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0: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第一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也是一篇历久弥新、经常在公开课上出现的传统美文。综观众多教学设计,无一不依靠声光电等现代教学手段以辅助,竭尽所能再现老舍笔下的画面,但笔者以为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这些设计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品读、联想、感悟。所以,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革除繁琐奢华,力求返璞归真,主抓词、句、段,赏析文章美点,不使用任何现代教育技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张印有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的纸,足矣。这样的课最朴素,可能更像语文课。以下教学设计即围绕这一思想展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清代诗人刘凤诰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同学们知道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哪个省会城市的美景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创意说明:诗意的导入,既营造了美的意境,也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给整节课奠定了美的基调。)

二.浅斟吟诵以入境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后用“我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是 的”的句式去整体感知济南冬天的美景特点。

教师示例:我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

(创意说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到济南冬天的美的境界;统一句式的回答,主要是训练学生听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缘情品评见精魂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个词,要求这个词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并说说理由。

示例1:宝地

明确:(1)宝地就是地势优越的地方,作者说它是宝地,是因为“济南是有阳光的,济南的阳光也不是那样的毒,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情”,所以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句话,体味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里的感情。

示例2:慈善

明确:(1)“慈善”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成人来写,表现了人们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作者说“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这儿准保暖和,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赋予了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慈善”所在的句段,体味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里的感情。

示例3:小水墨画

明确:(1)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墨是黑色的,纸是白色的,这里用最简单的颜色搭配将小雪后的城外远山的景致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惹人怜爱。紧接着的一句话“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一词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体现了作者用语的高妙。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这几句话,体味作者包含在字里行间里的感情。

(二)抓住关键句,品读课文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个句子,要求这个句子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并说说理由。同时,请你评点一下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示例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明确:“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实际包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整个画面是何等的安闲和舒适。(指导朗读时,可让学生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体味作者的感情)

示例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明确:作者用“看吧”引导人们的视线由下而上仰视,“慢慢”表现出一种欣赏的感情。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描绘出了济南的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蓝水晶”一词非常富有质感和动感。(指导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三)抓住关键段,品读课文

设计问题:同学们,刚才从词语、句子的赏析中,我们感受到了老舍笔下的山、水、雪、阳光仿佛都充满了感情:小山会唱摇篮曲,像害羞的小姑娘;水呢,也不忍冻上。同学们能不能选取一段,先归纳你选的这一段的内容,再说说这一段突出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并赏析其美点。

示例1:第一段

明确:这一段主要讲了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突出了它的“温晴”。全段共四句,通过三组对比,穿插作者的感受,突出济南的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整段文字用语无一处重复,比如先说“奇迹”,后换成“怪事”,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示例2:第三段

明确:这一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突出了“小”的特点。全段围绕“妙”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整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写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惹人怜爱,字字是景,句句是情。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创意说明:如果说前面的听读活动是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话,那么,这一环节着眼于从微观角度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精读能力和朗读能力的训练,依照词、句、段的顺序理解课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阅读教学的要求。)

四.内化技法求发展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作技巧上的,可以是阅读方法上的)

(创意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全面建构自己所学知识的网络,从而达到“学是为了会学”的目标。)

明确:内容上: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法上:

1、谋篇布局,层次井然。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用语讲究,准确生动。

4、虚实相生,联想丰富。

5、巧用修辞,韵味无穷。

阅读技法上:品读美文,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段,进行揣摩、比较、赏析,从而领会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精妙之处。

拓展训练:老舍先生把济南当作他的第二故乡,不仅写了让人如痴如醉的《济南的冬天》,还写了同样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文《济南的秋天》,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今天我们阅读欣赏的方法,抓住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句、一个关键段,来品读《济南的秋天》。

(创意说明:这道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本节课上学到的技法,让学生把在本节课中领会到的知识要点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再完成从技能到能力的飞跃。)

【教学反思】近几年,阅读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体现逐渐强大,而工具性体现相对薄弱。要想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不把语言文字学好,就很难悟出其中人文的奥妙。所以,“语文的问题”只能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重视了对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探究,语言中蕴涵的人文因素自然就会在读者的头脑中渗透、溶化,变成读者自己的人文情怀。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这样的美文往往是教者言不可尽传,必须经过欣赏者自己的品味、体悟,才能获得其艺术美的真谛。初一学生已经初步有了这种审美能力,尽管还是浅层次的。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引导到入口处,让他们介入这个审美思维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赏是目的,析是手段。所以,这节课我摒弃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用最原始、最朴素的手段,从词、句、段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想象、去体味,教会了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的阅读方法,作业的设计,更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整个课堂设计层次井然,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有序的思维状态下,课堂效率大为提高。

但是在授课中,笔者也强烈地感受到,因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散文的阅读量比较少,导致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不强,影响了对本文美的品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遗憾。

余志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本文编校:舒 坦

第二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预定的教学任务当然是没有完成,还有一个写作探究环节因没有时间而只好延迟到下一节课。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源时,要善加利用,允许临时生成,按照课堂中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讲,将学生宥于预设的轨道。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教师因担心过多地花费课堂时间而简单强制地掐灭它们,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去发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起好适时引导和调控作用。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3

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老舍的散文名篇作为我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次尝试。本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但纵观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还是略显薄弱,有时候,我还是有种“孤独站在这舞台”的感觉,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任重而道远啊……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篇的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与语言美。

课堂朗读分三步走:

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范读、齐读、散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再读深入理解: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因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各抒己见,深切的感受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之美。

三读品味赏析。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值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学习。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6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7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

