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的认识教学反思(原创)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原创)《比的认识》教学反思(原创)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第二篇: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1
你想怎么表示?”学生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紧接着我出示: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用比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根据所给的数量说出果汁与牛奶相差1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从而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上完之后我感觉导入和例1基本相似,本节课容量很大教师拖堂了,从课堂实际出发,如果将原先设计的导入删去,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可能更节约时间。
二、挖掘教材
在教学例1试一试中,学生认识的比之后,我追问了一句“1∶8,1∶,4,1∶3,1∶1,这4个比中比的前项都是1,每瓶溶液中洗洁夜一样吗?”学生说道:“虽然比的前项相同但是比的后项不同,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8。”显然学生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细想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来解决(即部分与整体的比)。所以我又追加一句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又可以怎样用比来表示呢?学生很好的理解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9。这为后面学习溶质与溶液的关系打好基础。如果课件能提前处理好效果将更佳!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揭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3 : 5=÷()= 这个算式,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这里教师处理得有点仓促!学生汇报完得数后,由于时间紧,我直接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
名称相互联系(相当于)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倍数关系
除法
分数
学生汇报时气氛不够活跃,和我试上的时候相差甚远。现在想想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当学生算式填好之后,教师应追问:“你从这个等式中发现了什么?”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汇报自己的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让学生讨论、交流中逐步发现比与分数除法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回答会更精彩,课堂效果将会更好!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反思五: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2、体育比赛中的2:0不是比,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认识比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认识比教学反思3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认识比教学反思4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揭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学的机会。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在锤子、剪刀、布的游戏中初步体验到为什么生活中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认识比教学反思5
设计课时,我就如何引入本课的课题很是为难。是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比,还是通过适当的过度,让学生在一种对比中接受这个比呢?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发现要美观,那么长和宽就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比。但是细细想来,有这个必要吗?长和宽只要存在一种倍数关系就行了啊,何必绕这么个圈子来引出课题呢?我思考,每节课都有一个引入,到底哪种引入更有效,是为了注重实效,还是为了吸引学生,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呢?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偏重形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比,我想先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比。我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国旗法规定:中国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比2,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比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与生活联系,通过火车提速这个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让学生求提速前后的速度,通过列示、找关系式等,再向学生介绍其实路程除以速度也可以表示为路程比速度。此处我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比的意义。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于是我在新知教学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只为学生提纲挈领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看书,在看书中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联系与归纳、比较。但是在实际课堂中这个环节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学生不会将知识前后联系,同时,合作学习不够,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讨论中将知识解决。这样的自学也许就只是一种表象,没有深度,这在后面的学生汇报中就得到了体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大遗憾。继续改进方法。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每节课中就免不了遗憾,怎么让遗憾最小呢?像这样的认识概念课,除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好概念外,学生的思维又该怎么培养呢?这些都是我所要思考,更是我所要改进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6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比教学反思7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
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8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认识比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认识比教学反思10
“认识比”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讲懂,、真正弄明白的原因。归纳学生的错误,
书中先为我们呈现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诉学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例2以及课后的练习在表示两个数的比时,因为还没学化简比,都是用具体数量来表示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道题目让我发现了问题,题目是:钢笔与铅笔的支数的比是2:3。我问学生,钢笔与铅笔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2/3。这个答案不错。接着我又问:还有吗?有人说:钢笔比铅笔少1支,铅笔比钢笔多1支。听完之后,我知道出问题了,学生把两个数的比当成了就是物体的具体数量。想想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书中出现的比都是这样。听到这样的答案后,我赶紧向学生说明:两个数的比只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它们具体的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铅笔有2份,钢笔有这样的3份。经过我一番费力的讲解,学生才渐渐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很受教训: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问题能提前预想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认识比教学反思11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12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识比教学反思13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比教学反思15
