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城教案(与人教版教材配套)
边 城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 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聆听范读,初步感知。
四、学习本文,我们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个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1.风景美
请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第16页: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①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第14页:端午节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第19页: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②这些风俗透露出边城人民怎样的生活氛围?突出一个“和”字,祥和、和睦、和谐,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里的氛围和《桃花源记》中的诗意生活相类似。
五、学生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边城的人情美(清纯古朴自然)。
1.提问: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分组探究人情美:1、2、3组:翠翠与傩送的感情;4、5、6组:翠翠与爷爷的感情;7、8、9组: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要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2.翠翠与傩送(爱情)
①分角色朗读第18页翠翠与傩送的对话。②翠翠:
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聪明乖巧,腼腆多情(对傩送的初次印象不好,误以为他是个“轻薄男子”)③傩送: 关心别人,古道热肠(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主动询问:“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神态:带笑)。
④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无变化?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心理:“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是因为傩送不记仇;害羞是因为13的女孩受到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羞涩,难为情)
⑤赏析:第四节末尾“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此句是心理描写,把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对宽厚热情的帅哥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拌嘴却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朦胧纯洁的初恋之情令人怦然心动。
3.翠翠与爷爷(亲情)
①爷爷疼爱翠翠。如看赛龙舟时,不忘叮嘱别人送她回家。(深爱至亲)
②翠翠对爷爷关心。如第22页“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已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③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有那么一点隔阂。
如第20页“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对爷爷有抱怨,因为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到翠翠惦记的傩送。
又如第21页“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因为这鸭子是大老天保送的,如果是二老傩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④在爱情问题上,爷爷不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但这并未影响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这份纯真的祖孙情令人感动。
4.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第16页“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喝一杯雄黄酒。”“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那人却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纯朴的友情令人羡慕。
②爷爷与过渡人
第21页写过渡人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决不肯收,为此两人起了争执。体现了爷爷有古道热肠。“礼轻仁义重”一句给人留下很深印象,虽不肯收钱,但还是领了这份情。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③爷爷与顺顺
第15页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体现顺顺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第20页写送鸭子、粽子,又体现顺顺慷慨大方。
二、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着一群淳朴、善良、可爱的人。有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布置作业:朗读相关语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思考: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1.第14、15页反映出官民同乐;
2.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
二、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词)呢?
美:山美,水美,人美 纯:民风纯朴,心地纯洁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边城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①结合时代背景;②结合《桃花源记》;③结合作者的话;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小说中主要进行了两种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民族传统美德的心意。
四、课堂小结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以“我的心在等待”为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谈谈有关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2.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吗?傩送会回来吗?„„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根据故事情节续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第二篇: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善良与人
作文标题:善良与人
作者:遇见奇迹(童生)提交日期:2003-12-27 00:00:00
文学社:尚未加入文学社
浏览次数: 次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是善良。《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善”字。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这么说来,善良与人的关系也就十分密切。
你也许会问,如果人世间缺少善良这种品质,那么世界将会怎样?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人懂得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相反,有些人则往往因为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或者得罪了自己就对其恨之入骨,想尽一切办法置其于死地,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人心胸狭窄,用心狠毒,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呢?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十恶不赦之徒,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变得乌烟瘴气,到那时,就会天下大乱。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恶的那一部分,往往被压在我们自己也都无法察觉到的地方,并且以我们同样无法察觉的方式来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善良的人往往会因为结交了坏朋友或者是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而掉进万丈深渊,自己的本性也将会随之而改变。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一种有着宽大胸襟和关爱的意识。而做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学习这种能力和意识。善良是一种纯朴的人生观,也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善良的人总是懂得去欣赏别人。假若善良与善良相遇,往往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律动彼此的心跳。
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良的,而善良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会使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也变得开阔。眼睛是灵魂的窗口,面孔是心灵的图画,一颗善良的心,比得过任何服饰、金银珠宝、妆扮,它所带来的美丽,不仅是发自内心,更溢于言表,并且持久高贵。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但是不管怎么说,善良不是一件坏事。有时候你可以否定一个人善良的举动,但你却无法否定一个人善良的天性。
当然,并不是对待每个人都要善良,如果有恶人要加害于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也不必对这样的人客气,要与恶人力拼到底,对待恶人要以暴制暴,绝对不能手软。善良的人也需要有正义的心,不能冤枉了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善良,却足以让人生变得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愿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愿善良的鲜花开满天下。
第三篇:小学同步作文教材配套教案 第九册
《小学同步作文》教材配套教案
第九册
第一练
写人的外貌
【教学目标】
1.了解外貌描写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
2.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同班同学写出一篇观察作文。3.产生观察他人外貌,进行生动描写的兴趣。
【重点】
1.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同班同学写出一篇观察作文。2.产生观察他人外貌,进行生动描写的兴趣。
【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同班同学写出一篇观察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总导语
同学们爱看《西游记》吗?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 老师说一说他(她)的特点,你们猜猜是哪个人物?
