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 精品教案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教案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作者如何针对《水浒》的特点选择重点分析和评析文学作品。
二、弄清本文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的独特层次结构。
三、学习本文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选炼字的高超技巧。教学设想
一、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贯彻教学目的。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弄清评论的中心论点及要点,初步理出课文的整体结构层次,阅读单元知识中有关文学评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水浒》的文学知识和学生学过节选自《水浒》的课文导入。《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同为中国明清小说的“四大奇书”。节选自《水浒》的课文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
二、根据“预习提示”与“思考和练习”的内容,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三、讲读课文: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教案
分别从内容、形式两方面质疑设问。
文章评论的中心点是什么?
标题。即《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关于人物描写,作者指出了哪几个特点?
①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②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水浒》的结构有什么特色?
①从全书看,不是有机的结构;
②从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看,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
阅读课文第5段和第8段,看整体结构怎样?
由“分”到“总”。第5段是过渡段;第8段收缩全文,照应文题,并指出本文评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是“从大处看”,排除偏颇之嫌。
四、指导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有关文学评论特点的部分,抓住要点。
什么是文学评论? 可从哪些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论?
文学评论常采取怎样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解释课本后“附录”有关本文的词语,特别是方言词语。
编写本文写作提纲。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一的有关问题。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教案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结合文学评论的理论知识,具体研讨课文,理清课文局部的层次结构。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注音:撰 揣 栩 遒 绚 曳 指名口述或板书演示课文的写作提纲。
二、研讨课文: 课文第1段的内容要点及其作用是什么?
首段直入文题的前一半,指出前人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评价,或“言之过甚”或“杜撰”、“附会”,为自己的评论作了引言和铺垫。课文第2段怎样以比较的方法分析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并以此作为例证来说明观点的?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关键句是什么?
以“不但如此”为标志可分为3层。夹叙夹议、评议结合、逐层论述。
①先叙三人“落草”不同。叙中有析,以后得出结论,“《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②先作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以后进行叙述和分析。
③也是先作出结论,“《水浒》又从这三个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以后叙述,评价。
人物性格不同是由于遭遇不同,遭遇不同由于思想意识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由于阶级出身不同。这三层文字,层层深入,进而指出了《水浒》“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最大特点,这是这篇评论的创见,可以说,茅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评论《水浒》人物的第一人。课文第4段评论了《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其评论叙述和分析又是怎样结合的?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教案
先提出观点,后进行叙述和分析,并用比喻对叙述和分析进行说明,“《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课文第6段对《水浒》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何在?
这是本文在《水浒》研究中提出的又一创见。既看到整体的松散,又看到局部的紧凑。“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课文第7段是就《水浒》结构哪一个特点重点加以评论的?其层次又怎样?
对“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结构,进行评论。先指出“共同特点”:“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然后以林冲的故事为例,并与杨志的故事比较,边叙边析,论证“共同特点”。
三、落实“思考和练习”题一,指导学生讨论。
四、研讨“思考和练习”题二。对比阅读课文中所举出的《水浒》中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原文和课文有关部分。
作者是怎么复述的?复述时突出了什么?是怎么评论的?评论的主要意见是什么?
突出了原文情节发展的顿挫开阖,对它作了极扼要的叙述,从而提出这段文字写得“错综而富于变化”。评论的主要意见是:“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浒》,口头复述一段《水浒》故事,就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试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三。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北京的色彩》一文。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思考几个问题,分析语言特色,试写一篇文学评论。教学过程
吴汉伟语文工作室教案
一、思考几个问题。《水浒》有着多方面成就,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人物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评论呢?
提示:阅读课文第8段的内容,思考并作出简要回答。《水浒》一百单八人,重要的人物很多,而作者为什么只选了林冲、杨志、鲁达为例贯连前后进行分析评论?
