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写学与问微课教案
23.学与问
1,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相机板书课题)2,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你来,是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相机板书)
(2)课文紧接着就说,很好,“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在同学起来读的时候啊,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你来读,读得真好,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呢?(你说,是啊,学习离不开提出问题,你说,对,学和问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3)学与问原来如此的重要,让我们一同拿起课本,通过朗读来感受学与问之间那紧密的联系,人们常把,起!
(1)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2)同学们你们了解哥白尼吗?(你来说,这是出自课文的内容,你来说,你知道的可真多,看来啊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3)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这句话,谁来读一读,(你来,)听了他的朗读,同学们发现了吗?小哥白尼是怎么问的啊?(你说,哦,缠着爸爸妈妈问,而且还是,你说,是啊,是经常这样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的)
(4)通过这个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
小哥白尼们,你们愿意缠一缠么?谁来学着小哥白尼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读好呢?(你来,你真会缠!你也来,你也真会缠!你接着来,你很会刨根究底哦!)
(5)同学们发现了吗?小哥白尼的问题都有什么特点?(你说,是啊,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6)小哥白尼们你们还有什么其他问题要问的吗?谁再来缠一缠呢?(你说,对啊,为什么快下雨的时候小鸟都飞得那么低?你来说,你的问题很独到,你来说,是啊,你真棒,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看来我们的同学也能和小哥白尼一样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你们缠的可真棒!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7)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说,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你说,恩,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8)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谁来意味深长的把这句话读好?(你来,你把这个问突出来了,很好,你来,是啊,知识的获得离不开问啊,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9)所以我们在勤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好问(板书:勤学好问)
(1)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默读的同时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说,“能者为师”如何理解?谁来帮助他,你来,是啊,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2)所以同学们,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除了请教字典这和老师以外外,我们还可以请教很多人。
(3)那么,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你说,恩,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来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这位提问的同学现在你能明白了能者为师的意思了吗?那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老师伴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我们全班一起读(齐读)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新的体会,(你来,)是啊,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第4自然段,(你来,)
(2)听完了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有没有发现沈括的疑问呢?(你来,是啊沈括 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句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他提出了哪些疑问呢?你来说,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3)大伙想想,换做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的,通过问。那问谁呢?,真棒,我们可以拜能者为师。(谁来说说这其中的原因呢?你来,是啊,你的解释相当正确,那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哦,通过网上的资料,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不知道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可是在北宋时期可没有网络啊,那沈括在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呢?)(4)沈括首先请教了谁呢?(你说,是的,他的妈妈,)可是妈妈的回答解开了沈括心中的疑团了吗?是啊,没有,那沈括又是如何做的呢?(你说,是啊,他亲自来到了深山的寺庙中,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最终才解开其中的奥秘)怪不得第四自然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是啊,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观察并思考,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也离不开观察思考(相机板书:观察思考)
(5)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让我再一次齐读这句话,你有何体会(你说,我们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真知)。
(1)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勤学好问,还是沈括的观察与思考,都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好学与问的关系(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来,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你来,是啊,我们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你来,是的)
(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机板书:学习的主人)
3,总结课文,写法指导
(1)在学习完课文后,我们能感受到学与问那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对于我们的重要性,那作者是如何把这么一个习以为常的道理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又如此形象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回顾,看看作者是怎么做的?(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学写法)(2)谁来说说看?(你来,你来说,是的,)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这也是我们在写说理文的时候要好好运用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得文字情感饱满,有血有肉,光纸上谈兵可不行,今天的课后作业我们就来练一练,仿照课文,写一段文字,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某个道理,把你想写的道理阐述具体,生动,到位。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再见。板书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第二篇:火烧云随课微写教案
火烧云
——随课微写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随课学会用不同的构词形式写表示颜色的词,并仿写一段话,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2、随课研究写法,按照火烧云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写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注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用上一些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教学重难点:随课练习写一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欣赏火烧云的图片,看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火烧云,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的样子。
二、1、展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女生读,看看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引导学生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构词形式不同并仿写词语。
课件展示老师整理的不同形式表示颜色的词。
1、除了写颜色多,还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变化快。从哪儿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一说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一、练习写一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
1、展示课文第4—6自然段学生读片段,师引导学生研究写法 学生交流
2、师总结
(1)、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
(2)、写作顺序:出现——样子——变化——消失。(3)、用上了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
三、练习写作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火烧云可能还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3、展示范文片段。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并讲评学生习作片段
六、总结,送名言
七、板书设计
火烧云
——随课微写作
火烧云的变化﹛
颜色(多、变化快)形态(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赶场镇小学 万丽华
第三篇:学与问(说课)
《学与问》说课 觅小
许彩霞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会生字词,读懂课文。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清文中主要阐述的问题,并展开积极地探究、热烈的讨论。
2、用哥白尼的故事来说明问的重要性,用沈括的故事来说明问与思的关系。
二、遵循理念,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这为我们开展有效地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由扶到放,自主合作;以读代讲,读中促悟。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潜心设计,说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学”、“问”二字,学生谈理解。
2、在“学”、“问”二字中加上“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学生依题质疑。
【设计意图: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和智力的核心,它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质疑的过程中,激起他们了解文章内容的渴望,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疑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已明白的问题以及还有哪些疑问,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
