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1页
共2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监利县龚场镇廖池中学 张良丰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你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和假设]: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第2页
共2页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火柴(点燃酒精灯)、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表(用来记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看〖小资料〗,了解几种液体的沸点。
5、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1)蒸发的概念及特点。(2)体验蒸发致冷的作用。
(3)联系生活经验,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的气流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6、试一试。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练习
五、讨论
如图,在大烧杯里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内,然后给烧杯加热,大烧杯中的水能不能沸腾?试管中的水能不能沸腾?
六、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汽化现象,有关液化的内容下节课再讲。谢谢大家!
第二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郧西县城关镇中 郭安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什么是沸点。
3、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2套)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交流回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二)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并闻一闻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酒精消失,而在冷水中变瘪了,酒精又出现,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1)与气压有关。
师给予肯定,并说明在以后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可以别出心裁地讲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3.作业:导学案“巩固提升”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第三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吸热现象;学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培养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探究的过程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三、教学器材 玻璃片、胶头滴管、温度计、酒精灯、棉花、烧杯、水、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等。(学生每4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展示:请两位学生,拿两团棉花(分别蘸有酒精和水)同时在黑板上画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然后观察现象。(用游戏引出课题,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将科学概念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酒精和水消失了。师:为什么会消失? 生:蒸发了。
师:在这个过程里,水和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液态变成气态。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学生举例:(1)雨后地面的水很快干了
(2)衣服洗后会晒干
(3)用湿布擦过的桌子会干了
(4)水烧开后,会越来越少等现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在刚才举的例子中,发生的条件是否都相同呢?
生(讨论):有不同之处,前面几个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而最后一个要受到温度的限制。师: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而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有快慢之分吗?
情境引入:早晨上学时,李明发现他的洗了的校服还没有干好,他非常着急,担心上学没校服穿要受批评。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校服干得快吗? 生1:用电熨斗熨,生2:用电吹风吹或用电风扇扇,生3:挂在通风的地方,生4:铺开来晒,生5:放在炉火边烤等。
师:同学们说的好,能否根据刚才的办法,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呢?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的进行肯定、鼓励,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排除干扰因素)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2、合作探究:
师: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又该怎样来验证上述猜想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刚才的的猜想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因素加以验证。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滴管、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并提醒学生予以注意和改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
探究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明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某些创意及时评价和鼓励。当小组代表表述不完整时,同组学生可以予以补充修改,这有利于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组代表汇报完后,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指出对方有什么不足,而本组又有什么优点,小组之间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
3、实际应用
(1)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跟蒸发有关,并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蒸发的?
(2)介绍现代农业生产中常用喷灌、滴灌的技术,即可以节水,又可以减慢蒸发,这是为什么?
4、蒸发吸热
可能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发烧时,往病人的额头上放一条湿毛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学生猜想:学生实验(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瓶内的酒精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再取出温度计后放在空气中,读数有什么变化。(第一次读数不变,第二次示数下降)为什么会这样?
生:蒸发要吸热。
举例:炎热的夏天狗吐舌头,通过吐舌头加快汗液蒸发
夏天,游泳后刚上岸会感到特别冷,如果有风,还会打冷颤,因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带走热量,有风还会加快水分蒸发,所以感觉更冷。
5、接下来,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要正确。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得出沸腾的概念。
6、同学们经常发现揭开开水锅盖时,锅内有大量的白气产生,锅盖上有水滴掉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老师总结概括出液化的概念。使同学们知道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介绍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如我们使用的液化气和液体打火机等。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因素有关。
(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吸热。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六、课堂训练:
1、填空题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 和 两种方 式。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热,但温度保持,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 的(选填相同、不同).
(3)液体蒸发时温度,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 作用.要使液体沸腾,须使液体温度达到 点.
2、判断题:(1)蒸发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液体在任何温度时都能蒸发.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液体的蒸发为主,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通过湿衣服变干,想想做做,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者,这个例子紧扣主题,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情景,又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探究结论。一是可以更好突破重点和难点,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第四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第五篇:《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案例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案例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
(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
(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
(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利用“坎儿井”的图片,在教学中渗透了节水的观念,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本节课运用课件教学既可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演播室、自制《汽化和液化》教学光盘、烧杯、酒精、水。
【学生自备器材】:一把金属小汤勺、一次性灯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酒精、棉签两根、温度计两支、冰块少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美丽的大连(用水写“大连”),我来自福建著名的武夷山脚下,欢迎大家到武夷做客(用酒精写“武夷)。今天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老师真的很开心,相信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师:嗨,黑板上的几个字怎么啦?
生1:消失了。
师:到哪儿去啦?
生2:变成气体了。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汽化和液化〉我们将像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板)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二)引入蒸发
师:刚才大家看到黑板上的字消失了这种汽化现象就是蒸发。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吗?
生:地上的水逐渐消失。
师:很好,有没有同学会说只有夏天地上的水会干,而冬天却不会变干呢?所以,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板)一、蒸发
1.什么叫蒸发
师:刚才黑板上先写的字更迟消失,说明什么呢?说明蒸发有快慢。下面我们就研究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问题。大家请看这是一件刚洗过的湿衣服。〈情景:一件湿衣服〉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
生:拧干,摊开来。
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
生:甩干后干得快。
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
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
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
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
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
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
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
请第一、二组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第三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第四组研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
师:如果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以根据你们的兴趣再研究别的因素。
(学生实验完成后,请举手),师:同学们还可以对刚才的实验过程反思一下,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合理,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
师:很好,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
(板)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
师:要加快液体蒸发可以怎么做呢?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
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