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成果报告
教学成果报告
成果名称:“多角度、分层次”民办高校
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成果完成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成果负责人:刘威娜
成果完成人:刘威娜 冯研 谭芳 郑彩飞
任洪云
起止时间:2012年6月-2017年6月
一、问题的提出
继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社会的调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严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对于民办型高校来说,更应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经管类专业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自己培养为集应用型和创新型为一体的人才。
近年来,学者们更是从各种角度对于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各种教育机构和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上了日程。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有的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观点,有的从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提出观点,有的从教育理念提出观点,有的从专业和大学生的综合角度提出观点,这些对于我们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经管类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必然要求。国内学者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益于我们摸索适合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思路和想法。
自2012年,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不断从理论和实践探索多角度、分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以“师生结合、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入手,以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为依托,对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取得的成果
“多角度、分层次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成果的具体内容包括显性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和隐性成果两部分。主要体现在:
1、成果完成人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完成相关省级教改课题2项、在研1项,校级教改课题2项,发表相关论文11篇,参编相关教材3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著作成果奖1项。
2、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形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以赛代练、以项目代练,以利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参加相关赛事和相关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和奖项,在此期间,共计参加大类比赛4项即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相关的创新创意项目,部分比赛项目内容也得到了实施和应用,并得到了相关组织机构的认可和奖励,共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三等奖、东北赛区一、二、三等奖,及省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相应的创新创意想法付诸于实践,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共计指导和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其中6项已经完成,3项待结题,成果已完成,2项已经申请成功,正在实施过程中。在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中学生更多的注重于实践成果,如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公众平台、为学生切实提供校园物流服务等。通过比赛和项目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更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应用于实践,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果。
3、尝试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一定的基础和平台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同样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同样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更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对此,做了如下改革:(1)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目标与学院的办学特色、学生情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参与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明确了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构建课堂实训、仿真模拟、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实习实践教学,以大一认知实习、大二实习实训、大三集中实习加就业为主线,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的专业人员,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企业意识和现代观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为学生创新创业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影射作用。(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校企联合为手段,协作就业为目标,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各种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分阶段、阶梯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平台。
4、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提高,实践性增强,教师的参与度提高,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在不断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改变,创新创业意识有所改观,已现有的在校生为例,除了有专业的企业模拟中心组织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进行了实际创业,仅2017年上半年我院学生共计自创企业2家,即肇州县兴城镇李建木材加工厂和哈尔滨万能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实现了实际运营,并取得了一定的业绩。2家企业的创办和运营人员均参与过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的相关比赛。除此之外,教师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近5年,全院共计有17名教师参与过学生的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教师的热情有所提高,同时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在组织参加学生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学校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大,2015年、2016年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我校都被授予“优秀组织奖”。由此可以说明,我们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施不仅取得了显性的成果,还取得了一定的隐性成果。
三、成果的实施
1、进行了理论研究,确立和强化了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具有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从培养观念和意识入手,分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必须遵循以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产业背景和不同专业性质等条件来构建特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比较研究,合理定位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了“师生结合、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观念强、重实践、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开展了重实践,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 从2012年起,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探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自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现有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更好的认知创新创业,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培养,从日常教学、实习实践课程到学生就业,始终将创新创业贯穿于其中,增设了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和意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融入日常教学,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校结合,师生结合,校企结合,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传授创业方法,展示创业过程,剖析创业规律。引进企业人员,作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和素质的教师和学生队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
3、有效利用各种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机会
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对此,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为学生寻求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机和,全员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到有关的赛事和项目中,直接和间接的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到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观念和意识,同时,通过亲身的实践,更好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