1.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猪八戒)
2.他身材矮小,面部特征是毛脸雷公嘴。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孙悟空)
3.他是个小孩子。眉目清秀,遍体红光。肚子围着一块红绫叫“混元绫”,右臂环着一只“乾坤圈”。(哪吒)
(每读完一段,请学生抢答)
你们为什么能够猜出来呀?(生答)对,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物外貌上最大的特点,我们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外貌包括身材体形、五官四肢、发型衣着服饰等方面。对它们加以描写,我们统称“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描写)
二、外貌描写需要注意什么
有一个同学叫小明,他对我说:“外貌描写不就是写人长得什么样子嘛?好,我把好词佳句背下来,往外貌描写上一安,不就行了么?”结果,别管写谁,别管男女老少,他上来都是这句话:他(她)长着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一头乌黑的头发。你们说这样行不行呀?(生答)
你们说得很对。如果对所写人物的外貌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就会“捕捉”到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外貌描写要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板书:千人不可一面)
我把这个观点和小明讲了,他想了想,觉得很对。以后再写人,小明就耐下心来,把这个人好好观察一番。然后他就从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开始写起了。比如写一个农村老汉,先写老汉穿的崭新的棉袄棉裤,再写他花白的眉毛胡子,然后写鞋底上厚厚的泥土。最后一看,老汉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呢,很有特点,赶紧补在最后一句。你们说,这样抓住特点写该行了吧?(生答)
你们分析得真对。写人物的外貌,要有先后次序。东一笔,西一笔,就没有条理了。(板书:描写要有条理)
三、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我们来读一读阅读材料,这两段话选自课文《尊严》。(生默读)
请同学们在原文中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他们面呈菜色,疲倦不堪。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组织讨论:
1.课文是写“一个人”的,为什么前边还要写一群人的外貌?既然前面已经写了一群人的外貌,为什么后边还要写着“一个人”的外貌?
2.外貌可写的地方很多,为什么第一段只写他们“面呈菜色”,第二段只写这“一个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第一段是写一群人,这是一群在寒冷的冬天逃难的人,饥饿寒冷摧残着他们的身体,所以都“面呈菜色,骨瘦如柴”了。写出这点,表明他们很需要救济。第二段是写这群人中的一个。这个人肯定也是“面呈菜色”,但他更有自己的特点,脸色苍白,骨瘦如柴,饥饿得比别人更厉害。
总结:A、描写人物时应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B、进行外貌描写,要跟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不必面面俱到。
第二课时
四、成文训练 1.导入
现在,我们就要尝试写一写人的外貌。你在以前的作文中,曾经写过谁的外貌?有什么心得体会?
熟悉的人最好写,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同学写起吧。
2.过程
同桌两人相对而立,静下心来感受一下整体印象。(静看一分钟)用一句话说一说,同桌给你的整体印象。(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说得很好,有的同学还能够抓住特点说(可爱、质朴、机灵、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等),真不错。我们把这一句话写下来,可以作为这段话的总起句。(生写)
为了将同桌的样子介绍得更全面,更清楚,下面我们按顺序细致地观察他(她)的样子。
(1)身材体形。
你的同桌个子是高是矮,体形是胖是瘦?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举例来表现。比如一高一矮两个同学在擦黑板、够东西时就有不同表现;一胖一瘦两个同学从相同的课桌空隙中走过去,分别坐同一宽度的椅子,结果就不同,这样写下来就会生动具体。
(2)五官四肢。① 脸。脸型的大小、正面侧面的轮廓形状怎样?脸色的偏向和润泽程度怎样? ② 眼。眼形的大小、形状,眼珠的大小和灵活程度怎样?眉毛的浓淡、粗细和两眉的间距,眼睫毛的长短和弯直有什么特点?
③ 耳。耳扇大小、厚薄怎样?耳扇的张贴有没有特点?耳垂有没有特点?
④ 口。口型大小如何?嘴唇的长短、薄厚、平翘怎样?牙齿的颜色、大小和整齐程度怎样?
⑤ 鼻。鼻梁的长短、高低、弯直怎样?鼻头的大小和形状有何特点?鼻孔的大小和别人有明显不同吗?
