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出发,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记挂„„家是温暖的,亲情是伟大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项脊轩志》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体现至爱亲情的文章。
项脊轩志就是记项脊轩,归有光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项脊轩?
二、怎样的项脊轩? 朗读第一节
思考: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何不同,作一比较。
修葺之前:狭小、破漏、昏暗
修葺之后:不漏、敞亮、幽静、雅致
是否记项脊轩是他写作的目的?(不是,对人的怀念)怀念了 哪些人呢?
三、怎样的人物形象?
思考:写了哪些人?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找出依据。
1、母亲形象:
疼爱儿女的慈母形象。
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对儿女的关怀、爱抚,母亲的神情姿态跃然于纸上
“叩”是轻轻敲门,写出母亲用手指轻轻敲门的神态。不是推,也不是敲。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这一动作非常的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
“儿寒乎?欲食乎?”关心孩子温饱。通过老妪的话来写(侧面描写)
1为何侧面描写?母亲很早去世,归有光8岁就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的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 贵。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母亲16岁嫁到归家,25岁去世,十年生育了六个孩子。
对于母亲,作者回忆时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他的情感:“泣”
2、朗读体会 ○
2、祖母形象:
疼爱孙子、期待孙子光耀门楣。(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耶?”
复杂的情感,一是欣喜,看到孙子读书用功,二是怜惜,带有一丝责怪,担心小孩身体。
(2)大母看望孙子有三个细节,哪三个细节? A、“以手阖门”,动作轻微。怕惊动勤奋的孙儿。
B、然后第二个细节“自语”,喃喃自语。自言自语。为什么不大声说?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请溢于言表。一是为了不影响作者读书所以轻轻的说;也是为了不给作者太多的压力。短短的两个字就将大母对作者的一片关爱之心跃然纸上。首先大母对作者是有很高的期望的,希望他可以读书有成效,能光宗耀祖;但是她又不愿意让作者背负太多的家庭压力。C、第三个细节,“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明清时的女子是缠足的,三尺金莲,行动不便。文中用了“顷之”这个词,说明时间短,大母走得快。大母心切。激励他要发奋图强,将来能够光宗耀祖。望孙成龙的期待之情。抓住了这一个细节,从中来体会长辈对儿孙的那种殷殷期待之情。
正面描写:
这一处细节描写,既显关怀疼爱之情,也含勉励期待之意,作者的感悟也最为深切。
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长号(3)、朗读体会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里作者由项脊轩勾起了对亲人的回忆,在对祖母的回忆中,作者写了祖母亲切的嘱咐,细致的动作,更写到了祖母用象笏来激励作者。回忆祖母,作者重在说明对祖母的遗教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作者对前途的忧虑交织起来,也就达到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以至于作者“长号不自禁”,放声大哭。从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已故祖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原文到此本已结束,但归有光不急于发表。他把文章放在抽屉中,他在等待一个人,等他心中的她,五年后,她终于来了,她是谁?
3、妻子形象: 朗读第4、5两节 关爱丈夫,夫妻恩爱
“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平平淡淡的生活看出亲密关系,伉俪情深。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能否换成“庭院深深,妻之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余伤心不已”?
