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烟台的海》教学设计(DOC)[小编推荐]
余映潮《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执教:余映潮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
时间:2010年3月14日上午9:10——9:55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恒念堂报告厅
主持人:余老师不愧是大家风范,他的课要言不繁、张弛有度、舒展自如,整堂课既轻松自如,又充满了思维的张力;听他的课,就好像品淡淡茉莉,回味起来,余香袅袅,韵味无穷,谢谢余老师!接下来他要上的课是六年级的《烟台的海》。掌声响起来。
师: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到烟台的海里去旅行。想问一个有趣的问题,《烟台的海》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不要求说内容。
师:(转向一位学生)你来说吧!
生:写景的文章。
师:(重复)写景的文章。好,简洁明了。谢谢你!还能不能抽象一点。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师:看你的脑筋急转弯。
生:它是一篇写海上景观的文章。
师:当然是,肯定是。能不能换说法。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生:它是按季节的顺序写景的文章。
师:(重复)按季节的顺序写景的文章,按春夏秋冬吗?
生:不是。
师:不是,还是说到内容了。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这篇文章?一起说。
生:(齐说)美!
师:(疑惑地)这就很怪了。这篇文章叫美文。对不对?
师:美文。美文要美说、要美读、要美记、还要美美地欣赏。下面就请同学们“美说课文”:美说是有要求的,怎么说呢?两种说法:
第一种,从课文里面找原词原句原话,或者稍微作一点变动,或者加上你的字句,用课文的话来美说课文。
方法二,自己概括,用简洁的语言美说课文。我先举例子,我用课文的话来美说课文。“烟台的海,独特的海上景观”这句话在哪里啊?
生:第一自然段里面。
师:对,第一段里面。“独特的海上景观。”就概括出烟台的海的特点,“独特”——海上景观。我用概括的语言来说话,“烟台的海、壮美、秀美。”请你们在第二段的旁边批上“壮美”两个字。请你们在三、四、五段用一个括号,再批上“秀美”两个字。好了,你就任选一种方法,开始思考,你怎样美说“烟台的海”,请思考?
生:(细读课文,仔细思考。约2分钟)
师:好的,我刚才观察好多的同学手上的笔始终在使用,很好的习惯。我们开始交流吧!
师:(转向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烟台的海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师:这个句子找得好,“壮丽的风景线”连起了冬春夏秋。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烟台的海广阔壮丽。
师:就像一个大舞台。你的呢?
生:烟台的海汇集了冬之凝重、春之轻盈、夏之浪漫、秋之高远。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表达!既是课文里面的话,又加上了自己的点缀。请你来!
生:烟台的海使人如痴如醉!
师:啊!我们就好象徜徉在春天、夏天的海岸上。美啊!请你来!
生:烟台的海气势汹汹!师:噢!好吓人!哪一个季节的?
生:(补充回答)冬天。
师:冬天的海浪气势汹汹!
生:烟台的海顽皮可爱。
师:(进一步追问)这是冬天的还是春天的?
生:春天的海水。
师:对,春天的,那样的可爱。
生:烟台的海是可爱富有生机的。
师:这是自己概括的。多好!富有力量、富有生机,力量表现在冬天。你的呢?
生: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师:你找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就是这样?
生:烟台的海恬静温柔。
师:它某一个方面的特点,也许秋天是这们的,也许夏天是这样的,但是冬天可不同。
生:烟台的海浪漫可爱。
师:夏天的海很浪漫、很有风情。请你来!生:烟台冬天的海是蔚为壮观的。
师:我觉得“蔚为壮观”这一个词可以概括所有季节烟台的海。那样的一望无际、那样的辽阔,不管它们是平静,还是汹涌的。还有新的表达吗?
师:(面向全体学生)还有要说的吗?
生:烟台的海很美,像画一样多姿多彩。
师:像画一样,特别的多姿多彩。说得真好。好,请你来!
生:烟台的海凝重、顽皮、恬静,而且还很充实,与别的海与众不同。
师:说得真好!春夏秋冬,各用一个关键词说清楚了,而且我听到一个很准确的表达。有老师写文章分析说,秋天的海是“高远”,他抓住的是“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这一位同学说的是什么?“充实”,我觉得她说得好!凝重、顽皮、恬静、充实,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好,你来!
生:烟台的海壮观、秀美,独一无二。
师:也好,你看“独一无二”表达得多有感情。一起来看一下!
