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芦花》声乐示范课教案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训练课教案
《芦花
》
一、教材分析
1、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有连续高音的演唱,学生需要统一声音完整演唱有一定难度;
2、气息支持是唱好《芦花》的关键,演唱中注意气息要以连贯、均匀为主。千万不能僵,始终保持一种流动、顺畅的感觉。
3、这首歌曲情绪真挚、细腻、感人,富于歌唱性。
二、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
通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学习,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声乐技能课也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利因素
在日常教学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浓,对音乐感兴趣。不利因素
声乐学习道路是漫长的,学生的演唱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登台少锻炼较少。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继续训练歌唱的发声方法,声音须在气息的支持下发出。(2)学习歌曲《芦花》(3)准确把握歌唱的情绪(4)学习儿歌表演《小红帽》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3)培养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芦花》的学唱,让学生的歌唱方法得到锻炼,并让学生在精神上与歌曲的情感达到共鸣。通过演唱《歌声与微笑》感知歌曲中的情绪。教学重点
(1)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统一
(2)演唱歌曲声音规范
(3)演唱歌曲的情绪把握
教学难点
(1)歌词的韵脚为 ei,ui 归音要到位
(2)发e,u母音时舌头不要太高,否则影响声音通畅和共鸣。教学方法
体验法、情感教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
1、练声
★呼吸训练:急吸缓呼(在教师的口令下,统一做)★哼鸣训练:
★练声曲: 导入
同学们春天开的话都有哪些呢
迎春花、杜鹃花,梨花、桃花、水仙花、百合花、金盏菊都是春天开放
夏天
兰花、百合花、向日葵、荷花、喇叭花、油菜花 秋天开的花呢
桂花、菊花、月季、昙花、兰花、荷花
2、倾听范唱,分析作品
★《芦花》这首歌是采用二部曲式的写作手法。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芦花,含蓄而细腻。这部分的曲调比较平稳,主要集中在中声区,情感上也没有什么大起伏,主要是通过对芦花的描写来传递一种思念之情;后四句为第二部分,抒发情感,饱满而真挚。这四个乐句是两句歌词的完全重复。这部分旋律起伏比较大,囊括了三个声区,情感上是呈一种递进的趋势,把歌曲逐渐推向高潮。
3、教唱《芦花》 学生跟琴演唱
4、演绎作品
★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完整演绎作品 ★挑几名演唱的好的学生演唱 拓展延伸
★《小红帽》是一首学生较熟悉的儿歌,请学生讲述一下与这首歌曲相关的音乐知识以及演唱时应当注意的地方。
★锻炼学生的教授能力,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请每一组的学生互相教唱。并编排简单的身体律动动作边唱边跳,按小组进行比赛,班委打分。
六、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体验—— 欣赏——体验——思考——体验——探究——体验”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的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探究;钢琴及多媒体的运用使本节课更加直观,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对待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参与意识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效果好!
2、虽然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还是有不足之处:由于多数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不强,导致课堂达成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和学生做更多的探讨,是一大遗憾。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对学生的学习和分析能力做针对性训练,同时增加声乐训练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声乐演唱和教学的能力。
第二篇:教案:《芦花荡》
教案:我的教学展示
课题:《芦花荡》
课型:新授 执笔:崔华丽 审核:邱道刚
教学目标:
1.自学、积累生的新词,通读全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了解故事的传奇色彩,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5.从文章内容体会出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教学重点: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生
(一)目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学
1.完成下列“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我的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竹篙(gāo)飒飒(sà)转弯抹角(mî)泅着(qiú)白洋淀(dià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jìn(噤)zè(仄)歪 yào(疟)子
(3)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ā(抹布)tí(提取)yào(疟子)
抹mǒ(抹杀)提疟
î(转弯抹角)ī(提防)nüè(疟疾)
(4)解释词语
监视:从旁监察注视;监督察看。
央告:恳求。
泅:浮水。
尖利:尖锐,锋利。
我的搜集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1936年在河北安新县教过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此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继续文字创作。后来,孙犁将自己解放前及解放初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这是他最高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茶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
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旗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82年,任教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
2.完成学案中“我的自主学习”中“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我的合作探究①
(1)熟读课文,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复述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老头子在水淀自由出入,当交通、运粮草、送干部。第二部分(9-29):护送两个女孩,大女孩受伤,老头子发誓报仇。
第三部分(30-38):诱鬼子上钩,敲打鬼子头,讨回血债。)
(2)本小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感知全文内容,请根据文中的相关描写思考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下面的句子回答。这是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这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头子。
过于自信和自尊
智能双全
具体分析见教参)
(3)读完全文,我们觉得老头子是一个很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要归功于本文的人物描写艺术。思考探究,本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敌人的监视封锁那么严,而年近六
十、身体干瘪且不带一枝枪的老头子却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出入,他的精神是那么地悠闲,让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让我们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老头子确实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老头子向鬼子报仇,也很具有传奇色彩。文中先用两个女孩的怀疑来反衬,接着任教又直接写他复仇的过程,对于老头子事先的计谋安排,只字不提,让读者自己回味,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4)文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试找出一两句来,领悟其中的妙算,并想想景物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见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
(一)展示教师
1.教师检查、纠正、补充学生“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2.教师检查并与学生交流“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
3.学生就本文学习中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完成“我的合作探究②学生的疑问”
第三课时
三、展示运用
(一)我的展示运用