【设计意图:合作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通过再次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梳理出一个核心问题: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研读课文,亮出观点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明确作者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四)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是啊,“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相信同学们学了哥白尼的事例后会更明白“问”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交流课前搜集的哥白尼的资料,了解哥白尼的伟大成就。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样问,怎样学的呢?从他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在交流感悟中明白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感悟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深化。】
(五)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小学生,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2、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曾向谁请教过。理解“能者为师”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透过语言文字,有侧重地体味文章意蕴。】
3、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名言作为礼物赠给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与教师成了地位平等的朋友,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满足,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为师生间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另外,用“礼物”来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也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
4、通过变换人称的朗读,进一步理解“能者为师”这个道理。
(六)以读代讲,学思结合
1、潜心读文,思考:沈括遇到了哪些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学思结合,理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句话,感受沈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七)释疑升华,总结全文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感悟学与问之间的联系。
2、介绍说理性文章的写法。作者通过列举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阐述学与问之间的关系,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能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用陶行知的小诗《问到底》总结全文
(八)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出示一则有关学与问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五、凝练教学,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凝练、巧妙地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对板书作了如下设计:
勤学好问
23、学与问(?)
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文章的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作为小语工作者,这将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学与问评课稿
《学与问》评课稿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冯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冯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冯老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补充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些资源有的来自于学生,有的来自于老师的补充,在学生回答回答的基础上,冯老师再把这些散点的资源及时地进行总结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冯老师教学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的环节紧凑。如果融入更多新基础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节课肯定会更好。2014、12、15篇二:《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 学此课时,王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篇三:《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中山共同体六年级语文组来谈一谈我们对《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说理层层深入,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别两个多音字“兴”和“差”的读音和字义。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4、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二、说学情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来看,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即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课文是怎样写的”,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文体意识”。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以及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
作者选材的用意,学习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而片段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他们平时写得较多的是记叙文,对这类说明事理的文章很少写。因此在学案中提供了三段材料,既可用来训练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又为仿写提供了素材。
三、说教法、学法
1、读为主线,注重积累。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课文中有一些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值得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因此在教学案中我们设计了“摘抄文中两句对你有启发的句子”这项作业,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语句。
2、自主学习,发现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方法,通过读、注、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之后,让学生阅读学案中提供的三段材料,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筛选,锻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块面: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反馈字词,巩固听写
根据学生学案中预习导学的完成情况,指导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字的写法,再进行听写进行巩固强化。
(三)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学与问》是继《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后的又一篇说理性文章,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是难事。
(四)概括事例,练习朗读
(五)摘录警句,积累经典
第二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写法,分为这几个块面:
(一)背诵警句,复习导入
(二)读文品句,理解“能者为师”
(三)研读事例,领悟文章的写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围绕 “两件事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两件事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选材的用意。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筛选材料,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我就说这么多,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邱晶晶老师和王慧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有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篇四:学与问说课稿caogao 《学与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凤凰完小的谷立会,我的说课内容是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23篇课文。它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即议论文。课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及“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首先我用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刻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大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老二拿着“问”
字这半块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多想。几年下来,兄弟俩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
大家想知道这位智者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吗?(想!)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课文——《学与问》(板书)
二、新授课
1、分组读课文
2、同学们《学与问》这篇课文是什么题材?
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
3、那么这篇课文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并说一说出自课文什么地方。
同学们真会读书,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是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也就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勤学好问”也就是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4、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
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
5、好,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男生读)
从哥白尼的故事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同学们真聪明)
要善于提问(板书)
你从那里读懂的?
如果你就是小哥白尼,你还会问些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6、那么从沈括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书)(同学们真细心)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学生交流)
(1)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引导学
生体会沈括的善于思考)
(2)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
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7、同学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除了要学习哥白尼的多问,沈括的观察思考,还应该怎么办?(学习第三自然段)
要善于请教别人(板书)(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请教的对象?(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
我们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不耻下问”,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天我们学习了《学与问》这篇课文,通过学习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大家自由讨论。(画鹰)
8、总结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你会像雄鹰一样在知识的天空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9、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你现在就是那位智者,你会跟他们兄弟俩说什么?
