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有关知识。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二)第二部分(2~14):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高潮)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两位舅父,王夫人介绍贾宝玉。12~14: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最高潮)
(三)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绘肖像
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貌,而且通过外貌的描写,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头饰、裙饰、服装)铺陈集珍宝珠玉于一身──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容貌: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见黛玉
她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很充分。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所以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小结: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4.回王夫人
王熙凤回王夫人虽几笔带过,但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善于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1.出场前
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3.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似贬实褒,正文反作的方法,对宝玉的赞颂。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篇二: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原著精选>赏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实验小学 孙改玲
【教案背景】:
小学课外阅读教材中安排少量文言文,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红楼梦?原著精选》中出现了少量的文言文,虽然文言文不多,但是相对现代汉字而言,学生较难懂,学习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小学生读《红楼梦?原著精选》,应在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教学课题】:
《红楼梦?原著精选》
【教材分析】:
《红楼梦·原著精选》是六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书目之一。《红楼梦·原著精选》中选取了适合儿童阅读、能引起较大阅读兴趣的章节,以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等主要人物为中心,选取了原著中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主旨的经典回目。书后还附有经典评析,对《红楼梦》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以及书中难解的隐语作了精到的解剖,以帮助小读者理解、欣赏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精彩片段鉴赏法等。【教学目标】:
1.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2.了解作者曹雪芹、高鹗的生平。3.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4.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5.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记》的图片,问:两位人物出自四大名著中的哪一名著? 2.常言道:“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长篇巨著《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杰作,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人们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红楼梦》,感受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的无穷魅力!
二、作者介绍
略
三、内容概要
1、出示护官符,认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
出示护官符
生读护官符,思考:这护官符向我们介绍了《红楼梦》里哪四大家族?主要写哪个家族?
2、出示《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思考:
①曲名《枉凝眉》的意思是什么?
②“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指谁?
③由两个人物,老师想到了“木石前盟”的故事。学生讲“木石前盟”的故事。
④从歌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3、《红楼梦》主要写了什么呢?
①学生概括
②师总结
四、人物点击
过渡:《红楼梦》中人物很多,据记载,共有975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
1、出示精彩片段
(一):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请你猜猜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精彩片段
(二)金陵十二钗的一段判语: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①这判语说的是谁呢?王熙凤。
② 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③简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熙凤?
④师小结
3、初步认识“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哪些人? ①学生回答
②老师小结
4、交流事前制作的人物卡片
①学生小组内说人物,谈特点
②大组交流人物及其特点
五、诗词诵读: 1.师: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2.赏析《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①《终身误》的曲牌名是何含义? ②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吟诵。3.个性解读《葬花吟》: 4.拓展:《芙蓉女儿诔》。
六、练习闯关 1.《红楼梦》又称《》,全书共()回,作者是()和()。2.贾宝玉有四个姐妹,即“四春”,分别是元春、()、()、()。3.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书名、文章名、歌名:读《》黛玉嗔宝玉、林黛玉痛吟《》、跛道人吟唱《》。4.填写下列事件中的人物名:()枉法徇私情、惹是非()遭毒打、()抱恨离人间、()狠施调包计。
5、谜语:
? 踏雪寻梅 ?辞岁之后 ?不是真正的奇珍(分别打《红楼梦》一人物名)
七、总结升华:
《红楼梦》的第一回中,作者曹雪芹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么多人评论它,那么多人研究它,但是谁解其中味?我们了解它的味了吗?还有多少味未解呢? 所以,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老师相信,随着你们阅历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你们对这部名著会有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
【教学反思】: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篇长篇小说。课前我对此节课外阅读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课上,我首先由主要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西厢》的图片入手,引出《红楼梦》,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了解作者曹雪芹。引导了解《红楼梦》内容概要时,我从引导欣赏《护官符》及《红楼梦》的主题歌 《枉凝眉》入手,让学生知道了四大家族及《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及《木石同盟》的故事。这样,学生对《红楼梦》主要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
“精彩片段赏析”是课堂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重点引导分析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林黛玉,另一个是王熙凤。引导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出示了《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的一段话。这段话全面概括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由问题“通过这些语段,你能看出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一个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时,引导看金陵十二钗判语,并播放“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片段,一睹电视剧中王熙凤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美中含威,张狂泼辣,世故圆滑,八面玲珑,善于奉承,虚伪泼辣,机变狡黠,八面玲珑,巧言利舌的王熙凤。这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欣赏了有关王熙凤的判语。简短的视频播放,使学生直接感受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制作的人物特点——说人物,谈特点。这是本节课处理得最不好的地方。本来我是打算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人物卡片。因为课前未认真指导制作,所以学生制作的卡片不够精美,且设计的人物面较窄(人物就仅限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薛宝钗、贾政)。因而羞于展示,只简单地交流了一下,就草草收场。其效果可想而知。
据统计,《红楼梦》保存了225首诗词曲赋,几乎遍及每一章节,所以有人说它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课上我重点引导赏析了《红楼梦曲?终身误》。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诗词的无穷魅力。因为《红楼梦曲?终身误》是古文版,加上课前没有好好地备学生,所以引导欣赏时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这堂《红楼梦》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精益求精,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篇三:《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定稿
荒唐言,辛酸泪,惹人醉,自是千古文章美名垂
——《红楼梦》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经典名著的兴趣,了解《红楼梦》的大致
内容;
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3.了解《红楼梦》的思想,理解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感受《红
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
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
楼梦》的艺术魅力。
【教学创意】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导”字。“名著导读”是人教版《 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设计这一栏目是为了引
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读物(主要是文学名著),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能力,如此大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方法是
无法完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只有“导”还不够,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体现现代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谈一谈《红楼梦》,说高兴呢其实是有一点
勉强的。因为《红楼梦》艺术精湛,思想深邃,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自
从她问世以来,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都对这部伟大的作品作出过精彩的论述,比
如说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有关《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剧拍了一部
又一部,讲座办了一期又一期,最终产生了一门学问——红学。我实在害怕自己
一不小心玷辱了我国艺术宝库中这样为数不多的瑰宝。但这样说吧,如果《红楼
梦》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宫殿,我愿意当一个实习导游,和同学们一起去 游一游,看一看,争取能领取一点旅游纪念品。{出示课件1(《红楼梦》有关图
片音频)}
二、交流探究读书方法
在我们讨论如何读《红楼梦》之前,同学们先交流一下读书的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出示课件2)
当然,并不是阅读每部作品都要用到上面所有的方法,具体到《红楼梦》,我们该如何阅读呢?
