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培养自己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2、复习: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3、蝙蝠在夜间飞行有什么本领?谁能来说一说? 出示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齐读。
4、那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又是怎么发现它的秘密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4、5、6自然段。
二、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出示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是怎样?试验结果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先一起来分小组合作读4-6自然段,熟读课文,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3、小组合作读课文。
4、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指名学生反馈。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答案了。不着急,老师准备了一个表格,要请你们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这个表格。注意,要分工合作,一个人写,其他人就负责找出关键词,用关键词来填写表格。
1、小组合填表作,师巡视。
2、小组汇报。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嘴有关
3、师::三次不同的试验结果结合在一起,证明了什么?。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
(2)师提问:配合起来这几个字老师用红色标出来,我觉得它有点多余了,如果把它去掉行吗?为什么?(出示对比句子)使句子表达更准确
4、质疑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用“——”划出相关的句子。(1)指名汇报、补充。(2)找出关键词、排序。(3)学生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4)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画的,你们看看这样画好不好?(5)看示意图说过程。
2、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1)齐读。
(2)对比读,“反复、终于”可以去掉吗?从“反复、终于” 你体会到了什么?(试验次数多、时间长,过程艰辛)
(3)指名说感受、带感受度——科学家们在试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试验失败、熬夜)
(4)你觉得要怎么读好这一句话?“反复、终于”要读出重音。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5)你能用终于造个句子吗?(通过努力,他终于考到了一百分)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老师了解到,蝙蝠不但能捕捉反射回来的信号,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能够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齐读第七自然段。
五、自学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它和蝙蝠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第8自然段,了解雷达的工作方式,并画出关键词。
2、你能用刚才学习第七自然段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学习第8自然段吗?试着来画一画雷达工作示意图。
1、指名汇报,根据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
2、全班看示意图,说工作原理。
3让我们一起来齐读第八自然段,明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4对比一下蝙蝠探路示意图和雷达工作示意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5如果我们用“雷达”来替换掉“蝙蝠”,那“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6、看示意图,说句子。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六、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
这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2、同学们,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出示仿生学资料,师生配合读。
3、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哪些呢?
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想从哪些植物、动物身上寻找灵感,发明哪些新事物?(可小组讨论)
七、师小结,延伸拓展
1、总结:同学们,动物、植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明和发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八、作业:
1、阅读有关仿生学的书籍,增长见识。
2、写写自己想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一、复习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
2、复习生字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对,课文就是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故事。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复习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科学家的观察细致。
(大屏幕: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上节课从第三自然段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让我们再一次把蝙蝠的灵巧读出来。
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高超本领,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2、出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么?请你来读,读出你心中的疑惑。
三、学习4-6自然段,体会科学家缜密的探索过程。
1、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来研究的呢?(板书:研究问题)生答: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请自读课文的4、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
1、试验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2、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科学家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3、你读懂了么?汇报
4、汇报试验条件:(出示)
5、四人小组交流:填表
6、被塞上耳朵、封住嘴巴的蝙蝠还能灵巧地避开障碍物么?哪句话写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比喻句,体会打比方的好处,体会到蝙蝠毫无方向感,没头没脑乱撞的情景)
7、这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生齐读。
8、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但科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知道? 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师:你真厉害!科学家就是这样问的。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那么,蝙蝠的最和耳朵究竟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师:谁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生:读有关句子。
师:读得真对。看PPT演示,填空。
2、师:同学们明白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了吗?来,我们一起合作画一幅示意图。(板画)
3、师:科学家是很轻松地解开这个秘密的吗? 请读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秘密。)从哪些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在经过反复研究,付出很多努力之后,科学家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解决了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他们就此作罢,停止研究了吗? 生:没有。而是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师:是呀,科学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研究,把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运用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雷达,造福于人类了。(板书:启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8自然段,看雷达工作与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完成课后的填空题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2、汇报交流
3、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也来给它画画示意图吧!(板画)
4、这就是科学家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创造发明雷达的故事。课文学到这儿,你想对科学家说什么?赶快拿出你的小练笔本
5、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读下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下仿生学。
2、老师找了几个仿生学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3、趣味连线
4、像这种在自然界中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研制出东西造福人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5、全文总结: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那你想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想观察哪些动植物,想发明出什么新成果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向大自然,希望你能有新的发明。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我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我校的张焕英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气氛民主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节课吧。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2、新课程注重教材内容自身的综合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一节好课更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为突破第二课时的重点作好了准备,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只是交流资料,而是让学生也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和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发明创造,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创新思维也得以培养。
在我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我校的张焕英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气氛民主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节课吧。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2、新课程注重教材内容自身的综合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一节好课更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为突破第二课时的重点作好了准备,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只是交流资料,而是让学生也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和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发明创造,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创新思维也得以培养。
第四篇: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处理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1、师: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指名说)
2、过渡: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学习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5)
1、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5,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请生上台板书。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5第一、第二句话,⑴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⑴引读第三句话。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5。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
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二、三次试验结果。
㈠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㈡、㈢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指名读。
⑵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
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附: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第一次 试验准备工作 试验结果 证明
(学生板书)铃铛没响(生板书)
—————— 绳子没碰 ——————
—————— ——————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板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轨迹、教师教学的思路!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培养自己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2、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
,解开了蝙蝠
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
,解决了飞机
的问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画出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
1、齐读句子。
2、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那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 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5、6自然段。
1、小组内齐读4、5、6段。
2.小组讨论并按要求填表(小组讨论,组长填表)
3、小组汇报。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试验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汇报交流。
(l)同学们,科学家一共做了几次试验?第一次的试验方法是什么?试验结果怎样?
(2)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5)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去掉行吗?为什么? 质疑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用“——”划出相关的句子。
(1)指名汇报。(2)、师画示意图
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C从“反复、终于” 你体会到了什么?
2、拓宽知识。同学们,蝙蝠的眼睛在夜间虽然不能探路,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能够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3、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齐读第七自然段。
4、总结第7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五、自学第八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它与蝙蝠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按照第七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8自然段,默读第8自然段,在堂上本上画一画雷达工作的示意图。
1、指名板演,并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
2、让我们一起来齐读第八自然段,明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3、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是遇到()会将反射回来。
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44页,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示意图,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达的联系。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六、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这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请大家小声朗读书本第44页资料袋,看看资料袋写了什么?
同学们,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哪些呢?
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大家一
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七、师小结,延伸拓展
1、同学们,《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由一个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实验,在实验中得到启示,最后有所发明。
2、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哪些事物是科学家未发现的,你想发明的呢?
3、说说你从什么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谈谈你的收获或提出你的疑问吗?
师总结:同学们,动物、植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明和发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八、作业:
1、阅读有关仿生学的书籍,增长见识。
2、写写自己想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
《蝙蝠和雷达》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是讲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奥秘,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航行。
在这一节课里,我采用的是“先学后教,精读精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学习
上课开始,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蝙蝠飞行本领高超,是不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呢?我让让同学们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分小组讨论并填写。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让同学们读课文,并鼓励学生根据蝙蝠探路的示意图,画出雷达工作的示意图。接着请学生根据示意图,介绍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最后说学生说说自己想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