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2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后面学习热机和能量转化做准备。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目标定位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们要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方法阐释

内能和热量在初中阶段是较难理解的概念,一是因其抽象,无直接的演示手段,二是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没有相关的间接经验的基础。总之,这两个概念远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如何修筑学生的认知之路,完善学生的“经验之塔”是这一节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是铺满着具体经验。”在学生不能获得直接做的经验时,充分利用观摩演示、利用视听教材、照片、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形成替代经验,进而获得抽象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概括,形成概念。

教学流程

环节一 实验提供经验类比突出本质

1.在这节课的引入上一般采用复习分子动理论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热现象提出问题,我

想,这些方法的局限在于它对学生接下来学习内能没有提供更有力的帮助,学生知道“有这回事儿”远不如知道“为什么有这回事儿”。这里我使用了自制器材,借助温度传感器,以实验观摩、图像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经验支持。

实验器材是一个金属筒,外层密封隔热材料,内装一定数量的铁砂,将温度传感器的探针固定在筒壁上,摇动金属筒并使摇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使铁砂在筒内旋转摩擦,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温度传感器示数的变化。

2.虽然有学生猜测到温度传感器示数升高,但是实验的过程仍然使大家热情高涨。把握学生的情绪反应,我提出问题:如果把金属筒比作一个物体,里面的铁砂就是物体中的分子,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一位同学负责汇总记录全组成员的见解。【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学生需要某些生动的素材来激发兴趣,不可忽视的是激发思考才是更加重要的目的,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的引入设计还为学生提供了距知识更近的直观的经验,将微观世界的变化以类比的方式展现到学生眼前,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更加丰满,让类比更有说服力。小组讨论任务是开放式的设计,学生的见解不仅涉及到分子的能量问题,为课堂做了铺垫,也为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做了铺垫。

环节二

经验支持理论 宏观辅衬微观

1.学生讨论总结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见解。大家共同认可的看法有:运动的铁砂是有能量的,运动的分子也应该有能量;除了运动以外,铁砂的相互摩擦、撞击也是它们具有能量的一个原因;金属筒内的铁砂相互摩擦、撞击让金属筒有了更多的能量,分子的运动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对物体做功可以达到让物体温度升高的目的……

2.以同学们通过类比获得的认识为基础,确认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

3.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讨论和多媒体手段,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的实验结果和分子运动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支持,学生的讨论为理解这一特殊能量形式提供了思想和认知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连接了间接经验和理论,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罅隙,对实验的分析就是为了让类比有具体的凭借,让学生的思想完成经验到理论的提升。

环节三 坚实“底座” 扎实攀升

亲自动手做的经验是最直接的经验,在“研究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这一环节学生实验就是经验之塔的坚实底座。

1.引导同学们研讨实验方案。让人欣喜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同学们很快就能找到很多证明内能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方案(也有实例)。

2.条件允许的由学生自选器材进行实验,器材不能满足自己设计要求的用课本上的方案完成实验。

3.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后面的与热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一带而过只能让学生的认识不清晰或不完整。学生设计实验和自己操作、观察的过程是其认识趋于完整、科学的过程。结论不是不重要,但是怎样得到结论更重要。

环节四 “做”、“思”结合 抽丝剥茧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1.引导:从刚才的实验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把冷水变成热水,水的内能就会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小游戏:热量传递。让学生两人一组分别用两手相搓和对手哈气的方式让自己的手热起来,然后握住同组同学的手,互相静静地感受热量的传递。

3.问题:有一个铁钉,我们用哪些办法可使它的温度改变,从而改变它的内能?小组讨论。

4.分析总结。通过给改变铁钉的方法的分类得出: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而且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设计意图】第一步骤的交代主要是为了学生思维上的自然过渡;第二步骤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将两种方法蕴含到里面,启发他们的内心感受能够加深印象,当然也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第三步骤开放式讨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经验总结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做思结合,还是对学生的经验和内心体验的关注。

环节五 生活即是课堂

1.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内能的实例。据此介绍热传递的定义。

2.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3.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对内能的改变来讲就剩下改变大小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了,学习热量的概念、单位等。

