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详解(小编推荐)
《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记事写景的散文。课文写了作者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赞颂之情。文章第二大段是重点,而第四、五自然段,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情真意切,情理贯通;拟人手法和反问句的妙用,让人在思考中体味明理。
二、设计理念
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又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随教学进度让学生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和”、“翘”,重点是抓住美文夯实基础,围绕字、词、句、段进行理解、阐述。让学生较好地由“语表层”进入“意蕴层”,从而进入文本的“意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各自的感官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达到与知识深刻的共鸣。同时,注重言意转换,思考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从而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本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精神殿堂;同时能发挥语文 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读“椋”;掌握“杉”、“栖”、“棱”、“涧”四个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能用楷书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4、读通课文,了解文中鸟、林、人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走进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感知文章情感。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写鸟、林的语句,读通读顺,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为歌颂本文作者徐秀娟所创作的歌曲 《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上课作情感铺垫。
(一)、导入课题随“题”识字
1、作者简介,导入课题(徐秀娟1964—1987)女,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满族渔民家庭,一个养鹤世家。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徐秀娟小时候常帮着父母喂小鹤,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丹顶鹤。1987年为寻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追为烈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2、解析课题导入生字
①教师指导课题“椋”的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椋”的读音。齐读课题。
②归纳和“椋”的字形相同的生字“杉”、“栖”“棱”“涧”并强调书写左右结构生字的注意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介绍灰椋鸟。(点击课件出示灰椋鸟图片,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枝头,它的嘴尖尖的,它的背灰灰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鸟,在作者徐秀娟的笔下那么富有生趣,尤其是鸟儿归林的场面)
2、初读感知灰椋鸟。请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把你认为难读、关键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 ②多音字翘首应和
(三)、赏析品读“归林”,积累词句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让你抓拍文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你会抓拍哪个镜头?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鸟儿“归林”的场景。
2、请同学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初步感受鸟儿归林的场景。
3、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用哪个词语?
4,学生自由汇报,并由学生随机板书。(整群整群、排空而至等词语)
5、联系语境,词语归类。(教师将学生汇报词语根据描写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和气氛的热闹而分类。)
1、教师过渡:灰椋鸟归林时是何其壮观,气氛是多么热闹,现在就让我们轻轻走进灰椋鸟,走进那片刺槐林,去感受灰椋鸟的世界。
2、提出学习要求
①读: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②画: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③思:边读边思,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教师边出示边讲解要求。)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联系语境理解词语。
过渡:(刚才我们交流了一些描写鸟儿的句子,在交流感受的时候感觉有些凌乱,但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句子时有没有感到凌乱?这是因为?散文形散神不散,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四)、小结第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
①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a.从“一开始”写到“没有几分钟”;b.从“一小群”写到“大部队”;c.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②现在我们来跟随作者完整的感受鸟儿归林的场面,大家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段,分成三部分朗读。
(五)、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首先来一起读帖。
①复习本课生字,分析字形及结构特点; ②学生描红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③用楷书在田字格里书写本课生字。④书写讲评。(用实物展示台讲评存在问题和优点)⑤书写小结:同学们看到大家在书写方面的点滴进步,老师就自然想起了一句关于写字的名言“执笔写好字,秀出民族魂”可见写字是人的另外一张名片,老师愿每位同学都有进步写一首漂亮的字。
(六)、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教师小结: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不禁想问作者一开始就喜欢灰椋鸟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对鸟儿的喜爱吗?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好,看一下回家的作业。
(七)、作业设计
1、听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八)、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群鸟归林
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整群整群
(学生完成)
(此板书的设计意图在于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同时拓展、积累词语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与老师完成板书的同时老师随机指导、点评学生书写的姿势、笔顺、字形)
第二篇:《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寨镇实验小学 周慧敏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1、听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纠正“椋”的读音,以及笔顺。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理解“翘、和”两个多音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感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应和、排空而至、见闻”等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在具体点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从而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四、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标画生字词
2、检查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多音字
① 水杉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② 多音字 翘首 应和 1)生自由读
2)个别读 师生纠正
3)指导 “翘首”“应和” 4)齐读
3、检查读书情况
五、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一起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等候、观赏、感想)
六、指导书写 过渡:刚才老师欣赏了大家的朗读,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的书写能力,古人云:“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这是古代书法家颜真卿练习书法心得,书写本课生字。首先来一起读帖。
指导“椋”等字
学生观察字形特点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仿写
第三篇:《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陆家中心小学校
唐晓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女孩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结束了她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这位女孩的名字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谁来读?