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由于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一些问题还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地向学生进行了讲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9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也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很难。首先是难在文章整体的把握,其次是感情的抒发与景物的交融,再次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与借鉴。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样两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美,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如何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对学生的作文有所帮助,让他们从中受到一些写景抒情的启发,如何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教会学生如何去读一篇文章出发,先整体,再局部,再精段。设计了三个主要的问题,通过三个层次的品析,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文章赏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方法的结合对文章的精彩句、段的赏析。并在课堂上要求他们写下一点赏析的文字。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即时将自己的思考落实于笔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训练缩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真实的写作之间的距离。再有就是强调这种文章阅读的方法,首先使他们有这样一个意识:“喔,文章原来可以这样读”,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他们用这种方法阅读课文以及补充的选文,希望能使他们得到一把阅读美文的钥匙。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我的问题在于课堂的组织上——在品析的环节中,学生的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得有点乱了,没有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了,课堂的秩序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深深觉得,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是最难的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必须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了。

目前我有这样的思考:

1、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试着用情绪去调动学生。这很难,但如果做到了必定效果很好。用强制的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要是能够明白他们的想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积极主动得听课、思考,不捣乱,不游神就好了。但目前我只是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做不到。

这一个月又要结束了,深深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不免有一种“日暮途远”的感觉,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再勤快一点儿!”虽然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但我会继续努力,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0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但是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个明确的结果,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且上好。

一班先上,开始我打出了一张图片,下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哪个城市,学生猜出是济南,于是明确本课课题:《济南的冬天》。然后按部就班的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接着回归文本,学生朗读课文,一遍结束后,我说,老舍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下面请同学们有象老舍一样怀着对济南的热爱把文章再读一遍,于是学生又读了一遍,两遍结束后我说,请几为同学把课文再朗读一遍,一共三位同学把课文读了一遍,三遍读完后,我说,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有同学说喜欢,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置之不理,然后我说请拿出笔记本,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 ,因为 ”句式写出你对济南的印象,五分钟后,我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有喜欢小山的,有喜欢日光的,有喜欢水的,基本上反映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阐述的原因用的基本也是从文本上摘录的语句,自己的感受和加工较少,做了简单的评价之后,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我说:老舍是个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本文的语言很值的我们欣赏品味,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基本能说出来,但不够深刻和到位。一堂课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相比以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自认为这堂课特别失败。

下课后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希望下一节课会有所改变。上课后,我照例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了一遍,一遍结束后问学生: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要说的?有学生说,我特别佩服老舍,他把并不怎么样的济南的冬天的景色写的这么美;有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有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的水很美……很多学生都说了自己读完文章后的初步印象。听得出来,学生是喜欢这篇文章的。我顺势就问,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大家都回答,喜欢。那么接下来我们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再去把课文读一遍呢?于是所有的学生都放开嗓子又把课文读了一遍,读完后我问: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和语段的语气是特别处理过的,你是怎么读的?短暂的平静后,有学生举手了,说:我觉的第一段应该用比较平缓的语气来读。你可以示范一下吗?我问。他把第一段读了一遍,读的确实很到位,相信他已经走进老舍的感情了。然后有学生说第二节应该用缓慢的语气,轻轻的读,于是他也示范读了几句,结果其他同学哈哈大笑,抓住这个契机,我说你们觉的他的理解对吗?到底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在大家的讨论和几位学生的示范朗读后,同学们都明确了应该用愉快,温馨的语气去朗读。又有学生说第三节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来读,于是他读了一遍,读出了欢喜和愉快的感情,理解的非常到位,同学们也表示认同,在确定了各自的朗读基调后,我说,现在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探讨过的语气把课文再读一遍好吗?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愉快的把课文再读了一遍,最后我让学生完成那个句式,并当堂展示,结果大部分学生阐述的理由除了引用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比一班学生的理解要深入和透彻的多,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和学生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比较这两堂课的得失,我发现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第一堂课我没有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做任何铺垫和引导,所以学生可以说是很被动的把课文读了三遍,在被动的情况下阅读文本,得到的启发和感受几乎等于零,所以后面的环节完成的都不成功。而在第二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感受,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朗读课,而朗读的到位和成功,又促成了下个环节的成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而“花不开”和“柳成行”的关键就在于兴趣这块土壤。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1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必具备两点要素: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这两个要素中,教师的教学创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本,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关键。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巧选教学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一、教学创意之——巧选教学切入点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作为读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者要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却需精心选择最佳切入点。教学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

本节课选择“文意理解——抓‘温晴’与美段细读——品味‘妙’”为切入点和核心任务。“温晴”一词是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样是能表达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关键字。

二、教学创意之巧设问题情境

高效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好似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体现着“一线串珠”的作用,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引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本节课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是: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或短语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第三段)的一个字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温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学创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作品的背景资料适时穿插能引领学生深度文本,读懂,读透文本。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如此曼妙绝伦?赏析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一句“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时适时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将自己对济南的温情融化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中。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2

本周,我校开展了语文教研活动。我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一年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语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3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读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美文,赏美文来品析文章的“美”,把握文章内容。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学会基本的语句赏析的方法(例如: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对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对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对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从中培养学生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把握品析美的方法。

教,然后知不足。在整个教学中当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其中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没有很好的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景之美。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不够精简,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虽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引导语。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但若是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真知,今后教学中要多多注意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经典美文,教学此文,我既把它作为一堂美句赏析课,又把它作为一堂写景训练课。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对学好语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于是,我在教学中,根据题的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了独学、对学和群学这三个环节,做到既有自主,又有合作探究。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绝非一般了。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三、“品”与“写”结合,既应对了阅读又培养了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文章,同时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品的结果又是为了写作,让学生学会融情写景的写作手法。

