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周《中华民族器乐》教案
中华民族器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认识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种类、风格、性能等基本常识
2、通过欣赏几段中华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器乐以及传统的演奏形式。
3、通过欣赏运用民族器乐配器的流行歌曲以及新民乐作品,探讨中华民族器乐的发展前景。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华民族器乐。[可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要过多讲解,要多听]
1、历史: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2、分类:民族器乐的分类按其性能不同,有吹、拉、弹、打四类。
吹管乐器有无簧哨的笛、箫;带哨的管、唢呐以及簧管乐器笙、巴乌等。
拉弦乐器有各种胡琴及一些少数民族乐器马头琴等。
弹弦和打弦乐器有抱弹的琵琶、三弦等;平弹的古琴、筝;打弦的扬琴。
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板梆类等乐器。
3、合奏形式;这些乐器除了独奏外,还有各种合奏形式:有打击乐合奏(如陕西“鼓乐”、江南“十番锣鼓”)、管乐合奏(有“唢呐曲”、“笙管乐”之分)、弦乐合奏(如“弦索十三套”、潮州“汉乐”、广东音乐等)、丝竹乐合奏(江南丝竹)、丝竹锣鼓合奏(苏南吹打等)等。
二、认识各种乐器、辨别音色。
(一)吹奏类:笛、萧、笙、管子、唢呐、埙
(二)拉弦类:各种胡琴
(三)弹拨类:筝、琵琶、扬琴、阮、柳琴
(四)打击类:各种鼓。
三、认识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听辩、对比、思考、讨论、反馈、总结、观赏等教学方法]
(一)江南丝竹
1、欣赏:《欢乐歌》、《中花六板》、《三六》
2、简介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乐队的编制少者二人,多者七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著名的有八大名曲,即《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和《四和如意》等。
(二)广东音乐
1、欣赏:《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娱乐生平》
2、简介广东音乐:
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此后,高胡。扬琴成为主奏乐器。1949年之后,广东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短小精悍。其音乐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三)吹打乐[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打击乐活动]
吹打乐是“吹”——吹管乐器与“打”——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叫法。“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传,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尤其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中,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吹打乐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遍布各地区各民族,较有影响的有:
1.浙东锣鼓 2.苏南吹打
3.河北吹
4、晋北鼓乐
5、潮州大锣鼓
(四)清锣鼓乐
清锣鼓乐是纯粹由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古代打仗时的金鼓齐鸣是一种实用性的打击乐合奏。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清锣鼓乐有江南的“十番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湖南的“打溜子”。陕西的“打瓜社”。“打瓜社”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五)民族管弦乐[与西洋管弦乐进行对比]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多由吹管乐器组、弹拨乐器组,拉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
吹管乐乐器组:笛、管、唢呐、高、中、低音笙、箫。
弹拨乐乐器组:柳琴、琵琶、阮、秦琴、扬琴、古筝。
拉弦乐器组:高胡。板胡,二胡。中胡、低胡。
打击乐器组:鼓、锣、云锣、碰铃、梆子,串铃。
四、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让学生课前搜集些具有民族器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在课上聆听并鉴赏,讨论民族器乐在流行歌曲中的艺术表现力]
五、新民乐
1、女子十二乐坊:《刘三姐》、《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的笑容》
2、芳华十八:《眼睛》、《但愿人长久》。
3、讨论“新民乐”新在哪里?
