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教学设计》。

第一篇:《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玉林市陆川县沙湖乡中心小学 傅运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语言凝炼,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是一篇集历史、文学、地理于一身的传世佳作。诗歌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载体。

三、学情分析

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加上诗歌承载的信息量大,一定的时空差距造成了学生学习本课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情”为主线,培养情感

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情感因素浓厚,是本课教材的一大特点。依据教材特点,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情感教育”为主线: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导课激趣;简介长征背景,教师借助长征路线图,配以生动的语言解说,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学习课文,教师抓住情感训练,从语言文字的训练入手,引导孩子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字领悟丰富的文本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内化的情感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努力达到“文情、生情、师情”三者合一的教学境界,真正落实情感教育的训练目标。

(二)、以读为本,返朴归真

“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重要参数。设计中特别注意朗读的训练。①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听录音、自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配乐诵读;②读的环节安排有变化,体会诗歌的中心句在理解后读,体会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诗句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体现朗读指导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③注重学科整合,引进音乐,让孩子随着乐曲诵读,发挥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作用。

(三)、找准切入点,突出文字训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孩子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①从词语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让孩子说出带有“万、千”的词语;②从词语含义入手,在体会“只等闲”的含义时,安排选择“只”的意思;③结合画面理解,体会“逶迤、磅礴”的含义,先引导观察画面,结合图意解词;体会“尽开颜”的含义,看录像,说录像,引导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场面,从而调动孩子各种感观,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

(四)、借助直观画面,缩小时空差距

诗中的文字承载的信息量大,加上长征历史距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因此,借助有效的直观画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设计中抓住诗歌的难点内容,安排出示“五岭、乌蒙”的画面,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陕北大会师”的录像,这些直观的影像资料,缩小了时空差距,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五、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师:那就开始我们今天这节课。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

生:他是毛主席。(他是毛泽东)

师:好眼力!对,他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历史不会忘记,他和老一辈革命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我们更不会忘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是他率领了中国工农红军,创下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一起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有关长征的一首诗。翻开课文25课,齐读课题。

师:七律是诗的一种格式,一般有四句八行,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长征才是诗的真正题目。

生:再读课题。

评析:“课伊始,情也生。”这个环节从认识毛泽东导入,配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不仅体现了单元课文的专题,而且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为孩子理解诗歌奠定情感基调。

(二)、直观解题,简介背景

师:那么,你了解长征吗?

生:①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②③„„

师: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上的一个“战争神话”。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西康、云南、陕西等11个省份,在敌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没人走过的路,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从而粉碎了蒋介石妄想把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上的企图,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挥笔写下这篇历史大作。

评析:新课程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环节通过交流课前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教师再辅以路线图简介长征历史,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性认识,缩小学生认识上的时空差距,不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写长征的?请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听得认真,那么这些词语你能准确地拼读吗?谁来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四)、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体会总起句

师:那么,每句诗主要写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同学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两行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的?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那么,哪个词体现“难”?你是怎么理解?“万水千山”哪两个字看出山多、水多?

生:“万”、“千”两个字。

师:在学过的词语中,有很多的词语中也带有“万”、“千”两个字,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万紫千红、成千上万、千军万马、千真万确„„

师:是呀,“万水千山”让我们看出长征的难,那么,哪个词语体现“不怕难”?你又是怎样体会?

生:“只等闲”,只等闲的意思是说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只”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只是;②但是;③仅仅是。那么“只”在这个词中要选择什么意思?那么,连起来的“只等闲”的意思就是

。是呀,一个“只等闲”就把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1)我要把红军的这种气概告诉全班同学,读!

(2)我要告诉全场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读!

(3)我要告诉全世界,全班一起来,读!

评析:积累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主教者以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在体会“万水千山”的含义后,引导孩子说说带有“万、千”的词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词语的含义入手,在说出“只等闲”的意思时,安排学生选择“只”字的深刻含义,挖掘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2、体会“长征”的难?

师:长征要爬过很多高山,跨过很多条河,那么诗中写了哪些山,哪条河?默读后六行诗,用“~~~”画出山名、河名。

生: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

师:那好,红军长征爬山有多难?过河有多难?请同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诗句中的词语,体会体会。

师:交流得挺认真,那么红军爬山有多难?请看大屏幕说说哪座是五岭山脉?哪座是乌蒙山?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第一幅是五岭,因为画面上的山连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第二幅是乌蒙,因为画面上的山高而险峻。

师:说得真好,那么毛主席在诗中各是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的?谁能结合图意说说“逶迤磅礴”的意思?