【个别读,这里的“椋”是后鼻音,请读准。齐读】
二、疏通字词
1、同学们认识灰椋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徐秀娟来看看灰椋鸟,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灰椋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用铅笔勾划你认为难的、关键的、有疑惑的地方。【生自由读】
3、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效果。
(1)生字,谁来读一读?齐读/加大难度,谁来?你也来。齐 椋
翘
和
杉
毯
栖
棱
涧
(2)这些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两字词语,谁来读?你也来。齐/三字词语,谁来读?请你。齐/四字词语,我们来开火车读。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齐/让我们一起把词语读一读。水杉
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指导读句子
4、读得很好,我们知道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会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通过联系课文来理解,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
A“扑棱棱”这个词语,我们一起来读,它是什么意思呢?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谁来读这句话?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扑打翅膀时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B这不仅是一个重叠词,还是一个象声词,下面有个句子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找出来,有谁找到了?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读这个词语时,你觉得要读得怎么样? 叽叽啾啾:热烈一点。谁来读? 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热闹?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自己尝试放到句子中读一读,更能体会其热闹。自己读。齐。
5、这篇课文比较长,读起来比较费劲,特别是一些长句,你会读吗? 自己试试。长句1: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长句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1)谁来读?指导长句1A:读的时候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老师用了小斜线表示该停顿的地方,请同学
们自己读读,谁来试试?我们一起读。
B: 读句子还要读出感情,这里的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谁还想试试?你也来,齐!
指导长句2:这一句,谁来读?很好,你注意到了这里句子的停顿。齐!
(2)这里面有两个多音字,请你找出来。
翘:既可以读翘首,也可以都翘翘板。同学们可以看看这两种读音代表的不同意思。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同座一起来讨论讨论。谁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老师也来补充: 1翘 [qiào] ○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翘辫子(死)。2翘 [qiáo] ○举起,抬起,向上:翘首。翘望。翘企(殷切企望)。翘足引领。特别突出:翘才(高才)。翘楚(喻杰出的人才)。和:在这里读和hè
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你们查一下和字的几种读音。谁想来说? 和 [hã] 和 [hâ] 曲高~寡。~诗。和 [huó]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和 [huò]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和 [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1.和 [hé]
2.hè ]
3.和 [huó]
4.和 [huò]
5.和 [hú]。)这里,我们主要掌握前两种读音,齐读这些词语。
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男同学齐读第一句,女同学齐读第二句。你们把这样的句子读通顺,读出感情,这只是中年级的水平。
6、介绍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下面老师要提高要求,读句子要读标点符号,这才是五年级的水平。(1)为什么用破折号【知道黑点是灰椋鸟了】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这句话中还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这两个词语分别写了“先回来的鸟儿”、“后回来的鸟儿”。先回来的鸟谁来读?后回来的鸟谁来读?注意句中用了什么标点符号?分号。这个分号表示什么?(并列关系)
看来,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流利,读出感情,还要进行思维。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学习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刚才我们把字、词、句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对灰椋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生大声读课文】
交流汇报:由讨厌到喜欢,因为丛林场看到了灰椋鸟归来的场面 板书:不喜欢
看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喜欢
(是一个场面,给我一个词语,什么样的场面?)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分段,课文可以怎么分?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这是为什么?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点红: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有什么好看的呢? 意思是?【没有什么好看的】
(2)我们来看看灰椋鸟的图片,原来灰椋鸟是这番模样,谁来填空? 难怪作者要说:有什么好看的呢。
(3)请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灰椋鸟的样貌。平凡无奇
平常
普通
灰头土脸
2、既然灰椋鸟如此平凡无奇,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
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这两个表示看的近义词请读一读。
那么在课文句子中,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交换下位置呢?请读读并联系课文解答。(1)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2)没有林场工人的劳动我到哪儿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观察,是“仔细察看”;观赏是“观看欣赏”。前句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没看到那壮观场面,所以就没“观赏”可言,只能用“观察”。后一句不能用“观察”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能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既恰当,又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
4、到底是怎样壮观的场面,一定要作者驻足欣赏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灰椋鸟(1-2)不喜欢
(3-5)
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
(6)
喜欢
作业布置:
打开补充习题P84 一、二、三 练习与测试P76 一、二、三
《二泉映月》教案
王 强