4、探究:新民乐现象
六、总结。
第二篇:中华民族器乐欣赏
《中华民族器乐欣赏》论文
摘要:
关键词:二泉映月 二胡 器乐 乐曲课堂 心
其实,我选这一门选修课,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我自己本来就对中国的历史充满了兴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很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一类的信息,以弥补自己某些知识的空白。同时,我自己觉得,上课都可以听音乐,那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怀着这些想法,我就报选了这一门的选修了。
虽然说,我自己的音乐功底不怎样,但是,我觉得,听音乐本来就是一件好美妙的事。无论对于什么人来说,只要你想听,就不要有太多的杂念。平心静气地去聆听你要的歌,这样,你才会从歌中感受的了歌的韵味,从中获取和了解到你心中所需要的。
上这个课的时候,老师您放了很多许多民族歌曲,都是很好听的纯音乐,是由不同民族器乐弹奏出来的歌曲。听着这些音乐,我会一边欣赏歌曲美妙的同时,一边在想象着古代那些风光美景,又一边感叹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由于我自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来就有一种很敏感而又特别的情怀。所以,老师每次播放这些由中国器乐弹奏出来的歌曲的时候,我总会幻想着,我回到了古代,穿梭于绿柳红花间,然后手抓钓鱼竿,悠闲的,坐在河边,垂钓。那种闲情逸致,是何等的诗词画意啊。根本是放下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与压力,完全地回归大自然。不过说实在话的,这种生活在当代中,已经没什么可能的。除去都市生活的紧张压力,当前周边环境的污染,已容不得我们如此的享受。所以,每次听到老师播放的这些歌曲,都会觉得有一种释放感的。
说说我对老师的上课的一些看法吧。呵呵,老师挺有趣,因为说话方式比较幽默,比较逗得。老师经常抽人起来回答问题,弄得同学有课必到,心惊胆战的。当然我也给老师抽过一次。依稀记得是听完一曲后,问感受,虽然不记得什么歌,但是我记得我当时是回答说,感觉像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有震撼感。而且,比较喜欢的是,老师上课的时候,先把要介绍的民族器乐先用通俗易懂语言给介绍一片,然后再播相关的歌曲给我们听。这个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器乐的音色,音质等方面的信息。不过,我有一点要提的是,老师,我希望您每次播放歌曲的时候,不要把声音的音量调得过高,或者每次播放的时候,把课室的门窗稍微关一下。毕竟如果声音过大,会影响到附近课室自习的同学。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比较熟悉的二胡吧。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而到了唐代,取名“胡琴”并开始流传。宋代,又改名为“嵇琴”。明清时候,胡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进入旺盛时期,从民间伴奏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二胡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邓组成。二胡独特的构造,使其音色独具一格。二胡音色具有柔美抒情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其实这得益于二胡本身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加之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因而演奏时无需大力度拉弦和运弓,即可发出平和柔美之声。另外,由于地域唱腔风格需要,在二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不同类型的二胡。例如有配合秦腔、豫剧的板胡,潮剧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的枕头琴,广东粤剧的高胡,京剧汉剧用的京胡等等。二胡的简单构造以及演奏的独特性,造就了二胡使用的群众广泛性。不论是高雅典贵的音乐厅,还是普通随便的街头上,无论是盛名远播的音乐家,还是流浪街头的卖艺者,再或者是功力甚高的老人,以及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你总会在其中发现二胡的身影。女子十二乐坊中,二胡的现身,正正说明了二胡地位的重要性,普及性,群众性。二胡,可以说是,男女老少,人人皆宜。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二胡历史悠久和群众普及性。那下面就说说我对二胡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些感受吧。
初听《二泉映月》的时候,是在高中的音乐课上。如同名字一样,管你懂不懂音乐,一听这首乐曲,都能感知到它所表现的悲怆。
《二泉映月》这个题目的来源,网上是这么解释的:《二泉映月》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为阿炳录音时现场起的名。“泉”指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拉二胡,而“映月”则是参考奥曲里的《三潭印月》及无锡映山河而来。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与题目所显示的意境相互矛盾,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乐曲的悲怆性、感染力。
《二泉映月》采用变奏曲式,一开始有一段无奈的叹息般的引子,个人觉得,这样的开头比较平缓深沉,奠定了乐曲的感情基调。之后很快出现了平缓倾诉性的主题,细细的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辛酸苦楚,之后出现的变奏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时而悲怆,时而激昂。在乐曲的高潮处,会感受到阿炳的抗争,而不是柔弱的倾诉与无奈。
《二泉映月》版本有好几个,个人觉得录音原版更真实。毕竟是出于原作者,更能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网友称《二泉映月》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感觉确实如此。《二泉映月》从开始的无奈叹息般的引子,到后来的倾诉性如泉水般流淌的语言,正是阿炳“自来腔”,“依心曲”的真实体现。《二泉映月》就像是阿炳从心底流出的源源不断的“心泉”,他无人倾诉,于是他借《二泉映月》来抒发心底不尽的悲怆,诉说自己的身世。听乐曲时,可以发现,整个乐曲的演奏基本是平缓的,延绵不断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有情绪激昂的地方,比如高潮部分,这或许表明阿炳倾诉了一段时间后想抗争来改变现实的情绪吧!
