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印 中国情》教学设计(157g 铜板纸 A3 双面) 各一张
《中国印 中国情》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印 中国情
教材:湘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篆刻》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设计思想: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一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利用本人flash动画制作的特长,把课题展示、舞动的北京、棒球项目标志、篆刻的名称等环节制作成FLASH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二是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缓缓展开的 “书卷”、笔走龙蛇的“兰亭序”、巍峨浩荡的“高山流水”及教室环境布置都在向学生展示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篆刻的人文内涵教学过程是篆刻作品与相关的文言文论述共同展示的,这也是在积极创造传统文化情境。
2、体现时代性,满足发展的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堂课教师力求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体现出时代性。篆刻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但对当今社会各种问题仍有积极作用。如“鸟虫篆、肖行印”的环保教育作用; “好学为福”“学而不厌”可以改正厌学情绪;“唯吾知足”可以缓解压力,调整心态等等。
3、走进文化的篆刻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课程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本课教学从“中国印”入手,从“中国情”展开,着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中国印学文化,如阴阳哲学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人为善的处世观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欣赏层面。
教材分析:
-1-《中国印 中国情》选自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篆刻》模块第一课。篆刻内容在义务教育涉及较少,只有八年级下册有《方寸之间》一课是篆刻内容。但是古语有云:“无书不成款,无印难为品。”书法篆刻是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篆刻教材设置正体现出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中国印 中国情》是《篆刻》教材四篇理论课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开篇之作,起着引领全局的作用。课文分为舞动的北京、篆刻历史与名称、配印与玉印、产品印、篆刻名家改名琐事等几部分,在教学中不仅要欣赏妙趣横生的“中国印”,更要感悟每一个印后面所蕴藏的“中国情”——中国印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篆刻所知极其有限,只有个别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参加过篆刻兴趣小组才对之有一定了解,但也仅限于技术层面,对篆刻作为民族传统精英文化所凝聚着的浓郁的民族精神几乎一无所知。
2、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已经高度发达接近成人。教师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组织和补充后,学生可以根据材料自主进行分析、体验、感悟出其中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不同时期篆刻常见名称(印、玺、宝、章等)和常见篆刻种类(阴文印与阳文印、肖形印、子母印、鸟虫篆印等);体验和理解祖国传统文化——篆刻的人文内涵。
能力目标:欣赏不同时期篆刻作品,提高篆刻识别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篆刻艺术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以及对民族篆刻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了解篆刻人文内涵,提高篆刻鉴赏能力。难点:掌握识别篆字的基本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强调篆刻的人文内涵,把“印章是荣誉、权力、地位的象征”这三节内容简单带过;突出“产品印”所表现古人质量意识这一节,并从“物勒
-2-工名,以考其诚”进一步发掘其背后蕴藏的现代人所提倡的诚信意识。为了帮助学生识别篆字,更好地了解篆刻作品,把第三课中常用篆书部首识别提到本堂课作为第一个练习。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法为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教师主导的作用的体现与否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本堂课的教法与学法:
1、教师以激励法教与学生以表现学习法学(自主)
“讷于言,敏于行”是中国传统的“内秀”型性格特征,而现代社会发展强调人们把握机会,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实质上就是强调表现。具体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课堂加分机制从原来的“答对加分”改成“只要回答都给予2——5分”,学生只要提出或回答问题,他们就必然会去思考,只有会去思考了才会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教师以协商法教与学生以讨论汇总法学(合作)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中有“政治协商”一说,其实这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机制里面,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师以材料展示法教与学生以体验感悟法学(探究)
禅宗六祖惠能最早提出著名的“道由心悟”的观点,肯定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作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课中教师精心准备相互关联的篆刻作品和论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和探索里面所蕴藏着的人文内涵。而不是把某个观点强加给学生,这种体验感悟式的学习方法也有助于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室环境布置:以篆刻作品、书法作品替换原先的绘画作品。
教师准备:FLASH多媒体展示平台,FLASH课件,打印图片文字材料若干。学生准备:教材、笔、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1.展示FLASH动画,欣赏“舞动的北京”和奥运项目标志。
对“人文奥运”的主题有什么帮助?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评价。
问:会徽采用了什么形式?运用了哪些元素?“马术”中红色部分是什么字?教师小结: “中国印”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展现了炎黄子孙非凡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印 中国情》。
2.展示课题《中国印 中国情》
FLASH动画形式展示课题,背景画面《兰亭序》,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点评:以学生熟悉的2008奥运会徽导入新课,利用北京奥运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书卷、书法、古典音乐的形式创设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中了解课题。)
二、篆刻作品初步体验阶段
1、了解篆刻的名称
教师播放自制动画短片,问:“篆刻有哪些名称?”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篆刻名称。
(点评:教师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欣赏动画短片的过程中了解篆刻名称,为下面的学习理清概念。)
2、炎帝陵祭祖大典印
教师展示皇帝陵祭祖大典用印章“中国人”、“中国心”、“中国魂”。
表达了炎黄子孙怎样的情感和抱负?