生:逶迤——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 磅礴——高而险峻,气势雄伟。

(详:看图画,说图意,解词义,这也是课堂文字训很好的方法)

师:红军要爬过这么长的五岭,这么高而陡的乌蒙山,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的思绪回到长征的年代,谁来说说。

师:天黑了,怎么样?

生:天黑了,红军在高山密林里过夜,也许会受到猛兽的袭击„„

师:干粮吃完了,怎么样?

生:干粮吃完了,红军就吃树皮、野菜,吃皮带!

师:皮带也吃完了。(生哑然)对呀,红军就这样空着肚子行进在长征途中。

师:下雨了呢?

生:山路泥泞,红军战士一脚水来一脚泥。

师:记得《长征组歌》有几句是这么唱的: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师清唱)

那好爬岷山又有多难?看录像。

生:岷山山上积雪——冷

山上风大、雪大——险

当时缺吃少穿——冻死了

师:是呀,在雪山上红军战士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威胁,这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是在和天斗呀,你说难不难?那么过河有多难?

生:金沙江、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江流湍急,且对岸都有敌人把守,很难!

师:《飞夺泸定桥》一课中写到对岸的守敌在叫嚣着:“„„”

生:“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师小结:其实红军长征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据史料记载,红军长征在人类军事史上创下五个“最”:历时最长,路程最远,考验最为严峻,每天敌机在天上侦察轰炸,地面敌人在围追堵截,战斗最为频繁,长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战斗600多个,击溃敌人四百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不足7000人,你说,红军长征它难不难?

评析:想象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最好的方法。这个环节主教者在学生正确理解“逶迤、磅礴”的词语含义后,引导学生想象长征途中的爬山“难”,设计了“天黑了,干粮吃完了,下雨了”的师生对话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一幅幅可观可感的生活画面,再加上教师适时的补充,红军长征的艰难处境深深地震撼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3、体会“不怕”难

师:面对这么大的困难,红军战士坚定有力的回答只有一个——“不怕”。那好,怎样才能读出诗中表现红军长征不怕难的英雄气概呢?请同学们放声读后六行诗,注意诗中带有标点的体现“不怕难”的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3、4行,你怎样读?

生:“腾细浪”指的是翻腾的细小的浪花,“走泥丸”滚动的小泥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把困难看得很小,所以,我读的时候,读得轻而平淡。

师:真有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再次真切的感受一下这样的革命气概吧。请看大屏幕,画面中谁大,谁小?多么伟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师: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很不错,那么5、6行又怎读?先看大屏幕,指名读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边听边思考: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安然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会是怎样?

师:“佯攻”是什么意思?红军巧渡金沙江靠的是什么?这也就是毛主席著名的军事战术——声东击西术。

生:(欢快、激动)

那么,红军飞夺泸定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看了这些画面,你觉得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

生:(惊险、悲壮)

师:讲述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历史故事及蒋介石要毛泽东当“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后小结,怪不得,毛主席在长征胜利时想起这两次战斗感受是一“暖”一“寒”。那好,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读。

师: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最后两行诗谁来读?

生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时面带笑容,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过了雪山,长征就要胜利了。

师:想看看红军过了雪山,大会师的场景吗?播放录像,谁能用学过的一个词形容当时的画面?

生:喜笑颜开,笑容满面,欢呼雀跃。

师:过了雪山,长征就要胜利了,让我们一起分享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吧!

全班齐读。

评析:书声琅琅是一节好课的重要参数。这个环节主教者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多途径多角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突出读的指导过程,此中有豁然开朗之顿悟,也有水到渠成之顺畅,真正体现朗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辩证统一。

(五)、总结全文,诵读诗歌

是呀,70年前,一个个红军在长征中倒下了,可是70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个小红军又成长起来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而且要让后人知道,让全世界知道有这么一位伟人,有过这么一支红军队伍,他们曾经创下这么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播放长征歌曲,全班起立,诵读课文。

评析:在跌宕起伏的歌曲声中诵读《长征》,体现学科整合的新理念,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营造“课已终,意未尽”的教学境界。

(六)、作业

课后搜集毛泽东同志写的其他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长征》教学设计

玉林市陆川县沙湖乡中心小学傅运娟

第二篇:《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杨林官渡小学李翠萍

教材说明:

《长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征的年代、原因、起点、终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古诗的体裁,简单认识七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大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征背景介绍、长征路线图、原诗节奏图、山势逶迤五岭图、群峰叠嶂乌蒙图、水拍云崖金沙图、桥横铁索大渡图、千里雪盖岷山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长征的知识。

2、出示《长征背景介绍》,学生齐读后引导学生弄明白: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是那一年?

红军长征是那一年?距离现在多少年?

