÷ = 画图: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爸爸买来20米绳子,做晒衣绳用去了10米,剩下的绳子做5根同样的跳绳,每根跳绳有几米?
3.同学们做广播体操,6人一排,站成了3排,一共有多少人?如果改成2排,每排站几个人?
答案:1.20÷4=5
2.20-10=10(米)10÷5=2(米)3.6×3=18(人)18÷2=9(人)4.6 4
五、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一节课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试着来说一说? 生1:我们又认识了除法,可以根据情境列出除法算式…… 生2:我们认识了除号,会读除法算式了……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练一练”第3题、4题。2.填空。
(1)“十二除以六等于二”列为除法算式应该是()。(2)20只羽毛球,平均装到5个盒子里,求每个盒子装几个,应列算式为()。
(3)15÷3=5表示把()个小朋友,平均分成()组,每组()人。
(4)丽丽看一本18页的连环画,每天看()页,6天看完。(5)把3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人()块。3.判断正误。
(1)除号前面的数表示把东西分成的份数。()(2)20除以5等于4,列出算式为:20÷4=5。()
(3)6个小朋友一起种18棵树,每个小朋友平均种2棵。()(4)把25只鸭子平均的关到5个笼子里,每个笼子装5只。()(5)老师做了8朵小红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2朵,列算式为:8÷4=2()
教学反思
除法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教学除法时,我紧密联系了生活,以生活中分苹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将10个苹果,分成两盘,通过分的过程,让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平均分”知识,体会除法形成的过程,认识“除号”。然后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在小组中“分萝卜”,给学生自己探究和操作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写 16 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本课要求学生能将“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但是这个抽象的过程,也比较令人头疼,有的学生在看图写算式时,会把“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弄反。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在这几个学生的脑海里没有分的过程,只有分的结果。所以,课上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根据题意操作,进行平均分,分好后请他说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列出除法算式,他们就不会弄错了。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一)创设情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你们一定愿意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你们愿意帮老师做点事情吗?(……)好,我想把这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出示苹果图片和盘子图片)谁能帮我分一分、摆一摆?(设计意图:意在引起参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提出问题的时候直接提出平均分,使问题更具有指向性。)
(二)探索新知。
1.老师想选一个小组的同学到前面分分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
2.我想选集体感强的一个小组来,挑战一下吧,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善于倾听、善于思考,还能有信心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挑战开始:
请你们拿出6根小棒代替苹果自己先独立分一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分的过程和分得结果。
3.集体交流,用图展示分的结果。通过观察选出优胜组到前面演示。
把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也就是说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谁能再说说这组图的意思?(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或3个3个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苹果? 4.列出除法算式
你们刚才积极主动地帮老师一个忙了,老师谢谢你们……
如果我们以后再遇到类似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要求每份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就结合这组图,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要求每份有几个苹果,你能列出一个算式吗?
(意图: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多乘法的角度去理解除法,但是意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两个相逆的过程,直接从口头表述或文字表述到除法算式,省去直接动手操作的过程,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分一分的操作学生已经有很好的体验,这里不作为重点。但还是要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而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语言表述有具体操作的支撑。从这一点所引发的“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更有实践基础。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讲清楚所列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从而为理解除法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做铺垫。实现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沟通。)
二、教学资源 除法含义的教学
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 18 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 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资料链接 除号
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因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这本书译成英文出版,这个记号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在。1666年,莱布尼兹在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中首次用“:”作为除号,后来逐渐通用,现在一些国家还一直在使用。
除法的由来
除法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测试
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五单元测试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8题;共23分)
1.(5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一箱苹果的质量是12_______
②一块橡皮厚约8_______
③一拃长1_______
④一头鲸重50_______
⑤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约6300_______
2.(4分)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横线上,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_______厘米
第二条
_______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_______厘米;
②第二条比第一条_______厘米。
3.(2分)射线有_______个端点,从一点引出_______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4.(3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桥长约400_______
飞机每小时飞行约800_______
立定跳远能跳120_______
5.(1分)先估计,再用小数表示.
一枝铅笔的长度大约有_______ m.
6.(2分)填序号。
_______是长方形,_______是正方形。
7.(4分)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西瓜大约重4_______
长江全长约6300_______
一支铅笔长约18_______
一艘远洋货轮载重量约为3000_______
8.(2分)量一量,说说你能发现什么?