学生感受、惊叹于印章庄重的形式感和磅礴的气势。
问:这三方印各重11吨,印面一米见方,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艺术魅力?(点评:通过欣赏炎帝陵祭祖大典用印,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的情感体验。)
三、引导探究印学文化,深入理解阶段
1、引导欣赏阴阳文印、子母印,体验阴阳转化的哲学观
-5-展示材料:“真水无香”、“好学为福”等三组六方印。
一问:这六方印分三组,制印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印?
学生欣赏作品,感受篆刻作品方寸之间的美,区分阴文印、阳文印和阴阳文印,发言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二问:为什么先辈们会采用阴文、阳文和印阳文结合的方式作为篆刻的艺术表现方式?请联系中国古文化作出解释。
学生同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肯定学生感受,并展示材料:“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鬼谷子·捭阖》
学生体验纵横家的阴阳学说。
展示“郭意印信”等两套子母印和古文论述 “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情生,是以阳生阴,阴生阳。”——《易经》
三问:这种哲学观还体现在篆刻的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欣赏了解子母印,体验《易经》中阴阳学说的观点,感悟篆刻作品中蕴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点——纵横家的阴阳转化哲学观。
(点评:教师通过材料展示法教,学生用体验感悟法学,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和相关的文言文论述体验感悟阴阳文印、子母印和阴阳哲学观。教师由表及里的三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
2、引导欣赏肖形印、鸟虫篆印,体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观察阶段 教师展示肖形印作品:
问:这四方印表现对象是什么?称什么印?有什么形式美感? 学生欣赏回答并了解古人以表现动物为乐的情怀。展示我校学生肖形印:
会学习刻肖形印。
学生欣赏、欣喜。展示鸟虫篆印:
师:我校学生也很喜欢刻肖形印,同学们喜欢吗?我们在以后的篆刻课堂也
是怎么欣赏鸟虫篆印的?
(2)体验阶段
问:这四方印文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印有个特别的名称是什么?你展示西湖全书里的一段话:“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师:联系“梅妻鹤子”和“五禽戏”典故小组讨论分析肖形印、鸟虫篆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
(3)感悟阶段
-7-学生在四人小组内开展讨论并发言:
“我们的祖先非常热爱动物,他们是动物保护主义者。”“我们炎黄子孙提倡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自然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相应加分,并以幽默语气小结:“中国古人是大自然最忠实的fans。”
(点评:遵循观察→体验→感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探究型学习习惯的形成。展示学生作品有助于拉近篆刻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联系地方人文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篆刻作品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3、协商学习产品印,树立诚信意识。展示产品印图片和实物,学生观察。
问: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产品印?