三、了解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书名和版本
按照上面的方法,我们先了解一下曹雪芹和《红楼梦》。学生读课本查找资料作答。(出示课件3)
四、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弄清了以上问题,我们的旅行团才可以出发,去饱览《红楼梦》的艺术美色。
1、探究《红楼梦》的大致内容,学生讨论作答。(出示课件4)
2、探究《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出示课件5)同学们可以把《红楼梦》的结构和其他古典小说作一个比较,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3、探究《红楼梦》的语言
我们对《红楼梦》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或者宏观的把握。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从感受语言开始的,下面我们就谈谈《红楼梦》的语言。《红楼梦》的语言,总体上来说,既是成熟的白话,又简洁而略显文雅,或明朗或暗示,描写人情物象准确有力;它的对话部分,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场合中的心情,活灵活现,使读者似闻其声、似见其人。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其真实丰满的细节描写。先看几段人物语言。(出示课件6)
所以前人评价《红楼梦》的语言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和语言相联系的是《红楼梦》的细节描写。(出示课件7)
这样真实如画的细节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更可贵的是,曹雪芹还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比如我们熟知的黛玉葬花、湘云醉卧和宝钗扑蝶。正是这样丰满而真实的细节使《红楼梦》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和反映错综复杂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4.、探究《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思想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的,直到今天,也难以举出哪一部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不单是指数量而言,《红楼梦》刻画了数
十、数百人物,是一个长长的人物画廊,或说是整个形象的体系;更是指艺术魅力而言,书中各色人物艺术生命力旺盛,历久弥新。
我们先谈谈贾宝玉。
问:请同学们谈谈贾宝玉的来历。{出示课件8(巨石与宝玉)} 明确: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就以神话为象征,写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巨石,单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此石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它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也是“宝玉”本人。这个神话故事揭示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他是一个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这显然是悖谬的表述,而悖谬的产生,在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背离和相互抛弃。这种悖谬在作品中表现为贾宝玉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可以理解为是以宝玉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男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问:贾宝玉有句“名言”,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一句。明确: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出示课件9)让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谈起。
问:这句话反映出贾宝玉什么样的思想? 篇四:红楼梦教学设计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
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过渡语句: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请同学们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红楼人物的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第四、第五个板块。精彩看点。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结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王蒙点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众多的人物故事加上精美的语言组成了一部宏篇巨著--《红楼梦》。走进红楼,我们领略了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走进红楼,我们认识了红楼人物的不同性格;走进红楼,我们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希望这只是我们走进经典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篇:红楼梦教学设计
《金钏之死》预设教学设计
王珍 安徽省太和中学
*** 高一语文
课程分析
《金钏之死》节选自《红楼梦》,这是一节阅读和写作课。《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从文学艺术角度看,应该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观点认为它以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真实再现了贾府中以及与贾府有关的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封建贵族阶级必然倒台的历史规律。贾府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封建大家族典型,宁荣二府由盛而衰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倒台的迹象。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结束,突然发生了一件事,金钏投井自杀了。在“金钏之死”这个事件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金钏死前的心理状态,也没有写金钏死的过程,而是通过老婆子之口交代了金钏的投井自杀,接着由金钏之死引发了一系列故事。作者通过金钏之死,写出了袭人的感同身受,宝钗的薄情寡义,王夫人的假仁假义,宝玉的五内摧伤。不写金钏死的过程,也没有对其死前进行心理描写,实为作者的精心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这个事件来写其他人,这种手法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侧面烘托。
探究《红楼梦》中“金钏之死”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件,因其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等不同,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通过这个事件学习侧面描写的手法,因为侧面描写的手法直接与高考相关。近几年,无论是在诗歌鉴赏部分,还是在大阅读部分,侧面描写的手法都是高考的常考的热点。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因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小说,学生对小说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虽然学生对《红楼梦》很熟悉,但因书中内容很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性格多样,因此学生不易把握。侧面描写的手法,学生虽然了解,但要做到內熟于心,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写作部分可能会出现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根据选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选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手法。
3、运用本文的写作启示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流程
一、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请认真观看《红楼梦》中关于“金钏之死”的视频,了解“金钏之死”的内容。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请自由大声朗读《金钏之死》的全文,读准字音,不清楚的地方,借工具书加以解决,也可以相互讨论,初步了解文意。
撵(niǎn)金钏(chuàn)簪(zān)委委琐琐(suǒ)身亡命殒(yǔn)委委琐琐:举止、容貌鄙俗不大方。身亡命殒:指人死亡。
(设计意图:从视频导入,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通过查字典,相互讨论,初步了解了文意。)
(三)结合以下背景,再次快速阅读《金钏之死》,了解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态度。可以相互议论,并且写出来。完成后可举手发言。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他发言的内容,辨别其正误,并做好补充评价的准备。
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谈过的见解,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金钏之死》的背景: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大丫头,但是因为宝玉的几句玩笑话,被王夫人赶出,被逼投井自杀。由于金钏的死,引起了一系列的故事。
明确: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态度 袭人: 情同心伤 善良 宝钗: 一笑置之 圆滑 王夫人:自责推脱 虚伪 宝玉: 同情感伤 软弱(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结合“金钏之死”的背景,更好的把握其他人物形象。)
二、探究问题 掌握规律
(一)文中描述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不同态度,这样写反映了文章什么样的主旨?
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写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后可主动站起来发言。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明确:首先,表现了《红楼梦》中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荣、宁二府掌权者迫害、草菅人命的主旨。
其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金钏之死”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外还不知道有多少金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批判意义。)
(二)请认真阅读《金钏之死》全文,深入思考:从写作手法来看,“金钏之死”事件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总结其特点。
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写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明确:不写金钏死的过程,也没有对其死前进行心理描写,实为作者的精心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这件事来写其他人。《金钏之死》中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深入探究写作手法,并能总结其特点。)
三、知识迁移 拓展提高
(一)高考链接
《安娜之死》(节选第六段)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2014年江苏省语文高考题)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结合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后,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可举手发言。
明确: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为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接着举出2014年江苏省语文高考题大阅读《安娜之死》,让学生思考对安娜周围人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在相类似的阅读材料里准确定位“侧面描写”所在的地方,并能够说出其作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侧面描写”手法。)
(二)尝试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自己认真抒写,写好后举手示意在全班展示。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在其展示结束后可站起对其文字进行评价。
(三)课后作业
完成所印发的关于“安娜之死”的阅读材料后的其它三个个问题。把《金钏之死》和《安娜之死》比较阅读,可以选其一,亦可二者进行比较,从任意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学生在总结“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后,能够具体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第三篇:红楼梦教学设计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元春判词提问:
1、“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爆竹)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2,孝顺。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提问:
1.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风筝)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第四篇:红楼梦教学设计(汇总13篇)
篇1:《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教学设想】
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
① 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
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课外延伸:① 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
②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
③ 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赏析”(结合本文,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如何写作”(结合本文,重点学习例证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
(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
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
① 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② 学生阅读思考:
a 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b 哪一个情节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思考结果,并作汇总记录。
3、阅读《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二文,作圈画点评。
第一课时
一、由《宝玉挨打》一文的学习导入: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员的思考结果,教师及学生均不急于评述,而是记录各学习小组好的思路,丰富对课文情节特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吴功正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看专家学者是如何评述的。
篇2:《红楼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拓展阅读视野;
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
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
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
(一)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多元的教学方法虽可显著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整本书阅读的执行者,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完整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
1.有计划地开展阅读
《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选择此类型的书进行整本书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且具体细化到每天的阅读计划。阅读时间可充分利用午饭、晚饭后等休息时间,而不需要占用大量的主体时间段。语文课中可采用上述多元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节奏缓慢,与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不匹配,虽易于理解所读信息但不利于记忆。而略读是利用人脑的图像超强记忆能力摄入文字,能在短时间摄取大量文字信息,长期坚持,可锻炼优良超宽的视觉感知能力。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有关专家点评、内容梗概,从而抓住重点再进行整本书阅读。而后,可从诗词的角度理解章回的主要内容。而精读,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篇章部分,进行全面、深入、精细地理解,掌握篇章结构、情节含义,将宏观的略读与微观的精读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质疑阅读
质疑状态下的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学习兴趣及效率更高,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提问,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教师要纠正教育观念,营造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在鼓励学生质疑时,更要培养学生如何去提出质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在阅读《红楼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并将遇到的疑问拿到阅读课中分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如在阅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若是顺着课文思路阅读会发现林黛玉的处境一直是寄人篱下的。但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林黛玉的父亲好歹是地方官,林黛玉为何会身无分文、落魄至此?