在这次嘉兴市骨干教师培训中对幼儿园“数学教学”进行重点研究。在本次培训中,我们的培训班主任陈老师邀请了嘉兴市教研员彭小元老师来听课、点评作报告。来自五县两区的老师,每个区域团队选出一名代表执教数学活动,而我代表平湖团队执教了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比5少的数量》。作为执教者的我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所以有压力;又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而高兴,机会难得,有问题也不怕,本来就是研讨课。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到小动物家作客——观察小动物的家——送食物给小动物——与小动物游戏这四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理解比5少的数量。此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获得数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情景式、游戏式的教学给小班孩子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一开始,出示小动物的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我让幼儿说说是哪些小动物的家,小朋友们马上高举小手大胆表达,也一下子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接着自然的引到动物家去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接着让幼儿数数,并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或走路的样子,他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这时,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家,发现小动物家的标记小圆点。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数字,引导幼儿选一选、认一认、说一说。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让个别幼儿帮我找出数字,还学习了5个小圆点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对小班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孩子们都愿意表达,尽管部分孩子表达不够完整,但也让他们感知了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但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我又有了新的反思,正如彭老师所说“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所迷惑,会说了会记了不一定理解了。”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的表象呢?小班的孩子需要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在送食物给小动物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我采用每个孩子手拿标记盘去取食物,这样避免了教师指导不过来的麻烦,又便于每位幼儿自己认读小圆点及检查,还可以交换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按标记盘上的点数去取食物,难道这个环节有点难?操作前交代的太快了?还是需要改变操作的方法?(也许让他们直接去取卡片式的食物更简单有效)而送食物给小动物们的环节就是教师检验孩子们操作情况的环节。(彭老师在报告中说到幼儿学习数学源于操作,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需要很多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感知。可见,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都要重视孩子们的操作。)
最后小动物找朋友环节,每个小朋友脖子上挂了有点数的动物卡片,先个别再相互介绍我是几个点的谁?介绍后在音乐声中找相同点数的好朋友,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交往,体验和同伴一起学习的乐趣。孩子们找到相同点数的朋友后相互拥抱着或拉着手,还有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手拉手、围个小圆圈跳起了舞,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了,留下了很多思考。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有些地方也豁然开朗了,在执教数学活动方面又有了更新的观念。
很庆幸参与了这样的研讨课,在这样的尝试和反思中,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异构,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跟进。我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继续去尝试、实践和反思。
第三篇: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教学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目的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方式,因为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本课能为学生拓展联想思维提供大量的素材:由于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①通过导入新课体育比赛中4:0的新闻,让学生认识数学中的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②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联系比的意义与两个数量的关系,从而真正地认识比的意义;③利用比的组成中比号的特殊性,联系在其它学科、位置上类似的符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④利用转化的观念,让学生从实质上联系比与分数、除法的异同点,从而彻底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第四篇: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1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比教学反思3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教学采用“导、拨”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目的在节省教学时间,也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方式,因为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本课能为学生拓展联想思维提供大量的素材:由于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区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①通过导入新课体育比赛中4:0的新闻,让学生认识数学中的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联系比的意义与两个数量的关系,从而真正地认识比的意义;
③利用比的组成中比号的特殊性,联系在其它学科、位置上类似的符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④利用转化的观念,让学生从实质上联系比与分数、除法的异同点,从而彻底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认识比教学反思4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识比教学反思5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我结合自己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谈几点思考。