教材分析: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文段,感受名曲《二泉映月 》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海伦.凯勒的名言导入,引出用心灵来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
三、走进文本,细读品位:
(一)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投影出示)
2、课件出示词语,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二)引导思考,如此美的景色对阿炳意味着什么?黑暗。
1、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
2、对比阿炳十多年之前来二泉的情景,师父那时说的话,以及他只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
3、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三)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
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
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出示指读)
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出示指读)
C、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四句(让生读后,评说:)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出示指读)
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四)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
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
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 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阿炳:我想对你说。。。附板书:
二泉映月
一处美景
泉声
一首名曲
琴声
一段经历
心声
月光启蒙教案
陆家中心小学校
周雪珍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
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文中有母亲唱的许多有趣的歌谣,能找到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迅速浏览
全文,找一找。(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电脑出示五首歌谣、童谣。
3、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
4、你喜欢这些歌谣吗?为什么喜欢呀?(有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5、从这些有趣的歌谣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1)母亲在月光下洗衣裳,十分辛劳。师:是啊,多么辛劳的母亲啊,能读好它吗?试试看
(2)勤劳致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对,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读好这首有意义的歌谣吧!
(3)哟,还有人将母亲的童谣画成了简笔画呢,赶快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6、多么可爱的图画,多么有趣的童谣啊!想记住它们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7、在母亲的歌谣声里,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么你知道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唱歌谣、童谣的吗?仔细读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1)篱笆小院里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2)母亲十分辛劳,但十分关心我,十分重视对我的教育(抓住“忙完了”“唱累了”)
(3)母亲不仅仅是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许多神奇的故事,说明母亲教育我是多种多样的,很用心地在教育我 相机指导朗读
8、我喜欢母亲唱歌谣、童谣吗?为什么呢?
(1)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师:是
的,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女生齐读)
(2)母亲的声音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师: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一起读好这一自然段。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因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9、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虽然母亲不识字,但她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0、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吗?(感激,怀念)
11、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这些歌谣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们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其实这篇课文还有开头和结尾呢,想读读吗?(出示文字)(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
12、总结:美丽动人的神话,诙谐幽默的童谣是妈妈给我的启蒙教育,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因此,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3、电脑出示:孙友田图片,作者简介(1)这就是孙友田,简介:(孙友田,1936年12月生,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师恩难忘》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2)今天,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创作的诗歌,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出示:您告诉我)读懂了什么?
三、拓升华展
1、在我们家乡有童谣吗?你收集到了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从歌谣中你体会到什么?对你有什么启蒙?
内容:南通歌谣、如东歌谣、海门歌
形式:说、唱、录音、电视
第四篇:灰椋鸟第一课时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蒋丽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意会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比喻的方法连词成句。
2、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逐步了解灰椋鸟和课文大意。
3、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破折号、分号等知识方法,并渗透名字的人文意义教育。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名叫蒋丽清(板书)。你们应该怎样称呼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姓名,有什么想说的?(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善于动脑,如说到像是女孩的名字,包含着什么含义等)
2、(如果还有时间)有哪一位同学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的,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或者还包含着父母的什么样的心愿呢?