(四)阅读参考资料推荐
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会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产生不满足的感觉,老师要及时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深入地阅读。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汝昌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参读资料旨在了解时代背景,借鉴名家观点,最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
阅读任务:
任务一:初读理解:在要点导读下通读全书
鉴于《红楼梦》篇幅较长,通读可以放在假期完成,也可以贯穿在一个或半个学期之中,利用课上及课下时间。初读《红楼梦》,学生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困难,教师在初读课上主要起激趣、引领、疏通和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按章回考查学生对关键情节和人物的记忆与感知,如通过填写阅读清单或在网络平台上设置每天阅读后的任务。任务以考查识记和读取能力为主,检测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关注,并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阅读任务的检测要注意覆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活动,如《红楼梦》知识竞赛。(竞赛题附在文件夹)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通读前和通读中穿插必要的导读课,清除知识背景、阅读心态和内容难点上的障碍。要点导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背景导读。介绍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动机。
语言导读。介绍小说口语与古典书面语结合的语言特点,描写不避琐细的写实主义特点。
内容结构导读。可以导读通常被视为小说总纲的前四回,也可以概述性地介绍红楼故事的主要内容线索,作好阅读铺垫。
手法导读。介绍小说呼应设伏、谐音象征、不写之写等重要的艺术构思与手法。
心态导读。告诉学生回到《红楼梦》所处的封建贵族世家的传统中,去揣摩体认人物的心理、思想和言行,进而更合理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具体而言,初读导读重在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比如,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可以分别选择了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这样引导,避免了老师的强行灌输,既让他们掌握了阅读章回体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在紧咬文本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获取信息。高一学生初读《红楼梦》,会有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要适当地在尊重学生原生态阅读的自由上,“变着法儿地”带着学生读。“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任务二:赏读体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阅读体验
《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老师精心布置阅读任务,设计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比如可以设计以下系列阅读任务和活动:
1.哭红悲艳处——《红楼梦》人物赏析
(1)活动一:我有我喜欢
小组合作,每一组自主讨论确定本组展示的最喜爱人物。可下载视频,可分享原文,可引证资料,可综述观点,可制作PPT……充分展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红楼人物。此活动旨在利用学生娴熟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甄别、取舍的过程中关注原著、赏读原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展示自己,自然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参与热情。
(2)活动二:世界是个大观园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同学、朋友、亲人等的观察了解,为其在大观园中找到最相对应的人物,并说明理由。例如:才情突出者,冠之黛玉;通古博今者,赞之宝钗;勤勉上进者,比之香菱;活跃能辩者,评之湘云;乖巧懂事者,谓之袭人……
此活动旨在通过趣味活动,引领学生重新审读文本、审视自我,实现对原著文本的二次探究解读目标。
(3)活动三:猜猜我是谁
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段关于《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文字。文字可以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人物的诗歌作品。将准备文字统一书写于小纸条上,纸条统一放置于指定的纸盒内。学生依次随机抽取,现场打开纸条进行答题,猜猜所写人物是谁。
要猜出人物,除了熟悉作品外,更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所分析。所以,“猜”是回忆、联想、推断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
2.一场盛大的对话——《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
(1)活动一:表演——笑骂皆是情
学生选择数个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学语言背后的意蕴。
其中有说话巧妙的正面例子。如①指桑骂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红楼梦》第八回)。②语意双关: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红楼梦》第三十回)。③言必有据: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有说话出错的反面例子。如①错由情生:宝钗偶失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②急不择言:鸳鸯骂嫂误伤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学生在熟悉对白、模拟练习中,逐步体会《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感悟说话是一门艺术,出错也是人之常情。
活动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再次观看87版和20xx版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对照同学表演,结合原著文字,说说谁的表演最得我心、最得作者心。
(2)活动二:研读——冰山露一角
语言即心理。在“《红楼梦》人物赏析”活动三及“《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活动一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红楼梦》人物话语心理做一定的探究。
——袭人进言王夫人,袭人知道什么时候说事半功倍;
——贾芸求职王熙凤,贾芸知道什么方式说目标达成;
——探春劝说贾母,探春知道什么身份说更有效果。
不论是袭人的聪明、贾芸的乖巧,还是探春的懂事,他们都擅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罢了。
让学生试着以点评的方式写写,对话表现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课上分享后整理成文。
任务三:研读分析:整合取舍内容,借助资料专题研读
高中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比初中更进一层的地方在于,应基于审辩思维对人物、情节及主题进行理性分析。阅读不能全靠混沌模糊的感性理解,每一个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都需要理性的、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红楼梦》研读课就是通过通读之后的阅读学情调查,师生共同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细读研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对丰富多彩的红楼人物的感知中,提升形象思维,培养科学分析、解读小说的理性思维。
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是从单篇精读到多篇整读。《红楼梦》呈网状交织的结构,但很多章回段落单独拿出来也能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天地。如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晴雯撕扇、黛玉葬花、龄官画蔷、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可先立足重要单篇,了解典型情节中的主要典型形象,再以多个相关单篇构成一组人物阅读专题,形成多篇整合的阅读模式,在更广阔的故事发展情节线上动态立体地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事实上,学生可以也应该寻找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进行赏读。鉴于《红楼梦》篇幅太长,把握有难度,教师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分析的切口和抓手。《红楼梦》作为一部体量巨大、意蕴丰赡的书,具有无穷尽的解读可能,可深可浅。那么,中学生应该读到什么层次?朝哪个方向读呢?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专题研读设计首先必须基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意义定位。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划定他们可以达到和应该达到的欣赏解读边界。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考虑小说的“母题”,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思维不可能走向确定;不能宽泛无边,没有边界的思维难以走向清晰;也不能没有焦点,没有聚焦的思维难以走向精确。
比如说将研读《红楼梦》的意义定位为:了解社会世情、感悟真善美爱。了解社会世情,即将《红楼梦》视为一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再现封建贵族世态人情、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作品,以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读这部小说。小说呈现的人间百态、众生群像,是我们走进、了解这部作品一个基础性、背景性的内容。感悟真善美爱,即将《红楼梦》的价值重心放在小说传递的真、善、美、爱之上。品评作者在宝黛爱情以及永恒的真善美的大观园中寄托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审美理想。根据这两点价值定位,可以确定三个专题研读方向及相关精读单篇:
专题1.宝黛钗故事: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
专题2.荣宁府大事: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
专题3.大观园琐事:小红遗帕、晴雯撕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香菱学诗、绣春囊**、晴雯之死
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专题,重新细读相关章回,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理解性、探究性阅读。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提供进阶式任务,在关键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阶梯1:单篇故事概述,增进对情节和细节的把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一单篇的情节概要,进一步厘清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脉络,熟悉并加强对重要细节的记忆,为进一步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阶梯2:模仿红学评点派,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批注式细读。教师展示脂砚斋以及晚清名家评点《红楼梦》的案例,要求学生从言行、心理、文法、语言、个性化感悟等角度对某几回进行点评式阅读。
阶梯3:在篇章关键细节处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处设问。再如,在理解人物的关键点处设问。
阶梯4:设置探究性和开放性话题,在多篇整读、统观阅读下分析人物和情节。例如,在前后比较对照中分析人物。读“黛玉半含酸”和“静日玉生香”两片段。可设问:比较这两个片段中宝黛钗的故事,说说宝玉与黛、钗不同的相处方式,以及黛钗在这两个片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再如,整体把握人物的宏观探究题,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开放性问题:
1.黛玉爱哭泣流泪,请梳理黛玉主要有过几次流泪?黛玉是因为什么而流泪?结合专题1相关情节片段分析。
2.以时间点为横坐标,以大概的情感温度值为纵坐标,给宝黛爱情发展画走势图。
3.王熙凤的笑与林黛玉的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试从专题2中王熙凤的几处“笑”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4.专题3涉及贾府贵族生活中衣食住行、省亲、丧葬、迎客、庆生、宴饮等诸多活动,以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为例,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贾府生活的。
5.结合专题3相关章回,探究为什么贾宝玉那么喜欢和女孩儿“厮混”在一起。
6.贾宝玉有哪些绰号(外号/别称),这些绰号分别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阅读探究,形成结论,并在研讨课上分享。
任务四:精读深思,提交综合性读写成果
《红楼梦》中可供开发的活动元素很多,但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目的应是以活动的形式激励和培养学生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成文的书面表达对整本书进行鉴赏与评价的能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完结也应以每个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读写成果为宜。同样,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选题指引。可以提供了五大类写作方向供学生参考:
1.章回鉴赏类
赏析某一个经典章回,如《我看“黛玉葬花”》
《我读“香菱学诗”》《细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2.人物赏析类
全面地或选定某个具体角度来评价人物,如
《我看黛玉的“小性儿”》《大观园中的少女诗人——我看黛玉之才》《我把宝钗比花》《浅谈晴雯》
《我看凤姐之“辣”》。
3.问题探究类
把对小说中具体细节问题的探究整理成文,如
《贾宝玉为什么赠送给林黛玉旧帕子?》《为什么黛玉视宝玉为“知己”?》。
4.想象创作类
基于小说情节之上的想象类文学再创作,如
《假如我和××生活一天》《我给××当丫鬟/小厮》
(××为《红楼梦》中的人物)。
5.跨文体媒介类
根据自身的兴趣或才能,学生可以将《红楼梦》某一章节改成话剧,或者将某一情节拍摄成微电影等。
综合读写成果是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活动课中同样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学生读写完成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红楼梦》的阅读经验,并公开展示优秀作品并及积集成册。
特别说明:
一、注意经验的总结和迁移。比如:1.师生应注意将阅读、探究过程中的所感所思重新整理成文字,小组同学相互评分,推举论文魁首。然后小组魁首参与班级论文魁首评比。教师作为特别嘉宾,友情加入推举活动,其文章可作为特别文章,供每位学生阅读。2.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重要的文字需要反复读、简单的文字可以复杂读、单一的文字能够多元读。越是经典的作品越是需要反复阅读,这是此次《红楼梦》阅读活动所得的可迁移的阅读经验。
二、注意任务清单和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使用指导。计划合理,指令清晰,评价指标科学明确对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整本书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编制。
篇3:《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讲述;
2、阅读指导;
3、练习。
教学过程
一、神话故事导入:
“木石前盟”:
传说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毒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以上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可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但同时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木石前盟”的来由。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板书:《红楼梦》标题
二、《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迄今已有十八种文字六十多种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它是世界文学第一流的珍品,已经并且必将愈来愈多地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和赞扬!