4.练习,加深对热量是个过程量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经验学习热传递和热量,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经验。

环节六 精彩实验

精彩主讲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粗铁丝、压缩空气引火仪、试管、塞子、两用气筒等实验器材(某些器材可提供使用说明),各组准备:完成部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压缩空气引火实验的改进:先将火柴头慢速擦一些在火柴盒侧面的黑纸上,让红磷与氯酸钾混合,取一小块这样的黑纸放入空气压缩筒内,黑纸面朝上,把火柴头粉末撒在黑纸上面,然后轻轻的用力向下压缩活塞,就可以点燃了,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更高,安全性能更好。)

2.每组派出一名同学以简练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和解释自己的实验,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几个典型实验在学生的精彩主讲环节,给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讲解和课堂上的互动代替了老师的提问,大家共同探讨研究代替了教师“一对多”的低效的讲解过程。

同时学生在这一环节列举其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3.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更需要从经验到抽象的过程,完成实验帮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做的经验”,而讨论、主讲的进行是更好的提升经验层次的经历。

教有所思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

获得经验的三类十种方法

摘自《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的教育过程就是协助获得和获得各种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上学生的实验属于获得“有目的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在学习“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环节,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讨论,并完成实验,讲解实验,“做的经验”更加丰富起来;而观摩实验,欣赏视频,观察图片都属于逐渐走向抽象的“观察的经验”;语言的描述、实验的分析总结、对事实的总结概括是最高层次的抽象的经验。

学生的探索之路,一般就是“经验之塔”上不同层级间的旅行,本节课我向学生“推荐”广泛的经验来源,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完美组合。我的重要收获却是学生在丰富各种经验的过程所享受到的内心更加丰富的体验。这种情感的经验、交流的经验、内心之需要得以满足的经验是探索过程的润滑剂和动力源。将这种更高层次的内在的经验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九年级物理《16.2 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162 内能》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162内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阐述了内能的概念,描述了温度与内能的关系,并讲解了什么是热量,以及热量的单位,教材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讲明了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冷热水,墨水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

运动的物体因为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教学

定义: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该物体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该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改变内能方法

阅读“想想做做”,同学们动手,讨论。可以通过热传递,做功两种方法。通过书本实例,生活实例加以解释。

结:

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4)无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内能没有“0”。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热传递

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2.做功

教学后记:

本节对内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关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及热量的相关问题做了介绍,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并用这种方法解释生活现象。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案

第四篇: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1000字]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

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推进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1 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课堂小结

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斥力扩散现象――――――→温度快慢影响因素X| k |B| 1.c|O |m 教学目标

2(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4 教学过程

导入

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X|k | B| 1.c |O |m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它是否还具有动能

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xKb 1.C om 演示并分析:两分子间存在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

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

(如图所示)。

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1)(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总结:X k B 1.c o m

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进行。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学生在小学科学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增加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进一

课堂小结

2 3 4

二、内能

? ? 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1.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做功?2.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3.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定义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

三、比热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x 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推进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得到较(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如水和砂子)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分析与论证

在质量相等、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 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w W w.x K b 1.c o M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课后练习题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每题4分,共32分)1.(2013〃郴州中考)()A.B.0 C.新 课 标 第 一 网

D.【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温度、内能和内能改变方法的知识。同一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A项正确;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B项错误;内能的大小不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C项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内能,D项错误。故选A。

2.(2014〃南京市鼓楼区期末)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汽油机的压缩冲程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X k B 1.c o m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解析】选B转化为汽油和空气的内能,A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B对;,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是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 3.(2013〃郴州中考),正在研制大功率液()A.较小的密度 B.较大的比热容

C.D.较低的沸点

【解析】,燃料的热值越大,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故选C。

4.(2014〃成都七中阶段考)如图是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B.t2、t3时刻物体内能相等

C.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的比热容小

D.t1时刻物体分子动能比t2时刻大

【解析】选Ct1时刻物体

温度为零,A错误。t1、t2、t3时刻温度相同,所以内能增

加;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t1、t2时刻温度不变,故分子运动

快慢不变,分子动能不变项错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所以液态比固态的比热容大,C对。

5.(2013)下列有关热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C.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新课 标第 一 网