四、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多角度、分层次”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哈尔滨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成果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支持 自2012年以来,通过对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师生共同参与,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和学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包括省、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及多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从多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高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包括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等,这些都为改革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学术支持和保障。
2、以实践为基础,成果推广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以改革实践为基础,形成不同角度结合、不同层次锻炼的实践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和实践。从相关组织设置、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到学生自主创业,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得部分学生由被动到主动,乐于参与和实践,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学生增加就业技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突出效果和应用,全学院近20%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效果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同学受益,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现代物流企业的建立与实践》为例,学生在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校园物流配送服务,为2015届的毕业学生提供了行李托运服务,同时开创了其他的相关服务和项目,在参与此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博宇受到启发,激发了她的创业热情,其在2015年成立了自己的女王婚纱精品体验店,营业至今。继他们之后,2014级的学生创办了校园闲置物品的交换空间,为学生的闲置物品处理提供了平台,使得自身和在校学生能够获取利益。在大环境的感染下,现在正在逐步进入正轨的万能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设立的万能猫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以上都说明,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不断的提高,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受益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扩展到社会层面,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创业能够为更多的社会人员提供服务,由此可见,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科学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取得了双丰收 项目组完成人积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在《北方经贸》、《中国经贸》、《中国电子商务》等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有关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教研论文多篇。完成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2项,校级教学改革课题1项。这些成果的形成,既是教学建设、科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总结,也为同类院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参考。
4、带动并形成了全院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多角度、分层次”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深化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的利用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环境,通过实践参与,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多方面受益。由此初步形成了“师生结合、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第二篇:成果报告
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素质养成、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成果报告
2011年以来,数控科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以素质养成,实景训练和顶岗历练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高,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学校内部仿真职业环境的创设
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最终目的是要胜任企业的对应岗位,服务企业的发展,中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仿真职业环境创设的基点是模拟企业环境,即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模拟企业场景,在场景中构建与实际相同的功能以及工作过程,以此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比较具体、综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实训环境职业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实践导向的职业化要求来设计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
(二)体验元素仿真性
实训基地的载体和软件中融入体验元素,使学生与实际岗位保持近距离的演练,获得真实的效果。要挖掘实训基地中实验室的体验元素,应从如下几点入手:
1、整合课程设置,强化“实境”训练
通过对行业职业岗位的全面系统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整合出专业建设所包含的知识、能力、技能及素质模块,分解出各模块的要素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内容,据此建立专业课程大纲。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整合课程设置,强化“实境”训练。
2、以工作体系为中心,实施项目教学:工作角色模拟
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安排中采用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法”,把教学过程与具体工作任务融为一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基本掌握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企业工作过程。比
(三)企业文化情境创设
中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敬业精神、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教育获得,而应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磨练和体会。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导入企业文化元素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文化创设的内容广泛,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以张贴含有企业文化标语、口号的展板,制作安全质量警语牌等。
(四)企业化管理情境创设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具有各项完善的工作制度,学生刚到企业时总感觉“太严”,无法适应。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除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外,还应创设企业化管理情境,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实训:教师、学生着装统一化,佩牌上岗;实训考勤,实行上下班制度;实施“5S”管理,塑造优良的环境;能力考核双重化,既考职业技能,又考职业道德。
二、中职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中职技能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达到什么要求,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而对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的定位则是中等职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业学校办学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技能性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即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各种社会、工程问题。工作的难度、强度、适应性及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加大,由此对技能性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及身体状态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1、品德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信念、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公民意识在职业生涯中的具体体现,是需要长期历练才能养成的潜在的职业文化底蕴,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有效保证。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和社会阶层普遍存在一种只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倾向,这严重背离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专业能力素质的内涵及要求
专业能力素质是一个人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或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目前,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业内人士研究的重点,人们普遍倾向把高技能人才定位为“灰领”,它有别于“白领”和“蓝领”。
3、身体素质要求 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身体素质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表现为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等。
三、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养成之间的密切协作
实训教学是为增强学生实践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在生产现场或模拟的生产现场所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相比,其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程序更规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教与练相结合:实训教学目标具体,便于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
2、教学场地分散: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师生近距离互动:便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4、长时间重复某些固定动作:工作辛苦、单调,容易滋生和暴露一些不良习惯,这恰好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训练良好职业习惯的最佳机会;