_______。
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___。
二、判断。
(共7题;共14分)
9.(2分)长度单位中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0.(2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线段。
11.(2分)
纸条长3厘米。()
12.(2分)一支粉笔长8毫米。()
13.(2分)一条射线的长度是20厘米。
14.(2分)一棵大树高15米。()
15.(2分)一根粉笔长7米。
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6.(2分)想测量长方形的长,下面的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17.(2分)马拉松竞赛全程大约长42()
A
.分米
B
.米
C
.毫米
D
.千米
18.(2分)飞机每小时行1800_____,横线上应填的单位名称是()
A
.毫米
B
.厘米
C
.千米
D
.米
19.(2分)下图铅笔长为()。
A
.5cm
B
.5cm5mm
C
.4cm5mm
20.(2分)火车每小时行()。
A
.120米
B
.120千米
C
.120厘米
四、填上“>”、“<”或“=”。
(共1题;共4分)
21.(4分)填上“<”、“>”或“=”
5786_______598
1000_______999
8m_______8km
1km_______10dm
五、按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共4题;共23分)
22.(12分)单位换算。
3米=_______分米
2厘米=_______毫米
40分米=_______米
80毫米=_______厘米
5千米=_______米
3分米=_______厘米
2米=_______分米
8分米=_______厘米
200分米=_______米
4厘米=_______毫米
100厘米=_______米
1千米=_______米
23.(8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8000千克_______8吨
8分_______320秒
100秒_______1分
400分_______4时
5吨_______6000千克
29毫米_______2分米
5000米_______7千米
50毫米_______60厘米
24.(2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或“=”.
米_______4米4分米3厘米
10米8厘米_______10米1分米
25.(1分)排一排。
70厘米 2分米 5分米 45厘米 6分米5厘米 1米4分米
_______
六、操作题
(共2题;共10分)
26.(5分)量出下面两条线段的长度,并在比较长的线段后面的□内画“√”。
()厘米
□
()毫米
□
27.(5分)如图,以B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然后在这条射线上截取一段2cm长的线段.
七、解决问题。
(共5题;共23分)
28.(3分)我学会了看图列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9.(5分)看图解决问题。
还有多少只没出壳的?(假设都能出壳)
30.(5分)水果公司一共收购苹果42吨,先运走22吨。剩下的用载重4吨的卡车一次运完,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
31.(5分)在这个长方形鱼塘的四周,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
32.(5分)4个小组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二、三小组每组栽了8棵,四小组比其他每组多栽了2棵。4个小组一共栽树多少棵?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8题;共23分)
1-1、2-1、3-1、4-1、5-1、6-1、7-1、8-1、二、判断。
(共7题;共14分)
9-1、10-1、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5题;共10分)
16-1、17-1、18-1、19-1、20-1、四、填上“>”、“<”或“=”。
(共1题;共4分)
21-1、五、按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共4题;共23分)
22-1、23-1、24-1、25-1、六、操作题
(共2题;共10分)
26-1、27-1、七、解决问题。
(共5题;共23分)
28-1、29-1、30-1、31-1、32-1、
第四篇:新版二年级数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上册
中心小学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上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由于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感觉自己的责任很重,同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老师,身上的责任更大了一些,为了能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我可以说是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当然这一个学期下来,有收获也有缺失和遗憾。为了使今后的工作有所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主要工作表现
我始终按照数学学科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学中,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尤其是在备、讲、批、辅、考等方面,并坚持做好培优扶差工作.1、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预先备好课,课前再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取其精华,有取有舍;环节齐,有后记。
2、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
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体现分层教学,各类学生主动地发展。
3、作业布置做到合理,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死板的作业不做,注重孩子们自己动脑解决相关问题。能及时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并做好成绩登记。
4、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课件园,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5、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达到了开学初制定的学习目标,掌握了以下知识:
(1)使学生在理解20以内加法和减法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笔算。
(2)学会画角,理解角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平面内角大小的理解。(3)使学生学会表内乘法,理解乘法的含义,熟练运用表内乘法表。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存在不足
1、学生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较严重,学习方法指导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较差,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对后进生的教育还不够有效,培优目标不明确;
三、今后计划
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课件园;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
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就更好。
第五篇: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动物聚会说课稿(本站推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级年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动物聚会》。
说教材: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共同探讨获得新知。教学中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五、达标检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