四肢:胳膊、腿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比如喜爱投掷的同学,胳膊可能更加粗壮些;热爱跳高运动的同学,腿可能比别人更长一些。
(3)发式衣着服饰 发式:头发是长,还是短?怎样梳理的?发式可是影响一个人整体形象的。一般短发或者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就给人很开朗、干练的感觉。
衣着服饰:衣服的款式、品牌、质料、颜色搭配怎样?是否佩戴着装饰品?衣着服饰能一定程度地反映人物的志趣。总爱穿衬衫、皮鞋的男生可能爱静不爱动;运动装不离身的同学可能酷爱运动;一到休息日就把漂亮的项链戴在脖子上的女生多半是个爱美的女孩儿。(每一部分都请学生先认真观察,再说一说,最后写下来。教师随机板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弱不禁风、天庭饱满、樱桃小嘴、亭亭玉立等。)
把你写的这段话给你的同桌读一读,俩人可以一起修改。
3.乘胜追击,再写一段
我们乘胜追击,再写一个同学的样子。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写完后读给大家听,我们一起猜猜写的是谁。
(学生进行两分钟的观察,然后动笔写第二段练笔。教师随堂察看,了解学生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细致、有条理地观察同学,写出了两大段人物外貌描写。说说你们的心得吧?
1、平时要多细心观察,注意各种人物的特点。熟悉人物是写好人物的前提。
2、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写得准确传神,使读者如见其人。
3、要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我们这两段扎实的训练目的主要是教给大家观察的顺序,帮助同学们树立“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人物”的信心。在一篇作文中的外貌描写可能就寥寥数语,所选择的外貌描写点可能就两三点,并且要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其他描写方法结合使用。这些在后面的课堂中都会涉及到。
有了今天扎实的训练,再牢记我们共同总结的外貌描写的方法,老师相信你们笔下的人物一定会更加栩栩如生。
第四篇: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赏析文中表现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与人性美。重点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2.深入认识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分析和理解文章的牧歌内涵及主题。3.学习文中善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和多用心理描写这一表现手段来刻画塑造人物的行文方法。
【教学思考】本文文字唯美,对教案的内容和教学语言要求较高。不惟如此,本文的教学难度更在于文本选择的节数。本文只节选了《边城》第三至六节,略去了不少边城美丽的景物描写文字,这对边城自然环境的“唯美”解读是个削弱。而且故事情节没有中间过程人物的命运悲剧,也没有忧伤的故事结局,所以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承袭悲凉的人生命运的忧伤基调没有表现,故小说主题的理解只应定在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以及文章的“牧歌”这一主题。另外,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延展节选以外的情节,以便于在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上有所深化。【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乡巴佬”和“文学大师”
1.教师用屏幕投出:沈从文照片及生活书店1934年首版《边城》图。
在湖南湘西,有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凤凰小城,因其偏远,被称之为“边城”。千百年来一直是“深闺无人识”,后因一部小说《边城》名满天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
2.投影(或请同学介绍一下“沈从文”这个人)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诞生于凤凰古城。14岁投身行伍。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1923年寻新文学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因湘西土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了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住在冰冷的小屋,没钱,没棉衣,靠微薄的稿酬勉强度日。后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并经胡适、徐志摩、郁达夫、朱光潜等人扶持,这个乡下人最终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这终使沈从文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众多著作中,《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边城》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被十多个国家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两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教师补充:江青,权势通天,目中无人,傲慢至极,但她晚年回忆说:在我所有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
二、《边城》评价: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1.教师介绍
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边城》、《长河》等小说营造他所谓的“湘西世界”。这些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湘西人物形象。特别是《边城》,就像一首长长的诗篇,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深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古城,汤汤沱江连着绵绵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清风白云下面是遗世独立、安静生活的“五百余苗寨”。之所以刻意营造“湘西世界”,他自己说,目的就在于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两种文明对峙的现状,以湘西乡土的纯净来批判现代文明的丑陋。他说,“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评价投影:
《边城》是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边城》是“田园诗的杰作”,是最具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吸引人的不仅在山水,更在于人间最淳朴的灵魂。
3.教学过渡:1934年《边城》问世,距今已近80年,《边城》这部经典又款款来到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重温经典,随“乡巴佬”沈从文一起走进原始古朴的湘西古城,并思考文学大师的命题:为何十多年后,身居北京已被喧嚣的都市接纳的作者着意要写《边城》?