5、成效反映及时,能不断刺激成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实习兴趣。
实训教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通过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工程训练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唯一措施,是训练学生职业习惯的最好教学方法,是磨练学生意志、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因为实训教学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良好的工程实训环境,在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真刀真枪的实训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校外实习工厂主要承担技能训练任务。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高品质服务”为宗旨,以解决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训教学中出现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问题作为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我校实训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从更新观念入手,组织大家学习和研究中职教育理论和方法,首先从思想上接受新的育人观、质量观、教学观。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分析实训教师的创造欲望和成就需要,激发教职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通过加大“教师聘任制”力度,落实工程实训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称职者不能上岗”。同时建立各种机制,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1、建立学习和培训机制。积极营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自学一门专业课或参加专业理论课学习,并在学习末统一考核。工厂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现代制造技术的培训,定期选送教师到高校、研究所或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取得相应岗位实践经验和任职资格,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2、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制订以鼓励教师钻研技术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依个人业绩大小取酬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在全厂范围内大力开展“入厂教育讲课赛”、“技能操作赛”、“课件设计赛”等竞赛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3、建立交流机制。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如操作技能、安全规范、职业习惯、教学改革、产学结合、技术创新等,在教师之间展开交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建立创新机制。把“创造性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从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创新,通过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二)加强教学内容、体系、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现阶段,许多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与高技能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完全吻合;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选择和整合,对综合训练、创新训练内容缺乏必要的重视,对教学体系缺乏严密的审视和构建;实训教学目标单一,只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教学过程组织不严密、无跟踪,教学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缺乏严格的考核和控制。据此我们实施以下策略:
1、建立规范化的教学体系。
(1)深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对行业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对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审视、选择和整合,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研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究,制定出适合“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计划内容体系。
(2)严格执行实训教学大纲。教师认真准备课题教案,授课前准备好“一图三表”,即流程图、实训计划表、课时分配表、成绩考核表。(3)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传统实训教学课件进行多样化的改革,强化工程实践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电教、幻灯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多样化的实习模式,如单工种训练模式、综合训练模式、开放实习基地模式等
2、强化规范化的过程管理。
(1)重点强化“三个环节”。即强化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入门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提高安全意识。巡回指导的重点是根据课题实习项目和进程安排,强化过程监控,对学生每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全程跟踪、检查,边讲解、边示范、边操作,以提高实习效率。结束指导的重点是对学生本轮实习进行综合测评,认清不足。
(2)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实行全方位的动态控制,针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学质量的考核、教学环境的整治等各环节,均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时间结点,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3)细化实训程序,实行目标化管理。设计“两阶段实习方案”,编制详尽的实习操作程序,制定出每一天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对学生的每一步实习内容进行全程跟踪。
3、制定规范化的考核机制。
(1)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具体包括现场听课、教学督导、质量检查、学生反馈等内容。
(2)制定学生成绩考核细则。学生综合成绩由课件制作质量、实习报告质量和安全、常规执行情况等组成。
(3)严格“六定制”,保证教师做到“六定”,即定人、定岗、定任务、定教学要求、定授课计划、定操作时间和讲课时间。(4)按“严、细、实、恒”的要求,坚持每天工作有检查,每次检查有落实,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五、结果和展望
通过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我们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实训教师队伍、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程序、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氛围、采用切实可行的现场管理方法是当前各中职学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能否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的合格的“社会职业人”。
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之路将是一个永远的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该尽量创设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的仿真职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材料
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职业环境中,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能力内化、升华成职业素质,增强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切实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有效地完成学习迁移,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中职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对职业环境营造和探索工作,将有利于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进步。
第三篇:报告成果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成果汇报总结报告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
(2017)
申 报 单 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 目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带头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贡献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 系 电 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德育工作案例成果汇报总结报告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
一、背景分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家庭结构从原来的多成员多层次的结构变成了当今的4+2+1的结构形式,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爸爸妈妈再加一个小孩。孩子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全家人对这唯一的孩子无限宠爱,特别是孩子的祖父母辈。衣食无忧、生活无虑的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下长大,遇到困难更有大人帮忙解决,早已习惯于家长呵护。例如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仍然与奶奶睡一起,冬天洗澡奶奶包办,书包由爷爷整理,甚至吃饭时还要爷爷剥虾肉给他。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先吃,完全不想别人。家长过分溺爱,使孩子都变得娇生惯养、自私自利,对自己的亲人不懂得感恩。为此,为了让他们懂得感恩并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感恩是为人之本,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感恩之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幸福、更有意义,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感恩。
1、感恩是改变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现状的需要
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令人遗憾的是“感恩” 意识被模湖、淡化了。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当中,只知获取,不知回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人所给予的一切的人不在少数。案例一: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我正与孩子们进行早读,一位家长扯着孩子来到教室门口,孩子一脸的不高兴,家长脸上堆满了笑容:“老师,今天是我不好,睡过了头,忘了叫醒她了,您看„„”没等老师说话,孩子已在后面大声责怪:“你还好意思说,都害我迟到了,讨厌!”