师:(出示幻灯片1)烟台的海,读……
生:(齐读文字)烟台的海,凝重壮美的画、清新活泼的画、浪漫迷人的画、高远明朗的画。师:这个概括的技巧在用“画”字作渲色,每一组的画的画面都用画的形式来展示,因此就有点诗意味道。
师:(出示幻灯片2)继续来!烟台的海,读……
生:(齐读文字)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
师:排比句,再来!
师:(出示幻灯片3)烟台的海,读……
生:(齐读文字)烟台的海,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顽皮的孩子,恬静温柔的少女,格外湛蓝,格外明朗。
师:主要是美妙的比喻,全部来自课文。
师:(出示幻灯片4)烟台的海,读……
生:(齐读文字)烟台的海,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师:课文里最后一句话,再加上你们刚才很漂亮的朗读,就让我们感觉到烟台的海是多么地值得我们去欣赏。好,现在再拿起你们的笔,把“活剧”这个词圈上,这是咱们学习六年以来最难懂的一个词。活剧:褒义词,表面的含义是活的戏剧,是最壮美的、或曲折的生活的概括。活剧就是人们壮美的生活,活剧就是曲折的生活,就像活的戏剧一样。
师:好的,“课文美说”我们就进行到这儿,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再来一轮。“美析”美美地分析,怎么分析呢?阅读课文第二段,并完成训练题。
师:(出示幻灯片5)一起来读一下,我很喜欢听你们朗读。
生:(齐读文字)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师:优点:整齐响亮,弱点:因为语速太快而缺乏情感。再试一下。(师范读第一句)
生:(再读文字)
师:有一点点进步。你们的朗读就像匆忙的脚步。看练习:第一,划出文段中写海浪的四字短语。“气势汹汹”这样四字短语。还要用课文中没有的两三个四字短语来形容冬天烟台的海的滔天巨浪。我已经用了一个了,“滔天巨浪”。第二个练习:试举一例说明这段文字词语的表现力。第三个练习,用朗读表现这段话的层次,还要说说它的好处,我们一个练习一个练习的来。现在进入第一个练习。快一点做吧!生:(细读课文,仔细思考。约2分钟)
师:划出来之后就想,还有哪些四字短语能够来形容冬天的海浪?
师:过一会儿要这样来说话,我划出的词语是…………我想到的是…………
师:好吧,试一下?
师:(转向一位学生)请你来!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气势凶猛、不可阻挡、雄伟壮观,很壮观。
师:七个,多么丰富的话语!你来!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自己想到的词语是势不可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师:好啊!又是七个。请你来!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滔天巨浪、波翻浪涌、波涛汹涌。
师:各有见解啊!你来!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美妙绝伦、独一无
二、滔滔不绝。
师:美妙绝伦,那种滔天巨浪也是一种美妙的景象。师:(转向另一位学生)你的?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惊涛骇浪、巨浪滔天、惊世骇俗。
师:惊世骇俗,这样一个大词用到这儿来了,哪是“俗”了。所以这个词还要考虑一下。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
师:你比他们多一个。表扬!
生:我想到的词语是滔滔不绝、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师:宏伟壮观!请你来!
生:我划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秀美壮观。
师:她终于达到八个,好!有一个短语你们没有想到,看老师的?
师:万丈狂澜。
师:(出示幻灯片6)好,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四字短语)
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
蔚为壮观波涛汹涌惊涛骇浪万丈狂澜 师:好,同学们的力量大于老师。你看你们想了那么多,老师只想到了三个,好,谢谢大家。
师:看第二个练习,试举一例说明这段话里词语的表现力。当然,如果你说句子,我也支持你。怎么说,很简单,看老师的例子。“扑”,扑过来——表现了浪涛涌岸的力量与速度。原来所谓品读,品析词语的表现力就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词语表现了这个词写出了……这个词比喻了……这个词形容了……这个词语这样来说话,开始再读课文,看这个词表现了什么?
生:(学生细读课文,进一步探究。)
师:好的,停下我们手中颤动的笔尖,现在举起的是高高的小手。
师:(转向一位学生)请你来吧!
生:我感觉“把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写出了烟台巨浪力量的大,让我感觉这景象的壮观,有点望而生畏。
师:“掀”字让她感到望而生畏,说得多好啊!。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请你来说!