其实,阿炳先前是随父从事道教音乐的演奏,后来其父亲去世,35岁时阿炳又失明最后沦落为街头艺人。流落街头后的生活是那样的凄惨,这与先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正是在这时,他才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苦难。我由此推测,《二泉映月》不仅仅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而是对当时劳苦大众心声的一个缩写,而阿炳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员。由此可见,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创作背景的,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另外,我感觉听《二泉映月》越多,其悲怆性反而越发消减,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绪,一种美感。这或许是残缺美吧,尽管阿炳失明,但是其创作出的《二泉映月》却感人至深,影响深远。这种音乐的美与阿炳的残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阿炳的残疾丝毫不影响《二泉映月》的美,反而加强了其美感,让更多的人被其所感染。
如果想真正了解《二泉映月》所诠释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当时阿炳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阿炳《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唯有与阿炳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阿炳的《二泉映月》。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无论你懂音乐不懂音乐都好,这个都不关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用心地去听,去欣赏,去享受。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没有急躁不安的心,不要带着这些。试着放下所有的这些,放下自己的包袱,真真正正地,平心静气地,用你的心,去慢慢地聆听着,欣赏着,享受着,你会发觉,原来音乐真的很美的,原来音乐真的很写意。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王杰
《民族乐器之二胡篇》
《百度百科-二月映泉》
第三篇:中华民族器乐赏析论文
《民族器乐欣赏》论文
——上课感受和对古筝及相关乐曲的赏析
我选修关于音乐的课程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的双手,同时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音乐时可以听出其中的喜怒哀乐,而无需语言的赘述。欢快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哀伤的音乐,能够让人和倾诉者一起分担。器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都有着重要作用。
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借助于标题或您的引导,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在本课程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我感受了许多经典的中华民族器乐,如《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光明行》等,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所有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古筝和琵琶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民乐优美形象的乐器,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课后查询资料,我对古筝这一乐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筝是弦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
在课程中,老师带领我们听了《高山流水》《望秦川》等古筝演奏,闭眼聆听颇有荡气回肠之感。回到寝室后我又找了一些古筝演奏的曲目,现就我最为喜欢的《高山流水》和《梅花三弄》谈一下自己的听后感触。
《高山流水》我回去听的是毛丫、曹永安等老师的弹奏。《高山流水》总体上分为“高山”和“流水”两个部分,但在实际弹奏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五个乐段。第一乐段至第三乐段为“高山”部分,第四乐段为“流水”部分,第五乐段为结束的尾声部分。采用双手和弦、加花等指法,奏出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清风微拂,松竹摇曳意境。而中指的主旋律及连续切分音,奏出小溪汇集,江涛澎湃,飞瀑滚泻,谷响轰鸣。第一乐段,乐曲以较缓慢的速度开始。缓慢的节奏,给人以稳重的感觉,暗含着“不动如山”的哲学思想。稳定,但不呆滞;行进,但不轻佻。此乐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抓弦套同度按弦技巧,尤其是跨八度的抓弦,有力地突出了古筝低音浑厚,感染力极强的特点。写意的手法,将山峦起伏的远景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高山大川那雄伟的气势,从而联想到人们应该具备的宽广胸怀。深沉,但是毫不闭塞的音乐似乎让人有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
古筝曲《梅花三弄》是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过来的,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相传原为东晋笛子演奏家恒伊的笛子独奏曲,唐代颜师古改编成琴曲,存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此曲在结构上尚保留着清商乐的一些特点开头有一段称为“和”的引子,在结尾处又有一段称为“送”的尾声或称送歌弦”,每段乐曲尾句有重复等。该曲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
梅花的品格,高洁,有如清莲般洁白,有如苍松般挺拔,有如翠竹般坚韧,天生一副傲骨,不畏严寒,不怕寂寞,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之中傲然怒放,“君当如梅”!此曲是借景抒怀的乐曲,通过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来赞美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调优美,平缓。曲作者主要是抒发魏晋文人超尘脱凡,孤芳自赏的胸臆。在结构中,主题在不同的段落中重复三次,故称“三弄”。“一弄”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奏出梅花洁白、傲霜竞放的形象,后一部分曲调较急促,高亢而流畅,表现梅花在寒风中巍然挺拔的形象。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见解。这门课让我对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学期我还会选修一门古典音乐课程的。
第四篇:中华民族器乐审美感受
中华民族器乐赏析
中华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师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也基本都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宋》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的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如《步步高》、《闲居吟》。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在1840年后,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西方音乐也对中华民族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全民向西方学习,西方音乐成为流行,而中国传统音乐却逐渐走上了下坡路,学习小提琴的越来越多,会拉二胡的越来越少。虽然在新千年后,这一趋势有所缓解,中华民族音乐有回暖的迹象,但是总的趋势却未缓解,中华民族音乐的颓势仍然让我们担心。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同样也内涵深厚,虽然现在处于不利情况,但依然有着振兴的希望。只要我们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音乐的振兴之期很快就会到来。
第五篇:第五周教案
