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的诉说》教案
学英语报社http://www.xiexiebang.com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体会“无字书”的魅力,体会写雨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能力目标:
1.提高收集整理图片、文字的能力;提高采集编辑音频、视频的能力。
2.提高展示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体验大自然韵味的习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2.通过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一)课前准备(提前两周时间,让学生分组收集和雨有关的图片和文学作品,并在小组内部加以整理;建议学生捕捉时机,采集、编辑和雨有关的音频、视频)
1.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及条件(图书、多媒体等)2.鼓励原创资料的采集整理
3.分组合作引导(对于今天的学生,应该让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给一个小组一个共同的任务,明确每个人的项目角色,让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在活动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并且要学会群体加工)
4.资料分类引导,教师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引导一下学生。收集资料要避免一个误区,即无限度的收集资料,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成为“资料展示厅”。要谨记:收集资料是为学习服务的。审美,表达新鲜独特的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师生共同把整理过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效果。
如果说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建议者、整合者,那么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则主要是引导者、启发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合理导入。
1.雨,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它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视觉、听觉上的享受,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感。这节课,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明确本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同学们,也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一下我的声音;或是在茂密幽静的竹林,仰起你的小脸,欣赏一下我的身影,相信你会感受到美的意蕴和清新„„ 优课轩资源网http://www.enteach.net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第二篇:《雨的诉说》语文教案
【作文目的】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训练要求】
1、多文体、多题材、多角度进行写作,扩展思维,激发灵性。
2、细致观察,用心聆听,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内心真实感受。
3、写作时适当采用各种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4、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写心中故事、描绘雨中景胜、抒发内心真情、阐述鲜明观点等。
5、适当运用联想和想像思维,抒发积极健康的情感。
【思路提示】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1、写出特点。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情景交融。对雨的描写要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加一的加法,最好不要写成一段描写加上一段抒情的粘贴形式,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真情实感。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不要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避免要么平铺直叙,感情苍白;要么用语气词来凑,矫揉造作;要么口号不断,套话连篇;要么政论文章,临高训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不要轻易“抒情”。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
4、要抒发积极健康的情感。在阐述自我的见解、描述自我的体会的同时,要防止以灰色的笔调写生活,用消极的眼光看人生,以逆反的心理张扬个性等的做法。
5、要研究读者心理。在动笔之前,不妨先从读者的角度想一想,而不是单从作者的角度想。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一位读者,希望从文章中得到些什么,怎样的内容和表达“我”才喜欢,怎样的内容“我”最厌倦……这样,才有可能去打动读者的心灵。
6、使用适当的修辞。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同时不能为形式而形式,那样会陷入唯形式主义的误区。
第三篇:雨的诉说初中语文教案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
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
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
教学步骤
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
2.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读。荐朗读文章。
3.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
4.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分析。
5.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
6.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7、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8.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咨料.进入活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 分钟)
