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老师文章——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
PISA夺冠引发的思考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15 版)
编者按:最近一次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PISA)测试结果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日前,英国教育大臣、南非教育部长“前后脚”来沪“取经”。数学成绩高是否就意味着学生的数学素养高、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高?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自信与自省中该走向何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下之所需,是一场继续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主动的教育自我更新。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2012年上海参加PISA测试学生数学成绩再获世界冠军,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学生数学为什么这样好?”“中国的数学课堂什么样?” “中国学生究竟怎样学数学?”英国教育代表团带着好奇与疑问走进了上海的数学课堂。既走进了体现中国基础教育原貌的原汁原味的“家常课堂”——“教师讲,学生练”交替进行;同时又叩开了体现改革创新的“翻转课堂”——“学生当主角、活跃互动、玩中学数学”。无论“家常课”、创新课,都各具特色,可圈可点,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此事的确引发了国人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再思考、再追问„„
——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 ——我们能为孩子的数学学习做点什么?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有些家长、孩子对数学产生焦虑和困惑,教育界也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产生过多次讨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到底在哪里?需要改进的短板又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实现数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注入后劲儿与活力?
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同样要重视。要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价值。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既是数学的基础价值,也是引导孩子学好数学的重要原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通识的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应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中的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符号化„„培养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事物主要的、基本属性的准确把握能力。由此可以看到,数学为人们提供了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坚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来培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呢?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信息筛选、整理,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算式来表达:(3+7)×8=3×8+7×8(15+11)×2=15×2+11×2(60+40)×9=60×9+40×9(13+7)×10=13×10+7×10 „„„„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提出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核心问题组织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鼓励算法多样化,思考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充分让学生“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的过程中促进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包括猜想、验证、推理、抽象、概括、建模等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众多不同情境的问题中发现了共同拥有的重要数学规律即:两
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这叫作乘法分配律。最后在孩子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不断地抽象出下面的模型,感悟数学建模的过程,与此同时对“符号化”也有了初步的体验。(○+□)×△=○×△+□×△(a+b)×c=a×c+b×c 尝试、猜想、推理、发现、抽象、概括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这节课以数学建模作为主线,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表达、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产生了思维活跃的效果。同时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与学生对话,与学生产生了共鸣,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建模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学思维。由此看到学习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发现的参与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这种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举一反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且拥有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乐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以及数学教育发展的基点。
应关注数学教育对培育人格的价值。数学教学不仅仅是1+1=2的单纯知识传递过程,它还是一种展示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数学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科的教学功能,还要注意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数学教学不是只对题目的对错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发展积蓄力量负责。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所追求的就不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而是要在“保护学生成长利益”这样一个大目标下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我讲,你听,填满为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有差异、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既要把小孩子当作大人那样去尊重,又要把小孩子当作小孩子那样去理解、读懂、宽容、善待。尤其是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能看到前行的亮光和希望,有自省自悟的空间,有重新跃起的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喜爱和自信。我们要用心灵去感悟心灵,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智慧去启迪智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增添活力,奠定基础。
数学教学是科学。要让学生拥有科学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理性精神去影响感染学生。“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数学教学是艺术。要让学生拥有对数学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神奇的规律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一目了然的直观美„„”进而唤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期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链 接
■PISA全名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推出的成员国合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每三年实施一次评价,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