提示:①结合考虑“思考和练习”题一提出的五个问题:②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点和方法分析、评论;③观点和材料统一,深入浅出。作者分析《水浒》的结构时,既说不是有机的,又说是严密的,甚至是有机的,矛盾不矛盾?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个标准。是从两方面谈结构问题。第6段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二、分析凝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结合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三。
三、阅读欣赏《北京的色彩》一文,写一篇文学评论。
《北京的色彩》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寓意深刻的抒情散文,其中不乏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开朗自然的联想,反差鲜明的对比,准确形象的妙喻,以及流动于字里行间的蕴藉纯正的审美情趣。学生可以选取自己体味最深的某一方面展开评论。
〔附〕板书设计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茅盾
内容:
层次:
第二篇:评水浒人物和结构
【金圣叹评点本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行了半里多路,只见远远的从林子深处,一簇人马奔庄上来;中间捧著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目,齿皓朱唇;三牙掩口髭须,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领紫绣团胸绣花袍;腰系一条玲珑嵌宝玉环绦。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带一张弓,插一壶箭;「好柴大官人。○林冲来时如此来,林冲去时如此去,作章法。」引领从人,都到庄上来。林冲看了寻思道:“敢是柴大官人么?...”又不敢问他,只肚里踌躇。「本是一色人物,只因身在囚服,便于贵游之前,不复更敢伸眉吐气,写得英雄失路,极其可怜。」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极力写柴大官人。」林冲慌忙躬身答道:“小人是东京禁军教头,姓林,名冲。为因恶了高太尉,寻事发下开封府,问罪断遣,刺配此沧州。闻得前面酒店里说,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令闻广誉,诵之成响。」因此特来相投。不期缘浅,不得相遇。”那官人滚鞍下马,飞奔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就草地上便拜。「极力写柴大官人。」林冲连忙答礼。那官人携住林冲的手,同行到庄上来,「极力写柴大官人。」那庄客们看见,大开了庄门。柴进直请到厅前,两个叙礼罢。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十二字笔舌曲折,绝妙尺牍。○此处却深感高俅。」宿生万幸!”柴进再三谦让,林冲坐了客席。董超、薜霸,也一带坐下。跟柴进的伴当,各自牵了马去院后歇息,「细。」不在话下。
柴进便唤庄客叫将酒来。不移时,只见数个庄客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贯钱,都一发将出来。「写柴进待林冲,无可着笔,故又特地布此一景,极力摇曳出来。」柴进见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如何恁地轻意!唗,快将进去!先把果盒酒来,随即杀羊相待。快去整治!”「极力写柴大官人。」林冲起身谢道:“大官人,不必多赐,只此十分彀了。”柴进道:“休如此说,难得教头到此,岂可轻慢。”庄客便如飞先棒出果盒酒来。柴进起身,一面手执三杯。林冲谢了柴进,饮酒罢。两个公人一同饮了。柴进道:“教头请里面少坐。”自家随即解了弓袋箭壶,「写得好。又特留此句,独作一番笔墨者,深表柴进畋猎是常,以为后文林冲出动之地也。」就请两个公人一同饮酒。「好。」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好。」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不觉红日西沈,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子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
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天外奇峰,读这肉飞眉舞。」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好。「只此二字,情见乎辞。」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写林冲。○已下一段写林冲,一段写教师,一段写柴进,夹夹杂杂,错错落落,真是八门五花之文。」「眉批: 一段看他叙三个人,如云中斗龙相似,忽伸一爪,忽缩一爪。」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著一顶头巾,挺著脯子,来到后堂。「写教师。」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写林冲。」那人全不睬著,也不还礼。「写教师。」林冲不敢抬头。「写林冲。」柴进指著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写柴进。」林冲听了,看著洪教头便拜。「写林冲。」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写教师。」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写柴进。」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写林冲。」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写教师。」柴进看了,又不喜欢。「写柴进。」林冲只得肩下坐了。「写林冲。」两个公人亦就坐了。「百忙中又夹得好。」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写教师。○配军二字是何言与?」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写柴进。○八十万禁军教头正对配军二字,一往一答如画。」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诱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写教师。」林冲听了,并不做声。「写林冲。」柴进便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此语写得柴进恼极。」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教师休矣,定要弄出耶?」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大笑妙绝,恼极之后,翻成大笑。」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作一摇曳。」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要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笔力劲绝。」柴进道:“且把酒来吃著,待月上来也罢。”「说使棒,反吃酒,极力摇喙,使读者心痒无挠处。」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写得好。○待月是柴进一顿,月上仍是柴进一接,一顿一接,便令笔势踢跳之极。」“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写林冲。」“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写柴进。」“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写柴进。」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写林冲。」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骄极。」“来,来,来!「三字一笑。」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又此三字,可笑可恼。」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儒雅之极。」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