学生先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组织讨论。3.独立思考,结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捕捉灵感,记录下初步想法,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但在现实中,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雨和从艺术的角度看待雨,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提示,讲述自然界中的雨,如: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篇:《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入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准备
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教学步骤(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读。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荐朗读文章。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资料,进入活动(约分钟)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篇: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
【作文目的】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训练要求】
1、多文体、多题材、多角度进行写作,扩展思维,激发灵性。
2、细致观察,用心聆听,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内心真实感受。
3、写作时适当采用各种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4、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叙写心中故事、描绘雨中景胜、抒发内心真情、阐述鲜明观点等。
5、适当运用联想和想像思维,抒发积极健康的情感。
【思路提示】
文题1:聆听雨的诉说
提示: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特别之处。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别具一番情趣。这些不同都是由人的心情引起的,所谓“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用心与自然交流,就会发现自然的精彩。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情心。
1、写出特点。不同季节的雨有各自的特点,春雨滋润柔软、夏雨猛烈刚性、秋雨缠绵清冷,即使同一季节的雨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在写作时要加以注意,切忌模糊不清。这就要求观察细致,用心体会。
2、情景交融。对雨的描写要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一加一的加法,最好不要写成一段描写加上一段抒情的粘贴形式,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情感,使每一处文字都打上情感的烙印,让雨“活”起来。
3、真情实感。文章中的情感要发自内心、发自真心,自然而然,不要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避免要么平铺直叙,感情苍白;要么用语气词来凑,矫揉造作;要么口号不断,套话连篇;要么政论文章,临高训人。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不要轻易“抒情”。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文章要想打动人,首先必须打动自己。
4、要抒发积极健康的情感。在阐述自我的见解、描述自我的体会的同时,要防止以灰色的笔调写生活,用消极的眼光看人生,以逆反的心理张扬个性等的做法。
5、要研究读者心理。在动笔之前,不妨先从读者的角度想一想,而不是单从作者的角度想。想一想,如果自己是一位读者,希望从文章中得到些什么,怎样的内容和表达“我”才喜欢,怎样的内容“我”最厌倦„„这样,才有可能去打动读者的心灵。
6、使用适当的修辞。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辞格。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式,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同时不能为形式而形式,那样会陷入唯形式主义的误区。
文题2:雨的故事
提示:
本文以记叙为主,训练叙事、抒情的结合。
1、多角度思考。写作之前要让思维充分活跃起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不要仅仅局限于正面的直接的写“雨”,只要同“雨”有关即可,比如雨中发生的故事,比如围绕“雨”的几个人的故事等等。
2、安排好结构。如段落和层次的关系、各部分的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处理。开篇可以有如下方式:开篇点题、首段设问、阐明动机、渲染气氛、名言开路、制造悬念等等。结尾可以有如下方式: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点化主题、展望前景、鼓舞人心、饱含哲理、发人深思等等。“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记叙的过程中开可以使用多种记叙方式,如倒叙、插叙、补叙等,使文章的结构波澜起伏,这样才能说好一个故事,也才会吸引人。当然,所有的结构都要表现文章的中心:“雨的故事”。
3、记叙、抒情调配得当。二者的关系是有主有副,记叙为主,抒情为副。主当然不可少,副同样未能缺。如果说一篇记叙文的记叙部分是“龙”,那么抒情部分就是“睛”,如果调配不当,“龙”不能腾飞,“睛”无处可置,只有调配合理才会引人入胜。
4、【相关素材】
1、虞美人·听雨
蒋捷(南宋).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的诉说教案2
2、微雨
丘逢甲
微雨轻云扫墓天,东风消息又经年。
棠梨花发千林雪,独对春山意惘然。
3、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5、《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7、“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宋·苏轼《有美堂暴雨》),8、颐和园南湖岛涵虚堂联
碧通一径晴烟润;翠涌千峰宿雨收。
颐和园在北京海淀区。南湖岛在园中昆明湖东南部,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北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岛中主体建筑。是观看昆明湖水景的地方。慈禧曾在此检阅北洋水师。一说是清高宗乾隆所作。此联写雨后清晨南湖岛远近的景色。上联写近景,下联写远景。清新工整。
【例文1】
雨的诉说
王玲
听,我低落在屋檐瓦楞之间那灵动的声音;看,我飘荡于林间原野之中那奇异的形体;悟,我停驻在脸颊之间那清透的心灵„„
听一听我的声音吧!像一粒粒珠子嵌入玻璃,像一首首乐曲吹入心田,像一滚滚浪花涌入岸边,闭上双眼,聆听我的足音,细做猜想,是一首被风吹散的诗?是一片被浪花打翻的花儿?还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啊!原来是我,悄然临于你面前,给你带来繁花野草间轻轻抖落的声音,为你披上清爽舒适的外衣,愿与你在这窗前倾谈,你听到了吗?