■PISA主要在于测量当义务教育即将结束时,年轻人(15岁)为走向社会而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目的是通过一套能够测量教育结果的国际教育质量指标和对各国学生进行抽样测试所取得的结果,来描述各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水平。
■PISA最初由OECD成员国发起并参与,同时也吸纳其他非成员国和地区参加。2009年有6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PISA测试,每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的学生人数在4500人到10000人之间。目前PISA所评价国家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9/10。
■2012年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这次测试主要领域是数学,上海平均成绩为613分,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均进入前十。
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下)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 武维民
《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8日 15 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正是我们的追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好吃”的数学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真正读懂学生、按照规律教学。
唤起兴趣
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可是我们大人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
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品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意义。“好吃的”数学可能不那么“严谨系统”,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数学才是最美的数学。“好玩的”课堂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是只有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
儿童只有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期待才会产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产生数学探究的欲望,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才能形成“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这样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贴近生活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就是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还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恰恰就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同时,我们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做到学用结合,使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注重交流
课堂上看过这样的场面: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以为讲的知识越难越深,水平就越高。殊不知课堂里还有一些“听天书”的学生,或许眼睛直直地盯着老师,脑子却是一片空白;或许思想开小差,早已游离课堂。当学生无法承受学习压力时,选择的路只有一条——逃避,即:“听不懂——厌倦——放弃”。
我们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差异,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儿童敢讲话,敢追问,善于对话交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鼓励儿童充分表达,注重学生“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帮助儿童学会分享。让儿童的语言、思维、动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使“板着脸”的严肃数学变得有趣而鲜活;使“抽象乏味”的学习变得“好吃又有营养”;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群言堂”。
动手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儿童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
儿童喜欢动手做数学,在动手中获得体验与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学生是如何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呢?课堂上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再累加起来;有的学生把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起,组成一个180度的平角;还有的学生则把三个角分别对折,同样可以形成一个180度的平角„„孩子们带着好奇和猜想自由地操作着,在动手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猜想,最终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仅满足了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是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一个内化的重要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动手操作的”数学是小学生需要的数学学习。它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与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这是进步,正是这种进步让数学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数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第二篇: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数学教学经验文章
---胡 畔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下面我对其总结一些:
第一种方法,激发一些在数学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通过他们带动其余的学生,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第二种方法,分层次制定合理的目标,通过学生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亲自感受成功的喜悦感;
第三种方法,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假期作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一些心得体会,然后老师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发表到博客上,让大家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种方法,作业前置,通过作业前置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给课下思考提供空间;
第五种方法,鼓励学生猜题,这种方法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而是通过猜题,加强学生知识难点的梳理;
第六种方法,语言的激励,如:“你能做出来”,“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等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向上的内动力。
以上这几条都是课程专家提供的。
第七种方法,让学生课上动起来,可以通过分不同的学习小组,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中大奖的感觉;(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
第八种方法,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如:
讲等差、等比数列时,我们可以说数列的首项就像一个家族的老祖,而公差、公比相当于家族传承的血脉;
讲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时,由于他们的图像实质上是一样的,就像孪生兄弟,区别只是出生早晚的问题;
讲立体几何中的棱锥、棱柱时,棱柱就像蜂窝,棱锥让我们想到钻石,想到钻石王老五; 有了这些教学情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上去了,还怕学不好吗?(垦利一中刘忠法老师提供)
第九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你,那他一定也喜欢上数学课,那就一定喜欢学数学,这就是爱屋及乌。这里可以通过实时的真心关心学生,或通过你渊博的知识体系等等来让学生喜欢你;(垦利一中 石振黔老师提供)
第十种方法,数学课不单纯的讲数学,也可以讲一些和本节课相关的一些知识,如唐诗、宋词;(垦利一中王传海老师提供)
第十一种方法,张思明老师讲的口诀法,我们学校的燕东林老师经常用; 以上第七到第十一是我们看完视频后交流得出的。第十二种方法,1、名家名人启迪
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情况穿插介绍一些数学界名人名家的研究成果(理论的提出、定理的推出等),研究经历,生活经历,以此让学生去体验名人的成就感,产生探索研究的渴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2、重视每一节课的导入