当然这次公开课还存在的许多的不足,在教学中,感觉教学容量过大,以致每个环节没能精细化;教学中,自己说得过多,放手学生动得还不够。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改掉这点毛病,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出色。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

一点不足:让每组承包一个板块,同学们大多致关注本组的板块内容,对其他足的内容较少关注,因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学习,上完后我在第二节课予以了纠正,规定以后预习,每个板块大家都要预习自修,在此基础上各组在进行承包预习自修、展示交流。这一点组内老师在评课时也指了出来。

总之,课改就需要我们不断动脑筋去探究,随时加以总结。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散文,文章紧扣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总特点,把济南的山、水、城,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美好画卷。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温晴”这一总特点,并对“济南的水”所构成的“空灵水晶图”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将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安排为对描写“济南的山”的“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山村卧雪图”进行赏析。

一、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针对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如: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为温晴,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主要包括: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水藻真绿,终年贮蓄的绿——清澈透明;空灵的蓝水晶——清亮。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济南的山也美,水也美,那么究竟美在哪里,让同学们以“济南冬天美,美在——”这个句式来造个句子。

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引用了课文中的原句,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济南冬天美,美在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准保暖和。”济南冬天美,美在下雪后,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发现,他们将山美水美的大部分句子都引用到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刚好可以引入到下一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放在这个环节上,整个环节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希望通过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对课文中所写的山的美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3—5自然段,找一找其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开始进入默读阶段,我开始觉得课堂进入了一个沉闷期,因此迅速的提出让学生可以以前后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互相说说最喜欢哪个句子。但正是这一做法,导致学生们在对文本的阅读较为浅显的前提下,难以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结果。不过,学生们的答案还算是比较全面。

生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小山写的更加生动形象。

生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上的树木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生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露着,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写出了山的美丽。

(在这里,学生未能发现本句中“穿”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在学生提到此句时,向学生介绍写作中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运用一种动态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它的特点是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静结合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生4: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也是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

在多个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中,基本上将这三个自然段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方式,乃至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囊括一空。在此环节的教学中不足的是,我把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基本上都在他们回答完成后,归纳概括复述了一遍,本意是希望通过老师的复述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程度,但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环节中的赘余。

三、拓展提高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把济南冬天的景物赋予了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写水的自然段中,把长条的垂柳赋予了一个俏美柔情的女子的形象,那么在写山的过程中,同样有很多景物被赋予了人的形象。

1、守护摇篮的母亲——抚慰人心的话语 温暖

2、细致周到的护士——温柔的关照,安心

3、优雅健美的女郎——明亮 喜悦 希望

4、娇羞害羞的少女——纯情 温情 害羞

那么,为什么作者写了这么多的女性形象?

因为女性形象温暖、柔美、慈爱,更加符合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总特点。

在这个问题中,有学生回答说,因为老舍在山东任教的七年中,把山东当做第二故乡,所以,他把济南的冬天景物比作母亲,也可以理解成为对故乡的思念。他的这一回答成为本环节中的亮点内容,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说明,我们作为教师,不应当低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而要更大限度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课堂的主人。

四、情感提升

“温暖晴朗”这样的天气特征一般出现在春天,但是在济南的冬天中处处洋溢着春意,你能找到那些句子中蕴含着春意吗?

1、“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把他们唤醒

3、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呢。

明明是要写济南的冬天,作者为什么要写春天呢?(此处应让学生讨论)

1、突出济南温暖晴朗的特点

2、表达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怜爱

3、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乐观、进取

前两点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找出来,但是在第三点上,提问了几个同学都没有答出来,此时,我引用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时有的同学恍然大悟,立刻打出了乐观向上这一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课堂还给学生,还是要在教师恰当引导的基础上。

五、结构解析

本身完成了以上的几个部分,这堂课对于济南冬天的“山美”的赏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为了不给学生留下遗漏的知识点,我又在最后补充了两个问题,就是:“第4、5自然段,作者用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写作?”“和朱自清的《春》相比,两篇写景的文章有何不同?”

这两个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办法展开去讲,只能从表面上进行简单讲解,特别是对于与《春》相比这个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在日后进行写景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与其在课堂上这样泛泛而论,倒不如专门拿出一节作文课的时间,给大家比较讲解,然后进行快速作文,更加有效果。并且这两个问题的出现,也打破了原本的课堂节奏。

总结:

除了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发现的问题,韩老师和史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指出了我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本节课几乎都没有用到幻灯片,在大屏幕上一直展示着一张图片,但是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否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值得商榷,容易误导学生;课后应当及时的布置学生进行写景小作文的练习,可以模仿刚刚学过的文章,写个二三百字的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对于老师们针对我这节课提出的问题,我会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认真的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3

本次公开课,表面上看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程序组织有序,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细推敲之下,这节课的处理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赏析语言。这节课应分两课时完成,每节课完成一个教学重点。

在处理这节课时,考虑到这是一节公开课,又有领导听课,为了保证效果,我做了这样处理,将两个重点都放在了一课时,为了出彩,为了留给赏析语言更多的时间,就在处理第一个重点时做了简单处理,设计了3个小问题:

(1)作者对济南总的印象如何?