三、如此一部中华瑰宝,你读过吗?你对《红》了解多少?
617班阅读《红》的状况:
618班阅读《红》的状况:
建议:拥有一本《红楼梦》,常读常思。
四、如此一部奇书,到底是怎样一个才子?如何成就了这部千古名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曹雪芹?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茅盾的文章——《红楼梦》导言。
(一)
1、阅读《导言》第一部分,找出本部分的中心句。
明确:文末句。
2、口述曹雪芹的身世背景:
注意点:不宜过深,以书本为主。曹寅——曹颙——曹——曹雪芹,世代官商,曾显赫一时,但终破落,原因何在?请同学在书中划出:“他一家都爱挥霍……本段末。
3、《红楼梦》的书名变迁史,请大家详细阅读第一节,理出。
明确:《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二)
1、阅读《导言》第二部分,概括本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本部分主要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情况。
2、本部分练习(《学习与评价》第3页“学习”之2):
《红》的后四十回是怎样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重点强调:由于《红》是未完之作,有很多蓄泄,其中高鄂续写得后四十回比较好,他大致遵循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完成了《红》的悲剧主题。一个叫程元伟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八十回高鄂的后四十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便在中国流行起来。因此,后四十回并不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
(三)那么,曹雪芹写这部《红》有何用意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明确:《红》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本部分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四)那么,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与其他三部有何本质的区别呢?它同时又有和艺术特色?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部分。
五、做《学习与评价》之一、二、三、四。
六、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七、能力提升:(一)(二)
八、拓展阅读:雪墙
九、整理文学常识: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2、曹雪芹的父亲是__________,祖父是____________,曾祖父是_______。
十、作业处理:
1。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提示:一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2.《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3.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篇4:《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楼梦》的信息,注意搜集有关贾母、王熙凤的资料。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塑造几百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贾家荣宁两府的.兴衰败落,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喻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节选自这本古典文学名著。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教师补充: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曾随皇帝出过兵,兄弟二人都受封国公爵位。哥哥贾演封宁国公,弟弟贾源封荣国公,两家府第相连,就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到《红楼梦》开篇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第二代人贾代化、贾代善都已过世,只有贾代善的妻子贾母还在。如今虽年事已高,把家政交给二儿媳王夫人和孙媳妇王熙凤主持,自己只带着孙儿辈寻开心,享清福,但在宁荣二府中仍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想到黛玉年纪小没有人照顾,就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本文介绍的就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与其见面的情景。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的生字,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准字音:
⑴ 读书要细心,读不通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⑵ 遇到不理解的生词可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实在不理解的画下来留作讨论。
⑶ 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感受深刻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接力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顺。师生随机纠错,并适当解答同学们的有关疑问。
3、再读课文,思考:
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三、深入读文,探究性格
导语:
王熙凤,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的儿子贾琏的妻子,贾母二儿子贾政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那么,王熙凤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画出描写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仔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教学分三块,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变序进行。在每一块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出同类描写,进行分析比较,体会描写方法的作用,以便掌握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美丽:
⑴ 同学们先读读外貌描写的文字,再看图,找出谁是王熙凤。
⑵ 为什么要描写王熙凤的外貌?
(因为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牲进行描写。指导学生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抓住特征写。)
⑶ 指导学生朗读。
2、语言描写──放纵,逢迎: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有语言学家之称,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她的说话艺术。
⑴ 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
① 这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 王熙凤又给林黛玉留下了什么印象?
(放诞无礼)
③ 出示这些人个个放诞无礼?敛声屏气什么意思?个个敛声屏气说明当时的气氛怎样。
④ 这样的气氛下,王熙凤竟说说笑笑地进场,足见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难怪贾母称他为凤辣子。
出示: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⑵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① 真去掉有什么不同?
(说明之前曾怀疑过,流露出对黛玉美貌的惊叹。)
② 从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相见恨晚之意。)
③ 你能明白凤辣子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④ 最后凤辣子为什么又要转喜为悲?说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
⑶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该打,该打!
① 过渡:
凤辣子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② 凤辣子是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引导学生联系贾母的地位想想。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呢。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⑷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也只管告诉我。
① 如果你是林黛玉,听了这话,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
(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② 练习朗读王熙凤的所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动作描写──圆滑:
⑴ 让学生找出有关王熙凤的动作描写。
⑵ 从携、送、拭泪、拉这些动作的描写中,王熙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⑶ 把这些动作加进刚才的对话中再读一读。
⑷ 小组练习后再表演。
四、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红楼梦》有关章节。
篇5:《红楼梦》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指出: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生任务群”。“语文学生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的部分目标与内容有: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研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2、教学背景分析
本次教学是针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教学中的一节课。在课下已完成调查,学生在针对辩论题“薛宝钗是不是‘白莲花’”,所持正反方观点的人数比基本上是1:1。在学生所完成的辩论词的写作片段来看,学生目前的问题,是阅读不过关,对薛宝钗缺乏准确认识,如:将以前听说过的一些标签化评价先入为主,以偏概全、阅读不全面、没有读到相关典型情节,或对相关典型情节阅读不细、解读有误等等。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真实的学情展开。将利用以特定人物为主线的选择性阅读、抓住典型场景细节品读、借助相关专家评论、相似人物形象对比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切实问题。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薛宝钗为主线的选择性阅读及典型章节的品读,修改对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的习作,学习正确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丰富语言架构。
2、在对优秀作品的研读中,形成对人物的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明确《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重点和难点:
在对优秀作品的研读中,形成对人物的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明确《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辩题“薛宝钗是不是‘白莲花’”正反方辩论词写作。
这次写作训练是在同学们了解了辩论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并且明确了“白莲花”基本定义的前提下完成的。但是同学们上交的习作在对人物的正确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明确问题
学生习作问题:
标签化评价
以偏概全
对相关典型情节阅读不细、解读有误。
二、齐心协力改辩词
1、学生问题习作展示
学生习作示例一:(正方)
我认为薛宝钗是“白莲花”。“白莲花”的意思是表面纯洁善良,内心阴暗,装纯情,装清高。薛宝钗恰恰如此。①她出身皇商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可能使她毫无心机,单纯善良。②薛宝钗一直的目的就是振兴薛家,从选秀进宫,但是没有选上、到退而求其次,想当宝二奶奶。③她在宴会上点贾母爱吃的松软点心,点贾母爱听的戏曲,为讨好贾母;④在金钏被王夫人误会致死事件中,她对王夫人说金钏是自己不会做事才死的,以此来讨好王夫人;⑤她把哥哥带来的礼物分给大家,为达到目的收拢人心。⑥宝钗扑蝶时,撞到私会的下人,快要被发现时,故意放重脚步,假装与林黛玉追迷藏,从而嫁祸给黛玉,这些无不是她“白莲花”的体现。
学生习作示例二(反方):
我认为薛宝钗不是“白莲花”。“白莲花”是指那些表面纯洁无辜,内心阴险的人,即是装纯。而薛宝钗并不是。①薛宝钗并不是装纯洁,她自小作为薛家掌上明珠,所受教育使她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的礼仪。②并且她内心并无坏心思,故算不上内心阴险,她待人宽厚,从她身边人们对她的称赞就可看出。③她对待黛玉也十分真心。可见说她是“白莲花”是不恰当的。
2、教师示范修改
修改正方辩词①
她出身皇商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可能使她毫无心机,单纯善良。
结合有关“皇商”的资料和原著第四回内容。
发现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成熟体贴
修改后:
她出身于有百万之富的皇商家庭(原文),虽深居闺阁(生活环境的共性),但父亲早逝,兄长不成器(环境的特性)的境况决定了其性格不会太(修饰词以求准确)单纯天真。
3、学生小组合作修改
根据任务,对其表达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使之认识更准确、表达更严谨。(若无法修改请说明理由。)
具体任务:
正方第一组(李新颖组长,共6人)——正⑤⑥
正方第二组(齐童组长,共6人)——正③④
正方第三组(蔡一博组长,共5人)——正②⑤
反方第一组(张津铭组长,共5人)——反①
反方第二组(付杰组长,共5人)——反②
反方第三组(王凯旋组长,共5人)——反③
要求:
1、阅读老师提供的白板底图中的资料包。
2、结合人物片段(原著资料包),小组讨论修改。
3、将修改的内容拍照上传。时间15分钟。
4、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时间15分钟。
三、教师总结:
薛宝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若有时间可以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薛宝钗的新认识)
红学专家们如何看待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呢?