每一节课的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自然流畅的导语,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学生熟知的情境,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等都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要力求轻松活泼,知识的推进要建立在学生已知(已掌握的知识,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熟知的事物等)的基础上,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研讨是不可缺少的。
4、分层次设置作业
5、让学生建立自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指导、鼓励学生建立我能学好数学的信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以分数高低做标准,而以本人进步的大小或掌握了多少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为标准,让学生看到自己有进步而自豪。(宋连顺老师 诸城市第四中学)
第十三种方法,我觉得还可以穿插一些史实资料,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感叹数学。我上课时,只要讲起这些,学生都会表露出羡慕的神情。(高杰老师 山东省蓬莱第三中学)
第十四种方法,分层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实行单元组学习法,让每个学生参与近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有所获。(郑德泉老师 临淄区雪宫中学)
第十五种方法,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刘国姿 [指导教师] 烟台市高中数学6班)
第十六种方法,也可运用数学中的名文佳作来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数学是迷人的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高寒中的杜娟,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数学是空间关系的浓缩,数学关系的组合,科学发展的桥梁,人类解开愚昧、走向文明的使者,数和图编织的图画,x、y、z合唱出来的高亢的歌。数学是美的,数学是文化中的文化,科学的精髓,人类智慧的精华,亮丽风景,异草奇葩。数学是神奇的。她会使人眉头紧锁,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她会使人顿足捶胸,烦躁难言;她会使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心悦狂欢。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魔光幻影,神秘莫测,在数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和谐的韵律,抽象的彩虹,让人难以割舍;在数学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璀璨夺目,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我爱着迷人的——数学!(马克锋 [指导教师] 临沂市高中数学3班)
第十七种方法,学生对数学兴趣,与教师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走入教室,让学生看到你坦荡的一面。每堂课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烦心事,忘了功与利。去了尘埃的一颗心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精心的备课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三篇:数学教学教研文章
数学学习方法思考
陈富华
一.个人教学方面,要注重细节,善于积累和总结 1.备课要慢
我在备课时速度是很慢的,甚至两节课才备一个教案,我认为一个教师的课教得好一方面是源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应变力,所以我总是在教学设计上花时间,尤其是其中的例题,先吃透教材,再看学生要做的作业和相关的一些资料书。另外,最好不要一次备太多的课,有些备课时的一些好的灵感和想法不容易忘,便于第二天的熟练讲解。2.课后要想
有人说:“教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很赞成,要发现遗憾,就要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反思,成功的地方需要反思,失败的地方更应该反思。哪怕只是坐下来想几分钟,反思你提问的方式、反思例题的选择、反思课堂上偶发事件等等,这样我们才能做的更好。例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学生问为什么,我当时说:一看就知道,记住、、、、、3.批改要快
一方面,作业批改要认真,对于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我基本上是全批全改,除非是“连堂”,而且不光给评语,另外还有一些激励的话,(江雨禾的例子)对于做错的地方,给学生提示,写在旁边,甚至有时我写的比学生写的还多,等等,另外:在我资料书上我会留一些该题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学生名字,讲的时候好的表扬,表扬他的一些好的思路和亮点,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不好的提醒认真听,也表示我对他们的重视。另一方面,批改要快,也就是反馈要快,每次的试卷第二天一定要发给学生,不想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更重要的是不让一个错误的影响在他们脑海中保留过长,要将学生在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及时反馈给他们,便于改正。4.积累要多
其实学习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师要善于积累,要重于积累,积累好的字词句,积累一些典型的例题,总结一些常见做辅助线的方法,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让学生从一道题联想到另一道题的做法,那么你必须先做到,尤其是理科老师,应为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到目前为止,我已将初中数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编写和整理相关的电子资料。5.平时要学
教材的内容在不断更新,所教的学生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学习,尤其是新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教材,学习相关软件的操作,如:几何画板、计算机模块、PPT制作、EXCEL等等。同时,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尤其是一些小的细节,另一方面,要向学生学习,其实有很多想法甚至是有些专业知识都是我向学生学习的。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老师的机智、语言表达、板书等等,都是我们要注重的,这些技能都是可以令学生折服的,从而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二、集体教研方面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发挥合力
初一的三位教师注重抓学生的基础,认真备课、备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和计算能力,同时彭主任、和李睿老师客服困难,勇挑重担,初二的两位老师发挥集体智慧,他们坚持认真钻研新教材,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多次自编作业和复习试卷,为大家做好了榜样;对于初三李睿、王姬和喻蝶采用多种方式,狠花时间,结合中考要求和任务,认真抓学生的落实,想法设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真复习备考,同时根据初三的备考经验制定好日计划,认真组织好专题复习。
2、注重集体备课和作业的布置
各年级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以确定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时间相互结合为主,每周确定的时间集体备课,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其一,备教学大纲,备教材、教法,备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方法。其二,备教师的指导,备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切实落实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环节。力争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辅导要“细”、考试要“真”、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尤其在作业的布置上,都是精做精练,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根据实际自己编写作业。
3、我们成抓好辅差导优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我校的生源实际,我们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和培养,使得每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提高,初一的学生中,王思敏老师组织大家多次开展计算能力的竞赛,哪怕是在最后的期末临考也不松懈,抓落实,对于优等生额外要求,固定时间让学生交流解法;初二的每日一题更是让优等生等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大层面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三的更不用说,那临考时注意过关的场面让人感慨,和学习。