(2)济南的冬天与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吗?这样处理虽然也完成了重点一,但仅仅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详细探讨,导致学生并不明白无论山水都是围绕总特点“温情”而写。

这样做,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细想之下,是否违背了一种教学规律,是否失去了上课的真正意义,让我想到了公开课就应该逃避问题吗?就应该避重就轻吗?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自己这节课虽不是作假,但却有悖于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教学的本来面目。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4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也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很难。首先是难在文章整体的把握,其次是感情的抒发与景物的交融,再次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与借鉴。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样两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美,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如何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对学生的作文有所帮助,让他们从中受到一些写景抒情的启发,如何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教会学生如何去读一篇文章出发,先整体,再局部,再精段。设计了三个主要的问题,通过三个层次的品析,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文章赏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方法的结合对文章的精彩句、段的赏析。并在课堂上要求他们写下一点赏析的文字。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即时将自己的思考落实于笔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训练缩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真实的写作之间的距离。再有就是强调这种文章阅读的方法,首先使他们有这样一个意识:“喔,文章原来可以这样读”,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他们用这种方法阅读课文以及补充的选文,希望能使他们得到一把阅读美文的钥匙。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我的问题在于课堂的组织上——在品析的环节中,学生的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得有点乱了,没有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了,课堂的秩序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深深觉得,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是最难的`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必须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了。

目前我有这样的思考:

1、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试着用情绪去调动学生。这很难,但如果做到了必定效果很好。用强制的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要是能够明白他们的想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积极主动得听课、思考,不捣乱,不游神就好了。但目前我只是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做不到。

这一个月又要结束了,深深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不免有一种“日暮途远”的感觉,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再勤快一点儿!”虽然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但我会继续努力,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5

老舍的这篇散文,可谓是写景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发现其韵律美;让学生细细地品,体味其语言美;让学生静静地写,模仿其写景美。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1、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2、因材施教,分层设题。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运用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出一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能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学生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练。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至于有几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3、难点突破,通过小组群学的方式来达成。通过“群学理方法”环节,让学生发挥小组力量,来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这部分过于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发言的机会。

2、在公开课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完成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公开课的成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6

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老舍的散文名篇作为我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次尝试。本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文中围绕“妙”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但纵观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还是略显薄弱,有时候,我还是有种“孤独站在这舞台”的感觉,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任重而道远啊……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7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由于之前学过散文,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在整个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的,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反思。我以为,语文教学是不断发展的,更需要我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语文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8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了上这篇课文,我曾经反复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深厚感情,真正体会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任务—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个性得到了发挥。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对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0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篇的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与语言美。

课堂朗读分三步走:

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范读、齐读、散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再读深入理解: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因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各抒己见,深切的感受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之美。

三读品味赏析。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值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学习。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1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1、我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几遍,把我读懂的内容用黑色笔做了标注,然后出了检测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答。如果能答,这个内容我不教。

2、我再把课文认真地又读书了几遍,我把新的发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用红笔做了记录,这些是我要交给学生的重点内容与方法。例如对毒、响亮这些词语的理解,对拟人句子分析过程的独特理解。

3、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学生如果问出,我就告诉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懂得。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1、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依据“形散而神不散”来教,我想把它作为第二课时去处理。这一节课我主要是想通过第一二段教学生阅读文章后做题的方法。所以我设计边读课文边做检测题的方法。利用搜集资料、采集信息点的方法做自己能做的题目。留下自己有困惑的题目,这些题目就是我要重点教的题目。

2、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3、我用较长时间的导入为后面的写作理清了思路,加上教师的范例,引导学生做练笔写作。并在各组内交流,推荐小组内优秀的作品在班上交流。

4、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导致学习语文成为一个负担。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不是展示课也是展示课。不是展示课是说各方面考虑的还不是太成熟,说是展示课是想验证一种语文教学的思路。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四、课后交流:一是与同组同学科申爱丽老师进行教学研究,我发现这节课花架子较多,例如第四环节2、3、4问题,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内容,在这节课是没有用处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做,所以这属于无效劳动。因此应该果断舍去。将第1题调整为三环节的第8题,主要环节合并为做、读、写三个。

五、重新调整:三个主要环节各为13分钟。并且逐个分析那些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那些题目经过同学互相提示能做出来,那些题目教师需要重点点拨。结果发现,不超三个,并且学生可以做一些,关键的其实就是那两三个思维点。

六、再次交流:我觉得上节课有许多东西没有解决,课后问了部分学生,因为学校检查作业忙,课后实质上也没有再进行深入学习。为此,我邀请申爱丽老师再次听课。课前几分钟,学生们看见我来了,很高兴。纷纷与我谈论上节课的情况,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节课老师真多,我真紧张死了。还有的说,我想起来回答问题的,但没敢,场面太大,老师,对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昨天的时间不够用。我们说说笑笑,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再接着高高兴兴的学习语文,认识事物,看出来学生真的是高兴。

七、重新上课:我先告诉同学们,常态的阅读和常态的考试就是这样接触文本后,看能感悟些什么,做出题目来。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考场上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复读中寻找答案。然后我和同学们说,把昨天的当做预习,我们再一次重新开始。课程进行的很顺利,但在检测后校对答案时,由于我的语速慢,又等于挨个把题目读书了一遍,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学在班级发言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

八、课后再思考:申老师说这一次觉得很好,如果中间紧凑点,不延时就比较完美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2

这堂课的目标之一是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一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得还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儿。课后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二,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重定位。语言的品味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他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让学生更多地进入到语言中,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3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精读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美文,赏美文来品析文章的“美”,把握文章内容。

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如,“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济南的深情;“读济南的三大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让学生从中真正感受到作者发出内心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的感叹,同时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对“故乡”的这种深情,并学会用这种深情去阅读这篇文章;“读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所谓“赏美文”,就是对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赏析,学会基本的语句赏析的方法(例如:修辞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其语言的精炼、纯净是值得学生去探究的。同时,作为初一的学生,应该逐渐学习对语言的赏析。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多个句子,是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力,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如对拟人句:“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的品析;对比喻句“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品析;对重点字词的品析——“镶”(“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从中培养学生自己感受美的能力,把握品析美的方法。