第四单元 有趣的图形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单元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折纸拼图活动
(一)、认识七巧板
(二)、欣赏与设计
(三)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它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过程与方法: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能在钉子板上围出相应的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的图案,并尝试着进行设计。单元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难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并能在钉子板上围出相应的图形,尝试着利用所认识的简单的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单元学习准备:相关的挂图、学具盒、投影片 课时安排:6课时
认 识 图 形-------1课时 动手做
(一)-------1课时 动手做
(二)-------1课时 动手做
(三)-------1课时 练一练
(一)-------1课时 练一练
(二)-------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课本36-37页。
1.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空间观念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学习难点: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
学习准备及方法: 课件、学具。学习过程:
活动一:通过积木中的三棱柱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并认识三角形。1.小组的桌面上都准备了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谁愿意和我们说一说你们组都有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出示一块积木(三棱住)并问学生:你能看到它上边的那个面吗?学生动手操作并说一说。
3.教师提出:如果不能转动这块积木,还有被的方法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说一说。
4.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的图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图形?板书:三角形 活动二:小组实际动手操作共同体会面在体上,并认识圆。1.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学具中的小印章,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小组汇报。由学生拿着印章盖的印,边指边说。
3.都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一个圆形。
4.教师出示一个圆(大一些),这还是圆吗?贴在黑板上。板书:圆 活动三:从实际物体上再次体会面在体上,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1.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在这两个物体上有没有你们认识的图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实际操作加以验证。
3.如果不去转动这个长方体,你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大家知道上面和下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描的方法)
4.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教师出示并板书。
活动四: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认识。
1.今天真高兴!我们有在一起认识了这么多的图形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找到他们吗?
2.教师出示下图:这些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活动五:做“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加深认识并体会面在体上。
1.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来了,他们也喜欢玩积木,可是不小心弄丢了一些,想请你们帮一帮,愿意吗?
2.淘气说:我要得积木有两个面是圆形;笑笑说:我要的积木的面都是长方形;机灵狗说:我要的积木所有的面都 是正方形。
3.赶快想一想,是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在你的学具中找一找。作业布置: 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动手做
(一)》
学习内容:课本38-39页。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习重点: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学习难点: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学习准备:课本附件、学具。学习过程:
活动一: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
1.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 2.学生说一说后自己动手试一试。
3.把长方形、、圆和三角形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么折?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后自己动手剪一剪、比一比。活动二:利用分好的图形拼图。1.教师出示下面的图:
2.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试着拼一拼这些图形,说一说是由什么图形拼出来的。
3.你还能拼出别的图形吗?(以小组为单位)
4.教师出示:教科书上的“王冠”图,先说一说象什么,再剪下附页的两个长方形,沿虚线剪开拼出更多的图形。
活动三:折纸游戏
1.用正方形的纸折出纸飞机。2.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
3.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四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剪下,进行拼图。作业布置: 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动手做
(二)》
学习内容:课本40-41页。学习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习重点与难点: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学习准备:课本、七巧板 学习过程:
活动一:认识七巧板、制作七巧板。1.教师出示一张完整的七巧板的挂图。
2.说一说七巧板是由那几种图形组成的?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那些图形比较大?那些图形比较小?有没有一样大的图形?
3.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张空白的七巧板,请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剪下来。活动二:利用做好的七巧板拼图。
1.拼出一个正方形可以怎样拼?拼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怎样拼? 2.拼出美丽的图案:学生自己动手拼。3.听“守株待兔”的故事。
4.下面的图说的就是“守株待兔”的故事,请你拼一拼。
5.发挥你自己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活动三:小结 布置作业:
回家后继续用七巧板拼图,并搜集有关七巧板的资料。
第四课时 《动手做
(三)》
学习内容:课本42-43页。学习目标: 课后反思: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2.初步学习一些设计图案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习重点与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图案。
1.利用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组合可以创造出美丽的兔图案,你们看:教师出示图:
2.看看每一副图象什么?和他们的名字一致吗?