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抗日老英雄,作者生动的描写让他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还有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也激起了我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写我们身边的人或熟悉的景物,要写出物色。
(二)巩固与练习
1.巩固“我的积累”“我的搜集”“我的合作探究”
2.完成“我的练习提高”
采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____________,更隐含着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6、全文采用____和____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附答案
1、“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采蒲台的苇美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钦佩之情。
6、寓情于景;白描
教学反思
第三篇:芦花淀教案
芦花淀教案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第四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揣摩文中“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老头子和大菱、二菱的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按要求复述课文,复述后其余同学补充、评价。(1)按六要素进行概括性复述。
(2)创造性复述。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2.讨论:
(1)课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老头子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正是他的性格造就了他这位传奇英雄,引出了这个传奇的故事。正是由于他的自信,使他敢于承担起穿越封锁线的重要任务。过于自信使他在送大菱二菱的过程中遭遇了敌人并使孩子受伤。他的自尊使他决心为孩子们报仇进而引发了芦花荡中的“战役”。
(3)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塑造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的目的和意义。
明确:老头子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象征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三、品读课文,探美语言
1.同桌相互朗读、听读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2.在全班范围进行赏析环境描写的交流。
要求:用先朗读句子;再说说“这一句美在——”;最后说说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的顺序。补充:环境描写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等。3.齐读文中公认的精彩环境描写片段,读出感情或韵味。
三、研读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讨论:这篇小说除了运用精彩的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加强抒情韵味外,这篇小说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人物及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在人物塑造上,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在情节上,课文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老头子的战斗过程时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接着就用莲蓬引诱鬼子。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同时,从人物塑造上说,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更显示他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五、家庭作业
摘抄本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片段。
第二课时
同桌交流家庭作业中自己摘抄的精彩描写片段 1.《芦花荡》一文的描写艺术 孙犁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富于传奇色彩。“老头子”智勇双全,痛打鬼子,讨还血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读之使人在赞叹中振奋。本文的描写艺术一直受人称道。
(1)环境描写揭示主题。
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紧扣战争背景和人物的心境,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首先,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到深夜才能有,“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而即使在夜晚,敌人也“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环境里顽强生存的英姿:“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充满了意志和力量。也正是这样的水土,这样的人民,才能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2)心理描写刻画性格。
同样是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任何心理描写都是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反映。课文中的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是,这一次却要带着挂花的人进去。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也在流血。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这段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2.《芦花荡》环境描写赏析
《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被选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芦花荡》可视为《荷花淀》的姊妹篇,将这两篇小说看作是“荷花淀派”作品的“双璧”,毫不为过。《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生动如画,与《荷花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集中体现了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
除此之外,这些景物描写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真实性。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的情节和细节却要合乎情理,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叫好乃至拍案称奇。《芦花荡》中的老英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支枪”,这样的老人怎样为大菱、二菱复仇呢?不光读者会产生怀疑,就是两个女孩子也深表怀疑。可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却为老英雄的胜利复仇增加了可信性,让我们觉得事情的发生是那样的合乎情理。作者在写老人实施复仇计划之前有两句十分简短的景物描写,阅读时是万万不能放过的:“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正因为红日当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下船,泡到清凉的淀水里,忘乎所以地洗澡、戏耍;也正因为天气非常闷热,鬼子才会对清凉幽香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争抢着去追赶老人,最终一个个成了老人钩子上的死鱼,老人也因此得以痛快淋漓地为大菱、二菱报仇雪恨。鬼子不下船,老人的复仇计划无从实施;鬼子不抢莲蓬,老人的复仇计划依然无望,而这所有环节的发生,都和复仇前看似非常平常的两句景物描写密切相关。可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却体现了情节的真实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2)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在护送这一情节中,一切都是那样静谧、安详,“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爱美的女孩儿陶醉在这宁静的月色里,忘记了身体的病痛和战争的创伤,将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淀水里,又掬一把泼到脸上,洗净战火、硝烟和泥尘,露出了俊俏的富有少女青春气息的脸庞。生活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美好恬静与安宁的,可是“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这样的景物描写打破了眼前暂时的宁静,暗藏着危机和不安全因素,为下文的遇敌和受伤打下了铺垫。在复仇的情节中,景物描写也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一看就知道,平静中暗藏着老人复仇的怒火,拉长的水草就是日寇的葬身之地,紧接着那痛快淋漓的复仇场面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3)逼真地渲染了气氛,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集中的景物描写,写得有声有色,意蕴丰富。“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的阴森,敌人的凶狠、严酷,面目的可憎,而另一方面,家乡的景物又是那样的优美和恬静:“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一切都是那样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田园却遭日寇的野蛮侵略和糟蹋,怎能不唤起我们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保卫家乡的决心?由此可见,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让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烘托人物方面,也是匠心独运。“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写月落之后苇塘的飒飒风响,衬托了老艄公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老人的倔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正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多么富有动感,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那摧不倒的胜利的雄姿,高高屹立在风中,老人的形象成就了一幅剪影,成了民族精神的化身。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在众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只有孙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正是孙犁的小说具有永恒、无穷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五篇:《芦花荡》教案