教,然后知不足。在整个教学中当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对其中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如对“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的赏析。其实,老舍给读者铺设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可是,我却只是分析了“睡着”“唤醒”的拟人手法,而忽视了“闭上眼睛”这种优美意境的感受,没有很好的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情景之美。

其次,是在这种美的学习中缺乏了美的享受。其一体现在板书上。我觉得板书的字太多了不够精简,白色的粉笔字使美文黯然失色。其二体现在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教学上”。在这块知识点上,我特地注意了其中的色彩运用。白色、青色、银色、蓝色、彩色、粉色……给人的视觉感受已经很美了。远望这座薄雪覆盖下的的山:看山上,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看山尖,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看山坡,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看山腰,它是粉色的,“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微微泛红:让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可是,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这些色彩的词语,却忽视了与整个文章的结合,不仅是文章的美失色,更让语言失去了魅力。这一失误,我觉得使得这堂课失去了美的陶冶。

第三,是自身引导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虽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引导语。但是,在一些小问题上还是出现了一些缺陷。比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解读之后,我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我说:“假如给你一座山,你会怎么写。”这样的引导语,我自己在课后也觉得很难想象。但若是换个语言,也许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如:“假如让你写你心中的山,你会如何去描绘呢?”所以,在引导语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改进。另外,“儿”化音的朗读做的不够到位。自己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感受到。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真知,今后教学中要多多注意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4

老舍的这篇散文,可谓是写景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美美地读,发现其韵律美;让学生细细地品,体味其语言美;让学生静静地写,模仿其写景美。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③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达成目标,其分析如下:

一、在新课程大谈合作的'前提下,也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独学抓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因为这个题设计简单,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无需讨论,就能直接完成,占用时间不多,完成情况较好。

二、因材施教,分层设题。

在“对学品美句”环节中,我为了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了分层设题,分别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B层学生能在A1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运用老师我教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完成一两个句子赏析;C层学生能在A2地带领下,通过对学,能出一两个句子赏析题给其他组;A层学生能针对C层出的句子赏析题,能即兴进行赏析。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学生有点紧张,特别是即兴赏析的时候,表达的语言不够凝炼。同时因为每组对ABC三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由于各组需要三层同学都举手参与,以致于有点组不敢积极参与其中。

三、难点突破,通过小组群学的方式来达成。

通过“群学理方法”环节,让学生发挥小组力量,来弄清在文章中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由于前面第二环节占用的时间过多,导致这部分过于仓促,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四、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两点: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更多孩子展示和说话的机会。在以前的教学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几乎是固定的,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也不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给这些孩子发言的机会。

2、在公开课教学引入之前,应该激发学生的激情。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完成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前,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确保公开课的成功。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四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二单元以写景散文为主。在《春》中已经有了相似的篇章的学习。本文的景物都牢牢扣住“温晴”两字,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透露出温晴的特点,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又处处有老舍情感的流露,因而我的课就围绕景的“温晴”和情的“温情”来开展。

对于景物的温晴特点,我让学生自己去找,通过学生自己的魔都,圈点勾画来探索发现这一特点。并做适当的颠簸,而学生在分析景问晴的过程中世纪上已经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因而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情的分析只是一个总结提炼的过程。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所关注学生的“学”。但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还不是一个主导,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学生的读也不够多。语文课应该是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的语文课还是没有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为了读而读,读变得没有目的性,没有层次性。这是我需要进步改变的地方。

而对于景物的温晴的分析过程中,分析的过于浅层,没有向更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已经懂了,上课应该教学生所不懂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跳一下能够到达的高度。而我现在的高度停留在学生伸手就能摸到的高度。因而这对我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自己应该不断地进步才能更好的去教学生。

第五篇: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一、简述课堂目标:

这堂课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并且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内容;

3、初步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

二、本堂课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特征。

本堂课我计划采用自由朗读引导的方式讲授。首先介绍作者老舍先生,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互动提问他们有没有学过老舍先生的文章。在这一环节里学生的反应较好基本都能会议起自己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老舍的文章,接着我用PPT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老舍先生的简介,根据简介将老舍先生的基本情况提示给学生。接着播放《济南的冬天》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听示范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并且熟悉课文内容。接下来本来设计的是要点一下文中容易出错的字的字音,但是由于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结果在这儿忘记做字音纠正这一环节。而且从后来课堂反应来看,这个示范朗读只起到了纠正字音这一效果并未达到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示范朗读也未能引起学生对《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初步感知。其实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做朗读并且配上轻音乐,这样应该更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或者是找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配上音乐进行朗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应该多多的相信学生,这样也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接着,还未等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熟悉我就立刻进入了“自由选段朗读并说出为什么想读所选文段”这一环节。因此学生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就出现了学生冷场的现象对这一环节的反应不够活跃。其实在这一环节里我完全可以多给学生点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再做这一环节相信效果会好很多。

最后,就是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进一步学习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自己觉得处理的较好,能逐步引导学生一点点的明白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写作手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在引导的过程中已经有学生提前就明白了作者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 “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确实好美、好美!老舍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词汇,但字里行间无不透过着老舍对济南的深爱,济南在老舍眼里简直是人间天堂!我记得他老人家曾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从此你可以看出我们的先师是多么地喜爱济南!瑞士只占了一个夏天,西湖只占了一个春天,而济南确足足占了一个秋天和冬天!!可见济南在先师心目中的份量!

可是,可是,我们生活在先师笔下的天堂里,我们感到了什么?如果我们不努力,我们如何向先师交待?

