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
耒阳市实验小学 刘娟华
课题:鹬蚌相争
课型:新授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是讲蚌张开壳儿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夫来了,把它们两个都捉住了的故事。说明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获利的道理。同时,也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要与人和谐相处。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儿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播放带有画面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战国时期,周朝分裂为齐、楚、燕、韩、赵、魏及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所以百姓的生活过得非常困苦。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到这个消息,便向燕王表示,愿意前往赵国游说赵惠王,然后设法制止这场战争。苏代去到赵国,见了赵惠王后,便向他说了一个故事:我前来贵国的途中,经过易水河畔,正好看见一只蚌张开壳在岸边晒太阳,这时突然飞来一只鹬鸟想去啄蚌肉,怎知蚌的反应十分敏捷,立刻用力合上蚌壳。苏代接着说下去:鹬鸟脱不了身,便恐吓蚌说:“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晒干,变成一个死蚌,你还是乖乖张开蚌壳,赶快滚回水里去吧!”蚌不但不听,反而把蚌壳用力合上,不甘示弱地说:“只要今天你抽不出嘴巴,明天也抽不出嘴巴,没有东西吃下肚,你也不是活不成吗?”苏代又说:“当鹬鸟和蚌各不相让的时候,一个渔夫刚好走过,渔夫看到他们争执不下的样子,就很高兴地想:他们争来争去,反而便宜了我呢!于是,渔夫一伸手就把鹬鸟和蚌捉住,放进竹篓里去了。如果燕赵两国交战,情况就会像鹬蚌相争那样,让强大的秦国像渔夫一样从中得利,趁机把两国吞并。”超惠王听完这个故事,党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接受了苏代的劝告,不再出兵攻打燕国了。
听完故事,让学生说说是一个什么故事制止了一场战争?从而引出今日的课题。(板书:鹬蚌相争)
(二)分析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读课题。
2、出示图片及相关资料,认识“鹬”和“蚌”。
3、学生再次读课题,说说课题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个字?(争)从而引出鹬和蚌为什么争?它们又是怎么争的?争的最后结果又是如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师生齐读课文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鹬和蚌为什么争?”
5、学生合作探究:鹬和蚌又是怎么争的?(出示语句)a.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b.蚌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6、让学生以个人读、同桌读、男女同学读、师生分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不”、“渴死”、“饿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7、鹬和蚌这样争斗下去,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a.这时候走来一个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b.这时候走来一个打渔的人,就把它们两个捉走了。
8、学生通过对比上面的两句话,结合加点词的意思,说说加点词有什么好处?
9、孩子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说明鹬蚌相争的最终结果吗?(板书:渔翁得利)
10、学生说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教师顺势揭示本寓言的寓意。
11、此时此刻,你想对鹬和蚌说些什么? a.不要再争下去了——知错就改
b.要学会宽容、谦让——宽容、谦让是一种美德 c.要团结,要学会和睦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从你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对我们以诚相待的。
(学生说内容,教师作出相应的小结)
12、回归现实中来,我们同学之间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冲突,我们尽量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在这里,老师送一句话给大家:
出示: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拓展练习
孩子们,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续写: “鹬和蚌躺在渔翁的鱼筐里„„”
(四)板书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五)教学反思
1、利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教师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
2、在整篇课文完结时,教师让学生续写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深悟本文的哲理。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案 湘教版[定稿]
《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侧》中的一则,出自《战国策·燕策》。这则寓言通过写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十分简短,语言生动有趣。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2.抓重点语段,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2.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入文
(一)揭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读题)
(二)释题
1.了解鹬和蚌的特点
(1)师:认识鹬和蚌吗?
(2)今天,老师把它们的图片带过来了,谁能根据字形猜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
(3)师介绍鹬和蚌。
2.借题激疑,以“争”为突破口,引出教学主线。
(1)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他组个词吗?
(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二、学文
(一)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2.填空,梳理文脉 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正在()太阳的蚌,蚌毫不示弱,()蚌壳,把鹬的长嘴()住了。它们互不相让,结果渔翁()地把它们捉了起来。(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教师相机解释字词(3)多种形式练读
(二)学习起因 1.出示河蚌图片
问:被暖暖的太阳晒着,河蚌会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他会说什? 2.出示鹬鸟图片
师:可这时,来了只鹬鸟,它想干什么呢? 3.河蚌又有什么表现呢?