生:我从“掀”字可以看到涌浪的凶猛。
师:凶猛,力度之大、速度之快。生:我从“雷鸣般的”读出了巨浪拍岸时声音的响亮,进一步发现了烟台的海的气势磅礴。
师:宏亮的声响。
生:我从“数丈高”,看出了当时烟台的海气势汹汹。
师:对,那样大的高度,说明了海浪的汹涌。
师:好了,你们刚才没有用老师要求的话语来说话。对不对?写出了……表现了……比喻了……形容了……。
师:(转向一位学生)好,你来试!
生:这个“掀”字写出寒流袭来时不可阻挡的气势。
师:对,暴发力之大,一下子把石块都掀掉了。
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这句话把涌浪比作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中我读出了涌浪的来势凶猛、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师:很凶猛。
生:我找到的也是“掀”字,但是感受跟他们不同。“掀”表现了浪花连续不断的起伏,宏伟的气势,以及力度。
师:重要的是力度,只有力量才能掀翻它。
生:我觉得这个“掠”字表现浪花的速度很快,而且很大、很凶猛。师:对,飞快的速度,掠过去。
师:这边连用三个比喻,把“涌浪”比作“暴怒的狮子”,把声响比作雷鸣,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烟台的海的壮观景象,组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形象地写出冬天烟台的海的壮观。
师:这个句子说得好!
生:“顶”这个字写出了西伯利亚寒流,这股强风气势汹汹。
师:对,品味一个字,也能够品到它们的意味。还有吗?
师:(转向刚才一位学生)好的,你说过!换人,你说!
生:“暴怒”表现了浪花的气势磅礴,力气无穷。
师:暴怒好像是形容狮子的,在这儿一定形容海浪的凶悍的。
生:“小山似的涌浪”,形容了浪花的高,不可阻挡。
师:体积?形态?
生:“暴怒”表现了当时波涛的汹涌。
师:(转向另一位学生)好,你来试!
生:“小山似的涌浪”和“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把“涌浪”比作“小山”和“千万头暴怒的狮子”,看出涌浪的气势磅礴,让人看一眼就不会忘记。师:是,让我们印象深刻。好,你看!优美的、重要的知识都被我们品析到了。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凝重”没有品析到,其它的都品析到了。
师:(出示幻灯片7)一起读一下,感受感受!
生:(齐读文字)
“凝重”写了大海的厚重深沉;“气势汹汹”写的是狂风的来势凶猛;“掠过”形容风暴飞快速度;“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比喻无边海浪的凶悍;“前赴后继”写的是凶猛的浪头一轮接着一轮;“锲而不舍”表现了惊涛骇浪前进的时间之早;“雷鸣般的轰响”写出了浪潮声音的宏大;“蔚为壮观”形容给人壮美的色彩。
师:把这八个词圈下来,在段的旁边批上“表现力”三个字。呤诵“凝重”“气势汹汹”“掠过”“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雷鸣般的轰响”“蔚为壮观”,还需加上圈点。这个练习,做得好,继续来!
师:用朗读来表现这段话的层次美,并说明这种写法的好处。你们读,我来说。你们读课文,我说好处。怎么读,是这样的,这一段话分两层,这边两组读第一层,这边读第二层,第一层到什么地方一齐停止,你们从什么地方一齐开始。现在靠你们去悟一悟,然后把你们的看法用某种形式传递下去。统一,开始吧!
生:(自读第二段文字)
师:首先需要划分,然后需要统一。师:用回头的形式悄悄告诉他们,然后不就可以了吧!让我们轻轻
师:(示范领读第一句)冬天,读……
生:(第一、二组读第一层)
(第三组读第二层)
师:读得好!理解多么准确啊!起止多么清晰啊!原来这一段前一层次写景,后一层次写人。写冬天的,写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也是这样的层次,请你马上划下来!
师:这样一划我们看出了作者表达的技巧,这种技巧,它的作用是,说一句,很简单的几个字:由景及人、以景衬人。(师板书)换一种说法,以人的活动表现景物的美好。好,咱们今天的活动做得很好,老师要表扬你们。
师:下面一个活动是“美诵”,诵读,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写一个字,然后你们马上把标题读出来。
师:(在黑板上板书“水”字)
生:(齐读)烟台的海水
师:什么意思?怎么“烟台的海”变成了“烟台的海水”?原来是这样的,假设我们现在以“烟台的海水”为标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其中课文中写海的美句,一起朗诵,多么简单啊!拿起你的笔,划一划,所有的写海水的美句,就出现在你的面前。再把它标上序号——春夏秋冬,一篇美文就出来了。生:(自己默读第二段,动笔划句子)
师:很好啊!我看到你们勾划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8)看看老师划的,对不对?