薛宝钗其人如何?有一种看法以为她是伪君子暗藏奸计,谋夺了黛玉的良姻……是个“反面人物”。旧时“评红”家对她极为贬责,甚至一言一行,都是“杀机”,可怕之至,可恶之极……
真是如此之罪大恶极吗?“调包计”的夺婚丑文,不过是程、高伪续者的把戏,本与雪芹原书无涉;大家对这位姑娘的坏印象,其实不过是受了伪续假尾的欺骗,诬枉了她。
在我看来,宝钗也是“薄命司”中一个很可悲悯的少女。她的处境,较之林、史二女,只不过多幸有一个母亲在——却又多着一个惹事闯祸的“呆子”哥哥。
她为人处世,样样令人钦服,和平厚道,大方正派,关爱别人,体贴尊长,还加上学识过人,才貌兼美。综而计之,大观园中,难以伦比。
那么,她的短处何在呢?
如果说有短处,就是过于“少年老成”了,小小年纪,闺门秀女,会那么“世事洞明”,那么“人情练达”,就使人感到她太“成熟”太“世故”,没有太多的风趣,也难于亲近。
她善于做人,处事讨人喜欢,博人好评。她喜欢“规劝”别人,怜惜别人。她机警,避嫌自保,她不怨天尤人,没有什么牢骚恼恨。
世上这样的人不多。焉能再作苛求,更责其“备”?
她的内心之苦,却不易为人窥见。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写得极其丰满、极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她和林黛玉表现为两种不同的风度和气质:一个重理智,内心是冷静的,一个重感情,内心是热烈的;一个随分从时,崇尚实际,一个孤高自许,赞美性灵;一个是持重的,但容易流于做作,一个是率真的,但容易失之任性。如果孤立地来评价这两种性格,似乎难以遽下判语。
——蒋和森《薛宝钗论》
正如鲁迅所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不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修改文段(或自己再写一段辩词)
篇6:《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习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习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设计意图:借助语言情境的设计,试图通过角色代入创设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的经历、处境、性格、人生追求等方面出发,替人物选择合适的人生伴侣。同时引导学生在被动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和主动选择人生伴侣、为爱结婚和受权势诱惑结婚等的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四)学习活动四: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和宝钗都是有“行止见识”的女子,最终一个泪尽而逝,一个独守空房,试探究她们悲剧的根源。设计意图:造成二人悲剧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从认为自身到小说中其他人物,进而到社会大背景。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作家对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有其一定的意图。曹雪芹塑造黛玉和宝钗悲剧形象,正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摧残美好女性的罪恶,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像黛玉和宝钗一样被社会吞噬的女孩还有许许多多,激发学生怀着悲悯的情怀走进文本,去关注她们的喜怒哀乐。设计依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作业设计:结合本课所学从《红楼梦》中再找一组人物比较分析他们的性格,并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7:《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教学设想】
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
①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
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课外延伸:①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
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
③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赏析”(结合本文,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如何写作”(结合本文,重点学习例证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
(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
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
①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②学生阅读思考:
A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B哪一个情节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思考结果,并作汇总记录。
3、阅读《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二文,作圈画点评。
第一课时
一、由《宝玉挨打》一文的学习导入: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员的思考结果,教师及学生均不急于评述,而是记录各学习小组好的思路,丰富对课文情节特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吴功正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看专家学者是如何评述的。
二、读懂课文,整体把握:
目的:理清思路,提炼观点
要求:初读课文,划出关键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2、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例,作者重点论述了“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参考理解〗
1、《红楼梦》情节安排的总特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2、“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①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②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③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品读课文,探究借鉴:
目的:探究鉴赏经验,借鉴写作技巧
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探究,之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两个步骤进行探究,探究应立足文本)
探究点:
第一步(重在探究如何鉴赏):
1、结合你对《宝玉挨打》一文情节特点的分析,对此文的评价,你有何见解?
①哪一部分的分析你比较欣赏?对你鉴赏《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有何启示?
②对《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分析,你有无补充意见?
2、结合《采尽百花细酿蜜》一文的学习,请你谈谈学完此文后,你对鉴赏文学作品有
何心得体会?
第二步(重在探究如何写作):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法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可结合《奇文共赏写书评》一文进行思考)
4、除此之外,此文在写作上还有哪些你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分析〗
(注: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探究理解。且应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作灵活处理:如学生有更好的见解或不同的意见,应对以下分析作相应补充或作适时点拨;授课过程中不强求涉及全部分析点,应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相应调整。)
1、有关此文的分析评价:
①作者抓住了《红楼梦》叙事艺术中最具创造性的突出特点和优点进行阐述。
这与作者对作品的精心研读和扎实的鉴赏基础、广泛的材料积累是分不开的。
具体体现在鉴赏情节时,应反复思考:情节波澜是怎样组织、准备、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或不足等。
②补充观点:
如:“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骤雨式的大场面,情节设计有层次,而又紧凑急速,极有气氛;矛盾冲突的形成和转化极富戏剧性(如最后贾母的出场);
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特点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等等。
2、总结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和方法:
①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占有较丰富的材料
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应作细品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形成独到见解
③选好鉴赏点
3、总结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精读第六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分析:
①论据典型,有力支撑论点
②概括引述(对导因、诱因、发因的复述)和具体引述(对贾政神色变化的引述)相结合
③叙议结合
4、其他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
如: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严密的论证逻辑、语言的运用等。
〖布置课后作业〗
1、反复阅读《抄检大观园》一文,认真思考其情节设计的特点,作眉批。
2、积累有关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鉴赏知识(如相关术语、鉴赏常识等)
第二课时
四、小试牛刀,实践学习:
目的:举一反三,进一步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一)整体把握:
“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这两起重大事件分别是《红楼梦》前半部和后半部
的“高潮”。大观园曾是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而对其的抄检,是毁灭的开始。
1、依照提纲内容(抄检的起因——主要抄检对象及结果)简要复述文章内容。
2、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主要矛盾有哪些?
〖参考分析〗
有以刑王二夫人代表的妯娌矛盾,以邢凤代表的婆媳矛盾,以凤姐与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主奴矛盾以及以王夫人与晴雯为代表的另类主奴矛盾,还有王善保家的与晴雯为代表的奴仆间的矛盾等。
(二)鉴赏情节:
1、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交流内容:①有关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鉴赏知识的交流
②对文中情节设计的点评欣赏交流
③对文中情节设计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
2、围绕以下几个探究点展开深入研讨(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研讨,举出实例分析)
探究点:
第一步:以已学知识带动理解
①《〈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中的哪些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也有典型体现?
第二步:通过对比拓展理解
②对比两篇文章,《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参考分析〗
①《抄检大观园》一文同样体现出《红楼梦》“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特点,情节设计“层层铺垫”,情节发展亦体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特点:
“层层铺垫”更多体现于该章节之前,如王夫人对宝玉不肖的担忧、金钏儿事件、大观园的混乱无序等(考虑学生的阅读面,可不提及)
“偶然性”的体现:如“傻大姐误拾绣春囊”
“必然性”的体现:“抄检大观园”在本质上是贾府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矛盾由来已久,抄检的结果是必然的。如王夫人对宝玉的担心、对奴才的忌恨;王善保家的谗言等,均体现出矛盾的激化。
值得注意的是探春关于“自家自杀自灭”的一番痛诉,又为贾府的必然倾颓作了铺垫。
②相对《宝玉挨打》来说,《抄检大观园》一文涉及的人物众多、矛盾复杂,必然要作不同的处理。
可由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A为表现复杂众多的矛盾,《抄检大观园》一文采取什么方式设计情节?