联系《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说说产品印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什么人文精神?学生体验。
学生协商讨论感悟:打响品牌,树立诚信意识。
4、协商学习兄弟民族印和国外友人印,感受“有容乃大”的胸怀。展示兄弟民族印:
问:你知道这是哪三个民族的印吗?印章怎么传至西夏、女真、蒙古的?这
-8-三方印各有什么特点?
展示西泠印社海外社员河井仙郎照片和作品:
学生看图片欣赏篆刻作品。展示两段传记:
“徐三庚,通金石、工篆隶,善书法,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日本篆刻家圆山大迂、秋山白岩也远涉重洋投其门下。”
“启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问:欣赏了上面的作品,在印学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河井仙郎是西泠印社的海外社员,徐三庚可以收两位日本篆刻家为徒,满族人启功先生可以被选为西泠印社社长,这显示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挟艺自珍,开放的态度;对外交流,和平共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5、自主欣赏名家印
教师把打印好的材料发放到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欣赏篆刻作品,以协商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联系以往知识找出篆刻作品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提供理论依据。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学习心得:
为善最乐——残边,笔画残破有古朴感,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学而不厌——对角呼应,顾盼生情,追求上进的学习态度。胸有方心 身无媚骨——疏密有致的韵律美,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
-9-唯吾知足——共用“口”字,构思奇特,浑然天成,淡泊的心态。(点评:本块内容教学实施了教师引导→师生协商→学生自主的循序渐进式学习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印学文化的精深博大。另外,引经据典的文字论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篆刻作品所蕴藏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理解的升华阶段
师:本堂课我们欣赏了很多篆刻作品,也了解了很多人文精神,请对本课内容作个小结,并再次思考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舞动的北京”设计意图。
学生讨论小结发言。
教师小结:篆刻作品的方寸之间所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啊!所以艺术大师黄宾虹说:“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斤重器同其精妙。”
(点评:教师小结的那句话是“点睛”之笔,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引用大师名言小结可以增强说服性。)
五、练习,理解的拓展阶段
1、走进西泠印社(布置学期任务)
展示课题——西泠印社在印学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求——六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组长负责协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下周前交学习计划。
学生活动:小组协商讨论任务分配
教师活动:对没有责任到人的小组提出建议——收集素材阶段六人可以考虑六个模块任务: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实地考察资料、网络资料、对外交流资料。
2、识字练习
发放篆字偏旁部首材料。
师:刚才同学们在欣赏篆刻作品时识别篆字有很大难度,其实只要识记篆字
-10-偏旁部首,大部分的篆字就容易认识了。同学们用各种方法记,五分钟后小组竞赛识篆字游戏。
学生识记五分钟,参加竞赛游戏:部首识别游戏、篆字识别游戏。
(点评:在理解印学文化基础上的拓展练习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篆书识别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后反思:
1、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一方面运用书卷、书法作品《兰亭序》、古典乐曲《高山流水》、篆刻作品与相关文言文论述的交替出现,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篆刻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利用flash动画制作的特长,把课题展示、舞动的北京、棒球项目标志、篆刻的名称等环节制作成flash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课堂效果看,整堂课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本堂课的另一个亮点在于精心准备相互关联的篆刻作品和论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和探索里面所蕴藏着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精神对环保教育、改正厌学情绪、调整心态都有积极作用。正如那天课后,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欣赏‘知足长乐’这方印时,心里莫名奇妙的就有种轻松的感觉。”是啊,印学文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抚慰人们的心灵。
3、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度,文化内容太少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反之则会把一堂美术课变成语文课,其中的度要在实践中去把握。我在文科重点班教学时碰到这个问题,该班学生人文知识面广,汇总发言时引经据典,大谈特谈人文体会,却忽视了艺术的一面,这时教师就应采取一定措施扭转局面。
板书设计:
中国印 中国情
↓
↓
阴文印与阳文印、子母印
→ 阴阳转化的哲学观 肖形印、鸟虫篆印 →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产品印 → 提倡诚信精神 兄弟民族印、国外友人印 → 有容乃大的胸怀
配印(为善最乐)→ 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