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本堂课我以读为“经”以探究为“纬”二者完美结合,奏响一曲妙不可言的语文“交响乐”。学生由思而读,由读而思,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色彩,深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边上,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三国演义》 看书100页《资料袋》
2.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汇报交流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准备(3—5自然段)经过(6—9自然段)结果(10)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三、略读“借箭原因”,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课前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那么周瑜是怎样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这个任务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2自然段,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体会一下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周瑜与诸葛亮在对话时,心中各自是怎样想的? 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我们共同体会周瑜的暗藏杀机、心怀鬼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不动声色。
3.那么,“草船借箭”之后,周瑜对诸葛亮又有何评价呢? 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 学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 “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板书:神机妙算
四、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一)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到了什么?“算”的准不准?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生自主阅读后,把自己的读书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到了什么? 算天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2.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3.那么这场大雾有何妙用?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
(因为大雾漫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曹操看不见来兵有多少,又担心江边有伏兵,不敢轻易出兵,就只能用远距离的武器防御,这样诸葛亮才能达到草船借箭的目的。)
诸葛亮真聪明!怪不得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算人。
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1)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
(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3.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了解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料到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曹操果然只叫弓弩手放箭,而且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因此,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齐读。
算好了受箭的方式。1.受箭方式是怎样的?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2.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种方式妙在哪儿?
把二十条船横着一字儿摆开,受箭面积大,两面受箭,受箭数量多。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会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会因达不到十万支箭而受罚。
3.你看,诸葛亮计算得多么准确,策划的多么周密!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四)小结。
1.其实,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的瞬息之间,就已经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想得那样周到,那样细致,那样准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因此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齐读。
2.就在这看似平静、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摇羽扇,轻松取胜。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尽管诸葛亮想到了借箭的方法,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不接受不行吗?
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同时也是要在心理上挫败周瑜,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2.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
3.诸葛亮真的是神仙吗?据老师查阅的资料得知: 1)诸葛亮之所以能预先得知三天后有大雾,是因为当时孙刘联军力量弱小,不宜久战,欲破强敌,须用火攻。而火攻必须有东南风方可奏效。因此,他必然密切关注气象,这就使他在借箭之前测知几天后必有大雾。
2)鲁肃肯施以帮助,除了因为他顾全大局,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关键原因是鲁肃不怕得罪周瑜:鲁肃旧日有恩与周瑜,周瑜将鲁肃引荐给孙权,两人交情非常深厚。鲁肃深受孙权器重,在东吴位高权重,况且周瑜害人不是光明正大之举,因此周瑜不忍、不便、也不敢打击报复鲁肃。
3)曹操在雾天不敢出战,固然是由于他多疑,但还有重要原因:此前在三江口水战中曹军损兵折将,因水军战斗力孱弱,曹操只得坚守不出,加紧操练。敌军忽然雾天前来挑战,通晓兵法的人都会断定这是诱兵之计,只宜坚守不出,放箭退敌。即使诸葛亮处在曹操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
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诸葛亮卓越的指挥决不是来自上天的赐予,而是源于博大精深的知识,周全缜密的思虑谋划。
4.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下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六、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草船借箭”,既为“借”,则有“还”。那么,诸葛亮借来的箭怎样还给了曹操呢?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三国演义》之分解。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诸葛亮、妒忌、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等生字词。
2、抓住课文内容,感悟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抓住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赤壁之战》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一起抵抗曹操。因为谋略得当,在赤壁,周瑜用3万精兵大败曹操号称80万的大军,创下了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那么,在这场战斗中,周瑜军队所使用的箭是怎么得来的,你们知道吗?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看了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谁借箭?为什么借?向谁借?用什么借?借到了吗?......)
3、带问题自主读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集体纠错。?、教师带读。?、集体拼读。
2、理解词语。
妒忌: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心怀怨恨。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完不成任务,愿接受军法处分。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后,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取得成功,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2、围绕“借箭”,课文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四个)第一部分:1——3 诸葛亮答应周瑜3天造20万支箭。第二部分:4——6 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7——10 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并成功。第四部分:11 了解了经过的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四、小结:
课文按事前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借箭”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五、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要讲谁?(诸葛亮)
2、课文主要表现诸葛亮的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神机妙算)
3、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哪里?(分点概括)?、算人:周瑜:小气、妒忌心强、心存陷害。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算天:三天后江上必有大雾。?、准备充分、布置周密。
4、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顺利地从曹操那里“借”到了20万支箭,当周瑜得到这20万支箭,并了解了借箭的经过后,他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5、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周瑜的一种什么心情?(无奈、佩服)
三、悉疑解难。
1、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存心要为难他,为什么还答应周瑜的条件呢?(要联合孙权抵抗曹操......)