三、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小故事、成语、名言。
板书设计:
善于提问
善于请教
善于观察思考
论点:勤学好问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篇五:有机合成教案及说课稿
《有机合成》教 案
《有机合成》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这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有机合成》。对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合成》是在介绍了醇、酚、醛、酸、酯等这些烃的含氧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之后,教材新增的一节内容。有机合成是有机推断的重要基础,而高考中有机推断是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必考题型。
《有机合成》这一节的教学,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迁移能力,使学生在进行有机合成和推断时做到有章可循,改变了以往的仅凭经验的误打误撞,我想这也是教材加入这一节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通过有机合成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合成有机化合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们说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2、掌握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由浅入深的有机合成训练,培养学生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有机合成训练,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课前引入中提到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有机化合物的介绍,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习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2、在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反应类型、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设计合理的有机合成路线。
教学难点:合成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学情进行教材处理及教法分析
学情分析:有机合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衍生关系。我校学生程度较低,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弱。而且,学生刚刚学完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对各类有机物的转化方法还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课前我将几种常用官能团的转化和引入方法布置了作业,以便加强记忆。
教材处理:在教材例题之前加入两道简单、基础的有机合成练习题,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伸的上手,树立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采用四道习题由浅入深的训练,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一步步得出有机合成的涵义、过程、任务、方法,以及设计有机合成路线时遵循的原则。整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生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然印象深刻,理解深刻。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诱导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讲解:
从体验简单的有机合成过程入手:练习1:以乙炔为原料合成聚氯乙烯。首先,由这一有机合成过程总结有机合成的涵义
然后,给出有机合成中常用专有名词,学生通过将合成聚氯乙烯过程中的各物质与这些专有名词对应,总结出有机合成的一般过程。
最后,通过聚氯乙烯合成中基础原料与目标化合物结构的对比,总结有机合成的任务。接下来进行练习2:以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分析这一合成的思维过程,总结有机合成的常用方法------逆合成分析法
以教材例题作为练习3: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合成草酸二乙酯,巩固逆合成分析法的同时,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合成路线得出,有机合成中需要注意路线选择的问题。
改编教材的学与问为练习4:通过对卡托普利两种合成路线的选择,总结设计有机合成路线时遵循的原则。
如此的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打破了教材的格局,使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在一个自然的情境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归纳总结
至此,新课的内容基本结束,学生总结知识与方法。教师介绍有机合成的发展前景。使内容完整、系统。(四)习题设置
设置了两道习题,分选择合成路线的确定。习题的设置注意了层次性、连续性、针对性的原则,考察了本节的重点内容,和前面的练习又形成一定的梯度。通过学生解答的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五)板书设计 这
总之,设计本节课的出发点是,学生在明确什么是有机合成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进行有机合成和推断时能够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也就是说知道该往哪里去想。
第五篇:微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4.翻越远方的大山》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刘翔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
4、明白人生路上需要确定目标、积极进取、不断超越,有梦想就有可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言文字,感知刘翔不断超越、挑战自我、实现梦想的过程,学习刘翔敢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的精神。
难点:理解“翻越远方的大山”的含义,学习刘翔的精神,努力翻越自己心中“远方的大山”。
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块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导入: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背后,一次次成功与超越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亚洲飞人”刘翔是如何变成“跨栏王”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翻越远方的大山》。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刘翔:
“跨栏王”
两夺世界冠军
曾创造“12秒88”世界纪录。
3.在刘翔心里,有一座远方的大山,那是谁?阿兰·约翰逊。简介阿兰·约翰逊:
美国著名的跨栏运动员
8次夺得世界冠军 统治110米跨栏20年
4.原来,约翰逊是个这么有名的运动员,难怪被刘翔视为一座“大山”。那么,刘翔是如何跨越这座大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俩之间的交锋吧。
板块二:四个回合,逐步赶超。
第一回合:初战完败,遥不可及。
时间:2001年
地点:埃德蒙顿 比赛:世界田径锦标赛 结果:刘翔:没能进入决赛
阿兰·约翰逊:冠军 第二回合:再战失败,收获信心。时间:2002年 地点:希腊雅典 比赛:国际室内田径赛 结果:刘翔进入决赛,但摔倒;
阿兰·约翰逊:冠军 第三回合:多次过招,信心大增。时间:2003年 比赛:近10次
结果:刘翔屡屡第二,阿兰·约翰逊总是第一 第四回合:巅峰对决,成功超越。时间:2004年5月8日 地点:日本大阪 比赛:国际田联大奖赛
结果:刘翔:创造13秒06的亚洲纪录,冠军
阿兰·约翰逊:第二 板块三:理清层次,小结启示。
学了课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刘翔是怎么样一步步打败约翰逊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