纵观本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突出在两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2、问题过碎,追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3、提问不够严谨过于随意等等。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环节教师给予自学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汇报的时候层次会更清晰些。)
一节课结束,留给我的遗憾很多,虽然出现问题多多,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但留给我的思考不仅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对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认识比教学反思6
《比的认识》这节课,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灵活点缀“小插曲”
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可课逐渐成熟起来。
认识比教学反思7
你想怎么表示?”学生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紧接着我出示: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用比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根据所给的数量说出果汁与牛奶相差1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从而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上完之后我感觉导入和例1基本相似,本节课容量很大教师拖堂了,从课堂实际出发,如果将原先设计的导入删去,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可能更节约时间。
二、挖掘教材
在教学例1试一试中,学生认识的比之后,我追问了一句“1∶8,1∶,4,1∶3,1∶1,这4个比中比的前项都是1,每瓶溶液中洗洁夜一样吗?”学生说道:“虽然比的前项相同但是比的后项不同,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8。”显然学生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细想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来解决(即部分与整体的比)。所以我又追加一句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又可以怎样用比来表示呢?学生很好的理解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9。这为后面学习溶质与溶液的关系打好基础。如果课件能提前处理好效果将更佳!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揭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3 : 5=÷()= 这个算式,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这里教师处理得有点仓促!学生汇报完得数后,由于时间紧,我直接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
名称相互联系(相当于)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倍数关系
除法
分数
学生汇报时气氛不够活跃,和我试上的时候相差甚远。现在想想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当学生算式填好之后,教师应追问:“你从这个等式中发现了什么?”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汇报自己的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让学生讨论、交流中逐步发现比与分数除法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回答会更精彩,课堂效果将会更好!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反思五: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2、体育比赛中的2:0不是比,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认识比教学反思8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比,认识比。虽然看着简单,但是对待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来说还是得花时间接受。这本来是两个课时的讲授课,但是我只用了一个课时。所以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认识比时,我忽略了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这一内容,导致学生在这一方面根本没有概念。然后在比中,有同学提到比赛时有几比几,然后我没有纠正比赛时的比分和我们学的比有区别;在研究比值是,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强调比和比值的区别,导致之后的化简比并求比值这种题学生只写一问。最后,按比例分配问题时仅仅用学过的知识来求比例问题而没有点出比例的实质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细节和知识的关联性,让我的数学课更加严谨。同时也应该注意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课过程中增加和问题有关的趣味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性和参与性!
认识比教学反思9
“认识比”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讲懂,、真正弄明白的原因。归纳学生的错误,
书中先为我们呈现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诉学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例2以及课后的练习在表示两个数的比时,因为还没学化简比,都是用具体数量来表示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道题目让我发现了问题,题目是:钢笔与铅笔的支数的比是2:3。我问学生,钢笔与铅笔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2/3。这个答案不错。接着我又问:还有吗?有人说:钢笔比铅笔少1支,铅笔比钢笔多1支。听完之后,我知道出问题了,学生把两个数的比当成了就是物体的具体数量。想想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书中出现的比都是这样。听到这样的答案后,我赶紧向学生说明:两个数的比只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它们具体的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铅笔有2份,钢笔有这样的3份。经过我一番费力的讲解,学生才渐渐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很受教训: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问题能提前预想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认识比教学反思10
“认识比”这节课,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是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我的原因,课堂不理想。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弄明白。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备课时,钻研教材不够深入,没有吃透教材。比如:长和宽的比是15:10,反问15:10表示什么?粗略地理解为15:10表示长和宽的比。15:10表示长和宽相除的关系可能更好。下面本来设计了举例子,可是讨论备课时删掉了。可惜,如果再举些身边的例子,比如:红花13朵,黄花8朵,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比是13:8.等,同学们会体会更深,从实例中感悟比的意义。
再如: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当时讨论时,就很模糊。不知道怎么说?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路程比时间。其实,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怎么说合适呢?路程比时间表示的是速度。或者路程比时间=速度。(当时考虑到还没有学怎么求比值?所以,速度先不出现。)结果导致迷糊,含义不清楚,没学透。
这些问题让我很受教训:1、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多看课例,多学习,一些问题要提前预想到。2、要勤学好问,请教师傅和同课头老师,吸取经验,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生疏。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这样,教学也更扎实,时刻记着先入为主的道理,不要课后在补课。防止事倍功半!