师:烟台的海水,春天,海面上微波泛起。我们一齐来读一下。诗意地读,放慢脚步地读。
生:(齐读文字)
春天,海面上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夏日,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秋天,海水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
冬天的大海格外壮美,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师:很好听,再来读,女生读春天烟台的海水,男生读夏日,余老师读秋天,我们一起来读好冬天的大海。
师:(师生合作同读美文)师:烟台的海水在我们心中荡漾。好啊!这节课我们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了,老师做一下小结。我们是用美说、美析、美诵的方法读课文,我们的着眼点首先是美文,然后是美段,最后是美句。希望每位同学都喜欢烟台的海和烟台的海水。下课。
师:同学们再见,大家辛苦了!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生齐读课文2分钟)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生自读2分钟)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生读注释1分40秒)[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百度: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
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 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师:互相商量一下吧(学生商量1分钟)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 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篇二: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 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 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4、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①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登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③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概写 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 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 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买橘赠橘 制灯赠灯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①情节结构、②描写表达的侧重点、③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评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每板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导教学内容,且不说每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每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弦外之音轻轻秦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篇三: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34.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 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破解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2 ——《口技》教例评析
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
——《答记者问》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 46.《白杨礼赞》句典
——《白杨礼赞》教例评析 47.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48.生动活泼地导读
——《核舟记》教例评析 49.诵读+诵读式评析
——《听潮》教例评析 50.提问之美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 51.让课文更有嚼头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 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 53.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54.替代式朗读
——《有的人》教例评析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
——《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 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
——《从三到万》教例评析 58.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59.连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60.积累语言
——《论求知》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81.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 83.讲究创意
——《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 84.不妨试试“野路子”
——《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包身工》教例评析 86.全面感受 重点研讨 4 ——《荷花淀》教例评析 87.逆析
——《〈呐喊〉自序》教例评析 88.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 90.传授方法更重要
——《鸿门宴》教例评析 91.《祝福》三问
——《祝福》提问设计选评 92.《药》也可以短教
——《药》教例评析 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 94.巧问
——《雷雨》教例评析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96.从一例探求一理
——《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 97.自读 改编 品评
——《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 98.一词以经纬