【解析】选C。本题考查热和能的相关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物体内能增大,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A错;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把内能转化为机械

能,B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料的质量、燃料的热值均有关,故燃料的热值越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定多,D错。故选C。

6.(2013〃常州中考)点火爆炸实验中,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盒中酒精蒸气,似于汽油机的()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解析】选C,是,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这与,故选C。7.,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忽略,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

D.刚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解析】选B,当加热时间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同,因为甲、,任何物体都有比热容。故选B。

8.(20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100% B.C.,主要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性X Kb1.Co m D.严寒的冬天,有人晚上把热机水箱中的水放出,是防止气温降低时,水凝固而胀坏水箱

【解析】选A。本题考查热机的相关知识。摩擦和散热总是存在的,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A错误;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绿色出

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即减少城市热岛效应,B 正确;水的比热容最大,吸放热能力强,常用来作传热物质,C正确;

水有反膨胀现象,结冰后体积变大,会胀坏水箱,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4分)9.(2014〃平南县六陈中学期末)质量相等的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

的热量后,甲升高的温度大于乙升高的温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常都用水来冷却,是因为水比其他液体的比热容,在升高相

同温度的情况下,所带走的热量(后两空均选”“小”“多”或

“少”)。X|k | B| 1.c |O |m 【解析】Q=cmΔt可得

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乙=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Q甲=Q乙,m甲=m乙,Δt甲>Δt乙;所以c甲

,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

答案:多

〃重庆中考)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

容较

(选填“大”或“小”)的性质。如果散热器中装有3 kg的

水,当温度升高了20℃时,它吸收了 J的热量。[已知c水=4.2 ×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水的比热容较大,升高相同温度吸收

热量多,所以利用了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吸收的热量Q=cmΔt=4.2 ×103J/(kg〃℃)×

kg×20℃=2.52×105J。

答案:大 2.52×105 11.(2013〃长春中考)小红家买了一个电暖气,她阅读说明书时发现电暖气里的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的 ,加热时升温(气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解析】油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所以电暖气里的

工作物质是油而不是水;,周围空气的温度低,将通过答案:小 快 热传递

12.107J/kg,现有汽油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 J,剩余汽油的热值是 J/kg。

【解析】2 kg,选其中一半完全燃烧,即用

了1 kg×4.6×107J/kg=4.6×107J;剩余汽油的热值不变。

答案:4.6×107 4.6×107 13.(2013〃广东中考)在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冲程。如图所示汽油机正在进行的是 冲程。已知汽油的热值为

4.6×107J/kg,则完全燃烧100 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 J。

【解析】本题考查热机的四个冲程。汽油机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中,门都关闭,活塞正在向下运动,火花塞点燃,100 g=0.1 kg,Q=mq=0.1 kg×4.6×107J/kg=4.6×106答案:压缩 做功 4.6×106 14.阅读下表,回答问题:xKb 1.Co m 一些燃料的热值 单位:J〃kg-1

有42%被水吸收,可烧开初温为35℃的水 kg。[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 【解析】本题考查燃料热值与环境保护。(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氢

的热值最大,所以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放出的热量最多。由

于氢燃烧后生成水,而没有其他废气,所以从环保角度看最清洁的燃

料是氢。(2)完全燃烧0.5 kg干木柴放出的热量Q放=mq=0.5 kg×1.3 ×107J/kg=6.5×106J,Q吸=ηQ放=42%×6.5×106J=2.73×106J,故m=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 kg。答案:(1)氢 氢(2)6.5×106 10

三、简答题(3分)15.盛夏的傍晚,甲

,爽。你认为谁的看法合理?为什么? 【解析】,相

同质量的水和干泥土吸收(放出)答案:,水和干泥土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比

热容比较大,温度比较高;陆地温度比较低,所

2小题,共16分)16.(8)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

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也相同。

(1)为了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为了比

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2)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 ; 质量为0.1 kg的水温度由2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 J。

(3)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完全燃烧10 g J。

【解析】本题考查热值和比热容的实验探究。(1), 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同一种液体,通过温度计的

