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

时间:2019-05-13 01:1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篇: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曹文轩小说语言艺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品位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通过质疑、合作、探讨等方法,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3.适时的以讨论的方式渗透法律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2.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做一个敢于克服困难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2.点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2、板书课题、作者:

3、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疏解下列字词。(多媒体显示)(1)注音

嬉闹 凹地 雍 掺杂 胆怯 撅

给予

觅食 撩逗(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学生速读课文,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四、以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了,然后选读出来,并加以分析是如何表现其“孤独”的。学生有可能找到的句子是:(1)现在,占据他尽数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了?前方是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3)言语被大量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学生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孤独,可又无法逃避。)

(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形容,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汕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更加坚强了。)

2、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恐惧--孤独--无奈--坚强)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2)失去了人文环境。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3)对自然环境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小康“迟迟不能入睡”。(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六、选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找出这样的句子,并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合作探究: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

七、法制渗透: 1.提问: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父母以种种借口不送子女到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一部分同学受金钱本为主义的影响,认为读书没出路,不如出去打工等等现象,那么这些做法是否正确,违反了什么法律? 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参考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八、再读课文,畅谈“孤独”

1、自读课文,谈所读感受。

用“小说告诉我们: ”和“小说让我明白了: ”写句话。示例:

(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小说让我明白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读。3.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作者:曹文轩 故事情节:(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二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沁园中学 郭静楠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结合环境描写展现人物心情的写法。

3、体会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积极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2.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男孩的世界。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他年龄比大家还要小几岁,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都穿不完的衣服;当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小学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却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的自行车。这个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可不再是这样的了。下面,让我们跟着他,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二、感知题目,概述故事

师:我们了解到,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在选入课本时作者加了标题《孤独之旅》,看到这个标题引发你哪些疑问?

(预设)生:谁孤独?他为何孤独?“旅”到哪去旅行?孤独带给他什么? 师:请结合小说三要素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概括故事: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远到芦荡去放鸭,在孤独中逐渐成长坚强的故事。

三、深入情节,体会人物

(一)踏上孤独之旅

师:曹文轩曾在他的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杜小康离家的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

(预设)生:无奈。

师:你们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预设)生:只好。

师:请大家齐读一遍,读出杜小康被迫离家时的无奈之情? 师指导朗读。

(二)聆听孤独心声

师:就这样,杜小康无奈的踏上孤独之旅。还是在散文《前方》中,曹文轩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

杜小康就这样被命运无情的抛弃,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无边的芦荡流浪。下面,请大家关注文本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第32节,看看,这无边的旷野带给杜小康 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你从哪些地方能直接或间接感受到杜小康的这些心理?

生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温馨提示:在文本中,大家可以通过环境描写去把握人物心理。)

(预设)生:茫然和恐惧、害怕、胆怯、恐慌、孤独。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感官沉睡了)、“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师明确:此处人物心理的展现不仅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更多的间接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

师小结:是啊,离家后,杜小康原有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改变了,尤其是渐行渐远的家、空旷陌生的环境和前途莫测的迷茫使得年仅十三四岁的他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面对这无处不在的孤独,周围的一切让他无法忍受了。于是,杜小康希望逃离孤独。但是逃离能解决问题么?正是在孤独的磨砺之下,他也终于接受了孤独。下面老师来读第33段,同学们感受一下杜小康的心理变化。(三)感悟孤独收获

师:杜小康战胜了孤独,这正如《前方》中说:“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就在我们替小康感到欣慰的时候,更大的磨难随之而来了。那是什么?

(预设)生:暴风雨。

师:请同学们研读文中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结合具体词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四、品析语言,感受人物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预设)生:勇敢、坚强、有责任心、冷静。1.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2.“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

3.“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 4.“将一些芦苇踩到„„”

5.“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6.“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7.“抠了”、“嚼着”。8.“但他没有哭。”

9.“静静地躺着„„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

师:此处明确环境描写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师小结:暴风雨驱散了他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是的,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46—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 那个晚上,杜小康战胜孤独后的那份美。(时间不够,此环节删去)

师:杜小康长大了,所以我们说,一路走来,与其说这是一趟孤独之旅,不如说这是一趟——成长之旅。

师:跟着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

师:是的,鸭们也长大了。(重读:也)于是,在“八月的一天早晨”,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第四句话。

师: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明确标点与短句的作用)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那温热的鸭蛋的时候,他拥有了同龄少年不能拥有的成长收获。而回望成长背后这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师小结:是的,正是孤独,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无边芦荡、茫茫大水、狂风暴雨、饥饿忧伤、无助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五:学以致用,抒写人物

师:我们感受杜小康一路成长的变化,不仅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更多的是通过本文成功的环境描写。我们来明确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也学以致用,来当小记者,续写本文结尾,要求结合环境描写展现杜小康此时的内心世界。

六、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这些思考留给大家。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请齐读。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

第三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 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

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⑴ 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⑵ 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 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杜小康并没有被这些达到,击垮,最终战胜了这些,长大了,坚强了。那么,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也就是他的心灵之旅、成长之路

六、拓展延伸 畅谈孤独 读书贵在感悟,谈谈读了《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说明]在充分研读文本,把握小说主题的基础上畅谈收获,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七、激励奋进 感悟孤独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时常会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即使将来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要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最后送同学们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这样既可以积累名言,也达到了激励的目的,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曹文轩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长大