(三)聚焦“相争”
1.鹬和蚌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那它们是怎么争的呢?(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鹬和蚌的话。)
(四)学习相争的结果,体会寓意
1.师: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结果怎呢样呢? 2.(出示图片)瞧,这渔翁,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3.体会寓意
三、拓文
1.望着鹬和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2.这时候,鹬和蚌又会怎么想呢?
第三篇: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三年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和反思
新联小学 陈美丽
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抓住两处重点语段进行朗读、想象、评说,明白“双方相争、互不相让,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的道理。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当时比较强大的秦国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师:师板书课题,注上拼音:yu bang。读课题:鹬蚌相争。
师:认识鹬和蚌吗?(课件)看图说说鹬(嘴巴很长)、蚌(有着肥美的肉、坚硬的壳)各有什么特点?
师:可以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来做鹬的嘴巴,感受鹬嘴巴的长、尖。(生跟着老师动作演示。)师:用手做河蚌的两个壳演示一下。(生两只手做动作。)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它组个词吗?
师:在“鹬蚌相争”这个成语里“争”字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争论,争斗)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课文的学习了,一起来看一下导学提纲吧!
1、出示导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就按照导纲要求自学课文吧!
4、请学生逐段朗读。
5、出示生字:“顿”和“肉”(课件)
(1)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少,只有“顿”和“肉”,一起来读一读吧!顿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屯的变形,右边是页字旁,在闽南话里是说„„比如说一顿饭;“肉”是象形字,中间的两条线就像一块肉上的肋骨。(课件)“肉”是个部首字,凡由“肉”组成的汉字大都与“肉”有关。当“肉”做偏旁时多数变形为“月”,如“肌、肚、胖”等(课件)。它由“内”和“人”合成,属于半包围结构(课件)。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肉字吧,除了肉字外,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写争吵的吵字(出示)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课件),一起来写写吧。
(2)河蚌在沙滩上张开壳晒太阳,鹬()蚌,蚌()鹬,双方(),结果()(课件)。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听师朗读课文,思考:鹬和蚌在哪里相遇?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结果怎么样?(课件)
2、小组交流
和同桌或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3、解答:鹬和蚌在哪里相遇? 鹬和蚌在哪里相遇?(沙滩上)
4、解答: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课件)
它们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吧!谁来说一说。
小结板书:是呀,鹬想啄蚌里面的肉(板啄),而蚌却紧紧夹住鹬的嘴巴不肯放松(板夹),它们就为这件事争论了起来。鹬说:„„蚌说:„„你觉得鹬说这句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出示:鹬 说(生气,得意,开心):“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
蚌 说(慢条斯理,坚定,毫不示弱,不甘示弱):“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鹬组和蚌组)
小结:可见它们双方争论得怎么样?(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互不相让。(板:互不相让)
5、解答:它们争斗结果怎么样? 生答
师小结板书:它们争斗结果就是让渔夫得利。(渔夫得利)出示: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就把它们两个捉走了。
这时候走来一个打鱼的人,毫不费力地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比较两句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6、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结果都被鱼翁捉走了,除了这个结果,还有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板:两败俱伤)
生2(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3: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7、那么鹬和蚌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渔夫抓走?
8、回顾历史故事。
“鹬蚌相争”就是苏代告诉赵王的故事,而赵王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就决定不攻打燕国了,看来呀,赵王是从这个故事里听懂了什么才做这个决定的,你来说说他听懂了什么?
生1: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暂停)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鹬蚌相争的动画片,看完之后小组讨论下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小组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再看动画,揭示寓意。
4、师总结
所以后人常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来比喻(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两败倶伤)
↓↓ 渔夫得利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这节课我主要从五方面进行教学: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四、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五、作业布置。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自觉对以下几方面比较满意: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教学设计比较清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在这堂课里我也感受到了力不从心,死记教学环节而不敢随机应变,学生的回答偏了,我无法很及时地拉回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等等。特别是后面寓意的揭示环节,由于时间仓促,我就匆匆一过,没有对学生作比较有效的引导,也没有很好地去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意。我想这些将是我以后努力认真的方向。
第四篇:《鹬蚌相争》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鹬蚌相争》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4、诵读古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示意:
故事导入——自读课文——激发兴趣——熟读概括——了解内容——初读指导——合作表演——指导朗读——体会角色——回归历史——角色换位——理解寓意——想象交流——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
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2、表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
(2)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合作表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表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退”的意思。
生
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如果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四、体会寓言的魅力。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拓展延伸: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六、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
鹬 蚌 ↘ ↙ 相争(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第五篇: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教案
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