案例二: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是的,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更多关注的是给予青少年的关爱,这在某种程序上造成了对青少年回报教育的忽视,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应及时而有效地把“感恩” 与“奉献” 作为核心价值而充分凸显出来,并通过多种途径铭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很好地让学生明白“感恩” 与“给予” 的关系,理解“回报” 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格的锤炼、情感的升华中所具有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2、感恩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应该让学生明白,对家庭成员、对社会、对祖国,应常怀一种感恩之心,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帮助别人,懂得“感恩”,不仅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基础,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3、感恩是与时俱进,彰显现代教育特色的需要
现代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缩;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而我们所提倡的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感教育是与时俱进,彰显现代教育特色的需要。
4、感恩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 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样,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而是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塑造儿童正确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过程
(一)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我们的基本做法是:(1)开家长会。我班每学期至少开一次家长会,不仅让家长了解近期学校、班级、及学生的情况,更是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教育指导,达到家校共谋、家校共育的效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2)建立“家长委员会”。主要是发挥有特长、有威望家长的作用,有他们对其他家长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加强认识,正确引导孩子,减少他们的教育盲区,加强家庭教育的交流和示范,在家长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尤其是那些负面的影响,学校更应该从正面去教育学生,使他们珍惜幸福、懂得感恩。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如下几方面:(1)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我们首先是利用国旗下讲话、感恩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平时,我们加强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 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感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都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对老师的感谢。我们还开展了 “感恩父母,为父母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比赛,“感恩老师——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征文比赛、“感恩祖国,歌颂祖国”朗诵比赛,充分利用宣传橱、宣传墙报、手抄报等载体宣传感恩,教学生学会感恩。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幸福之花,开满感恩的枝头。让他们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感恩情结,日久天长,必然会释放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2)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语文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我在讲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九色鹿》这一课中的落水者出卖九色鹿这一情节时,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3)关注实际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为了让感恩行为看得见,摸得着,我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当一天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周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悦,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间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班主任把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细节行为。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应该涉及到家庭之中,让孩子懂得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因此学校、教师就要充当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通过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践行活动,从而激起他们的感恩之心。
三、实施成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感恩活动的实施,使大部分学生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辛苦,并从内心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那种伟大而无私的爱,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立志成才,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每一个人的理想,并深刻体会到了幸福之花,开在枝头的真正道理。
(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坏人或好人,都是在后天的环境及各方面因素影响所致,优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分辨不出是与非,善与恶,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引导,耐心地教育。我们在这学期通过班会、板报、每星期一国旗下的演讲、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有了质的转变。是他们真正懂得了感恩,因此,打架斗殴的没有了,说脏话的没有了,破坏公物的没有了,比学赶超的比比皆是,班里再也看不到废纸满地了,学习风气有了极大的改变。我和各科任老师都笑了,且都在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届让老师放心的学生。因为往届学生中每到临离学期末期间,学生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充当校园老大的大有人在。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
(二)集体观念的认识提高
由于学生们懂得了感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对班集体的财产、荣誉等也有了较高的认识,在每个月一次的学校活动中,如歌咏比赛、诗朗诵等,学生都积极参与,甚至有的学生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在歌咏比赛前自发的从家里拿来DVD 和光盘为班里的演练提供便利条件,再也没有我不参加与我无关的自私心理,全班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拧成一股绳,积极地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唯恐落后。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教育结果,也是我们非常想看到的结果。
(三)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