三、故事概述:平缓朴素的爱情颂歌
(此环节能承上,但与下面教学环节衔接有些不畅,各位看官有什么好想法?)1.话题设问: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概述一下《边城》全文的情节内容? 明确: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小溪白塔旁边,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美丽清纯,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茶峒城里有个洒脱大方、慷慨助人船总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天保豪放豁达,老二傩送秀拔出群。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傩送,两人从此种下情苗。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宁肯做个摆渡人也要娶翠翠为妻。后来兄弟俩以公平浪漫的唱山歌方式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他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内疚自责之中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天保因翠翠而死,船总顺顺也不愿翠翠做傩送媳妇。爷爷为翠翠婚事左右为难,担忧操劳,在一风雨之夜去世。最后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情节平缓,不讲究跌宕,不追求起伏;但爱情以懵懂美丽初始,却以悲剧结局。说《边城》是一支平缓朴素的爱情悲歌,应该比较恰当。
2.承接提问:本文从中选了第三至六节共四节,能否分别用一二句话进行内容概括?并说说节选的四节与全文故事情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明确:第三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节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勇敢又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第五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爷爷看竟渡时巧遇天保。顺顺和天保求亲,爷爷试探翠翠,但翠翠心有所系,坚持不允。爷爷猜中翠翠心事,内心隐隐有些担心。第六节又回到现在,写迎亲花轿渡河,撩拨了翠翠的内心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明确:3-6节,爱情只是刚开头,没有悲剧,只有美丽。3.教师教学过渡:
⑴问:有人说,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的确,沈先生一生多经风雨,却一直以达观平和之心处世,其之为文,代表着中国文学最美好的境界;其之为人,突显了人性中最温情的部分。在《边城》里,你可以读到最朴素、最亲切、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能够寻找到一种超于世俗的纯粹的美,能够寻找到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那么,读完小说,让你感动的“边城”美在哪里?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⑵教师过渡:的确,边城不仅风景美,风俗美,而且人更美。下面我们就以“美”为赏析核心,来领略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边城之美。我们先来领略边城的自然风景。
四、风景美: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一、话题设问:都说《边城》的景美,但读完文章,你会发现,文中好像没有明显的景物描写吧?(没有)但边城却仍给人一种纯净秀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明确:(提示把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分散布点在文中多处,集中起来,你会看到边城的纯净秀美: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小山岨、青浪滩、酒葫芦、草烟,等等。这一组组景物连缀起来,自然就形成了边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的美好意境。这就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且,每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名都带有乡土特色;这些建筑都有着湘西少数民族特色;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安静自然纯美的感觉;即使有赛船,有黄狗,但静中的一些动反而使边城更安静;这些搭配在一起,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边城就像一幅画。
二、承接提问:这些景物的布点穿插有何作用?(让学生比对《祝福》的景物描写)明确:⑴展示湘西边陲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增强视觉美感。⑵烘托人物。如同《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⑶突出牧歌这一主题内涵。(这一点有难度,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景物的渲染一定能够烘托主题。至于突出什么主题,可以在后面教学环节完成)
三、教师小结:
汪曾祺曾这样评价: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也是这样。但静中有动,静中有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长久的传统。沈先生善长用一些颜色、一些声音来描绘这种安静的诗境。安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一个摆脱浮世的营扰、习惯于寂寞的人方能于静观中得之。一个热中于利禄、心气浮躁的人,是不能接近自然,也不能接近生活的。
五、风俗美:一种淳朴自然的生命形式
(此教学环节,先从小说的环境这个外围点突破,然后再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话题设问: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没有刻意进行自然环境描写,但对边城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生活方式)却不吝笔墨。请找出来,并分别简述。
明确:书本一句话可高度概括:“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人自成一体,自得其乐。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进入边城,以当时眼光看,“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
二、递进提问:如此说来,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学生比对《祝福》,自主思考明确)沈从文被喻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些风俗描写意义巨大:⑴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⑵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⑶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⑷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⑸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师小结并过渡转换
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当然,这不是沈从文的写作终点。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小说中,一旦景物和人情交融,相互关照相互滋润,就会越来越显出人物和主题的光彩来。不言而喻,作者极力以风景与风俗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在表现边城环境美的同时,更在于状写作者追慕的对象: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风景美,风俗美,而在此生活的边城人,更美。
六、人性美:一群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
(此教学环节,按照由次到主的顺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话题设问导入:
1.设问:文中写了哪些人?请按照出场顺序一一排列出来。
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翠翠,爷爷,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团总的儿子,2.承接设问:如果给这些人物分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
明确:四类。一是有身份的人,军官,税官,戍军长官,船总顺顺,傩送,天保。二是边民,包括顺顺,替爷爷摆渡的人,吊脚楼娼妓,两个水手,二老傩送,傩送的手下,天保,卖皮纸的过渡人;三是爷爷,次重点人物。四是翠翠,灵魂人物。
(注:此处把顺顺父子三人归为第一类,有不恰当之处,但归为其他类,更不合适,勉为其难,姑妄观之吧)
3.作者笔下边城人的言行举止,给人怎样的印象?