生活在济南这座美丽城市的人,醒醒吧!当你站在济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听到了她的心跳没有,如果你没听到,你就太盲目了?我们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你们的每一步规划,当你们的笔在蓝图上划出一个符号时,笔尖下发出的微微的“沙沙”声可是济南的喘息啊!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2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也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很难。首先是难在文章整体的把握,其次是感情的抒发与景物的交融,再次是写作手法的探讨与借鉴。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在想这样两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美,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如何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对学生的作文有所帮助,让他们从中受到一些写景抒情的启发,如何真正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教会学生如何去读一篇文章出发,先整体,再局部,再精段。设计了三个主要的问题,通过三个层次的品析,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文章赏析的一些方法和角度,训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方法的结合对文章的精彩句、段的`赏析。并在课堂上要求他们写下一点赏析的文字。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并即时将自己的思考落实于笔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训练缩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真实的写作之间的距离。再有就是强调这种文章阅读的方法,首先使他们有这样一个意识:“喔,文章原来可以这样读”,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他们用这种方法阅读课文以及补充的选文,希望能使他们得到一把阅读美文的钥匙。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地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但是我的问题在于课堂的组织上——在品析的环节中,学生的品味和教师引导的时候得有点乱了,没有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了,课堂的秩序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深深觉得,作为一名新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是最难的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必须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了。

目前我有这样的思考:

1、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2、试着用情绪去调动学生。这很难,但如果做到了必定效果很好。用强制的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要是能够明白他们的想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积极主动得听课、思考,不捣乱,不游神就好了。但目前我只是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做不到。

这一个月又要结束了,深深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不免有一种“日暮途远”的感觉,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再勤快一点儿!”虽然存在的许多的不足,但我会继续努力,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3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予,即我,舍予,意思是舍我。舍我为谁,少时为学修身,成人为家,为国,为天下。舍我,感到舒,古人在造字时,何其语重心长!而老舍在给自己取字时,又是何等的境界高远。从老舍的字,我们看到了老舍为人的高尚!也看到了成大业者必备的修养和胸襟。

关于第一段。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

运用的对比的写法,同时运用了“对于……像我……”的句式,句式整齐,富于美感。

关于第二自然段。写阳光下的'小山。

一个比喻,将小山比喻成小摇篮。写出了小山的可爱、温馨、安详。下面写济南人们的感受与小摇篮的感觉一脉相承,将济南的人们写成了小摇篮里的婴儿一般。而且虚写人们的心理,细腻传神。通过人们的心理及感受,更突出了小山的小摇篮特征,反衬效果非常好。

关于第三自然段。写小雪后的小山。

将小山比喻成了一位美女,且这位美女身着薄衣、露衣、透衣,且衣服被风吹。将小雪后的小山的美丽风姿描写的生动、传神。在这里,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陶冶,使学生摆脱低级庸俗的色情眼光,追求艺术的美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老舍这位大艺术家的艺术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于第四自然段。写郊外的小山。

这里用了两个“卧”字,将小山拟人化了。可以用换字法比较,感受“卧”字的魅力,将“卧”字,换成“趴”、“躺”,比一比,一下子就能将“卧”字所体现出的安详、有节、有神体会出来。

关于第五自然段。写济南的水。

这里前面用一个“拿”字,将水藻写成了一个非常喜欢逞能且慷慨大方的小青年的形象,一个“忍”字,将水写成了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照个影儿呢”,将垂柳写成了已长成的落落大方的姑娘,一家三口齐了,而水中的景色也更生动了。后面用一个比喻“大蓝水晶”,描绘出了一个宏大的如梦境般的美好的景象。

总之,本文用了大量的一脉相承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济南的冬天的美尽展于读者面前,这需要靠读者不仅用口来读,更要用脑想像,用心感受!在这里,我们应该谢谢老舍这位舍己大文学家的馈赠,让我领略了冬之美。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由于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一些问题还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地向学生进行了讲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5

《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散文,文章紧扣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总特点,把济南的山、水、城,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美好画卷。在第一课时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温晴”这一总特点,并对“济南的水”所构成的“空灵水晶图”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将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安排为对描写“济南的山”的“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山村卧雪图”进行赏析。

一、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针对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如: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为温晴,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主要包括: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水藻真绿,终年贮蓄的绿——清澈透明;空灵的蓝水晶——清亮。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济南的山也美,水也美,那么究竟美在哪里,让同学们以“济南冬天美,美在——”这个句式来造个句子。

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引用了课文中的原句,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济南冬天美,美在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准保暖和。”济南冬天美,美在下雪后,山尖儿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发现,他们将山美水美的大部分句子都引用到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刚好可以引入到下一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放在这个环节上,整个环节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希望通过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对课文中所写的山的美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3—5自然段,找一找其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在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开始进入默读阶段,我开始觉得课堂进入了一个沉闷期,因此迅速的提出让学生可以以前后桌为小组展开讨论,互相说说最喜欢哪个句子。但正是这一做法,导致学生们在对文本的阅读较为浅显的前提下,难以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结果。不过,学生们的答案还算是比较全面。

生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小山写的更加生动形象。

生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上的树木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生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露着,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写出了山的美丽。

(在这里,学生未能发现本句中“穿”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在学生提到此句时,向学生介绍写作中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运用一种动态的景物来体现环境的静,它的特点是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静结合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生4: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也是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

在多个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中,基本上将这三个自然段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写作方式,乃至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囊括一空。在此环节的教学中不足的是,我把每一个学生的答案基本上都在他们回答完成后,归纳概括复述了一遍,本意是希望通过老师的复述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程度,但是,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环节中的赘余。

三、拓展提高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把济南冬天的景物赋予了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写水的自然段中,把长条的垂柳赋予了一个俏美柔情的女子的形象,那么在写山的过程中,同样有很多景物被赋予了人的形象。

1、守护摇篮的母亲——抚慰人心的话语 温暖

2、细致周到的护士——温柔的关照,安心

3、优雅健美的女郎——明亮 喜悦 希望

4、娇羞害羞的少女——纯情 温情 害羞

那么,为什么作者写了这么多的女性形象?