3.说一说,每一副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4.教师可以在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活动二:自己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 1.想一想、涂一涂 2.小小设计师
(1)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横竖对折后分成四个小正方形,找到四条公共边的中心点,连成一个小的正方形,在把小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和原正方形的四个顶点连接。多做几个,拼一拼,并在相应的位置是图上颜色。(2)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按照下面的方法做一做。(3)自己设计一个图案。活动三: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练一练
(一)学习内容:课本37、39页。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3.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难点:拼折图形。
学习用具:剪刀、正方形、长方形的纸若干。学习方法:演示法、探究法等。学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卡片出示第2题的口算,学生口答。
二、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拼、折有趣的图形。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题。(1)出示王冠图。(2)欣赏。
(3)剪一剪、拼一拼。(4)交流、展示。
学生们拼好后,分组展示。(5)发挥创造力拼图。
学生可以独立拼图,也可以小组合作。(6)将图在全班展示。2.第3题。(1)导入激趣。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上的折叠方法,动手折叠出一个纸飞机。(2)学生动手折。
在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步骤,然后再动手折。(3)交流。
(4)用自己的方法折纸飞机。3.第4题。
根据数学书上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最后交流折叠的方法。5.第5题。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剪拼。小组最后交流。
三、总结:
表扬、肯定学生的表现,提高学习的信心。
四、作业布置:折纸做拼图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练一练
(二)学习内容:课本41、43页。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2.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3.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难点:拼折图形、剪拼图形、连点画图。学习用具:剪刀、正方形、长方形、带色的笔。学习方法:演示法、探究法等。学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卡片出示第3题的口算,学生口答。
二、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拼、折有趣的图形并画图。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2题。(1)出示七巧板图。(2)观察。
(3)折一折、拼一拼。(4)交流、展示。
学生们折好后,分组展示。(5)发挥创造力折图。学生可以独立折图,也可以小组合作。(6)将图在全班展示。2.第1题。(1)导入激趣。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上的折叠方法,动手折叠出一个小鱼。(2)学生动手折。
在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步骤,然后再动手折。(3)交流。
(4)用自己的方法折小鱼。3.第2题。
根据数学书上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最后交流画点拼图的方法。5.第4题。
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折拼。小组最后交流。
三、总结:
表扬、肯定学生的表现,提高学习的信心。
四、作业布置:折纸做拼图、画点连线做图形。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第四单元复习
第一、二课时《整理与复习
(一)》
学习内容:课本44、45页。学习目标:
1.回顾与反思学过的知识,整理复习一至四单元所学的的知识。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点与难点: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学习准备及方法: 复习课、练习课 学习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1.出示主题图,这几幅图有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2.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依次提问:
(1)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测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图中学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怎样用七巧板拼出汽车上的图案?
二、我的成长足迹 1.出示题目
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最有趣的数学问题„„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三、练一练 1.练一练第一题
仔细观察说图意,独立完成。2.连一连
你知道这些风筝是谁做的? 3.做一做
自己是怎么做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折出的像什么? 4.练一练第四题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该怎么做? 5.练一练第五题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整理与复习
(二)》
学习内容:课本46—48页。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2.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综合素养。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挂图、卡片
学习过程:
一、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出示课本47页第7题。指导学生画一画,拨一拨。要求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2.出示课本47页第8题。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连一连。3.出示课本47页第9题。一个一个地出示图案。
问:这个图案像什么?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你能拼一个吗?
4.出示课本48页第11题。理解题意,照样子表示。5.出示课本48页第12、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47页第10题。引导学生先看清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2.出示课本48页第14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3.小结。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要注意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选择正确的方法列式计算。解答完后还要记得检验。
四、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或 “=”。
25○36 99○100 15○51 54○45 100○10 95○96 38○38 65○68 32○23 56○28 77○87 66○36
五、本课小结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
第四课时《整理与复习
(三)》
学习内容:练习题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后反思:
学习重点:整理所学知识。
学习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们想一想,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顾旧知,自主发言。
1.会数100以内的数了,并且知道这些数是怎么组成的,还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了个位、十位的数位概念,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所学的知识。
二、巩固练习1.读数
请读出下面各数后面的五个数。三十五 六十一 八十九 2.按规律填一填。十五、二十、二
十五、()十、十二、十四、十六、()3.填空。
23在数()和()中间。与39相邻的数是()和()。68里有()个十和()个一。35里有()个一和()个十。8个十和9个一是()。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3,十位上的数是5,这个数是()。100是()位数,“1”在()位上。4.判断。
59>51()65>56()78>87()比50少1的数是51.()63前面的一个数是62.()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