——《治平篇》教例评析 99.巧变角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 100.创设审美氛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第三篇: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 语文资源网()
[1]
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
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映潮-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余映潮-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余映潮-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四篇: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
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我的暑期,差不多与一线的教师同时结束;老师们开始上班的时候,我也就准备开始自己的讲学工作了。
每年的暑期我都比较安静,6月份到9月初,基本上不外出,婉拒一些活动邀请,安心地待在家中,读教材,写文章,备课,准备讲稿。
每天都起得早,每天都睡得晚。
做这些事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精细,需要每天都做,需要慢速地进行。2011年的暑期,在家狂写90天,准备了一系列的新课,写了20几篇文章,整理了两本书稿,《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已经于2012年正式出版。
2012年的暑期好像复杂了一些,有了一些不可不去的活动,如国培,如人教社的活动,如语文出版社的活动。
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同样也有约80天的时间呆在家中。每天都有工作,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提电脑。一天的时日就要结束,最后一件事是电脑关机。隔一段时间去看我的老爸,也装模作样地把电脑带上。
余映潮 忙碌的日子里每天的生活各有不同,但良好的工作习惯永远不会改变: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
2012年的暑期,在家中的时候,同样做出了很多的事: 1.写出了10个地方的秋季培训书面计划。2.为明年刊物上的专栏撰写了大约30篇长短文章。3.用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研读了中小学课文50篇。4.备出了五个新课。5.写了两个全新的讲座稿。
6.整理出了一本近15万字的书稿《语文教师的智慧》(出版社取名《致语文教师》)。这是空前的“量”。在非常难受的酷热里。成天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折磨。
笔下流淌出来的好像都是文字,其实是一分一秒消逝的时间。不敢去计算一下每天的消耗。
(二)我一口气写了10篇解读新课标的短文。
决不像有的人在那儿讲什么新旧课标的对比,讲什么修订课标的经过。写出来的,全部是对一线教师有用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如:
新课标中的提醒、告诫与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多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异,不少奇形怪状的形式与模式让人们趋之若骛,如:
将“小组”与“合作”等同,称之为“小组合作”,有的学校里学生永远相对而坐,教学中的大量时间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小组”取代了“班级”。不少地方的“导学案”中大量浅层次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个小组“展示”及每个学生发言之后都要暂停教学由教师给学生打分。
硬性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毫无根据地规定教师在一节课上只能讲多少分钟。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
不少的地方课堂教学浮躁,花样别出,连朗读之类的课堂活动也要学生不断地起立、坐下;每个四人小组都配有“白板”,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
概括起来,这些流弊无非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2. 学生的课外时间被繁琐的低层次的作业所占领。3. 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与削弱,课堂教学质量低劣。
对此,2011年版新课标明显地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并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语文教学 界关注的要求:
1.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3.强调对学生整体进行的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话。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5.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分析的“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6.对作业与作文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上述所有文字中,有一句话最一语中的,最让人深思:
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像这样的短文,无论写作的速度有多快,基本上都需要一天的时间。10篇短文,就耗去了我差不多10天的时间。
(三)我用“精细品析”的方法研读了约50篇课文,以小学的课文为绝大多数。像这样的研读,一篇短小的课文也需要两个小时以上:
三上 25 矛和盾的结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余映潮评点:
全文两部分:叙议结合。
第一段,开始假设情景,简明,生动,有叙事感,画面感。第二段,描述假设的情景,引出一个关键词:想法。
第三四段,具体写“想法”,深化这种想法,以顺利引出“坦克的发明”。这一段,可以品动词。
第五段,写坦克。这一段为什么好?值得品析。
首句好。层次好。描述好。关键词是“大显神威”。概写加上细写。第六段,点题、说理。
这是一篇“设事说理”的文章。设,假设一个事例;说理,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是坦克的原理,一是事物的道理。
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道理”一词来进行“以词带篇”的品读活动。
全文有两个关键句: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这个句子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说理,点题。
这个课,能不能运用“四精”的方法进行教学:精选词汇,精学句式,精品段落,精讲知识。我想是可以的,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的课文阅读课,一定不能上成“课文解读”课。