成长

环境:

芦荡

鸭群

暴风雨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我选择曹文轩的作品,因为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所以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过分成人化。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课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人物和环境两个要点上,确定先提炼心理变化,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带入环境描写,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寻找和理解都很到位,从而较好的突破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培养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一些精彩描写。没能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发挥,深觉遗憾,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深刻反思,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争取快速成长和进步。成为催我奋进的动力吧。

第四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

来体验、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视频展台。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文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思路

①、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课,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③、以课文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课内走向课外,通过课内外文学的积累赏析来品味孤独,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独。

教学流程

(课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文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来。)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强,获得成长。而在众多的考验当中,孤独就是其中的一种。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道旅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一位孤独少年的成长历程。

二、设疑激趣,整体感知:

1、小说写了谁的孤独之旅?

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段孤独之旅呢?(研读第一段,品味词语“竟”“忽然”“只好”。)

2、假如让你不上学,跟着自己的父亲去谋生,你愿意吗?(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杜小康愿意跟着父亲去放鸭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关键句子)

过渡:课文第48段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这个结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才体会到自己长大了呢?让我们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三、走近人物,体验孤独:

1、请看大屏幕(课本里的插图),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或者说明一下它?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谁能猜出杜小康当时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茫然、恐慌、孤独等等)

2、据学生的回答追问,进行文本细读: 追问:你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语句吗?课文是怎样表现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独的?(让学生划出相应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的品味推敲揣摩语言)A、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写,更换人称朗读,采用第一人称朗读,让学学生谈“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并相互评价。B、恐慌——齐声朗读第21自然段:

质疑:⑴、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较生动?这些词语能否更换?(“涌”“围”突出了芦苇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

⑵、更换人称朗读、体验。说说为什么描写芦苇荡。(以景衬情,衬托杜内心的恐慌)C、孤独——研读第29-33段,读读议议,说说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里?(背井离乡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茫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质疑:品味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①杜小康与父亲一起离开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环境的孤独。②杜小康心灵的成长过程)

3、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无助、孤独无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样安慰他?请几名同学说说。点拨:最好能够用一首诗歌来劝慰一下他,想一想咱们学过的诗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过渡:(教师幽默风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听到我们声情并茂的“劝慰”,感动得都哭了。……?!他有没有哭?

4、从文中看,杜小康在什么情况下哭的?(经历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找回鸭子之后)

过渡: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呢? 文本细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组合作讨论。质疑:⑴、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暴风雨的?(视觉、听觉)试找出相关句子。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和拟人)有何妙处?(分析“歇斯底里”一词)⑶、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衬主人公的勇敢与坚强)

⑷、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你能说明白吗?(委屈;激动;战胜了暴风雨的考验,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5、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6、教师小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因为杜小康忍受了孤独,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才学会了坚强,完成了这段“孤独之旅”。我们相信杜小康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稳重,因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无助、环境中的恐慌和对未来的茫然等诸多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的雕刻着他的灵魂。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

成长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独:

1、其实,有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经经受过孤独?想一想,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多少经受孤独的人物形象呢?

(丑小鸭、韩麦尔、闻一多、贝多芬、鲁滨逊、夸父、孔子、居里夫人……)总结:孤独是一种创造,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2、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残酷又美丽的题目。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怎样看待“孤独”?

3、结束语:同学们,其实你们身上也有杜小康的优秀品质。因为今天你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勇敢、好学、谦虚、坦诚……希望你们在与孤独不期而遇时,要勇敢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现在我们将满腔感慨化作歌声,让我们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二次备课

第五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清镇市站街中学中学 陈

应龙

课标要求

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课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回忆小说的三要素:故事、环境、人物。研读小说一般从研讨这三要素开始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我就是个讲故事的人。小说的第一要务就是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展示课件内容)

3.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 品味孤独

1.课文的题目叫做“孤独之旅”,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请你在文中找出来进行品味

心理活动的发展:(学生勾画,朗读,回答当时人物的心理)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

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⑴ 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 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 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杜小康并没有被这些达到,击垮,最终战胜了这些,长大了,坚强了。那么,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也就是他的心灵之旅、成长之路

六、拓展延伸 畅谈孤独 读书贵在感悟,谈谈读了《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说明]在充分研读文本,把握小说主题的基础上畅谈收获,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学以致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七、激励奋进 感悟孤独 结束语: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的体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时常会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即使将来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要把它当成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最后送同学们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这样既可以积累名言,也达到了激励的目的,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板书设计:

曹文轩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独→磨难→坚强→长大

成长

环境:

芦荡

鸭群

暴风雨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地成长历程。我选择曹文轩的作品,因为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所以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过分成人化。因此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和解读文章尤为重要。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课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析小说人物和环境两个要点上,确定先提炼心理变化,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带入环境描写,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环境描写的寻找和理解都很到位,从而较好的突破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畅谈人生感悟,培养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勇气和思想。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

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一些精彩描写。没能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发挥,深觉遗憾,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深刻反思,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争取快速成长和进步。成为催我奋进的动力吧。

下载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自由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来讲一讲课文写......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集体备课讨论稿 仙桃市第二中学 曾文芳 【教材解读】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永昌中学魏志鹏 一、教材分析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示例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整体感知 导入 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