不可。此树象征了他们曾经的幸福生活,见证了他们的辛酸苦辣。这一棵枇杷树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枇杷依旧笑春风。”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了幸福时光,而又如此短暂。想起了亭亭玉立的妻子,而如今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唯有泪千行。真是人生如梦,物是人非,让人触景生情。作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睹物思人,表达了逝去的岁月不可追的深沉感慨。
项脊轩中的往事,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琐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他用的文字并不多,而且平平淡淡。但是读完全文为什么会这么让我们感动呢?本文的艺术魅力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评价。(四人小组讨论)
四、鉴赏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融情于事。
2、反衬手法:以喜衬悲(以乐景衬哀情)第一节项脊轩环境优美是为了衬悲。
3、选取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抒发情感。
4、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饰。
对我们写作的借鉴是:
1、取材方面的借鉴:选取琐事来写;(《回忆鲁迅先生》)
2、细节传达情感。(《背影》)
五、总结:
一间简单的破旧的小小书房,却承载着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读书改变命运,奋斗创造奇迹。归有光感谢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感谢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感谢妻子对他的关爱。在人生之路中,有人鼎力支持你,那是一种幸福,怀揣理想,实现抱负,那是一种责任。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相信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善良,坚强,每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六、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内部分
第二篇: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马红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感情;
2、会观察生活,能通过日常琐事来表达情感。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会观察生活,能通过日常琐事来表达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多媒体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营造氛围。
播放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上节课我们通过预习疏通了文意,积累总结了文言知识,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生活琐事来表情达意的。
清代的梅曾亮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作者是怎样通过一阁抒写三世琐事抒情达意的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呢?我给大家三
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课文的内容。
一间书房
两种情感
三位亲人
2、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呢?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三、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找到有关阁的部分,自由朗读。思考:
①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找出文中的原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特点。
老
旧
破
暗
②对这间书房作者嫌弃它吗?从哪里能看出来?修葺以后的书房有了什么变化?
③你最喜欢这一段中的那几句话?为什么? ④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
闲适
轻松自在 怡然自乐
用一个字来概括: 喜
为什么喜呢?(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找到了精神的乐园和寄托。)
⑤现在我们把这几句话背背,体味作者身居陋室但是怡然自得、孤芳自赏的情趣。
小结: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读书时可喜的,可是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2、轻声朗读课文中描写三位亲人的部分,小组讨论:
找出描写三位亲人的部分,先读一读,然后分别说说作者通过描写她们的哪些生活琐事来表达思念之情的。
感动你了吗?为什么感动
①作者共记叙了母亲几件琐事?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儿寒呼,欲食乎?”很平常,但在平淡中见真情,一个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赶紧起来,满是怜爱地问“儿寒呼,欲食乎?”这话在归有光回忆起来,母亲去世多年,恐怕在这话里千回百回地去品位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这一平常之题,既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②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
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③写爱妻又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写妻子主要表现夫妻感情很真挚,生活富有情趣,非常温馨。
小结:这篇文章里表面上看写的是平常的场景,平凡的琐事,平淡的言语,可是孕育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的是一种至深的感情,正所谓“至情言语即无声。”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写三位亲人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情感延伸
1、《寒花葬志》赏读,体会作者情感及抓住人物琐事抒情达意的写法。引名家评价:“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联系周记中学生记流水账或摘抄或无病呻吟的问题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会观察生活,抓住细节,再现情景,写出能感染人得文章来。
五、拓展迁移
1、说一说,写一写。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和大家先说一说,然后写一写。
六、结束语
一间狭小的书房,却承载了读书人的理想、抱负,承载了母亲对他的养育之恩、祖母对他的期待之情,还承载了妻子对他的殷殷关爱„„
让我们学会在平凡琐事中感受不平凡的亲情,懂得爱,学会付出!
第三篇: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散文《项脊轩志》“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这类文章的写法,感受其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离家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学习明朝的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来体会其寓深情于琐细之事的写作特点。(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学生解题:项脊轩,书斋名。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学生介绍归有光,明代杰出散文家,后被称为震川先生,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
二、检查学案,小组展示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我们先来展示预习成果。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呢?大家组内交流,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结果吗?(3分钟)
三、出示目标:体会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
(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扎实,文言知识掌握得很好。这样我们就能更自如地走入文本。我们来了解学习目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就是指文章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能准确地,灵活地传情达意,做得新鲜,生动即可。(教师板书鲜活)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本,体悟深情。
大家说说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先请大家在组内进行一分钟的交流。学生交流所听成果(1分钟)
大家准备好了。哪位同学说说。生谈论,教师倾听,尽可能多让学生多讲多谈。(你听出了细节,有心。那你体悟到了深情了吗?还没有,那你可以再体悟,和组内同学交流。平凡小事见亲情。从哪里可以看出这种情感?琐事见证夫妻深情。平凡场景可体会作者心中的苦痛。你能于日常家庭琐事中体会到作者的欢喜和悲愁,体会到亲情和爱情,真是有心人!(3分钟)
五、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分钟)
而将深挚的感情融汇在对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的描绘之中,是本文一个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例子,体会这种特点。
探究方式:
1、做一个朗诵者,读出琐事中的深情。
2、做一个评论员,品评细微处的深意。
3、当一个小作家,改写触动心灵的细节。探究流程:
1、组内确定探究内容
2、自主选择方式探究
3、组员合作交流
4、整合成果
5、展示成果
大家按探究流程,根据你们的兴趣任选探究方式。等下我们要看看哪组同学展示的成果最丰硕? 学生活动,师参与其中。(6分钟)
(一)、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之中,和每个成员进行交流,探讨。时间要控制在每组1分钟左右。
(二)、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2、自评、互评、师评
1、借书满架、、、、、姗姗可爱。师评:幽雅的环境让作者感到喜悦。作者的深情蕴含在平凡场景中。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你能读出这种喜悦之情吗?试读读看。
2、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了环境的混乱和凌乱,体现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老师有一个建○议,你能将这句话读得稍快一点吗?这样效果有什么不同?