林冲拿著棒使出山东大擂「四字奇文。」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奇文,令读者出于意外。○此一回书,每每用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真是奇绝。」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奇文,令读者出于意外。」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绝妙之文。」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便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奇文。○前林冲叫歇,奇绝矣,却只为开枷之故;今开得枷了,方才举手,柴进又叫住,奇哉!真所谓极忙极热之文,偏要一断一写,令我读之叹绝。○看他又用一闪。」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还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一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二句。」又怕输了锐气,「三句。○心事正与公人人般,作者特特如此写。」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棒势亦骄愤之极。」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著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棒势亦敏慎之至。」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只管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己乱了,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臁儿骨上,「写得棒是活棒,武师是活武师,妙绝之笔。」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来来来。」众庄客一头笑著扶了。洪教头「来来来。」羞惭满面,自投庄外去了。「与挺着脯子入来照耀。」柴进携住林冲的手,再入后堂饮酒,叫将利物来送还教师。「三句写柴进乐极。」林冲那里肯受,推托不过,只得收了。
第三篇:《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示例二.-教学教案
掌握根据文学作品自身特点评价文学作品的途径。
学习叙、析、评三者有机结合的评述方法。
懂得运用阶级分析法评价文学作品的道理。教学设想
《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虽然学生在初中学习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高中学习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但可能有大部分同学并没有读过《水浒》原著。这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对《水浒》似了解并非全了解。今天,要教学《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如果学生对原著不了解,那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该课前,教师可组织一次关于《水浒》的报告会,或在学习该课前,利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水浒》作简要的介绍。
不过,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清晰,呈“分—总”式。因此,教学时,可采用抓住重点,分散难点,逐层剖析,最后归纳的途径,以及师生共同“议”与“评”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概括介绍《水浒》原著的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理顺课文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水浒》内容简介。
要点提示: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基础上,作家进行整理加工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水浒》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水浒》在人物描写和结构安排上的特色。
《水浒》的巨大影响。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在第四点上。其他三个方面,可以用几句话概括介绍。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第三部分(8段),着重谈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明确《水浒》在人物描写上的两大特点。
具体分析“叙、析、评”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自读揣摩第1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其次,说明《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个个面目不同”。接着,说明《水浒》人物描写成功的秘诀:朝夕揣摩。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pnb0阅读第2至3段,填写下表:
讨论:
提示:第一,三个人在不同的遭遇中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第二,三个人的鲜明个性是与他们不同的阶级出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读者对三个人表现出的不同感受,实质是对三个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强调: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第一大特点;抓住人物的阶级意识去评价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也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关键。
三、分析比较。
提示: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①详写了三人的出场情况(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其中,特别强调了“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②概括说明“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即说明人物的个性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示出来的,而不是静止的描写。如果用文中的比喻说明,那是一种“由远渐近”的方法。
关于《水浒》人物描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说明,注意“;”号前后的两层意思。至于对这一评述的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了。
不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文中的这两大特点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点:举例论证
不同点:前者是逐层论述,最后归纳;后者是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详细,后者概括、简略。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认识《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比较林冲与杨志人物安排的不同点。指出本文观点对以后“文学评论”论坛上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
一、阅读概括。
在阅读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水浒》结构上的特点。
提示:从总体看,“不是有机的结构”;从每一个人物(局部)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即“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那么,“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又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书中将第7自然段开头两句勾画出来。特别是着重强调:“第一”中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第二”中的:“变化错综”。
二、口述情节。
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分别口述“林冲”与“杨志”的情节安排,具体体会《水浒》在人物故事中安排上的上述特点。
三、比较分析。
林冲与杨志在情节排上有何区别?
提示:
林冲:时松时紧,曲折有致;腾挪跌宕,逐步推进。
杨志: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纵横开合)。
四、点拨。
五、练习训练。关于〔思考和练习〕中的“一”“二”题,可放在课文分析中结合进行。第“三”题,可在课后完成。阅读下段文字,其中,对这段文字理解及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a 这段引述的文字简洁地介绍了林冲的遭遇,具体说明他的落草是被逼的。
b 这段文字主要是的揭露高衙内利用权势欺压人民的凶狠嘴脸。
c 这段引述的文字既讲明了林冲几次遭遇的前因后果,也揭示了他逆来顺受的性格。
d 这段文字主要在歌颂鲁达仗义救人,敢作敢为的勇敢精神。《读〈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只举出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这是为什么?