(四)我用极为创新的方法写试题研究的短文。
这种写法的创新表现在难度:我不仅评说试题,我还顺势根据人家的选文再拟一些可能是更有质量的试题。
像这样的一篇短文,有时需要断断续续几天的时间,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
如:
2012年安徽省中考《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阅读题简明评点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余映潮评点:
这篇试题的选文多美啊。乔叶这篇《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值得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欣赏,当然也适合在考场上的少年们进行品析与思考。
选文之美在哪里?美在在思想内容,成长是一件需要每个人努力一辈子的事。美在文章章法,第三、四、五三个段各有角度地阐释了作者的成长观。美在语言表达,读起来给人以生动流畅、一气呵成之感。美在手法运用,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了一种“反差”的表达技巧;第4段,则是“以喻为论”,把道理说得浅显而又深入;文章结尾段,从“我”的角度抒情,既呼应第6段,又自然地收束了全文。
根据这篇选文设计的五个考题,也各有自己的“表达作用”。
第1题是文意把握题,考查对文章形式的观察能力和各段关键句的提炼组合能力;这个题,不仅是很好的检测题,也提醒我们关注阅读复习中的细节与角度。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目的的分析;这个题,难在回答时的表述,少的考生可能能够意会,而难以用概括的语言表述,这实际上对教师的复习工作也是一种提醒。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的认识能力;这个题表现出阅读试题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设题角度,也提醒我们这是复习备考中必须覆盖的内容之一。第4题着眼于“手法”,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与阐释水平。第5题出得巧妙,既是语言理解题,又是内容概括题。
这样的美文,还可以让我们继续设计美题: 1.用简洁的话语阐释:成长是这样的一回事。2.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3.自由赏析第4段,分析它的4个以上的美点。
4.提取、组合第5段中的两个句子,以浓缩第5段的内容。„„
(五)2012年底,我给《语文教学通讯》(B刊)写作了10年的一个专栏就要收笔了。10年来,我就“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给“名师讲坛”专栏一共写了80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2013年,我将给《语文教学通讯》再写一个新的专栏。专门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计划同样写10年,共100篇文章。
2012年,我还给《中学语文教学》开设了一个专栏,名曰“微型讲座”,谈的都是教学艺术方面的小话题。
2013年,这个专栏还要继续下去。
于是,暑假里写出了《语文教学通讯》明年要用的全部文章,写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明年上半年要用的文章。它们一共18篇。
有些内容写得是很精彩的:
珍视提升教学素养的自我训练,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工作岁月里上下求索。坚持的力量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先要有理想的高度。
优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每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拥有智慧,富有实力,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学生。其中: 耐力是一种智慧。
它能表现一个人对人生与事业之路坚持跋涉的发展观。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坚持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从小处做起,坚持学习、工作、创造;万难不屈,发展自己。这就是“智慧”。
„„
难文浅教,是教师教材处理方面必须习练的一门重要技巧。思考得多了,尝试得多了,实践得多了,必定有深刻的领悟。下面都是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进行大量铺垫。如《香菱学诗》的教学,需要运用多则材料,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介绍清楚,为顺利地进行教学进行扎实的铺垫。
变换品析方向。如七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不从爱情诗的角度而从校园诗的角度 去进行教学,就能大大降低难度。
巧设活动方式。如在小学里教学《七律长征》,就不能像在初中里教学《长征》那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有难度的品析。设计一个“透过诗句我想象到„„”的话题,可以让学生们有很多的话说。
预设一个角度。如《锦瑟》的教学,很难有教学的入口,无法“切进”课文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假设《锦瑟》是一首爱情诗”,于是学生就有了品读鉴赏的抓手。
„„
(六)2012年暑期,与往年一样,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的高考语文试题,将它们发给了全国各地100位左右的教研员和教师朋友。
还收集了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110套。
今年的中考试题的收集工作,与往年相比,分外困难。甚至可以从试题收集过程之中感受到社会生活风气与工作风气的变化。很多的试题都是不能进行编辑的扫描版,不少的试题隐匿了答案,怎么搜寻也不见。
但我仍然坚持着收集了下来。许多年来,这也是一种工作习惯。
我年年收集的高考、中考试题,都没有独享过,我将它们发给了许多人。我一个人消耗了时间,其它人就不用消耗了。每年,都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我:收集工作完成了吧? 每年,都有感谢的话语发给了我:
余老师好!
余老师最辛苦、最无私!
凡是尝试过收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十分困难。骗人者有之,扫描者有之,需注册登录者就更普遍了。余老师是真的辛苦!
很长的暑假接近尾声,痛恨自己的懒惰。
愿余老师强壮、快乐!
先生:
辛苦了!人心不古先生古,世风浑浊师独清。先生的辛勤、严谨与坚守令人敬佩!见贤思齐,向先生学习,跟先生走。诚谢先生!
谨致伏安。
余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发来的2012年中考题,解决了我们的需要,要不怎么说我们总是在您身下乘凉呢!谢谢,祝您夏日清爽。
余老师好!
每次收到您发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题集锦都非常感动,您麻烦了自己,给大家提供了方便,真的谢谢您!
顺祝暑安!
余老师:
近好!
每年,你都要悉心收集中考试题,付出辛劳甚多,今年尤甚,向你表示敬意。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多保重身体。
非常感谢余先生!这是及时雨呀!
