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关键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型将授教学方法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电脑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is
Th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总结练习作业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感知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熟读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明确总结理解赏析品读板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医学家、生物学家《细胞生命的礼赞》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后记事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篇:《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笔者以为,学习自然科学小品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其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即据此设计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课前准备(优质课比赛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但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然而人类真的比其它生物更高明吗?人类还应做些什么才能让整个世界更美丽更和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蚂蚁、蜜蜂、鲱鱼和粘菌细胞等。在作者眼里,它们好比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有组织,有纪律,能做到事半功倍。(请学生补充一些其它群体生物的社会活动及其特征。如: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大雁在集体出动进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
2.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举例子。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而且它们也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3.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明确:二者是互相比照,并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但人类最终聪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人类只有与其他物种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4.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5.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相比照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幽默效果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例如: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语句的赏析,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风格。
参考答案:
1.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的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八、课后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结合这段论述,联系本文,谈谈你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认识。
设题意图:通过学习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观点做进一步的研讨。
孟祥林老师点评:
评价一堂语文课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教什么,即要有合适的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依据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一堂课怎么教,取决于教什么,而老师教什么又取决于学生学什么,而确定一堂课学生学什么,至少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因素,二是对象因素,三是教材因素,四是教师因素。本设计立足新课程理念,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1.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赵老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把单元目标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层级清楚,全面准确。
2.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符合语文新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新课程性质的界定。据此,赵老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置和把握准确得当,突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3.教学问题设计精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赵老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角度巧妙,启发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鼓励探究,尊重体验,构建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模式。本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文本的意义建构。
(赵爱霞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
第三篇:《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杨陵职教中心
张珍
电话:*** 【教材简解】
《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第四单元的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托马斯.刘易斯的科学散文着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本单元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为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都是出自大师之笔,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和情趣,体现了科普作家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可读性很强。学习此类文章,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设计理念】
立足于“科学人文”来指导学生学习,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让学生在学习此文中既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又能从中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设计思路】
1、把语文课上成是语文课,而不是生物课或其他课。通过提炼作者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联系加深对文章难点句子的理解。
2、联系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在人文素养的提升。希望通过学习此文,能够加深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认识,团结友爱,重视协作;同时感知科学家平等、公正的科学态度,同学们能克服狭隘,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预设】
1、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表述生物社会的独特视角,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3、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科学的情感。【重点难点突破的策略】:
1、勾画圈点: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核心词、核心句。
2、变化叙述角度进行概括:本文属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一、解读题目,问题导入:
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心词是“社会”,而社会一词,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定语“作为生物的”修饰“社会”,如何理解?这里是在研究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社会行为呢,还是强调动物界也有类似于人类的社会行为,抑或兼而有之?如何理解生物的“社会性”?
二、多媒体播放电视专题片《动物世界》片断。自诩为万物灵长、世界主宰的人类果真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和社会性的物种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行圈点勾画,要求谈观后感。
学生普遍认为动物也很聪明,也有组织分工。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吗?(引而不发,问而不答,促其深思)
四、问题探讨
(一):
1、第一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在用语上有何特点?
拟人、拟物。幽默的风格。把人类的行为与蚂蚁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
2、这样用词有何用意?
在对比中表达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比照的。
3、阅读第二自然段,在生物学界对此有什么看法?(不认同)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蔑视动物,狭隘自私,盲目自大)
4、作者的态度如何?(作者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此处可插介作者。
5、整体阅读1~3自然段,找出语意连接点,体会文章语言逻辑严密性。
明确:“医学家们就像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用这话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假如„„那是在违反科学„„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可真够让人为难„„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设计意图】通过连环式发问,促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掌握理解文意的路径和方法。
问题探讨
(二):作者是如何论述生物的社会性?用原文中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设计意图】 培养立足课本,找寻筛选信息的能力。明确: 举例(昆虫类、鱼类、人类)对比(个体与群体;动物与人类)
以蚂蚁为例:个体只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个体的活动没有目的和结果,只有十几只或几十只凑在一起时,看起来才有点意思,才看见是整个的活物,因为它们思考、筹划、谋算、分工、协作,每个个体因参与集体协作才都成为整个组织中的心智。个体只有融入群体,才会显示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智慧。
人类:人类比起所有群居性动物更具有社会性,而我们去并不经常感到联合的智慧,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就像整个线路中被连在一起的电路,只不过没有通上电而已,依然离不开群体社会。
【主旨探究】
1、作者反思生物的社会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它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自大的情结,克服人类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其他生物,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友好和谐地相处。
2、把课文题目“作为生物的社会”变为“作为社会的生物”有何深意?
明确:强调了生物的社会性,对于社会性的生物而言,个体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人类的个体就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结束本课】 请同学们用一句俗语、谚语或格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③团结就是力量。④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⑤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教后反思】 语文学科本身是门学科工具,同时有承载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因此本科的教学安排是在筛选总结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博大的人文情怀。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即感知文章和主旨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又引发了对人文精神的共鸣。
第四篇:《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800字)
作为生物的社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好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
二、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美国图书奖。
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三、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文中大体的观点是——作为有着生命的生物种类,似乎与人类一样有自已的社会组织,不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群体的角度看,生物的行为或者社会性真是太像人了。
四、思考:是不是每个生物学家都同意这种说法?根据在哪里?
明确:不是。通过第二段中“相当糟糕的态度”、“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可以看出来,有些人肯定会认为这是“违反科学”的。
五、作者是怎样论述“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似”的?
第三段:蚂蚁
“培植真菌,喂养蚜虫”,“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交换信息”
第一段:人类
“象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明确: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六、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白蚁建造拱券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见课件第6、7张)
不仅昆虫如此,黏菌、鲱鱼、飞鸟,都表现出了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会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见课件第8张)
七、生物都表现出了集体的智慧,那人类呢?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
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
八、文章结构
(一)阐明群居性昆虫是集体社会 以医学家聚会为例,说明像群居昆虫聚会
(1-2)传统的思想认为昆虫几乎还是非生物
(二)阐释生物的集体性社会性 群体变大,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大
(3-9)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
(三)警示人类 批评:人类缺乏合作的智慧、盲目自大
(10-12)
九、小结:
本文是关于群居性昆虫的有趣研究和独特的理解。他一反生物学家把人跟群居性动物截然分开的成见,难以置辩地指出了人和群居性动物的共同性。
十、艺术手法:
1.对比论证手法
在对比中,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的共同性;
2.详略得当
详述昆虫类,略述菌类、鱼类、鸟类;
3.幽默风趣的语言
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十一、探究:
请你根据作者的思想,分析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科学?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依据。
十二、补充:
“自从我带着紧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译文的初稿到现在写这篇小序这一年多来,我越来越意识到,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只是为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振兴、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本书的中文译者李绍明如是说。同学们有条件,应该尽量去读读这本振聋发聩的好书。
十三、课后练习。
第五篇:12_作为生物的社会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课后习题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