看一看我的形体吧!像利剑,像花针,像丝线,像轻纱,敲击着你的窗口,落下来,由丝变成滴,由滴变成串滑下,我在跳舞,我在飞窜,在孩子们面前,我也带了些稚气,不甘心于消融于泥土和水泊之间,便溅起水花,或弄出声响,在大人面前,我也不甘示弱,用我的身躯润透路人的脸颊,打湿他们的衣襟,装点他们的眼镜,敲击他们的额头,但有形的我终会汇入江河湖海中,变成无形,漠然消逝,而当时的形体,你看见了吗?
悟一悟我的心灵吧!旱地时,我愿润土,洪灾时,我便收藏好自己,宁化蒸气,也不愿洒落劫数,于是,我的心灵是清透的,是善意的,我用生命来换取人间真善美,妄弃假丑恶,我要反驳一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的到来怎会令花儿残落呢?而应改为“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才对,我的心灵的清透,你悟到了吗?
我,雨儿,洒落心扉,浸润了大地,浇灌了心田,在春夏秋冬四季变迁的日子里,轻轻地走来,却不曾回去,你是否读懂了我——雨的心曲?
【简评】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雨,充满了感情。而强烈的抒情性也恰恰是第一人称文章的特点之
一。
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写:雨声、雨形、雨神。做到了多角度刻画,这样就使文章在材料的占有上显得很充分,避免了同类文章重复拖沓之病。
文章写“雨”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的行文,既体现了小作者观察之细,又见出小作者感悟之深。是一种灵性文章。
文章的语言秀美,满蕴情感,更是为文章增色。
【例文2】
秋雨
徐阳
世上有人喜欢朝气蓬勃的春雨,亦有人喜欢独富诗意的夏雨。但我却只喜欢成熟的秋雨。
谈到秋雨,它并非似春雨般的轻盈,反而显得更加深沉。谈到秋雨,它并非似夏雨般的火热,反而显得冷静的多。它是从天国而来,将一夏的暑气冲淡;是从时空的光轮而来,将秋的钟声叩响;是从彩虹的边缘而来,将大地涂成淡淡金黄。一阵阵冷风从背后袭来,使人不觉感到秋雨的冷漠。接着一团团的乌云将湛蓝的晴空染黑,再接着一颗颗硕大的雨滴从天而降。哗的一声,大地炸开了锅,如麻的雨声似珍珠落入玉盘般清脆悦耳。它们用自身丰硕的身躯猛击着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的烙印,仿佛在告诫着大地,不要因冬的寒冷而将自己遗忘。一觉醒来,惊觉的发现大地已被霜所覆盖,使人猛然觉得肃静,一下子变成了“露从今夜白”的景象。那路边的植被,经过秋雨的洗礼后,早已将自身的色彩退却,变成了成熟的黄;花园里的菊花,正夹含着雨水渐渐绽放。泥土的清香夹杂着雨水的冰冷,扩散在四处,正可谓别有一番情味。
回想起秋雨的声音,像是有千百勇士厮杀在战场上,显得雄悍有力,并非似春雨的稚气满面经不起磨炼;回想起秋雨落在身上的力度,像似无数个冰粒落在身上,显得强毅不已,并非似夏雨的柔情,似水脆弱不堪一击;回想起秋雨的温度,比以往的雨水更加的冰冷,使人感悟到了何为真正的雨水。正是那种冰冷,使得秋雨更加成熟。要说春雨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夏雨是位娇艳美丽的淑女,那秋雨就是位强毅、成熟、雄悍有力的武士。用自己有力,坚硬的身躯冲向,叩响秋的钟声。
我喜爱秋雨,正是因为它具有强毅、成熟、雄悍有力的民族精神,显得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独一无二。
【简评】
这篇文章专写秋雨,这种对象单一的文章要求作者对写作对象有独到深刻的感悟。否则,易流于浮泛冗沓。而本文正是因为感悟的深刻独到成为了佳作。
文章处处以“春雨”“夏雨”同“秋雨”做比较,突出了秋雨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比较的角度却又各不相同:有“轻盈”“深沉”之别,有“火热”“冷静”之分,有“稚气”与“力度”之异。通过种种角度的对比,使“秋雨”的形象突出而丰满。
文章结构上的特点也很鲜明,主题部分以并列形式出现,而首尾的照应又使这种并列显得游刃有余,避免了呆板。
雨的诉说教案3
【同步指导】
题目1:
雨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总是多愁善感的象征。雨也滋润了大地,给世界带来生机。
请你以“雨”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指导:
《雨的绝唱》题材创新,从文学作品中取材来写雨。
雨是一个容易产生浪漫情感的字眼,雨的背后一个个美妙的故事,从昨日的经典中向我们走来。它在巴山夜雨里唱过,在江南丝雨里哀过,在春夜喜雨中弹过,也在秋日绵雨里奏过;在多愁善感的女孩的窗前低吟,在报国无望的诗人的诗歌中哭泣,在久旱逢甘霖的人们心头高歌。
下雨了用抒情散文的形式记叙雨中的感悟。