3儿寒乎?欲食乎?体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大家有过这样的生活体会吗?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于家庭琐事中见深情。你能说说用什么语气来读吗,读读试试。教师示范评点评:
刚才进行朗读的同学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字正腔圆,语句流畅,有很好的朗读功底,只是在语气、语调上我觉得还可以做一点改进,要能更好地体现母亲的关爱之情;在品评时,我觉得很中肯,不仅品出了情感,还能说出从何事中得出此情感的,紧紧扣住了本课的探究目标;小作家的成果有自己的个性,紧紧结合了作者的情感,既与作者在情感上有共鸣,也写出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显示了优秀的文字功底。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你能体会长号的深刻含义吗,象笏和长号有关吗? ○
5、文章最后一句。师评:老师有一个疑问,亭亭如盖,是那么生机勃勃,你怎么读得如此凄婉低回呢?○是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写出了蕴含在平凡场景中的深情。
(三)小结: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可谓是百花齐放,朗读、点评、改写相得益彰。小组之间难分伯仲,很钦佩大家的合作探究能力。
大家能从日常家庭琐事和平凡场景中体会作者蕴含的深情,体会了作品的写作特点,实现了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我惊喜于大家的语文素养。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文章: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不要紧之题”的题是指题材,即文章写作的内容;体现了鲜活(教师板书),“不要紧之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朴素流畅,彰显了鲜活的色彩(教师板书),感情真挚发自肺腑,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自明代以来,流淌至今,鲜活至今(情感)。文章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体现了“风韵疏淡”的散文风格。
六、比较阅读《项脊轩志》和《陋室铭》 项脊轩,为作者书房,“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同样写陋室,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探究方向:从题材、语言、情感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1、师布置探究任务:第一、二组探讨形式方面的不同,第三、四组探讨内容方面的不同,第五、六组探讨情志方面的不同。(大家组内探讨,得出结论之后,再与探讨相同问题的小组交流,力争得出最优的结 果。)
2、学生合作探究。
3、学生展示探究成果。(3分钟)(大家自由发言,那一组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4、教师进行点评,小结。(1分钟)(合作探究真是一把利刃,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大家再与老师的看法交流一下,有补充和意见吗?)《陋室铭》和《项脊轩志》的不同之处:
题材上:《陋室铭》写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避世隐居。《项脊轩志》则是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事件更加世俗化、家常化,也更走近我们,也更鲜活。
语言上:《陋室铭》是韵文形式,音韵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对仗工整新颖,这也自然字数、句式、声韵的限制。而《项脊轩志》则是志传体散文,由项脊轩的演进引出家世、人事的变化,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所以行文也更加自由,更加活泼,体现其文无定格。
情感上:《陋室铭》通过写高雅之事抒发清高恬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情感。而《项脊轩志》则是通过写生活琐事,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之情。相对而言,这种情感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更鲜活。
小结语:可以说,通过和刘禹锡的《陋室铭》进行比较阅读,我们发现了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选取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深情。选材贴近生活,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文人从高高的神坛下到了世俗的世界。感谢他,让我们领略到了平常生活中的另一段喜乐和悲愁。(1分钟)
七、结语
《项脊轩志》一文,作者用素净语,说家常事,抒真性情,让我们领略到了明清散文的情趣,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题材
鲜活 语言 情感
第四篇:《项脊轩志》公开课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谢志鸿
【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
老师展示圈点示例
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
二、探究课文 一读,感知内容
1.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2.文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
(一)一阁(3分钟)修葺前:写小 写旧 写暗
修葺后:写明 写雅 写静 写趣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环境美,得到的是读书乐。
项脊轩以前东边是厨房,西边连着内室,老妪常居于此。作者15岁后改成了书房,由“阁”“室”开始称“轩”。
(二)三世
母亲——嘘寒问暖表关爱 祖母——送象笏表期望 亡妻—— 陪伴作者表深情
小结与过渡:通过寻找,我们发现项脊轩就是封建家族的晴雨表,记录着归家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归家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同时也寄寓着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与希望,铭刻着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承载着祖母对他的厚望,更记录着自己与妻子那段永生难忘幸福的时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里面,浸入到归有光的骨子里。这么复杂的情感,这么复杂的内容,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给我们倾诉和吐露的呢? 二读,感受语言