(二)、环节不合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1、孙书记提的很准确,42252÷90没有必要算出比值。(当时也不想算,可是又添上了。确实利大于弊,导致浪费了2分钟。这2分钟可以用在重难点,也不会拖堂了。
2、处理完不同类量的比,我又回过头来,对比:15×10可以用比表示吗?时机不恰当。 本来设计的是在学习同类量的比,出示算式后比较,由于自己的紧张忘记了。还是自己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备课不充分,对每个环节没有熟记于心。
总之,行走在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先走好脚下的一小步,这才是最踏实的!不是吗?
认识比教学反思11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比教学反思12
设计课时,我就如何引入本课的课题很是为难。是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比,还是通过适当的过度,让学生在一种对比中接受这个比呢?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发现要美观,那么长和宽就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比。但是细细想来,有这个必要吗?长和宽只要存在一种倍数关系就行了啊,何必绕这么个圈子来引出课题呢?我思考,每节课都有一个引入,到底哪种引入更有效,是为了注重实效,还是为了吸引学生,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呢?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偏重形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比,我想先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比。我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国旗法规定:中国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比2,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比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与生活联系,通过火车提速这个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让学生求提速前后的速度,通过列示、找关系式等,再向学生介绍其实路程除以速度也可以表示为路程比速度。此处我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比的意义。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于是我在新知教学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只为学生提纲挈领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看书,在看书中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联系与归纳、比较。但是在实际课堂中这个环节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学生不会将知识前后联系,同时,合作学习不够,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讨论中将知识解决。这样的自学也许就只是一种表象,没有深度,这在后面的学生汇报中就得到了体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大遗憾。继续改进方法。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每节课中就免不了遗憾,怎么让遗憾最小呢?像这样的认识概念课,除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好概念外,学生的思维又该怎么培养呢?这些都是我所要思考,更是我所要改进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认识比教学反思14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认识比教学反思15
在这次嘉兴市骨干教师培训中对幼儿园“数学教学”进行重点研究。在本次培训中,我们的培训班主任陈老师邀请了嘉兴市教研员彭小元老师来听课、点评作报告。来自五县两区的老师,每个区域团队选出一名代表执教数学活动,而我代表平湖团队执教了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比5少的数量》。作为执教者的我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所以有压力;又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而高兴,机会难得,有问题也不怕,本来就是研讨课。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到小动物家作客——观察小动物的家——送食物给小动物——与小动物游戏这四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理解比5少的数量。此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获得数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情景式、游戏式的教学给小班孩子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一开始,出示小动物的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我让幼儿说说是哪些小动物的家,小朋友们马上高举小手大胆表达,也一下子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接着自然的引到动物家去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接着让幼儿数数,并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或走路的样子,他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这时,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家,发现小动物家的标记小圆点。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数字,引导幼儿选一选、认一认、说一说。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让个别幼儿帮我找出数字,还学习了5个小圆点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对小班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孩子们都愿意表达,尽管部分孩子表达不够完整,但也让他们感知了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但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我又有了新的反思,正如彭老师所说“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所迷惑,会说了会记了不一定理解了。”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的表象呢?小班的孩子需要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在送食物给小动物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我采用每个孩子手拿标记盘去取食物,这样避免了教师指导不过来的麻烦,又便于每位幼儿自己认读小圆点及检查,还可以交换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按标记盘上的点数去取食物,难道这个环节有点难?操作前交代的太快了?还是需要改变操作的方法?(也许让他们直接去取卡片式的食物更简单有效)而送食物给小动物们的环节就是教师检验孩子们操作情况的环节。(彭老师在报告中说到幼儿学习数学源于操作,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需要很多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感知。可见,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都要重视孩子们的操作。)
最后小动物找朋友环节,每个小朋友脖子上挂了有点数的动物卡片,先个别再相互介绍我是几个点的谁?介绍后在音乐声中找相同点数的好朋友,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交往,体验和同伴一起学习的乐趣。孩子们找到相同点数的朋友后相互拥抱着或拉着手,还有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手拉手、围个小圆圈跳起了舞,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了,留下了很多思考。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有些地方也豁然开朗了,在执教数学活动方面又有了更新的观念。
很庆幸参与了这样的研讨课,在这样的尝试和反思中,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异构,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跟进。我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继续去尝试、实践和反思。
第五篇: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比教学反思2