第四篇:读书笔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用整个的“人”去教学
----向课堂注入更多的感情和尊重而非更多的知识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手而言,我向往王春易老师那样的课堂,“充满创造力,激情无限,幸福感极强”,其实我想不仅是我,任何一位老师都渴望达到这样登峰造极的地步。看了王老师的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不禁自惭形秽,我不知道一个教了二十多年在三十九岁时就能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老师哪里来那么大的毅力能坚持把讲了无数遍的滚瓜烂熟的教材备了一遍又一遍,而且坚持每一次都会有所不同,新老师都做不到的她都做到了。我不知道她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给她的家人上一遍或是自己对着镜子讲一遍,自己预设学生的反应和问题,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来反复备,反复摸索。更让我感到钦佩和敬仰的是她对于教学的看法,一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认为自己很爱学生,而让人惊愕的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很爱他们。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每天苦口婆心、费心费力地督促学生、鼓励学生,一道题可以不厌其烦地讲个两遍三遍甚至是更多,生怕他们记不住,懒得记,有时还恨铁不成钢地激励他们,感叹自己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一项职业,到头来却只感动了自己一个人?而学生对老师有的仅剩下表面的尊重,有些甚至尊重都谈不上,很多人会觉得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被迫为家长学,为老师学,他们觉得老师每天上课歇斯底里地讲,他们就象征性地坐在下面欣赏上面的“独角戏”,想听的话会给个耳朵,不想听的话便我行我素,自己在台下演小戏或寻周公。教师和学生感觉就像是互相对立的两大阵营,双方都在斡旋于学与不学之间。在我自己的课堂上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是处在生命最美好的阶段,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一阶段做一些最美好的不会让自己此生后悔的事情,多年后他们就会觉得快下课时大家一起翘首企盼窗外等着踩着铃冲出教室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就会多么想那一刻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要珍惜这最美好的中学时代„„而他们给出的回应却是一笑了之。或许人就是这样,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会更明白;也有些时候,我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讲地时候,就如对牛弹琴,整个班都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无动于衷,这样的时间在漫长的煎熬中度过后就纳闷这群孩子怎么都这么无可救药;无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不知哪天学
生状态好了,还是他们心情高兴了怎的,上起课来就特别轻松,他们的配合度也极高,这样的课堂就是“共赢”的课堂---学生开心地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老师也开心地播撒着知识,收获了最珍贵的成就感。
快乐和痛苦交替存在着,这不仅使我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上出充满激情的、学生和教师都幸福感满满的和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呢?新课改明确提出好的课堂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影响课堂的所有要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换言之,“谁站在讲台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成败。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名卓越的教师都是
第五篇:吴的儿童数学教育读后感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
读后感
提起吴老师,对她印象最深的是那节“平均数”的课堂设计。而又一次重新认识吴老师,是她亲临学校所讲授的三节课,除了对她课堂构思的巧妙、强大的课堂驾驭能力崇拜之外,其它的并没有对我有所触动、或许说是并没有多加思考。而最近的一本书—《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的确是给我带来了一些触动与思考,让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吴老师、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
吴老师的真心与儿童做朋友,体现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小的细节,这些都是自她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吴老师的课自然轻松,没有花俏的课件,也没有动听的音乐,却让我感到了数学课的真实性和作为数学老师的责任。
比如:吴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吴老师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分数,就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做发现的一半,有一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当吴老师出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之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随手就把那个学生黑板上的图都擦掉了,可是,那个男孩很生气,用力把文具盒一扣,不再听课。吴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下课后,吴老师通过询问发现,那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观点,认为它的画图表示分数既完美又能表示分数。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吴老师从这一个学生的一个教学细节陷入了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是习惯于知识的传授,没有尊重儿童的个性,没有将目光真正投向学生。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再次执教时,当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心中的“一半”,吴老师用二分之一概括之后说“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的可以擦啊,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因为数学化有个过程,刚开始有几个学生不愿擦去,吴老师慢慢的等待着,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真正乐意接受这样的数学表示方法。
在吴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很多个小小的细节,不禁让我钦佩,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她在报告中所说“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学会期待”。
吴老师就是在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钦佩之余,我也在思考,就拿学生题目做错了,改正这些错题就非常重要。因为通过改错,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一个及时的反思。对于老师,那就要分析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可能与哪些知识点相混,要及时询问,及时了解,对比,比较,并随之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接受知识。对于学生,就要反思这样做为什么不对,那样做为什么又对,也要对比,比较。如果每一道错题老师、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明白白,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会成绩提高,而且还会养成良好的反思能力与习惯。学生改错之后,老师在复批时也要因人而异,不可以仅仅画一个对号那么简单。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画对号就完事,而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或基础薄弱的孩子,要求学生给老师讲,或给同伴讲,适时问他(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以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长期坚持,习惯不好的也不敢“滥竽充数”,基础薄弱的数学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高。
这些做法都基于对学生的负责,对工作的热爱,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
把工作再做的细致一些,从自己的身边、从课堂教学、课余中时刻关注孩子、想着孩子们、心里装着孩子们,从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对孩子们的负责。
陈红育
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