一、上课导入
1、刚才我们谈了名字,其实,一个人的姓名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而已,普普通通。板书“徐秀娟”,从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女孩,但她的名字却被许多人记住了。出示介绍徐秀娟的投影和播放配乐:徐秀娟,出生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两只飞失的天鹅,年仅23岁的徐秀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歌曲响起)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唱的徐秀娟。(听歌曲约5秒)
2、徐秀娟非常钟爱丹顶鹤、天鹅,最终把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她们。那她对灰椋鸟怎么样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徐秀娟笔下的《灰椋鸟》,(板书灰椋鸟)“椋”字是生字,部首是木,注意读音。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这种鸟的名称,你又有什么想法?
就算是看到了这种鸟,你也会认为它仅此而已。投影出示灰椋鸟图。这就是灰椋鸟,它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4、起先,徐秀娟也是这样认为的。出示文字: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指名说)没什么好看的。
谁再来读这一句话,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意思表达得更强烈一些呢?指名读,齐读。
5、光看名字,就算是看到了样子,如果不去多接触,又怎么能了解它呢?就像蒋老师跟大家第一次见面一样,就算你们知道我的名字,看到我的样子,我们相互之间还不是十分了解,不过今天上完这堂课,我们之间就会有更深的了解了。
欸,一次偶然的机会,徐秀娟从电视录像上看到了灰椋鸟,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要亲自去林场看一看灰椋鸟,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尽情地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3页,自由朗读第25课,灰椋鸟。注意要求(投影出示):(1)自由朗读课文1至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生字词联系生活或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2)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灰椋鸟是一种怎样的鸟?
2、交流:灰椋鸟是一种怎样的鸟?(学生自由说,通过初读课文后是怎样的印象。)
3、为了更好地了解灰椋鸟,想把灰椋鸟当作朋友的话,我们还需要读熟课文,读通课文。先来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词串一: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惊涛拍岸(1)自由读,指名读。
(2)读能通过朗读让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来。指名读,齐读。出示词串二:
黑乎乎
扑棱棱
软绵绵
(1)自由读,指名读。(如果有学生把“绵”字的音读成第三声,则直接进入下一步。)
(2)“棱”字我们已经学过,原来的读音是什么?在哪一课学过的?投影《李广射虎》一课的“没在石棱中”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回忆。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放在一起吗?它们在结构上和读音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4)指导正音,ABB结构的词在朗读时,后两个字大部分情况下要读成阴平声。拓展:沉甸甸 热腾腾,指名读,齐读。
出示词串三:
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1)自由读,指名读。
(2)你能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段话吗?(3)踩上去的感觉怎么样?很舒服。如果用上“软绵绵”这个词,句子就更具体了。出示词串四:
高大的人工刺槐林 天然的俱乐部(1)指名读,齐读。
(2)你还能用上比喻说一段话吗?
(3)谁能够加上灰椋鸟和描写的词汇把句子说得更生动、具体。
4、找一找词语的规律,便于我们理解课文。而有一些长句子,不知你们能否读通顺了?
出示长句一和长句二:
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1)自由读,指名读。
(2)谁能做一个动作来告诉大家“翘首遥望”的意思?
(2)这两句话不仅有难读的字,而且标点符号也特殊。你能够读出这两个标点符号来吗?第一句为什么要用破折号?第二句为什么要用分号?