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体吸热多少,应选择甲、乙两

图进行实验;,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加热

不同的液体,通过温度计的示数高低可比较出液

体温度升高的多少,应选择甲、1 kg水温度升高(或

降低)1)的热量是4.2×103J;水吸收的热量Q吸= cmΔ〃℃)×0.1 kg×(50℃-20℃)=1.26×104J。(3)10 g酒精放出的热量Q放=mq=10×10-3kg×3.0×107J/kg=3.0 ×105J。

答案:(1)甲、乙 甲、丙(2)1 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

(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26×104(3)3.0×105 17.(8分)(2014〃四川省忠县期末)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X Kb1.Co m

(2)在此实验中,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解析】(1)由,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都为60 g,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比水温度45℃高;(2)由表格知,要使水升高的温度与食用油相同,则水加热的时间应更长一些,故水吸收的热量更多;(3)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故水的吸热能力更强一些。

答案:(1)相同 高(2)大于(3)水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8.(7分)(2014〃安徽芜湖期末)2013年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海洋地质科技人员在广东沿海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首次钻获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样品。“可燃冰”作为新型能源,有着巨大的开发使用潜力。

(1)用“可燃冰”烧水,0.1 kg少焦耳?(假设“可燃冰”的热值q=4.2×108J/kg)(2)若加热效率仅为50%,?(3)这么多热量通常情况下可以使50 kg度? 【解析】

(1)Q放=mq=0.1 kg×4.2×108J/kg=4.2×

107J(2)Q吸=ηQ放×107J=2.1×107J(3)Δt==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0℃, ℃。

答案:(1)4.2×107J(2)2.1×107J(3)100℃

19.(8分)(2013〃杭州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测量垂直于太阳光的面积为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用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做实验。经多次实验得到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为50%。控制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面积始终是2 m2,太阳能热水器内

的水的质量为100 kg,水的初温为20℃,经

750 s时间后上升到45℃。[c水=4.2×103J/(kg〃℃)]请计算:

(1)在上述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内的水吸收热量是多少焦耳?(2)垂直于太阳光的1m2表面上,每秒钟接收到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 【解析】本题考查热量的计算。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升高的温度,利用吸热公式Q吸=cmΔt在2m2的面积,经太阳垂直照射8750s吸收的,上每秒接收的太阳能。

(1)Q吸=c水m(t-t0)=4.2×103J/(kg〃℃)×℃=1.05×107J(2)因为η=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2.1×107J 1m2表面上,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答案:(1)1.05(2)1 200 J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 第16章第2节内能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1课时

课题:§16·2内能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2、理解内能是普遍的;

3、知道改变内能的方法;

4、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影响;

知识准备:

1、分子动理论;

2、飞在空中的铅球的能量分析!

3、形变的弹簧能量分析;

导学达标:

一、想想议议:

所有①分子动能②分子势能总和为内能;

二、探究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

3、进行实验;

4、分析;

5、总结:

三、探究内能的改变:

1、提出问题:一根发热的锯条?

2、改变内能的方法?

①学生总结:热传递;做功。(※深刻解读热量的本质)②评估交流;

3、实验演示

①压缩空气引火仪;②催起瓶塞;

师生互动(深刻解读)

什么现象;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当堂训练:

Ⅰ、小结;

Ⅱ、P130双动;

Ⅲ、走向生活;

作业:

1、什么叫内能?影响因素?如何影响?

2、解读P129图甲、图乙。

教学反思:

用心爱心专心 1

下载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内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物理 力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最终定稿)

    力的教学设计 课题 力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⑵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⑶......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内能和热量练习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内能和热量练习题 第一课时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物体的内能为零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C、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D、运......

    九年级物理内能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学期优秀教案 普宜中学 葛永普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初中教师工作总结 大平山一中:周志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推荐五篇]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

    初中物理 内能知识点(合集五篇)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

    九年级物理机械能和内能同步练习题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测试卷 一、填空题 1.我国高速公路限速是小型客车120km/h,大型车100km/h.请用动能的知识来解释: (1)为什么要对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为什么在同样......

    九年级物理内能练习题1(精选5篇)

    1.关于分子的动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分子的动能一定越大 B.物体的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C.物体的漫度降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平均动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