〖参考分析〗
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使每一镜头均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B对抄检事件本身,作者重点设计了哪些人的反应?园中主人主要写了谁?丫鬟又主要写了谁?这样设计有何作用?
〖参考分析〗
园中主人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这样设计的作用之一是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如探春,反应激烈,无所畏惧,义正严辞,坚决对抗,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且相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事件对家族的影响。而惜春,则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无情,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刻画最突出的是探春和晴雯,二人均强烈反抗,但反抗实质不同。晴雯的反抗体现出一个奴才的清白无辜,自尊自重,大胆无畏,其悲剧更显示出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探春的反抗则突出了贾府必然走向没落的悲剧。
由此可见,这种“分镜头”的艺术手法,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种设置最根本的依据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在对比鲜明的情节发展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课后交流学习
五、写作书评:
1、写作准备:
搜集有关文学作品鉴赏的资料(如鉴赏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知识、方法等)。
2、写作要求:
阅读《红楼梦》,在其中选择最欣赏或最有心得的一段章节,任选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也可就《抄检大观园》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要求:要有实例分析
附:对初读《红楼梦》的学生,可提供一些经典章节以供其精读鉴赏:
推荐章节:
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诉肺腑、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香菱学诗、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六、教学反思:
1、自评:
方法:为自己的文章设计作文评分细则
可由观点(是否准确、独到、深刻),论据(是否丰富、是否典型、引述是否精当、
叙议结合是否合理等),论证(论证方法的运用、论证结构的安排),语言等几方面列出
细则。具体细则应结合自己文章的写作角度设计,体现出本次作文训练重点希望提升的
方面。
2、学习小组交流:
先补充完善其评分细则;再根据评分细则,对作文进行评定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3、互评之后,修改文章。
篇8:《红楼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诗词,并有选择性地读懂一些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吟诵、鉴赏诗词,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提高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比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品味诗词中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古代诗词优良传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对比
赏读钗黛诗词,体会诗作寄寓的不同思想情感,进一步把握《红楼梦》中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学习
透过意象窥探背后的情感寄托,体会《红楼梦》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底蕴。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入境,在回忆诗词中感受诗才
课前播放音乐《葬花吟》,学生听音感受,教师做如下导入:我们课前聆听了一段歌曲,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葬花吟》(齐答)。教师点拨:《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那么关于《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回忆,教师点拨:《枉凝眉》、《好了歌》、《终身误》等等,继续提问:擅于作诗的人能想到哪些?顺势引入:林黛玉、薛宝钗。那么,今天我们就借这两位才女的诗作对比赏读来进行一番研讨。
(二)感知诗作,初步体悟诗风差异
1.回忆诗词,思考其作用
通过刚刚的回忆,之前的专题接触过的歌谣、灯谜、判词等形式,思考《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异彩纷呈的诗词能否去掉?
学生思考,总结诗词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①烘托意境、增添文化底蕴与古典文学魅力;
②透过诗词看作者的创作心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性情与思想
③诗词作为情感载体,能够表达人物观点,隐喻人物命运。
2.课前预习,明确阅读回目
学生回忆相关章节,温故知新,关注诗词,初步感知。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3.透过诗社雅号初探诗风与气质
教师提问:在第三十七回中偶结海棠社,分别赋予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雅号,学生回忆作答: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宝钗则以蘅芜君冠名。(齐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诗社雅号中思索“妃子”(多愁善感的柔美之风)与“君”(端庄大气的儒雅之风)称呼背后的寓意与象征,初探二人诗风的差异。
4.捕捉意象,为诗作的研讨筑基铺路。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回忆所研讨的回目中着眼的三个意象:海棠、菊花、柳絮。
5.交流研讨,汇报交流
学生结合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时间5分钟,派代表汇报交流。
(二)研读交流,透过诗作看人物形象
1.共咏海棠诗,从诗风赏钗黛形象
《红楼梦》中有很多水平很高、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如黛玉、宝钗等人写的一组“白海棠诗”,就显露出人物的情趣和性格。
(1)吟诵品诗韵
此番作诗“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请学生尝试通过诵读吟咏体会韵律的巧妙与美感。
随机找学生诵读,请其同桌作点评,尝试诵读体会。
(2)对比赏诗风
李纨对钗黛二人的诗风各用四字作结,请从原著中找出,结合李纨的评价赏析诗歌。
林黛玉:风流别致;薛宝钗:含蓄浑厚
学生任选诗句或意象思考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经过研讨,学生各抒己见。从炼字、意象、意境等角度进行鉴赏阐述。
参考:林黛玉:风流别致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
①看花人由白海棠的高洁白净想象到栽培它的该不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碾冰为土玉为盆”,从侧面烘染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想象别致。
②海棠白净如梨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其有梅的精魂与风韵。“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
③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体现。众人看了,感受到的当然是“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④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当然又是林黛玉的“别一样心肠”。
薛宝钗:含蓄浑厚
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①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大家闺秀的矜持心理。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②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③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
④“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端庄,“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同拟菊花题,从心境探钗黛形象
学生结合学案上第三十八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薛宝钗所做的《忆菊》、《画菊》,林黛玉所做的《咏菊》、《问菊》、《菊梦》五首诗,体会在相同的意象“菊花”背后寄寓的不同人物心境。
创设问题情境:此组菊花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托物言志,诗中的看花人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请任选一首谈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充分放给学生选择的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不做限制,只在学生发表见解时予以引导和点拨,从意象的选用、陶潜诗词的化用、典故的运用、首尾联的呼应、画面的描摹等多角度谈感受,若时间允许,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在交流碰撞中汲取思想的精华,各个视角捕捉人物的性情与心境。)
3.各展咏絮才,从志向悟钗黛形象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二人借柳絮这一意象抒发心志,黛玉创作了《唐多令咏柳》,宝钗写就了《临江仙咏柳》,这二首词能够比较鲜明地体现二人的志向与追求,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研讨问题:
(1)“钗黛有其德,各展咏絮才。千秋自本色,高下凭君裁。”结合身世背景,试探究两首词中寄寓的钗黛二人思想志向的差异。
参考:
黛玉: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抒发年华易逝又感叹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
宝钗:从“均匀”、“蜂围蝶阵”、“修笑本无根”、“上青云”描绘出柳絮的轻柔美好、自如飞舞、乘风向上的特点,形象地表现了大观园中处事得体、深受众人喜欢的宝钗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凭借力”、“上青云”——踌躇满志,意欲攀登封建统治宝座的愿望。
(2)吟唱诗词,更添意趣。如若由你来为上述两首词谱曲,你会选择怎样风格的旋律呢?请结合原词加以说明。
由于两首词格调风格比较明显,因此化用古词新唱等形式让学生从更多角度体会,打开审美的多维通道,学生自然联想到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缠绵悱恻与婉转空灵,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坚定大气与高亢激昂。
(三)总结升华,从诗词中关照人生。
1.诗为心声,画乃心迹,通过对比总结差异。
通过钗黛组诗的对比,你能体味到二人的诗风有怎样的差异?