《芦花荡——孙犁》教案
初中部冀兰芳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把握故事的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4、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事业的大菱、二菱,苇塘里的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毫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入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的如何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在复述中再现文章的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训练学生分析记叙文的方法,重点是赏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预习字词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古语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 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
冀兰芳文件夹——八年级上册优化讲学稿教案第 1 页
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例如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他是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却可以将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芦花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集。它主要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场景。
作品从多个角度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以名利流畅的笔调,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
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
(关于作者创作《芦花荡》可见于教参P16)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吆喝梭
窜仄歪趴飒转弯抹角张皇失措(板书明确)
2、读课文,提示读完课文后复述故事
3、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
4、学习精炼总结
可以用打油诗的形式,几个同学可以合作完成。
(学生自主活动)
明确:老英雄护送女孩进苇塘,过于自信让女孩受了伤,老英雄愧疚自责誓报仇,设巧计深入敌军狠杀狼。
师:通过复述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跌宕起伏,扣人心悬。它的这一特点是和它的题材分不开的,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它可以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达到艺术的真实,允许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地讲一讲小说的知识。
5、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他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和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
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
物感情等。
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四)分析情节
思考: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
明确:开端:老英雄护送女孩进苇塘,发展:过于自信让女孩受了伤,高潮:老英雄愧疚自责誓报仇,结局:设巧计深入敌军狠杀狼。
师:通过分析故事的情节,我们会发现整个故事都是在围绕着一个主要任务
展开的,这个人就是英雄人物——“老头子”。下节课我们就通过文章来分析和解读一下孙犁笔下的这位英雄人物的性格。
三、巩固·验收
1、字词
2、小说的常识
四、作业·练习
1、掌握字词
2、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的?都用了那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
法?
3、品味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的?都用了那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味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芦花荡》,了解了作家和写作背景,并
且知道了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这篇课文做具体详细的分析。
(二)小组合作,深入分析
1、复习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头子”: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明确: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2、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
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
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3、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
睡一觉吧。
4、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
5、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
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6、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
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7、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
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
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
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
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3、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明确:●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
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
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
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
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
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师:作者对老英雄的塑造运用了怎样的方法?
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4、品味环境描写
同学们可以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这个可以留作课下作业。
(请同学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美,落实笔头)
三、巩固·验收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后一、三题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板书设计]: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开端:老英雄护送女孩进苇塘,发展:过于自信让女孩受了伤,高潮:老英雄愧疚自责誓报仇,结局:设巧计深入敌军狠杀狼。
“老头子”: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传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奇
过于自信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