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近代翻译家 林纾
过渡语: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细细,家常之语,就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景物、事件,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琐细家常之语让你感触颇深,乃至百读不厌?请选择一两处,做好圈点批注,写下感受。(2分钟后)你圈点批注的是哪个句子,把你的评点说一说或读一读。
明确:学生可能找到 景物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
②“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
③“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
事件: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大家庭的衰败 人物: 母亲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祖母:
①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②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表达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孙子的鼓励与期望)
妻子:
①写妻子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重点研读:★
③“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而今庭院寂寂如故,然吾妻香魂飞散已无觅处,每念至此,不禁涕泗横流矣,悲乎,痛哉!
比较:改写的内容和原文谁更好,请说明理由。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看到“亭亭如盖”的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如今,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小结与过渡: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三读,感悟真情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
正如明代王锡爵评点本文时所说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也就是说,归有光写文章不刻意为之,但却真情流露。那我们能否读出这篇文章流露的真情呢?
(一)抽三名同学分别选取你认为情感抒发较好的句子做深情诵读
(二)过渡语: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那份细小的感动吧。请回忆生活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仿照例句,表达出我们对真情的感悟。
真情是什么?其实,真情不都意味着震山撼海,那老祖母轻轻的关门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诠释;„„
课堂小结及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通过圈点批注,学习了归有光的文章,我们明白了文章中有时最平易、最琐细的语言,往往是最好的语言;生活中,最细微的动作、最不经意的语言往往透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发现里面的美。
第五篇:《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文人的志向,有时寄托文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归有光的项脊轩,倾听关于他的光阴的故事。
(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品读全文
归有光是明代伟大的散文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项脊轩志》又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受到明清时期一些大家的赞赏。下面我们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问:散文要读什么?怎么读? 明确:结构、语言、抒情技巧 小组各选一项分析。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2、学生齐读读思考。
3、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补充。明确:
1)结构: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项脊轩志形散神聚小、破、暗亮、雅、静←前←后小轩修葺喜与妻欢聚多诸父分家慈母关爱祖母期望悲妻亡、己病、复葺枇杷如盖 2)语言:清新、淡雅、朴素、含蓄、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①品味朴素、不事雕琢而蕴满深情的语言特色。·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②品味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抒情技巧: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
①体会“记琐事,描细节,抒深情”的传情技巧。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②品味结尾“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
(“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尽在其中。)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纷纷飘落的枫叶寄托了知音难觅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三、课堂小练。
清•黄宗羲评价: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用“记琐事,描细节,抒亲情“的方法真实感人。这种方法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如:《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歌的歌词。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小试牛刀: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通过典型细节,抒写至真亲情。例: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放学后就打电话回家,“嘟„„嘟„„”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轩,吃饭了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