师生共同总结:
李纨认为宝钗是“含蓄浑厚”,黛玉是“风流别致”,脂砚斋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2.发掘隐喻,从诗词角度探究人生追求。
透过诗词的隐喻,作者的才情,你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的性情与人生追求有哪些新的认识?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3.温故知新,从诗词角度关照人物命运。
回忆所学二人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其创作才华与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之前的专题学习中,从情节中体会到爱情的不顺、命运的多舛,生活的不幸,感悟其悲剧人生,从本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领略其才华横溢却落得香消玉殒的命运结局,更增其悲。
4.拓展延伸:解读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悲剧意味
《红楼梦》中,
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
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
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从命;
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
最终都逃脱不掉悲剧的结局。
顺势回归第五回情节,促进学生理解谐音的意味和寓意。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师生共同总结:《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不单单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是与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故事的发展与思想的呈递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小结作业,从诗词中读懂人物。
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品味诗词对人物心声传达的妙处,以《我读懂了XXX》为题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下节课汇报交流。
(五)板书设计
海棠
潇湘妃子风流别致
菊花
蘅芜君含蓄浑厚
柳絮
篇9:《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教育点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德育渗透点: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描写紧扣中心事件,人物出场的多种方式;
2、对本文几个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及《西江月》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设想: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红楼梦》是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二、解题: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三、《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图示如下:
┌贾敷
宁国公:贾波─贾代化┤┌贾珍─贾蓉(秦可卿)
└贾敬┤
└贾惜春
┌贾琏┐
┌贾赦┤├巧姐
│(邢夫人)│王熙凤┘
│└贾迎春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贾珠┐贾兰
史太君│贾政┤李纨┘
(贾母)│(王夫人)│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
└贾敏┐
├林黛玉
(林如海)┘
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四回: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是全书总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林黛玉
提问:哪些地方体现了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2、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P219)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3、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P221)
4、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与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先后不一致。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P212)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P224)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提问:节选部分从几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贾母戏谑的介绍,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不但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飾饰
┌珍宝珠玉──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服装
肖像描写┤“三角眼”
│“吊梢眉”
└容貌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粉面”、“丹唇”
3、见黛玉:言谈举止表现感情的变化,反映其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继而拭泪—转悲为喜,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
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的母亲:“衔玉所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黛玉眼中的宝玉。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提问: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钟情于女孩子;讽刺热衷功名的人;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篇10:《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初读《红楼梦》,复述故事梗概;
3、能陈述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茅盾关于《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的关系。
教学难点概括《红楼梦》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学生概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我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二、名人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王蒙点评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
三、文本探讨:
1、概括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介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第二部分介绍《红楼梦》的版本与“增订补作”的小史;第三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部自叙传性质的小说”,重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四部分指出《红楼梦》“是一位作家有意地应用了写实主义的作品”,重在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明确: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小时侯的贵族家庭生活有助于他创作出自叙传性质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小时侯受到的文学素养的熏陶使他能够创作出精美的《红楼梦》来。
3.《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
明确:由于《红楼梦》没有完成,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完成了《红楼梦》悲剧的主题。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从此《红楼梦》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4.茅盾认为《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写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你赞成他的观点吗?
明确:不太赞成。《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但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言之有理就行)
5.矛盾认为,《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几个创造是什么?
明确:一是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过程上看来,《红楼梦》是一个写实主义新阶段的开始。二是把女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描写,也是《红楼梦》创始的。三是《红楼梦》是以描写琐细杂乱的饮食男女细事来获得了生活的真实。
6.《红楼梦》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不同点在于:《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是和女子同受旧礼教压迫的可怜人儿,《红》中的那些女子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人物。而以前的许多“才子佳人小说”中,男人作为主体,是什么“风流教主”、“护花使者”,女子作为附庸,使小说里那些作者想象中的“美人儿”。
7.作者认为《红楼梦》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红》结构上的特点是宛若天成,出乎自然。每一回书中见没有整齐的“结构”,它只是一段的饮食男女细事,但是愈琐细愈零碎,我们所得的印象却愈深。
四、阅读《红楼梦》四大家族关系表,理清《红》的主要人物关系。
可以采取大家提问的方式进行,纠正并理清人物关系。
五、完成“巩固案”
板书提要
教学反思
篇11:《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下是关于《红楼梦》课文的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对各位同学学习上有所帮助!
一、导入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后40回作者尚有争议,但是对于矮化甚至腰斩后40回的极端倾向也应保持警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q####j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篇12:《红楼梦》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拓展阅读视野;
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
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
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
(一)阅读版本选择
《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多元的教学方法虽可显著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整本书阅读的执行者,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完整地理解《红楼梦》的内涵。
1、有计划地开展阅读
《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趣味性不强,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选择此类型的书进行整本书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本书阅读更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且具体细化到每天的阅读计划。阅读时间可充分利用午饭、晚饭后等休息时间,而不需要占用大量的主体时间段。语文课中可采用上述多元现代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节奏缓慢,与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不匹配,虽易于理解所读信息但不利于记忆。而略读是利用人脑的图像超强记忆能力摄入文字,能在短时间摄取大量文字信息,长期坚持,可锻炼优良超宽的视觉感知能力。基于《红楼梦》容量大的特点,可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有关专家点评、内容梗概,从而抓住重点再进行整本书阅读。而后,可从诗词的角度理解章回的主要内容。而精读,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篇章部分,进行全面、深入、精细地理解,掌握篇章结构、情节含义,将宏观的略读与微观的精读有效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质疑阅读
质疑状态下的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学习兴趣及效率更高,善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懂得如何提问,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教师要纠正教育观念,营造出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在鼓励学生质疑时,更要培养学生如何去提出质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在阅读《红楼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并将遇到的疑问拿到阅读课中分小组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如在阅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若是顺着课文思路阅读会发现林黛玉的处境一直是寄人篱下的。但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林黛玉的父亲好歹是地方官,林黛玉为何会身无分文、落魄至此?
(四)阅读参考资料推荐
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会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产生不满足的感觉,老师要及时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深入地阅读。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汝昌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参读资料旨在了解时代背景,借鉴名家观点,最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
阅读任务:
任务一:初读理解:在要点导读下通读全书
鉴于《红楼梦》篇幅较长,通读可以放在假期完成,也可以贯穿在一个或半个学期之中,利用课上及课下时间。初读《红楼梦》,学生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困难,教师在初读课上主要起激趣、引领、疏通和监督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按章回考查学生对关键情节和人物的记忆与感知,如通过填写阅读清单或在网络平台上设置每天阅读后的任务。任务以考查识记和读取能力为主,检测学生对情节和人物等内容的关注,并鼓励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惑。阅读任务的检测要注意覆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活动,如《红楼梦》知识竞赛。(竞赛题附在文件夹)