下雨了,正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这讨厌的雨。当我像其他人一样戴着笠帽、穿着雨衣,站在树根下学着摇落荔枝沾的雨水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世界的一切因为这雨而变得宁静、万籁无声,我感到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满足和幸福在包围着我,滋润着我。
《雨夜》多角度构思,借雨写同学之间的友情。
半夜醒来,听见外面雨声哗哗,雷声轰隆。室友们大都醒了,听着雨声雷声怎么也睡不着。几片朽木组成的窗户无力抵御被劲风挟持而来的雨点,正对着窗户的英子的床被弄湿了,大家一番手忙脚乱之后总算安顿了下来。窗外风雨雷电依旧,而室内却非常温暖。
《雨季》同类联想,把雨与青春期的烦恼联系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心里也像下了毛毛细雨,湿湿的,阴阴的,冷冷的。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青春期也有着太多的烦恼和苦涩,用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给自己的心灵撑一把伞吧!雨季过后,必定是一个灿烂的艳阳天。
题目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请以“润物细无声”的诗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内容要切题。要有人物刻画。
2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
3恰当的引用“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指导: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写雨,还可以用来写人。
《春夜喜雨》是杜甫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在生活中,“好”常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来赞美雨,就很能够唤起人们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说雨“知时节”,即这场雨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在春天万物萌生,正当需要雨的时候,它就下起来了——多好啊!好之所在,除了它“知时节”外,还在于它
能够“润物”。春雨一般是伴着和风来润物的,虽然也有的雨伴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的雨伴着狂风变成骤雨,但是这不是典型的春雨。诗歌将春雨的“潜入夜”与“细无声”配合起来,不仅说明这场春雨是伴着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说明它只为润物而来,而不是为讨好来,如果有意讨好,它会白天来,造些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正由于它无意讨好,所以它选择了“夜晚”这样一个不妨碍人们的时间,悄悄的来;在人们的甜睡中,无声的下。
根据这样的理解,选择哪些材料才与文意相符呢?
我们可以从思想工作的细致入微、关怀他人、默默奉献、启迪思考的点点滴滴还有老师、父母、园丁、清洁工人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选材写入自己的作文,关键的是,应该抓住和风细雨、细致入微、轻柔温馨的整体特点,做一些恰当的描写。比如景物描写,要突出春雨的润泽,轻细,淅淅沥沥,毛毛茸茸。那雨丝雨雾,雨中花草,雨中行人;雨后的恬静湿润,静谧清新;破土而出的小草,吮吸雨露的幼芽,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摄入这样的景物和人物,在这样的基调和氛围中来描写一个具有“润物细无声”特点的人,文章才会有色彩。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
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归来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橡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萧声曲。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三、说说雨的功过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