提示:在《水浒》书中,这三个人物是书中的主要人物,而且,这三个人物的经历各不相同,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能反映不同阶层人物的思想面貌;其次,文章前后都以这三个人物的事例进行分析,就能比较全面地介绍每一个人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评论的目的。[1]
第四篇:谈《水浒》教案(打印)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教案
教材说明: 此文语言通俗易懂,再加上同学们已经学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篇目和对《水浒》的一些了解,故而理解课文内容是比较容易的,但也有可能理解不透彻,因而需要了解一定的有关《水浒》的知识。所以,课文中字词、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是本课授课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论点,以及论点的确定。2.学习本文采用例证法,举例精当,并能叙、议结合的写法。3.了解文艺评论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本身结构特点和作者所运用的叙、评、析相结合的评论方法。2。了解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掌握评价文学作品,即写一般的文学评论文章的基本途径:如何选取切入点,如何作到叙、析、评相结合等等。教学难点:
本课带有鲜明的文艺争鸣色彩和独创性,要理解作者在此文中所适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懂得作者见解的独到、深刻之处。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有关《水浒》的文学知识和学生学过节选自《水浒》的课文导入。《水浒》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它跟《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同为中国明清小说的“四大奇书”。
节选自《水浒》的课文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等。教学内容:
1、字词解释:
杜撰:没有根据的编造和虚构。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附会:把没关系的事物说成有某种关系,把没有意义的东西说成有某种意义。灼然:清楚明白样子。
落魄:luò pò又读luò tuò义同'落泊'(luò bó)鄙薄:轻视、看不起。
光景:有境况、状况之意,也可理解为表估计、推测。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行伍:hāngwǔ旧指军队,泛指军中。
投名状:旧时聚众造反或占山为寇的人入伙所用的见面礼。按语:作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做的说明。行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能事:擅长的本领。
经济: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大的成果。幻灭:空想的希望破灭。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倾轧:轧:yà。在同一组织中排挤打击不同派系的人。2、作家、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春蚕》、《林家铺子》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3、相关文学常识
《水浒》:作者,施耐庵(也有说罗贯中作或两人合作)
① 主要内容:是一部描写古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它愤怒地揭露朝政的腐败和官吏豪绅的罪恶,热情讴歌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也具体描述了起义军惨败的结局,是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
② 流传及影响:起义故事先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南宋末年画家龚圣予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下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赞语。民间说书者把水浒人物故事作为说话题材,《大宋宣和遗事》一书便是他们的说书底本。元杂剧中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多达三十余种。《水浒》的作者便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最早的本子为一百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成为七十回。由于其出色的人物刻画和精当的结构安排,使它成为一部不朽的艺术巨著。
③ 艺术特色:人物塑造上作者总是把人物放在尖锐斗争之中,扣紧人物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行动展现性格,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情节紧张生动,结构安排有机完整,每组人物故事都采用单线发展结构,每组情节既有独立性又前后勾连,语言洗练、明快、生动、丰富,有很强地表现力。4、课文内容:
① 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谈《水浒》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第二部分(5-7段):谈《水浒》的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第8段):着重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为什么'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
② 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总说《水浒》的'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向来就受到最高评价','个个面目不同'。那么施耐庵是如何写出这样一群个性鲜明的形象来的呢?一定得益于其创作方法,于是作者借一本笔记的记载进行推究,然后得出结论,《水浒》是施耐庵揣摩民间流传已久的口头文学加以改编润色而成的。作者写这些的作用主要是:开门见山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重视。③ 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总说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过渡到对《水浒》人物描写特点的深入分析。
④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得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一特点的?
提示:作者采用例证法,举出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的例子,通过三层文字层层深入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这个结论。从遭遇到思想再到出身,对三个人的异同点边叙、边析、边议、分析精辟独到。⑤ 如何理解茅盾对《水浒》的这一评价?
提示: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是《水浒》的特点。施耐庵虽然没有接受过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但由于他尊重实际,如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其结果也必然会反映出阶级社会里的阶级和阶级矛盾。所以施耐庵是不自觉地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塑造人物的。相比较而言茅盾先生却是主动地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这是茅盾先生的首创。文学评论重在创造性,不可拾人牙慧,以此种方法分析人物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⑥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证得出《水浒》人物描写的第二个特点的?这两个特点的写法有何不同?