(3)再指名读,齐读。
5、指名或分组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几个重点小节,突出给学生正音和读熟课文)
三、再读课文
1、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灰椋鸟怎么样?(吸引人,让人感到喜爱或可爱,出示近视图)
2、再给你们听听灰椋鸟的鸟鸣声,你们就更喜欢它了。先投影出示单个灰椋鸟图和播放单个灰椋鸟鸣叫的声音,约6秒钟后出示群鸟图和播放群鸟鸣叫的声音。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写灰椋鸟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你对灰椋鸟的喜爱来。
4、指名学生读,适时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特别是进步方面。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其实都是写的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但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写物的课文一样吗?比如四年级学过的《燕子》一课,全文写了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而这篇课文除了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还写了什么内容?所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怎么说?(主要讲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归林的事。)
2、结课: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几遍读书,我们逐渐对灰椋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开始对它产生喜爱之情,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通过更细致的品读,去走进灰椋鸟,去走进课文,走进徐秀娟,体会课文更深刻的用意。这要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1、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如果时间来不及,则把比较《燕子》《灰椋鸟》的课文内容不同作为作业之一。)板书设计:
灰椋鸟
徐秀娟
观 察
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
简约:围绕第一课时的目标,“一线穿珠,以点带面”来设计教学。遵从课文的基本思路——对灰椋鸟由“没什么好看”到“情不自禁欢呼”再到“鸟是人类的朋友”的认识过程,教学中紧扣灰椋鸟展开,读了灰椋鸟的名称的猜想——看了灰椋鸟图的第一印象——读了课文后的初步印象——看鸟图听鸟声的初步喜爱——品词诵读感悟归林的壮观与温馨——捕捉画面体验由衷喜爱——鸟的乐园与徐秀娟,其中后三点安排在第二课时,前四点组成三个学习板块,谈话导入引出第一表象——初读课文获得初步印象——再读课文初现喜爱之意。
情致:在这一堂课上学生的举手、发言面以及思维活跃程度可以看出来。这与我的预设和热情分不开的。预设体现在:我从我的姓名入手开始课前谈话,并让他们大声读我的姓名、猜想我的姓名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我的姓名像女孩的,奖励多,奖励轻等,继而谈到学生的姓名。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用姓名导入我还想让学生明白姓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而已,像徐秀娟这样的代号却因为她对鸟类的奉献而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她,渗透人文教育。预设的其它方面不说了,再说我在课堂上的激情。每当上课,我总是先调整好自己的心境,与自己平等的、爱学生的心境,就好像是与学生一起玩着学习的心境,这些也极大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整合:这一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庸”,如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读词读句,而且一步步感受灰椋鸟的形象,渗透凡事不能只看外表的人文教育,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有如对“静疑”小朋友,课前谈话中了解到父母希望她做事安静,所以在名字中带了一个“静”,我告诉她在学习上有时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钻研,而有时还需要积极表现自己,如课上踊跃发言。当课上她主动举手发言后,我及时表扬,并不忘对她说:“怎么样,现在发言的时候就不要安静了吧,用发言来证明你能行!”
二是多元,这一堂课中的词串有自己的特点。如“黑乎乎
扑棱棱
软绵绵”一组词串,不仅让学生读准确,而且引导学生发现大部分ABB式词语后两个字读成阴平调这一规律,不仅让学生有所发现,还让学生拓展朗读“沉甸甸 热腾腾”,不仅让学生知道这一组词的结构特点,而且体会这一组词的音律美,“软绵绵”一词还在下一个词串中得到说话应用。还有如词串“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不仅让学生读准生字词的发音,而且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渗透感悟灰椋鸟生活环境的美好。
三是文化纳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铺垫式地整体了解了徐秀娟,用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创设了具有感染力的学习情境,灰椋鸟图片的多处运用推进学生逐步感受灰椋鸟,仅凭书上的插图显然是无能为力的。灰椋鸟鸣叫声的播放从听觉调动了学生感知,激发了进一步美美地读书的欲望和灰椋鸟可爱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塞下曲》《燕子》电子教材的画面式呈现,以画面的方式迅速调用学生记忆深处的回忆,试用效果好。之前,我多次做过试验,用教师语言来描述在哪一课学过了什么字词,即使讲出具体的语句或语境,大部分学生还是回忆不起来。这一堂课上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另外,课上熟练运用翻页笔遥控播放PPT,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熟练,但又比黑板、粉笔更快捷地呈现上课信息,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特别是局小的多媒体电脑操控处在角落里,如果点击鼠标播放PPT就需要来回走动,翻页笔的优势明显体现出来。
不足:稍微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认为在朗读课文时不会出现困难,但实际上课过程中,部分学生读书还不是十分熟练,有磕磕碰碰的朗读情况出现。当然,我为了真实地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没有局限于举手的学生,相对来说检查面还是广的。因为注重指导学生正音,还有3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就临时结束教学,如果课的前半部分能够紧凑一些,词串教学部分适当压缩,教学时间会分配得更合理。
第五篇:《灰椋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灰椋鸟》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现在是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你见过哪些鸟?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这首歌与一个人、一只鸟有关系,请同学们欣赏。
3、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本文的作者,你知道这个故事吗?