因为女性形象温暖、柔美、慈爱,更加符合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总特点。

在这个问题中,有学生回答说,因为老舍在山东任教的七年中,把山东当做第二故乡,所以,他把济南的冬天景物比作母亲,也可以理解成为对故乡的思念。他的这一回答成为本环节中的亮点内容,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说明,我们作为教师,不应当低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而要更大限度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够做课堂的主人。

四、情感提升

“温暖晴朗”这样的天气特征一般出现在春天,但是在济南的冬天中处处洋溢着春意,你能找到那些句子中蕴含着春意吗?

1、“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把他们唤醒

3、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呢。

明明是要写济南的冬天,作者为什么要写春天呢?(此处应让学生讨论)

1、突出济南温暖晴朗的特点

2、表达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怜爱

3、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乐观、进取

前两点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找出来,但是在第三点上,提问了几个同学都没有答出来,此时,我引用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时有的同学恍然大悟,立刻打出了乐观向上这一点。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课堂还给学生,还是要在教师恰当引导的基础上。

五、结构解析

本身完成了以上的几个部分,这堂课对于济南冬天的“山美”的赏析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为了不给学生留下遗漏的知识点,我又在最后补充了两个问题,就是:“第4、5自然段,作者用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写作?”“和朱自清的《春》相比,两篇写景的文章有何不同?”

这两个问题由于时间的关系也没有办法展开去讲,只能从表面上进行简单讲解,特别是对于与《春》相比这个问题,本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在日后进行写景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与其在课堂上这样泛泛而论,倒不如专门拿出一节作文课的时间,给大家比较讲解,然后进行快速作文,更加有效果。并且这两个问题的出现,也打破了原本的课堂节奏。

总结:

除了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发现的问题,韩老师和史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指出了我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本节课几乎都没有用到幻灯片,在大屏幕上一直展示着一张图片,但是这张图片的内容是否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值得商榷,容易误导学生;课后应当及时的布置学生进行写景小作文的练习,可以模仿刚刚学过的文章,写个二三百字的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对于老师们针对我这节课提出的问题,我会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认真的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在每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6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要实现“高效”必具备两点要素:教师的教学创意和学生的高效学习。而在这两个要素中,教师的教学创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本,学生的高效学习是关键。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巧选教学切入点;巧设问题情境;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一、教学创意之——巧选教学切入点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作为读者,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者要教给学生如何快速地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却需精心选择最佳切入点。教学的切入点,即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主旨的最佳角度,具有提纲挈领、统领课堂的作用。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带动整节课顺利展开。

本节课选择“文意理解——抓‘温晴’与美段细读——品味‘妙’”为切入点和核心任务。“温晴”一词是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语,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和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妙”字同样是能表达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关键字。

二、教学创意之巧设问题情境

高效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好似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体现着“一线串珠”的作用,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引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引发学生的课堂讨论,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本节课设计的两个“主问题”是:你认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或短语是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能贯穿全段(第三段)的一个字是什么?请从不同角度品味此字。抓“温晴”提挈全篇,抓“妙”字提挈全段。

三、教学创意之巧插背景深挖主题

作品的背景资料适时穿插能引领学生深度文本,读懂,读透文本。为什么老舍笔下的济南如此温晴?如此曼妙绝伦?赏析完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一句“为什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探究原因时适时穿插老舍一生坎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老舍将自己对济南的温情融化在济南的一山一水中。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7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8

经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由我来讲一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体同学的配合下,这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工作以来一直任教的是初中英语这一学科,这是第一次讲语文公开课,所以虽然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前来听课的同事们发现并指出了这些不足和缺点,我才能得以进步和提高。比如问题设置的梯度不够,问题难易程度差距较大,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再比如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小组化学习进行的不充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融入课堂。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上课之前,同学们做了充分地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所能的配合老师,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作答,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当堂训练完成的很有效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做得相当好。

通过这次公开课,在改正和克服自身缺点、弱项的同时,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同行们的.差距,这更激发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斗志。我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更大的教育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于是,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0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篇的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章到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与语言美。

课堂朗读分三步走:

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范读、齐读、散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再读深入理解:以“我喜欢济南冬天的,因为”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各抒己见,深切的感受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之美。

三读品味赏析。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值得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学习。

总结本节课,我认为,在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平时的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因此,今后在这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2

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因此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课前预习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是集体备课。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

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导入语中说自己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开始只说冷。当我要求用四字词语概括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二、过渡语比较少,显得比较唐突。

三、在讨论,交流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有段少了,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讨论完。在全班汇报环节,学生举手的人不是很多。说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四、我在课堂上话比较多,不断地提醒学生,不敢大胆的放手。

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只给了学生很少的.时间写,就让学生读,明显的时间不够,可在这麽短的时间里同学们还是写出了不错的片段。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课后反思

我觉得在课有许多知识没有落实。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教学过程中缺少过渡语。

张老师说:如果中间紧凑点,在评析句子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就更好了。

老师的语言精练一点就更好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我预定的教学任务当然是没有完成,还有一个写作探究环节因没有时间而只好延迟到下一节课。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有价值的资源时,要善加利用,允许临时生成,按照课堂中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自己的教案一路宣讲,将学生宥于预设的轨道。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教师因担心过多地花费课堂时间而简单强制地掐灭它们,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不可完全任由学生自由去发展,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起好适时引导和调控作用。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4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1、我先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几遍,把我读懂的内容用黑色笔做了标注,然后出了检测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答。如果能答,这个内容我不教。