1934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3、出示《长征路线图》,弄清长征的起点和终点。

4、过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主席豪情万丈地把这震惊世界的壮举写成了一首诗。这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这首诗叫什么?

二、品读感悟。

(一)

第三篇:《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长征》教学设计 福新小学杨继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1、同学们,在70多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检查预习,简介历史背景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自由朗读、老师范读、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老师相机简笔画、讲故事、观看录象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欣赏《长征》歌曲、感悟长征精神。

第四篇:长征教学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七十七年前,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

二、认识长征:(听老师来介绍一下长征)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途径广东、广西、湖南等11个省,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胜利结束。

背景:就在胜利前夕,伟人毛泽东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心潮澎湃,挥笔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齐读课题:25 七律·长征 “七律”说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诗的内容,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读的时候稍作停顿,再读一遍课题。)

三、我读长征:(自读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1.为方便同学们朗读老师用“/”画出了诗句的停顿,读时要注意生字读音,谁来试一试?

(范读一遍明白“/”作用。注意字体结构“逶迤”半包围结构、“磅礴”左右结构。)

2.看诗句结尾用红颜色标出的字,在拼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韵母相同an,在诗歌题材当中叫做押韵。)板书押an韵

(正是由于押韵,诗歌才变得琅琅上口,读起来韵味十足,再读读看。)

四、品悟长征:(读诗不但要读通而且要读懂,让我们一起来“品悟长征”。)

(一)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那句诗可以概括整首诗的意思?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长征难在哪?哪个词看出红军不怕难?(把重重困难当做平常小事,让我们读出红军蔑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豪迈胸襟。)

2.这句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统领全篇,是红军在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的最坚定有力的回答。)

(二)合作通诗意:

漫漫长征路,红军在途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不怕难?小组讨论后六句诗,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五幅雄壮的画卷让我们见证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三)交流悟诗情:说说那些字用的好?好在哪?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全班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夸张比喻一抑一扬,极言困难渺小红军伟大。“腾、走”拟人动态描写充满生机活力,想象超群。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18座大山中的几座,前后鲜明的对比,由此表达红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寒”一对温度的反义词,反应心理感受。“拍、横”动静结合对仗自然工正。两个故事:“巧渡金沙江”时暗示战士们内在的喜悦,“飞夺泸定桥”时暗示战斗的激烈冷酷,由此表达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积雪”是红军面对的最严酷自然环境的挑战,胜利在望喜由心生,一片欢腾喜悦,预示最后的胜利,是在艰难环境中表现出的(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精神。总结长征精神。

五、吟诵长征:(读通了诗、读懂了诗,让我们尽情吟诵长征吧,读出气势,读出长征精神。)

1.老师与同学读(有气势读出了长征精神,老师甘拜下风。)2.男女同学比一比(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3.全班齐备诵(效果更理想。)全程配乐

六、回首长征:让我们再回首长征。

七、学习长征: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险、机智勇敢、乐观向上。

第五篇:长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2.师:谁能说一说?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丰碑》。《倔强的小红军》。

3.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齐读课题。

4.师: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指名读。

二、检查预习

1、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作者背景资料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2.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3、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逶迤:形容山是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一、导入:

1、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字、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我们应该怎么办?

2、归纳一下:第一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板:联想);第二,还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板:重点词)第三种,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的思想感情。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简短的写在书上。

3、自由讨论,放《长征》,4、师问:远征“难”指的是什么?(“难”:自然困难。党中央内部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红军过草地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师:小结:“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不怕)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过渡:那么从哪能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呢?

二、分析

*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细浪,“乌蒙”看做“泥丸”,说明乐观、顽强。联系自己与困难时比一比。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新颖比喻,想象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战土最大的快乐是?战土的职责是?(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吗?)“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了之后觉得一点都不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红军机智。“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齐读)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师: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小结: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三、再次超越,回应质疑

1、*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这雪的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出示ppt雪山)

2、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鲜明,结构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下载《长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

    《长征节选》教学设计(定稿)

    《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节选》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语文课,八年级上册语文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关于长征,这一课就选自第一单元。这一单元......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大峪沟镇中心小学张孟杰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

    长征教学设计范文

    七律长征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注意七律后面这一点是间隔号,读的时候要适当停顿,一起来(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近体诗,近体诗分绝句和......

    长征教学设计

    单任务:通过链接资料、有感情朗读(指导有感情地读),感悟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三大板块:悟 读 颂 板块一:重走长征路,整体介绍长征。 课前听歌曲长征 1、导入:有一段......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集体备课) 主备:王志芳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充分了解长征背景以及毛泽东生平。4.正确、流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