2、配乐讲述介绍作者徐秀娟。让我们永远铭记她的名字——徐秀娟。(齐读)
3、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她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留下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4、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强调“椋”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京,不能读它的半边。远远地,你看到了她,谁来和它打个招呼?它是你的好朋友,好久不见了,你怎么招呼它?它睡着了,谁来轻轻地呼唤它?拿出我们的热情,一起呼唤它!
二、初步感知,了解灰椋鸟。
1、你见过这种鸟吗?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图片,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
2、徐秀娟一开始对灰椋鸟的印象如何?打开课本,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我。
3、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有什么好看的呢?”这句话描写了灰椋鸟哪方面的特点?
板书:外形。能将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吗?强调反问句加强了灰椋鸟不好看的语气。指名读。
4、既然不好看,那作者在文中写了灰椋鸟的什么呢?请大家读读课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5、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6、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预习。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灰椋鸟,得读熟课文,要想读熟课文,得先过字词关,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1、第一组词语:水杉、栖息、扑棱棱、深涧、翘首遥望、互相应和(1)指名读。
(2)能给栖息找个近义词吗?“休息”,人能栖息吗?所以,栖息只能用于——鸟类。
(3)强调“棱”的读音。ABB式的词语文中还有两个?“黑乎乎、软绵绵”还能再说几个吗?(4)理解“深涧”。
(5)紫色的两个字是本文的多音字,得关注它们的读音。用另外的一个读音组词。能做个“翘首遥望”的动作吗?拆字理解,翘首就是抬头的意思。能找到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吗?指名读。出示:同学们翘首期盼“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比较两个翘首的意思一样吗?
2、第二组词语:绒地毯、刺槐林、椭圆形、喧闹、处所、盛大(1)这一组不是生字词,但红色字极易读错音。指名读,齐读。(2)紫色的两个也是多音字,领读。
3、第三组词语: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
(1)谁来读第一行三个词语。你从这三个词体会到了什么?(壮观、声势浩大)男生读。
(2)指名读第二行三个词语。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快乐、喧闹)女生读。
四、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过渡:同学们顺利地过了字词关,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对课文内容是否了解了?
1、作者一开始觉得灰椋鸟不好看,后来这个态度发生变化了吗?你呢?你觉得灰椋鸟到底好看不好看?课文写了它什么好看?(归林的场面)
2、细心的同学一定能找到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和同伴观赏灰椋鸟的过程。板书:观赏(归林)
3、根据老师的提示,你觉得课文可以怎么分段?概括段意。板书:感想。
五、再读课文。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很充分,最后老师想考考大家的朗读水平。
1、出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2至5自然段,找一找这些自然段中写鸟的句子,画一画你最喜欢的句子,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1)“没有几分钟,大部队……”谈理由。写出了归林场面的壮观、声势浩大。指导读。(2)“先回来的鸟……”谈理由。这句中有几个含有说意思的词:倾诉、呼唤、应和,指导
区分,把鸟儿当做人来写。快乐地读一读。(3)“看,这几只刚刚……”颜色美,比喻的手法。美美地读一读。教师范读。指名读。(4)“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叫声大,动听。“似……如……”齐读。
2、刚才大家找的都是写鸟的句子,灰椋鸟的家在哪儿?(树林)你能找出文中写树林的句子吗?(1)“棕红色的水杉……”图片欣赏,谈感受。读出这种感受。(2)“路两边近百亩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水呢?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指名读。(3)“整个刺槐林……”鸟林合一,美得和谐。指名读。
3、这美丽温馨的家是谁为鸟儿营造的呢?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总结。
这节课,通过初步地阅读,我们对灰椋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对它产生了喜欢之情。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通过更细致地品读,去走进灰椋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徐秀娟,体会课文更深刻的用意。
七、作业设计。(略)
八、板书设计:
外形
灰椋鸟 观赏(归林)
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