由于孩子们懂得了感恩,知道了自己应如何感恩身边的一切,所以他们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思想变得雷锋式了,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经验总结
教育是头等大事,也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捧出一颗爱生之心,在工作中做到:方法得当,认真研究,多关心和爱护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多指导少指责,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成效,即使有时不能立即见效,但也要相信它已积蓄了巨大的潜在效益。一个学期的实验探索告诉我们,转化“不知感恩”的关键是“攻心”。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也是不行的,当家长的更要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成绩问题,更不能用成绩来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和耐心去正确引导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和孩子要采取一种和谐的沟通方式,家长和老师都要树立学习的观念,教师要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居所,父母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要有效的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关心父母,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他的感恩心态。
第四篇:教学成果
。
作文入门“双管齐下”
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比较陌生。很多同学对写作文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作文入门”呢?我是从课堂和课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作文训练的。
一、课堂“三部曲”
1、模仿。如课本中的范文《好阿姨》、《我的自画像》等,学生读得懂,也容易模仿,可以写出《好妈妈》、《自我介绍》等相似的习作。程度好的同学大约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一篇习作草稿。
2、修改。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要让他们自己修改就更难了,所以主要是老师指出毛病。主要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句子是否通顺、内容是否完整等方面。老师指出之后,学生拿回去自己进行修改。
3、誊写。把修改好的草稿内容誊写到作业本上,注意作文的写作格式、书面的干净整洁,书写要认真。
二、课下“听说读写”
我记得自己上学时,有段时间,语文课本封面上就赫然印着“听说读写”四个大字,由此可见,听说读写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1、多听
可以是同学的谈话,朋友讲的故事,邻居间的说笑,也可以是新闻、广告等等。听过之后要记下来,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多说
把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于语言。能说者善写,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自然景物或亲自参加的各种活动等等,在训练过程中,列出简单的提纲来引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然后按说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我在教学生写作《我的家》时就是这样做的。
3、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学生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读,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并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课文是多读的起点,读好课文,奠定基本的阅读量。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阅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不可忽视,因为这些作文都出自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大致相同的同学之手,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最能引起学生自己的共鸣,是学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鉴。我班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作文书,有的是《作文起步》、有的是《作文入门》等。
4、多写
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把眼看、耳听得来的“材料”,以写的形式保留下来。如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看到一个动人的场面,发现一种富有特色的神态,或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语言,都可以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大量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很多的练笔机会,为今后写文章时做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我这样做了,而且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教学成果
音乐教学课堂随笔
音乐活动离不开感受,在音乐中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音乐是很重要的。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创新,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把孩子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从感受音乐入手教幼儿学习音乐,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表现欲和自信心。会表演、会创编学习积极主动,印象深,记得牢,从而使“学会”变成“会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使幼儿在充满音乐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扎实的学到知识,并利用已学的技能进行创新,发展提高了幼儿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唱歌曲时,首先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幼儿表达出来。在学《高高的苹果树》这首歌时,我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了一个高大的苹果树下画两个席地而坐的小孩,简单、明了。让幼儿联想自己在树下会干什么?在丰富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对歌词中的词意有了进一步理解,使其产生相应的感受,然后我用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诵它的内容,并让幼儿学习。当幼儿学的容易时,他们对自己有了信心,对活动有了兴趣,也促使他们会自然的按自己的意愿感受音乐、表达音乐。然后我示范演唱歌曲。让幼儿学唱三遍后我把画上的苹果擦去换上几个橘子,让幼儿来学习创编新的歌曲。最后让幼儿来想出还可以换成什么水果树。边唱边跳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他们的发展特点,他们的表现有了粗浅的技能和经验,他们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平时多让幼儿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启发,同时也给幼儿一些示范动作,教给他们一些表达方法。在创编动作时,当唱到“我们唱歌,做游戏”时,幼儿都会随着音乐结合生活中的事创编各种动作;如:两两相对拍拍手;几个人拉成圆圈开心的转一圈;站在地上点头等;在创编动作中,逼真的表现出了孩子们投入的喜悦之情。
我觉得这样上有几个好处:
1、用简笔画来代替了原来的图片,简单、明了,减少了教师准备教具的时间,但却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我想这样的方式可以多用。
2、活动环节清楚,层层递进。从学唱、仿编到创编,逐步加深难度,使活动富有挑战性,而不是机械地反复。而且在学唱仿编不同的水果树时幼儿也同时在熟悉、学习歌曲的节奏、旋律。
3、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在活动中,有的孩子提出换成“西瓜”,于是马上有孩子反对:“西瓜不是长在树上的”。通过的讨论、交流和碰撞,丰富了孩子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