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通读前和通读中穿插必要的导读课,清除知识背景、阅读心态和内容难点上的障碍。要点导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背景导读。介绍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动机。
语言导读。介绍小说口语与古典书面语结合的语言特点,描写不避琐细的写实主义特点。
内容结构导读。可以导读通常被视为小说总纲的前四回,也可以概述性地介绍红楼故事的主要内容线索,作好阅读铺垫。
手法导读。介绍小说呼应设伏、谐音象征、不写之写等重要的艺术构思与手法。
心态导读。告诉学生回到《红楼梦》所处的封建贵族世家的传统中,去揣摩体认人物的心理、思想和言行,进而更合理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具体而言,初读导读重在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比如,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可以分别选择了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这样引导,避免了老师的强行灌输,既让他们掌握了阅读章回体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在紧咬文本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获取信息。高一学生初读《红楼梦》,会有人产生读不下去的感觉,老师要适当地在尊重学生原生态阅读的自由上,“变着法儿地”带着学生读。“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任务二:赏读体验:精心设计活动,丰富阅读体验
《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老师精心布置阅读任务,设计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比如可以设计以下系列阅读任务和活动:
1、哭红悲艳处——《红楼梦》人物赏析
(1)活动一:我有我喜欢
小组合作,每一组自主讨论确定本组展示的最喜爱人物。可下载视频,可分享原文,可引证资料,可综述观点,可制作PPT……充分展示“我”心目中最喜爱的红楼人物。此活动旨在利用学生娴熟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甄别、取舍的过程中关注原著、赏读原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展示自己,自然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和参与热情。
(2)活动二:世界是个大观园
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同学、朋友、亲人等的观察了解,为其在大观园中找到最相对应的人物,并说明理由。例如:才情突出者,冠之黛玉;通古博今者,赞之宝钗;勤勉上进者,比之香菱;活跃能辩者,评之湘云;乖巧懂事者,谓之袭人……
此活动旨在通过趣味活动,引领学生重新审读文本、审视自我,实现对原著文本的二次探究解读目标。
(3)活动三:猜猜我是谁
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段关于《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文字。文字可以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人物的诗歌作品。将准备文字统一书写于小纸条上,纸条统一放置于指定的纸盒内。学生依次随机抽取,现场打开纸条进行答题,猜猜所写人物是谁。
要猜出人物,除了熟悉作品外,更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所分析。所以,“猜”是回忆、联想、推断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
2、一场盛大的对话——《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
(1)活动一:表演——笑骂皆是情
学生选择数个经典片段,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文学语言背后的意蕴。
其中有说话巧妙的正面例子。如:
①指桑骂槐: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红楼梦》第八回)。
②语意双关: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红楼梦》第三十回)。
③言必有据: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有说话出错的反面例子。如:
①错由情生:宝钗偶失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②急不择言:鸳鸯骂嫂误伤人(《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学生在熟悉对白、模拟练习中,逐步体会《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感悟说话是一门艺术,出错也是人之常情。
活动结束后,可布置学生再次观看87版和20xx版电视剧《红楼梦》相关片段,对照同学表演,结合原著文字,说说谁的表演最得我心、最得作者心。
(2)活动二:研读——冰山露一角
语言即心理。在“《红楼梦》人物赏析”活动三及“《红楼梦》语言艺术赏析”活动一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红楼梦》人物话语心理做一定的探究。
——袭人进言王夫人,袭人知道什么时候说事半功倍;
——贾芸求职王熙凤,贾芸知道什么方式说目标达成;
——探春劝说贾母,探春知道什么身份说更有效果。
不论是袭人的聪明、贾芸的乖巧,还是探春的懂事,他们都擅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罢了。
让学生试着以点评的方式写写,对话表现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课上分享后整理成文。
任务三:研读分析:整合取舍内容,借助资料专题研读
高中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比初中更进一层的地方在于,应基于审辩思维对人物、情节及主题进行理性分析。阅读不能全靠混沌模糊的感性理解,每一个是非判断或价值判断,都需要理性的、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红楼梦》研读课就是通过通读之后的阅读学情调查,师生共同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细读研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在对丰富多彩的红楼人物的感知中,提升形象思维,培养科学分析、解读小说的理性思维。
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是从单篇精读到多篇整读。《红楼梦》呈网状交织的结构,但很多章回段落单独拿出来也能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艺术天地。如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晴雯撕扇、黛玉葬花、龄官画蔷、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可先立足重要单篇,了解典型情节中的主要典型形象,再以多个相关单篇构成一组人物阅读专题,形成多篇整合的阅读模式,在更广阔的故事发展情节线上动态立体地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事实上,学生可以也应该寻找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进行赏读。鉴于《红楼梦》篇幅太长,把握有难度,教师需要为其提供一个分析的切口和抓手。《红楼梦》作为一部体量巨大、意蕴丰赡的书,具有无穷尽的解读可能,可深可浅。那么,中学生应该读到什么层次?朝哪个方向读呢?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专题研读设计首先必须基于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意义定位。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划定他们可以达到和应该达到的欣赏解读边界。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考虑小说的“母题”,阅读不能漫无目的,没有方向的思维不可能走向确定;不能宽泛无边,没有边界的思维难以走向清晰;也不能没有焦点,没有聚焦的思维难以走向精确。
比如说将研读《红楼梦》的意义定位为:了解社会世情、感悟真善美爱。了解社会世情,即将《红楼梦》视为一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再现封建贵族世态人情、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作品,以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读这部小说。小说呈现的人间百态、众生群像,是我们走进、了解这部作品一个基础性、背景性的内容。感悟真善美爱,即将《红楼梦》的价值重心放在小说传递的真、善、美、爱之上。品评作者在宝黛爱情以及永恒的真善美的大观园中寄托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审美理想。根据这两点价值定位,可以确定三个专题研读方向及相关精读单篇:
专题1。宝黛钗故事:还泪神话、宝黛初见、黛玉半含酸、静日玉生香、宝玉论亲疏、比戏子事件、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怒摔通灵、宝钗双敲、诉肺腑、互剖金兰语、黛玉之死
专题2。荣宁府大事:演说荣国府、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理家、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敬之死、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抄检大观园
专题3。大观园琐事:小红遗帕、晴雯撕扇、龄官画蔷、海棠结社、香菱学诗、芦雪广联诗、探春理家、紫鹃试玉、平儿行权、湘云醉卧、香菱学诗、绣春囊**、晴雯之死
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专题,重新细读相关章回,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理解性、探究性阅读。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提供进阶式任务,在关键处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阶梯1:单篇故事概述,增进对情节和细节的把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每一单篇的情节概要,进一步厘清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脉络,熟悉并加强对重要细节的记忆,为进一步探究问题做好准备。
阶梯2:模仿红学评点派,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批注式细读。教师展示脂砚斋以及晚清名家评点《红楼梦》的案例,要求学生从言行、心理、文法、语言、个性化感悟等角度对某几回进行点评式阅读。
阶梯3:在篇章关键细节处设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处设问。再如,在理解人物的关键点处设问。
阶梯4:设置探究性和开放性话题,在多篇整读、统观阅读下分析人物和情节。例如,在前后比较对照中分析人物。读“黛玉半含酸”和“静日玉生香”两片段。可设问:比较这两个片段中宝黛钗的故事,说说宝玉与黛、钗不同的相处方式,以及黛钗在这两个片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再如,整体把握人物的宏观探究题,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些开放性问题:
1、黛玉爱哭泣流泪,请梳理黛玉主要有过几次流泪?黛玉是因为什么而流泪?结合专题1相关情节片段分析。
2、以时间点为横坐标,以大概的情感温度值为纵坐标,给宝黛爱情发展画走势图。
3、王熙凤的笑与林黛玉的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试从专题2中王熙凤的几处“笑”来分析其人物形象。
4、专题3涉及贾府贵族生活中衣食住行、省亲、丧葬、迎客、庆生、宴饮等诸多活动,以某一个或某几个片段为例,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贾府生活的。
5、结合专题3相关章回,探究为什么贾宝玉那么喜欢和女孩儿“厮混”在一起。
6、贾宝玉有哪些绰号(外号/别称),这些绰号分别反映了他怎样的特点?
以上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阅读探究,形成结论,并在研讨课上分享。
任务四:精读深思,提交综合性读写成果
《红楼梦》中可供开发的活动元素很多,但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目的应是以活动的形式激励和培养学生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成文的书面表达对整本书进行鉴赏与评价的能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完结也应以每个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读写成果为宜。同样,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选题指引。可以提供了五大类写作方向供学生参考:
1、章回鉴赏类
赏析某一个经典章回,如《我看“黛玉葬花”》
《我读“香菱学诗”》《细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2、人物赏析类
全面地或选定某个具体角度来评价人物,如
《我看黛玉的“小性儿”》《大观园中的'少女诗人——我看黛玉之才》《我把宝钗比花》《浅谈晴雯》
《我看凤姐之“辣”》。
3、问题探究类
把对小说中具体细节问题的探究整理成文,如
《贾宝玉为什么赠送给林黛玉旧帕子?》《为什么黛玉视宝玉为“知己”?》。
4、想象创作类
基于小说情节之上的想象类文学再创作,如
《假如我和××生活一天》《我给××当丫鬟/小厮》
(××为《红楼梦》中的人物)。
5、跨文体媒介类
根据自身的兴趣或才能,学生可以将《红楼梦》某一章节改成话剧,或者将某一情节拍摄成微电影等。
综合读写成果是学生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活动课中同样需要做好指导工作。学生读写完成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红楼梦》的阅读经验,并公开展示优秀作品并及积集成册。
篇13:《红楼梦》导读教学反思
张端阳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展现了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均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导读课,能使学生明白《红楼梦》不是简单描写了宝黛悲剧爱情,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且导读过程中学生反映较好,特别是部分女生兴趣浓厚,还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精彩片段,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有不足之处,要注意还应紧扣传统文化知识,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如有学生对饮茶感兴趣,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其中的“茶”文化:1.找出《红楼梦》中写到饮茶的章节,看看茶的种类有哪些。2.聚焦一处(其中第41回“宝玉品茶栊翠庵”是写茶事最详尽的.,可以选此处),进行精读,思考:小说中怎样写选茶,煎茶用什么水,饮茶用具又是用什么样的,怎样品茶等等。3.找出小说中的茶诗、茶联,了解其与文学、艺术的直接联系,思考蕴含于其中的茶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研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典小说的无穷魅力,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五篇: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过渡语句: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请同学们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红楼人物的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第四、第五个板块。精彩看点。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结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王蒙点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众多的人物故事加上精美的语言组成了一部宏篇巨著--《红楼梦》。走进红楼,我们领略了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走进红楼,我们认识了红楼人物的不同性格;走进红楼,我们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希望这只是我们走进经典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最后一板块:手抄报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