2、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识大体、顾大局......)
四、总结全文。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以超凡的智慧从容地化解了周瑜的刁难,最终让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深感叹服。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2、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借箭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 上一节课中,我们重点分析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可是,等到诸葛亮如期交上十万多枝箭的时候,周瑜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力争把周瑜的心情(自愧不如、懊恼、无奈)表现出来!
二、文本赏析:
过渡:周瑜从一开始的妒忌到最后的自愧不如、懊恼、无奈,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请同学自由浏览课文,用心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大方面呢?
(一)知天文:
1、知天文 师问:“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A角色换位,对比体会: “这时候大雾漫天”,“这时候”是什么时候?(四更时候,天还没有亮)
夜色中行船,遇上大雾。看到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B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六自然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C分析比较: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同学们,老师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能不能这样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不见、仍然不见’,是谁在一直观察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这样写更突出了只有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这也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体现之一——知天文。”
(二)晓地理:
过渡:江上大雾漫天,容易迷惑敌人,而当曹操发现上当时,他有没有派兵追赶?没有。为什么?
大屏幕上显示: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这边的船为什么能占据天时地利呢? 大屏幕上显示两个句子:
“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个句子。在这两个句子中,诸葛亮做了同一件事情。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介绍作战地理位置(当时周瑜与曹操相隔一水,据史料记载,周瑜的军营在曹操军营的东南方向上。教师画出简略方向图)
2、在这两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字词细细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一字摆开,便于两边受箭)(算好受箭的地理位置:顺风顺水,便于撤离)逼近、靠近:对位置的精确把握
3、诸葛亮对作战地理位置把握如此精确,所以他不仅仅知天文,还晓地理。
(三)、识人心:
过渡: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里呢? 提醒:当鲁肃担心曹兵出来时怎么办的时候,诸葛亮是怎样说的?谁来绘声绘色读一遍? A识曹操
大屏幕显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同学们,全文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象诸葛亮此时的笑是怎样的笑?他在笑什么?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也是一种自信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自信)找个同学读一读。B识鲁肃
过渡: 随着一声轻笑,十万支箭就到手了,诸葛亮果然神机妙算。同学们,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确实识人心?
提醒:诸葛亮得以成功借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这个人是谁?(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他居然还敢请鲁肃帮忙。但是,鲁肃有没有让诸葛亮失望?
鲁肃的确没有让诸葛亮失望,从哪里看出来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C识周瑜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三、各抒己见:
(一)在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中,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你觉得哪一点最举足轻重,或者说哪一点让你最佩服?
请同学先以小组讨论,再一一汇报自己的想法。
是啊,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难怪周瑜唯有长叹一声,说:“(生读,大屏幕显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小组讨论后交流)
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四、课后拓展:
草船借箭,仅仅是周瑜与诸葛亮一个小较量。周瑜与诸葛亮之间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谁来绘声绘色地讲一讲?
课后思考: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得周瑜一声长叹“我真比不上他”,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瑜临终的仰天长叹更是使人回味良久:“既生瑜,何生亮!”并且“连叫数声而亡。年三十六岁。”
周瑜何以至此?难道周瑜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试想,如果他能正确的以一颗谦虚诚挚的心去接纳诸葛亮,中国历史上岂不多了一段佳话?)课后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试着复述其中的一些重要故事情节
2、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感想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选取一个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人物,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导致后面的辩论和拓展都无法开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且,教学时间的仓促导致上课时无法完全投入,总心有旁骛,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教师的情感熏陶没有发挥作用。此外,在预习上,由于疏忽,没有顾及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做好课本的批注,以后要加强课本批注的检查,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品读感悟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在本文中指什么?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默读课文,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4、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一)知天文
1、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二)晓地理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投影出示图片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三)识人心 知曹操
1、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3、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4、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
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2、出示句子,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知周瑜
1、出示: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文、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临沂兰山 凌霄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