余老师:
你真的很厉害。
这可能是目前全国最全最可靠的2012中考题库了。„„
(七)我的非常艰苦的工作是写书。
华东师大出版社约我写一本《致语文教师》。
我在暑假中将它整合了出来,我给这本书的命名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它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成长絮语 耐力是一种智慧 趁着年轻多做事 练好四项基本功
没有业余时间就没有优秀的成果 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 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是提炼能力 先做好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 不同深度的磨练产生不同高度的水平角度:创造与创新的着眼点 用自信迎接挑战 体验成长的乐趣 因为工作,所以幸福 研究名师,发展自己 不离学术,不离实践 自己训练自己 人多的地方没有积雪 随时把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一定要有指标要求 教学资料与文献意识 成长规划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教学智慧 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材研读的创新 教学创意的创新 教学思路的创新 教材处理的创新 教学手法的创新 提问设计的创新 课中活动的创新 语言教学的创新 教学细节的创新 朗读教学的创新 教学方案的创新 第三章 治学方法 课文研读法 自建仓库法 精品收藏法 案例分析法 多向运思法 横向联系法 纵深探究法 发现命名法
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武汉的酷暑。下面是8月1日的工作日记: 一整天的时间,开始写《致语文教师》的第二章。
整个上午都不能动笔,一直在策划体例。下午开始写作,到晚上、到深夜,写出了两节计10000字左右的初稿。
写得眼睛逐渐朦胧起来。
今天白天天气非常炎热。楚天都市报讯:昨日午后武汉市区最高温度飙升至37.5℃。今年江城7月下旬11天持续高温35℃以上,这是继1966年同期出现后46年来的首次,11天中高温达36℃以上的高温达10天,昨日突破37℃,达到酷暑标准。
(八)2012年的暑假之中,我参加了两次重要的讲学活动。
一次是语文出版社于8月4日在湘西自治州举办的教材培训活动。可谓山路弯弯,漫长遥远。来去的路上,乘坐火车就花去了我的大约26个小时。
艰苦的历程,表现于下面的记载:
路很难走;提前10天订票,都没有买到软卧票,只购到一张硬卧。2日晚上10点多的火车。
火车上我似睡似醒地过了一个通宵,抱着我的手提电脑过了一夜。
3日上午9点10分,车到怀化,准时准点;然后转乘10点08分的K534次从怀化到吉首。中午12点到达吉首。
„„
在这次活动上,我讲了一节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居然得到大家的赞赏。2012年8月10日的《语言文字报》(第615期)在头版上以大幅标题与大幅照片进行了介绍:
看似平常却奇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示范课掠影
本报上期头条报道了我社举办全国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消息。特级教师余映潮在研讨会上以语文版教材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为内容,现场展示了示范课《如何写一篇游记》,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课堂详情。现选登余老师在示范课上的部分精彩镜头,以飨读者。
选登的五幅照片占去了头版的一大半位置。其中有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听课的照片,身后是许多教师的听课时专注神态的背景,这幅照片名为《代表听课入神》。
„„
一次是人教社于8月18日在九江温泉镇举办的“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活动。6月份,人教社给我发来邀请函:
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通知 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了解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体会文本魅力,提高文学作品教学质量,兹定于2012年8月1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0—15位著名作家(大部分为课文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
8月初,人教社请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说曹文轩将听课评课。准备这个课的过程非常艰苦,我一共设计了五种教学思路。
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参加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计的人数。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壮观、热烈。„„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新九年级学生到场。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这个课大约上了52分钟。这是我的第164个新课,是2012年我讲的第82节课。然后王君教学梁衡先生的《夏感》,梁衡先生坐在我旁边,专心听课。王君课完之后,我开始《孤独之旅》的说课,曹文轩评课。
曹文轩的评课非常精彩,连续讲了20分钟。他对《孤独之旅》的教学大加赞赏。他说: 我刚才跟余老师握了一下手,因为我特别感激他对《孤独之旅》的解读。那么,他刚才在解读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暗暗得意我居然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东西。早一天看到他讲,我就早一天高看我一眼,可惜有一点迟了。
我特别佩服他掌握场面的能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学生并不是他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学生。萍水相逢,之前也没有任何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照应,那么他很快就把那些孩子完全控制在他手里。他让我想到了一个指挥一个乐队,这个乐队从来没有和他配合过,他就凭他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快就把这个乐队变成他自己的乐队。整个从头到尾,我认为演奏得非常好。虽然他手里并没有拿指挥棒,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黑管、长笛、钢琴应拍开始,让我领略到了中小学语文的教师之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另外,感谢余老师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这篇课文周边资料的掌握。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他能够把后面的课文讲得那么透彻,那么的准确,他一定在之前广泛地了解了我的作品,同时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这一点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刚才跟余老师说,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风范,儒雅、淡定,那种不慌不忙的、非常好的节奏的把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非常的赞赏。我想,如果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真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我特别感谢余老师在解读《孤独之旅》时候,用了那么多的篇幅去讲自然和杜小康的关系。这是一个把我的课文彻底看穿了的人,彻底读懂了的人。
„„
对于这次活动,有报道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教师在作家面前执教他的作品,作家从作家的角度评点作品的解读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的创意,让第一天的活动高潮迭起,让与会老师眼界大开。下午的活动,因为余老师的《孤独之旅》与曹文轩对教学的评点而让所有的参会者激动。大家说,这种精彩的“华山论剑”,几十年才遇到一次。回望两天的活动,有三大热点:才华横溢潇洒健谈的曹文轩、朦胧迷人的舒婷、细致通透的余映潮。
„„
2012年,我有近90天的“暑假”,我读了许多书,写了许多文,做了许多事。2012年,在我近90天的“暑假”中,我没有完整地休息过半天以