2、我再把课文认真地又读书了几遍,我把新的发现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用红笔做了记录,这些是我要交给学生的重点内容与方法。例如对毒、响亮这些词语的理解,对拟人句子分析过程的独特理解。

3、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生能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去读书懂,因此我决定我十几遍都读不懂的我也不讲。学生如果问出,我就告诉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懂得。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1、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依据“形散而神不散”来教,我想把它作为第二课时去处理。这一节课我主要是想通过第一二段教学生阅读文章后做题的方法。所以我设计边读课文边做检测题的方法。利用搜集资料、采集信息点的方法做自己能做的题目。留下自己有困惑的题目,这些题目就是我要重点教的题目。

2、品味语言、理解字词、学习句子,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都是需要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通过示例的方法教学字词,解析修辞方法,渗透对比写作手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内容,领悟主旨,体会情感。

3、我用较长时间的导入为后面的写作理清了思路,加上教师的范例,引导学生做练笔写作。并在各组内交流,推荐小组内优秀的作品在班上交流。

4、作业我是想激起学生自主预习的想法,但又不给他们增加压力,导致学习语文成为一个负担。让学生愉快地、高兴的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语文知识。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节课不是展示课也是展示课。不是展示课是说各方面考虑的还不是太成熟,说是展示课是想验证一种语文教学的思路。

2、语文课教什么不是随便的,是要“依据体式,依据学情”来确定的,通过检测,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而又想学会的。而不是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师喜欢什么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教什么,参考别人的东西可以,但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维。

3、这样备一节课的时间可能长了点,但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可能会有缺憾,但我愿意在这种缺憾中做无悔的追求。

课中反思

一、课前导学案印刷不是太清,四个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师对我怀着一种期待,共有22位教师听课,这是听课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导入语中用比喻写家乡冬天寒冷的特点,学生不会。我跳过去。原计划7个题目用10分钟时间检测的,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强,有的同学不看题目,直接从题目开始读书起,计划读书完再做题目。但对很有提纲作用信息丰富的课文提示语没有同学读书。我提示学生课文的'范围。情况好了点。有些同学开始到黑板上写,前两个题目做的不错,特别是作者姓名与字的特点同学们挖掘的不错。

三、第四个题目正在思维,我发现时间到了,就叫了停顿。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学生结合题目进行重点内容的反复朗读。学生仍在找答案,没有人朗读。教师提示后,学生读了一会,教师让学生说又学会了什么,两个同学发言,效果还不错。解决了两个题目,有一个题目教师适当组织了点拨。

四、在设计的几个交流环节,没有学生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又匆匆进入了写作环节,教师有示范,学生也在写,但没有来得及交流,下课铃就响了。黑板上的内容没有核对,检测题目没有作完,写作的内容没有落实,这节课就结束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看出学生对这节课还很很感兴趣的,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前不一样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会在结束之前发现学生做完了检测题目。

课后反思

四、课后交流:一是与同组同学科申爱丽老师进行教学研究,我发现这节课花架子较多,例如第四环节2、3、4问题,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内容,在这节课是没有用处的,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没有兴趣做,所以这属于无效劳动。因此应该果断舍去。将第1题调整为三环节的第8题,主要环节合并为做、读、写三个。

五、重新调整:三个主要环节各为13分钟。并且逐个分析那些题目学生自己能做出来,那些题目经过同学互相提示能做出来,那些题目教师需要重点点拨。结果发现,不超三个,并且学生可以做一些,关键的其实就是那两三个思维点。

六、再次交流:我觉得上节课有许多东西没有解决,课后问了部分学生,因为学校检查作业忙,课后实质上也没有再进行深入学习。为此,我邀请申爱丽老师再次听课。课前几分钟,学生们看见我来了,很高兴。纷纷与我谈论上节课的情况,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节课老师真多,我真紧张死了。还有的说,我想起来回答问题的,但没敢,场面太大,老师,对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昨天的时间不够用。我们说说笑笑,我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再接着高高兴兴的学习语文,认识事物,看出来学生真的是高兴。

七、重新上课:我先告诉同学们,常态的阅读和常态的考试就是这样接触文本后,看能感悟些什么,做出题目来。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考场上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反复读中寻找答案。然后我和同学们说,把昨天的当做预习,我们再一次重新开始。课程进行的很顺利,但在检测后校对答案时,由于我的语速慢,又等于挨个把题目读书了一遍,有点延时,导致写作时只有部分同学写成,组内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学在班级发言并且师生评价不是太到位。

八、课后再思考:申老师说这一次觉得很好,如果中间紧凑点,不延时就比较完美了。是啊,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但我愿意在这缺憾中做永远无憾的追求。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5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一、“字本位”和“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二、找准学生学习的真正起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三、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不能忽视。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四、扶放结合,教方法比教内容更重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下载《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赵远 课前反思 一、教学思路问题: 一篇文章,特别是“大家”的文章,可学之处很多,但不可都在一节课中都学完,也不能都学会,我读了十几遍都读书不懂的东西,不奢学......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老舍的散文名篇作为我在语文教学中第一次尝试。本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篇的课文,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经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讨论决定,由我来讲一堂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在七三班全体同学的配合下,这节公开课得以顺利进行。首先要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

    济南的冬天教学的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美文,赏美文。所谓“读美文”,就是以读贯穿教学......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精选55篇)

    篇1: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