提示:作者仍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充分地加以论证,最后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远远而来„„全部看清楚了。'既形象地说明了这个论点,又增加了行文的变化,使详略交错,不流于枯燥单调。
这两段分析的相同之处是举例论证,不同之处是:前者是逐层论证,最后归纳;后者先提出观点,而后论证,前者是详细地分析论证,而后者事例分析和语言都比较概括、简略。5、课后练习:
① 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杜撰(zhuàn)写作。鄙薄(bó)轻视、看不起。揣(chuǎi)摩:估计、忖度。摇曳(yè)拉、牵引。
B、轶(yì)事:神秘的事。感喟(kuì):叹气。苟安:(gǒu)苟且。引人入胜:优美的境界。
C、主眼:关键。倾轧(yà):车碾过。封妻阴(yì)子:庇护。遒劲(jìng):有力量。
D、行(hāng)伍:泛指军中。刺配:充军。附(fǚ)会:牵强地拉扯到一起。走投(停下来)无路。
对下面一些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②'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一句意思是:()A、含蓄地否定了《水浒》的作者为施耐庵。B、完全肯定了施耐庵创作了《水浒》。C、《水浒》的作者至今难以确定。D、假定《水浒》的作者与传说中相符。
③引述施耐庵请高手画像朝夕揣摩的故事,作者说:'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是因为:()
A、它没有揭示创作《水浒》的全部规律。B、这则杜撰的故事显然有它附会的地方。
C、朝夕揣摩是对的,但不是画像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D、虚构小说人物,也需要揣摩人物性格是否真实。
答案:1、A(B、轶事: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C、封妻荫子。D、刺配:发配。走投无路:投奔。)2、D 3、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在评论《水浒》的结构特点时,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如何理解?
提示:作者首先作总的评价:从整体看,'不是有机结构';从每一个人物看,'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因为《水浒》是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它的每个章节对全书来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总的来看,它的结构不是有机的。但是,口头文学在流传中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的每个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因此,从一个人物的故事来看,《水浒》的结构又是有机的。
2、作者认为'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对这两个特点如何理解?有人认为这两点实为一点,对不对?
提示:所谓'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是就一个人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故事而言的。意思是其故事情节安排有缓有急,详略得当,曲折灵活,错综而富于变化。而其所谓'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是就不同人物故事情节的关系而言的。意思是说作者对不同人物各自故事发展的结构安排是各不相同的。如林冲和杨志的故事,各自都是曲折 多姿,时松时紧的,但林冲的故事是腾挪跌宕,逐步推进的,而杨志故事的情节安排都是一正一反,螺旋上升的,或者说是纵横开合的。所以说作者的特点概括虽然看来相似,在进行例证时也没有分层论证,看来似混在一起的,可实际上并不相同。
3、从这部分论证在叙、析、评各种文字的分配和使用上看,你认为写评论文章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评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文章,此篇文章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自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对于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评论必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议论包括分析和评价两部分。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提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叙、析都是为评而服务的,是得出结论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所以三者一定要做到有机的结合。例如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许多小故事结构的完整、严密而有机,作者举林冲故事为例,先分析了整个故事的波澜起伏,同时夹有对其腾挪跌宕特点的评价,其次是叙述了林冲比武一段大概情节,突出了其情节发展的顿拓开阖,曲折多变,然后紧扣其叙述又是一个评价:'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看,作者便是这样进行论证的,夹叙夹议,复述、引用原文恰到好处。这样可以使评论文章的分析建立在大量的材料之上,论证充分有力,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那么我们在写评论文章时除了注意三者结合之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复述应是在对原文理解上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它体现作者的观点,不是枯燥的节录,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不受其限制。
4、从最后一段来看,你认为写文学评论文章的选材立意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提示:不论作品是否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只要它具备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其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他对作品的独到评价,也是作者选定评论点的依据。