第五篇:余映潮
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
余映潮老师说过:“从教学过程来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学生读好课文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感情到位,文章理解自然就顺水推舟。在《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余映潮老师将“语文教师阅读教材的艺术”放在了开头,首先强调教材阅读的重要性,又分别从理读、类读、品读、扩读、巧读和助读一系列阅读方法展示教师如何进行细腻、深入、有见解的教材阅读,从而设计出质量较高的教学方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充分体会文章情感便是其学好本文的基础。
引导学生读好文章,则必须在教师自己研读课文、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实行。正是于老师对于课本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才得以在课堂上成功地指导学生多加精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美文。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当中,经典美文几乎都缺少不了“美读”这一重要环节。本文将选取《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中几篇经典美文的部分课堂实录,以此来展现和挖掘余映潮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在朗读课文这一板块,余映潮老师总是“费尽心思”,让学生反复朗读某一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提示与指点,直到达到其理想目的为止。
一、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得好。我们现在再来回味一下,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读《散步》这样一篇文章是我们不能赶的,不能太快。快速地读“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意味全无。情节感——就是我们刚才读的波澜这一部分,要读出它的情境。重音感——就是我们刚才体味到的。意味感——这样的文章,或者说写景、写事、写人抒情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是含有深刻的意味的,往往读它们的最后一段,就要特别地把握好。
指导学生阅读《散步》的过程中,余映潮老师一层层地为学生搭建阶梯,分别从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和意味感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牵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使学生阅读情感达到高潮,从而完美地结束阅读版块教学。
2.映潮说课——美读
请看《口技》“朗读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生,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地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读得有情有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体味文中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
第五次读:读地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余映潮老师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分明,覆盖周全,活力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控制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美读”的特点。
二、字词入手,强调语气 《散步》课堂实录》(部分)
师:恩,很好。她进入了一种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你的几个重音处理地比较好。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注意“我们在阳光下”中“阳光”两个字要带有一种意味:走向美好。“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两个“蹲”字,要稍微重一点。还有,第三个同学在“但”字那里停顿了一下,非常好!“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个“很”字要拖一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意味就出来了。
余老师先让同学们多次朗读多次品味最后这一最富含情意的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摸索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阅读。最后再综合以上学生阅读的有点,并且加上他对重点字词及情感的提示,指导学生最后一次朗读。特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层深入,情愈浓烈。
三、整体分析,情感提示
1.《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部分):
师:标好了吧,标好了,我们再读。这一次读的方法不同,老师呢,做一个主持人,引导你们读。现在我们进行课文的重点阅读,老师先读一句做示范,然后你们再齐读。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树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二段。(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机的,活泼的,他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同学们朗读第六段)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生命之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为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十段。
(同学们朗读)
于老师充分利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通过对每段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分析感悟,分别提示应该用“赞叹”、“喜爱”、“感叹”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情感熏陶和意境品味为中介,使学生阅读达到既快又好的效果。
2.<鹤群翔空》课堂实录(部分)
师:读的快了一点,重音读得还不够。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它们这时候飞行的景观石多么的壮丽呀!请读第八、九段······(生齐读第八、九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速度,表现战斗的激烈。好,开始读。(生齐读13~16自然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后面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读21、22、23三段。在这要读出情感,你就像那只大鹤来救死扶伤的朋友,好,开始读。(生齐读21~23段)
像这样的阅读,可以说是对语文教材的深层次阅读。有了这样阅读课文,便使学生在学习文章是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在阅读过程中就已经对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了如指掌。
余映潮老师课堂板块分明、层层推进、高潮不断,很好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他的阅读版块更是课堂的一大精彩之处。余老师曾在讲座中一再强调说:“语文课堂上少些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回归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堂的的本质。”由此又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看似随意的言行但所蕴含的美,是余老师精心锤炼达到炉火纯青后的“自然”,全面而恰当地道出语文课堂的真谛。
纯阳中学校
王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