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高雅洁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9-80页。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格子纸;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小正方形;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学号的因数。
2、学号是20(1、2、4、5、10、20等6人)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是16(1、2、4、8、16等5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三、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
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②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
③观察发现。
教师引导: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④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学生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1)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教师提问: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 教师引导: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2)用集合图表示
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
(3)认识最大公因数
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少的地砖?
教师小结:4就是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今天我们通过解决王叔叔铺地的问题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⑥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要用摆一摆、画一画吗?可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1、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教师引导:像刚才我们先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从公因数中找最大公因数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现在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出示例2:你还能找出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练习十五”第1题。
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有信心吗?
10和15的公因数 14和49的公因数 同学们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战队,我该站那儿呢?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到了新知识,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品味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2页第2题任选四小题,第83页第6、7题。
七、板书:
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 1 2 4 8 16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16和12的公因数: 1 2 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法:
引导观察、抽象概括。
学法:
合作讨论,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导入新课
1、创设游戏——因数找家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因数的概念。今天这节
课,老师先请两名同学带着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热身游戏——请找出8或12的因数。
刚才的游戏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你们的观察力非常强!好的,那让请同学们继续送这些
数字宝宝回家吧!
1要送回到哪里去呢?为什么?怎么办呢?
板书:
8的因数
12的因数
精彩备课: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请继续把数字2,4,6,12送回家吧!
2、导入新课。
小结: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
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板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探究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那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呢?例如:怎样求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请同学们先阅读小组活动要求,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此项任务哦!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拍照上传)
刚刚同学介绍了求最大公因数的主要方法。
依次是列举法、筛选法、短除法。(课件演示:重点讲解短除法)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前面的课堂同学们都表现地积极踊跃,下面请同学们带
了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一起完成下面的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把15和40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在圈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5的因数
40的因数
精彩备课:五年级下册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二关:小组游戏:一起来找最大公因数.游戏结束后,观察游戏卡,你发现了什么?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那个数;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第三关:竞争游戏。
判断:(1)6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2.(2)1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3)7和35的最大公因数是35.(4)10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10.(5)42和6的最大公因数是6.(6)13和14的最大公因数是1.(7)11和5没有公因数。
(8)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第四关:剪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需要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交流: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怎样理解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要满足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学生列式计算(拍照上传)
第五关:有3根彩带分别长12厘米、15厘米、24厘米,要把它们剪成同样长的彩带,不许剩余,每根彩带最长是几厘米?(拍照上传)
三、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请给自己一次热烈的掌声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希望同学们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品味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9-80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格子纸;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小正方形;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学号的因数。
2、游戏:看谁反应快。第一组:
(1)学号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起立。点拨:这样的数叫质数。(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
(3)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 第二组:
学号是20(1、2、4、5、10、20等6人)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是16(1、2、4、8、16等5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三、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
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②交流汇报。
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 ③观察发现。
教师引导: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④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学生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1)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里面含有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要想得到题目中要求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下面我们就继续用因数的知识来探索,为什么可以选择边是1cm、2 cm、4 cm的正方形。请同学们说,老师写。
教师提问: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
教师引导: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
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2)用集合图表示
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
(3)认识最大公因数
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少的地砖?
教师小结:4就是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今天我们通过解决王叔叔铺地的问题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⑥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教师提问: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要用摆一摆、画一画吗?可以怎么办呢? 教师提问: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1、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教师引导:像刚才我们先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从公因数中找最大公因数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现在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下面我们来看练习
出示例2:你还能找出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找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练习十五”第1题。
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有信心吗?
10和15的公因数 14和49的公因数
同学们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战队,我该站那儿呢?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3、破译电话号码
这是一个7位数的电话号码 ABCDEFG 这个电话号码满足以下条件:
A是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B是6和24的最大公因数: C是最小合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D是最大的一位数:
E是不能做分母的数: F比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还要小: G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个电话号码是()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到了新知识,并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品味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2页第2题任选四小题,第83页第6、七、板书:
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 1 2 4 8 16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16和12的公因数: 1 2 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题。7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二、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复习因数的概念、因数的特点以及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索有关因数的问题,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二)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让学生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其次,找出8和12 公有的因数。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接下来通过完成教材61页的“做一做”
1、2题,加深学生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找法的练习,使学生积累探索数学知识的经验,并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乐趣。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3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1)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2)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3)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和27的最大的公因数:9。
第五篇:五年级上《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向学生提供了直接呈现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即乘法算式的方式,同时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公因数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形式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作为大连市中第一批参与全国课改实验的中山区学生,眼界开阔,几年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验,形成了观察、分析、自学教材、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言
师:我们都看过《帝企鹅日记》这部电影吧,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几个精彩片段。
(媒体出示企鹅寻亲的场面。①企鹅妈妈们走出来,②企鹅爸爸们走出来③小企鹅走出来④企鹅家庭团聚场面。爸爸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妈妈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同声说1、2、4、6号是我们共同的孩子。)师:从刚才的电影片断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1:企鹅年龄有多大? 生2:怎样准确得出企鹅的数目? 生3:企鹅如何辨认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随着学生的提问师随即板书出“你的、我的、共有的”等词语(板书:找最大公约数)
(二)学生探索方法指导
师:刚才我们数了数第一批雄性企鹅有12只,雌性企鹅有18只,那么12和18各有哪些因数,它们公有的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因数是多少?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各自的方法寻找,并交流。生1:12的因数有:1,2,3,4,6,12 生2:18的因数有:1,2,3,6,9,18 生3:12和18公有的因数有:1,2,3,6。生4:12和18的最大因数是6。生5:我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找:
12=(1)×(12)=(2)×(6)=(3)×(4)18=(1)×(18)=(2)×(9)=(3)×(6)
生3:我用圈圈的方法来找,发现1,2,3,6是它们公有的因数。(注意:下图画成集合圈)12的因数 18的因数
(评析:学生根据教材的呈现提示,通过自学看书,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中掌握方法。)
(三)归纳提升
(教师出示课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两个集合图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理解“两个因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四)方法应用
1、填一填:(1)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2)15的因数: 50的因数: 15和50的公因数: 15和50个最大公因数:(3)5的因数:
7的因数: 5和7的公因数: 5和7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集合圈,请学生将15和18的公因数分别填入集合圈内,并说一说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评析 通过实例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找两个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并对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约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会)
3、找出下列各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和11 8和9 5和8 4和8 9和3 28和7 9和6 8和10 20和25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第46页第5题,写出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本题为学习约分做铺垫)。()()()()
(五)小结,略。
五、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选择的题材知识性强,教学设计体现了趣味性、探索性和人文性。师生共同围绕一个知识情景展开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了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老师很好地处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老师创设了企鹅家庭团聚场面:爸爸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妈妈说1、2、4、6号是我的孩子,同声说1、2、4、6号是我们共同的孩子。较好的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有效的扩张了数学的发展性功能。
老师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充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建构,教师起了教学“支架”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习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