你想怎么表示?”学生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紧接着我出示: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用比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根据所给的数量说出果汁与牛奶相差1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从而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上完之后我感觉导入和例1基本相似,本节课容量很大教师拖堂了,从课堂实际出发,如果将原先设计的导入删去,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可能更节约时间。
二、挖掘教材
在教学例1试一试中,学生认识的比之后,我追问了一句“1∶8,1∶,4,1∶3,1∶1,这4个比中比的前项都是1,每瓶溶液中洗洁夜一样吗?”学生说道:“虽然比的前项相同但是比的后项不同,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8。”显然学生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细想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来解决(即部分与整体的比)。所以我又追加一句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又可以怎样用比来表示呢?学生很好的理解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9。这为后面学习溶质与溶液的关系打好基础。如果课件能提前处理好效果将更佳!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揭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3 : 5=÷()= 这个算式,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这里教师处理得有点仓促!学生汇报完得数后,由于时间紧,我直接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
名称相互联系(相当于)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倍数关系
除法
分数
学生汇报时气氛不够活跃,和我试上的时候相差甚远。现在想想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当学生算式填好之后,教师应追问:“你从这个等式中发现了什么?”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汇报自己的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让学生讨论、交流中逐步发现比与分数除法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回答会更精彩,课堂效果将会更好!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反思五: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2、体育比赛中的2:0不是比,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认识比教学反思3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认识比教学反思4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国旗,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习,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平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复习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6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7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
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8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比教学反思9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较好的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意义,基本上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较弱,有时不能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要求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 、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在生活中找比;另外还要学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的能力,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节课的知识不难理解,学生在求比值时,存在的问题有:
1、结果不是一个数。
2、喜欢用前项除以后项而导致有些结果是循环小数或近似数,而不是分数,还需熟练。
《认识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一节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 “国旗的长与宽”这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 “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
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材的取舍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谁和A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于是我决定把第二个情境和后面的认一认,放给学生自学,让他们先初步感知不同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再结合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比!
认识比教学反思10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认识比教学反思11
设计课时,我就如何引入本课的课题很是为难。是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比,还是通过适当的过度,让学生在一种对比中接受这个比呢?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发现要美观,那么长和宽就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比。但是细细想来,有这个必要吗?长和宽只要存在一种倍数关系就行了啊,何必绕这么个圈子来引出课题呢?我思考,每节课都有一个引入,到底哪种引入更有效,是为了注重实效,还是为了吸引学生,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呢?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偏重形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比,我想先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比。我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国旗法规定:中国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比2,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比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与生活联系,通过火车提速这个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让学生求提速前后的速度,通过列示、找关系式等,再向学生介绍其实路程除以速度也可以表示为路程比速度。此处我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比的意义。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于是我在新知教学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只为学生提纲挈领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看书,在看书中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联系与归纳、比较。但是在实际课堂中这个环节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学生不会将知识前后联系,同时,合作学习不够,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讨论中将知识解决。这样的自学也许就只是一种表象,没有深度,这在后面的学生汇报中就得到了体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大遗憾。继续改进方法。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每节课中就免不了遗憾,怎么让遗憾最小呢?像这样的认识概念课,除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好概念外,学生的思维又该怎么培养呢?这些都是我所要思考,更是我所要改进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12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揭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学的机会。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在锤子、剪刀、布的游戏中初步体验到为什么生活中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认识比教学反思13