5、补充点拨:作者对《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上所论述的观点,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在文学评论论坛上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如,关于《水浒》的结构特点,自作者的观点提出之后,在论坛上就出现了一场激烈争论。特别是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不仅对《水浒》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它文学作品的评价都有很大影响。
课后练习
1、完成本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B、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C、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D、读者此时急于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 3、对下面文字理解得正确的是:()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比《红楼梦》强些;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A、作者这是极为谦虚的说法,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正确。
B、作者的观点本身自相矛盾,不能成立。
C、学术界普遍采取这种观点。
D、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作者的观点可备一说,是一家之谈。答案:1、参看《教学参考书》(五册)2、A3、D
第五篇:水浒人物小传
武松,称号“行者”,又名武二郎,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梁山排名第14位。
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任命为都头。兄长武大郎是个侏儒,其妻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为报施恩之恩,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不过武松也因此被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在逃亡途中,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
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被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后班师时武松在六合寺出家,八十岁圆寂。
林冲
林冲,又称豹子头,他是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人们又称他林教头。他武艺惊人,见义勇为,仗义疏财,却一生忍辱负重,息事宁人,不敢反抗。
在他仍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时,妻子被官衙门高俅儿子勒去调戏,实乃大辱也。他虽气愤地去找了,可当他认出是高俅所为时,手就软了,只得饮泣吞声。第二次,陆谦带走了他的妻子,他也认了。发配沧州后,他休了妻,而高衙内仍不善罢甘休。野猪林,他思想单纯,并未想到高俅会再次害他,幸亏被鲁智深所救,才险些保命。沧州牢城时,他遭陆谦暗算,一怒之下,将陆谦杀死。投奔梁山农民起义军后,得不到王伦重用,待吴用等来后,他杀了王伦,又推新王,屡战屡胜。后林冲不幸患上中风,在六和寺养病,武松在旁相伴,约半年后,离开人世。
鲁智深
鲁智深,原来叫鲁达。他一生见义勇为,爱憎分明,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仗义疏财,率直粗犷,粗中有细。
智深是他做和尚时的法号,他还叫鲁提辖。因郑屠夫欺负民女及其父,他打抱不平,先送走这对父女,再利用计谋三拳打死镇关西。后怕被官府抓去,就到五台山做了和尚,改名为鲁智深。因其后背刺有花绣,所以人们又称他“花和尚”。但他无法忍受作为僧人脱离世俗的清静,于是被师傅送去护国寺,他力大无比,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其二人在相国寺相互结为兄弟。之后鲁智深得知林冲要被恶人高俅毒害,就到野猪林,将其救下,又保护林冲安全到达沧州,方才离去。日后他上了梁山,而且英勇善战,有勇有谋,打了胜仗。最后他问明“圆寂”之因,在六和寺圆寂。
宋江
宋江,字公明,他皮肤极黑,身材矮小,又叫黑三郎,绰号呼保义,他愿为百姓及时排忧解难,所以又唤“及时雨”。宋江自幼受文化教育后又从事与其相符的职业。他的出身和职业让它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正义,和做事的细心谨慎并有浓厚的忠君思想。
宋江发配江州后,结识李逵等人。他又因反诗要被处死,但有好汉相救,又被送上梁山,做了副头。晁盖死后,他名正言顺的做了头领,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以体现自己的忠君,并拥有一百零八将,使起义发展到高潮。日后,宋江率众为朝廷招安, 并北上抗辽取得辉煌战绩, 随后又讨伐了王庆田虎不失一将都取得了胜利.在惟独讨伐方腊起义军的过程中,梁山好汉死伤甚众,最终生擒方腊.但宋江本人却被所赐御酒毒死。
李逵
李逵,因生得黎黑粗壮,为人好侠而莽直,惯使两把大斧,人送外号黑旋风。但此人勇气有余,但智谋不足。
李逵在乡中时,人称之李铁牛。后因打死了人,逃走他乡。流落江州时,路见不平,好打强汉,江州满城人都怕他。但此人甚佩服宋江。要为宋江做鲜鱼汤,却因愚钝,放走了几网鱼,惹恼了众渔民,惹得浪里白条张顺来斗。投奔梁山后,李逵思老母,不料老母被虎叼去。悲痛之下,李逵单身杀了四虎。后宋江取悦李师师时,把他气得元宵夜大闹东京。途中误认为宋江抢掠民女,大骂宋江。弄清原委后,竟想割了头赔罪。
后宋江被假赐御酒,知李逵秉直,恐其再与好汉啸聚山林,坏了忠义,遂招李逵同饮酒,饮后才告之。而李逵不怨,只是大哭了一场。后与之同葬。
吴用,字学究,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善使两条铜鍊。与晁盖自幼结交。与托塔天王晁盖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书给蔡京献寿的十万贯生辰纲,为避免官府追缉而上梁山。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
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梁山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受招安后,佐宋江、卢俊义征伐辽国、田虎、王庆和方腊等,功绩卓著。授武节将军,武胜军承宣使。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
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 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杀了邓龙,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