在这次嘉兴市骨干教师培训中对幼儿园“数学教学”进行重点研究。在本次培训中,我们的培训班主任陈老师邀请了嘉兴市教研员彭小元老师来听课、点评作报告。来自五县两区的老师,每个区域团队选出一名代表执教数学活动,而我代表平湖团队执教了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比5少的数量》。作为执教者的我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所以有压力;又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而高兴,机会难得,有问题也不怕,本来就是研讨课。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到小动物家作客——观察小动物的家——送食物给小动物——与小动物游戏这四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理解比5少的数量。此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获得数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情景式、游戏式的教学给小班孩子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一开始,出示小动物的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我让幼儿说说是哪些小动物的家,小朋友们马上高举小手大胆表达,也一下子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接着自然的引到动物家去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接着让幼儿数数,并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或走路的样子,他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这时,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家,发现小动物家的标记小圆点。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数字,引导幼儿选一选、认一认、说一说。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让个别幼儿帮我找出数字,还学习了5个小圆点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对小班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孩子们都愿意表达,尽管部分孩子表达不够完整,但也让他们感知了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但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我又有了新的反思,正如彭老师所说“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所迷惑,会说了会记了不一定理解了。”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的表象呢?小班的孩子需要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在送食物给小动物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我采用每个孩子手拿标记盘去取食物,这样避免了教师指导不过来的麻烦,又便于每位幼儿自己认读小圆点及检查,还可以交换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按标记盘上的点数去取食物,难道这个环节有点难?操作前交代的太快了?还是需要改变操作的方法?(也许让他们直接去取卡片式的食物更简单有效)而送食物给小动物们的环节就是教师检验孩子们操作情况的环节。(彭老师在报告中说到幼儿学习数学源于操作,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需要很多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感知。可见,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都要重视孩子们的操作。)
最后小动物找朋友环节,每个小朋友脖子上挂了有点数的动物卡片,先个别再相互介绍我是几个点的谁?介绍后在音乐声中找相同点数的好朋友,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交往,体验和同伴一起学习的乐趣。孩子们找到相同点数的朋友后相互拥抱着或拉着手,还有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手拉手、围个小圆圈跳起了舞,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了,留下了很多思考。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有些地方也豁然开朗了,在执教数学活动方面又有了更新的观念。
很庆幸参与了这样的研讨课,在这样的尝试和反思中,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异构,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跟进。我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继续去尝试、实践和反思。
认识比教学反思14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我结合自己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谈几点思考。
纵观本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突出在两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2、问题过碎,追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3、提问不够严谨过于随意等等。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环节教师给予自学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汇报的时候层次会更清晰些。)
一节课结束,留给我的遗憾很多,虽然出现问题多多,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但留给我的思考不仅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对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认识比教学反思15
“认识比”这节课,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是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我的原因,课堂不理想。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弄明白。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备课时,钻研教材不够深入,没有吃透教材。比如:长和宽的比是15:10,反问15:10表示什么?粗略地理解为15:10表示长和宽的比。15:10表示长和宽相除的关系可能更好。下面本来设计了举例子,可是讨论备课时删掉了。可惜,如果再举些身边的例子,比如:红花13朵,黄花8朵,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比是13:8.等,同学们会体会更深,从实例中感悟比的意义。
再如: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当时讨论时,就很模糊。不知道怎么说?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路程比时间。其实,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怎么说合适呢?路程比时间表示的是速度。或者路程比时间=速度。(当时考虑到还没有学怎么求比值?所以,速度先不出现。)结果导致迷糊,含义不清楚,没学透。
这些问题让我很受教训:1、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多看课例,多学习,一些问题要提前预想到。2、要勤学好问,请教师傅和同课头老师,吸取经验,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生疏。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这样,教学也更扎实,时刻记着先入为主的道理,不要课后在补课。防止事倍功半!
(二)、环节不合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1、孙书记提的很准确,42252÷90没有必要算出比值。(当时也不想算,可是又添上了。确实利大于弊,导致浪费了2分钟。这2分钟可以用在重难点,也不会拖堂了。
2、处理完不同类量的比,我又回过头来,对比:15×10可以用比表示吗?时机不恰当。 本来设计的是在学习同类量的比,出示算式后比较,由于自己的紧张忘记了。还是自己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备课不充分,对每个环节没有熟记于心。
总之,行走在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先走好脚下的一小步,这才是最踏实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