明确:都有一种人性美。民风淳朴,人情厚道,古风犹存,乐于助人,心平气和,乐观。
二、对人物逐类分析,探寻其善美同源的人性美
(一)没有等级观念的官民情(重点分析顺顺这个人物)
1.承上设问导入:边城中有身份的人也具备这些品格吗?(也具备某些好品格)2.你能在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自主思考明确)
节日里,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都合边民一起看热闹; 赛船过后,戍军长官与民同乐; 顺顺,“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和边民一起下水争鸭子;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身上,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后来,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
顺顺虽为船总,但不倨傲,是“好人”,他让大老天保把那只肥鸭给了爷爷,而且考虑爷爷生活拮据,又送了很多过节粽子,而爷爷也没刻意拒绝,送得心诚,接得自然;
顺顺和爷爷亲热地拉家常,并想喝爷爷结为亲家。没有距离,没有身份的高低贵贱。岸上的人和水里的二老傩送开着不分等级的玩笑话;
傩送刚出场,给人感觉就是:对翠翠很温和,很平和,很体贴,专门安排人送翠翠。后来在手下人的话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傩送与家里下人的平和相处。
2.追问: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官员能够平和共处,与民同乐;有身份的人能够待人以诚,热心助人。这些人的行为都在营造和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表现了这些人的人性美,而且也为小说主题起到了暗示和烘托的作用。
3.教师小结:
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曾说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试想,连边城的官员都是一美的人性船舷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还有什么不美呢?
(二)平和淳朴的睦邻情(重点分析小说群体人物)
1.设问导入:小说中人物最多的是边民群体,他们有哪些淳厚的乡风人情能够感动你?请用具体语句语段评点赏析人物身上的人性美特质。(学生自由明确)
爷爷为陪翠翠进城请人看渡船,到城里后觉得不安,叮嘱好翠翠注意安全后又跑回来让老朋友回城看赛船,在翠翠和老朋友之间,爷爷最终还是选择了老朋友,选择之间,看出爷爷的时刻为别人着想;
在渡口,爷爷和老朋友在溪边大石上一边喝酒,一边叙旧,直到醉倒,场景感人,朋友邻里关系和谐;傩送的手下人一路护送翠翠回来,并两次和翠翠开着温和的玩笑;
第二次见到傩送的手下人,爷爷心诚地感谢他并责怪他不到家里喝酒;回来后爷爷请人吃粽子,吃完后翠翠又拿出火把给人照路;
黑天里,爷爷也守在渡口,因为爷爷考虑节日里有很多乡下人要进城看龙船;一心想着为人方便。
爷爷和卖皮纸的过渡人因船钱友好争执,一个过意不去坚持给钱,一个乐于助人拒不接受,而且还搭了一大束自家的草烟,最后为不让过渡人内疚不安,爷爷只留了一个铜子;“礼轻仁义重”。这一推钱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风土人情。
结婚花轿渡船时,爷爷与团总儿子自然朴素的对话;等等。
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润着边民的醇厚,作者绝没有写出她们的“恶”,而是同情—--因为那个女子是被逼无奈。
其余章节还有:天保和傩送为争取翠翠的爱不是决斗而是采用的赛歌这一方式都是平和而浪漫的。后来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
2.追问:哪些词语能概括这些边民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和边城的风景有关联吗? 明确:词语:勤劳、善良、本分、敦厚、正直、仗义、豪勇,等。是纯粹美丽的边城山水和习俗,使边城的人民性格中浸润着美和善良。
3.小说表现这些没有功利,只有善良和敦厚的邻里之爱,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就是边城的魅力!通过这一群体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表现表现这些美好品德的广泛性和共有性,并以此表现边城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真善美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而且,前面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边城的自然美,这里是从人的角度,把善良敦厚的人和纯净秀美的自然风景融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这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平和的原因吧。
4.教师小结:
对这一群体人物,批评家刘西渭这样评价:“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沈从文自己也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中“善”的关辉。尽管其中有些人的物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大家都很平和、善良、淳朴、安详、与世无争。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互相帮助、平和相待。在这里没有尖锐的矛盾,也没有阶级对立。这就是湘西的人性,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就是沈从文心中的桃花源。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这才是湘西文学的“根”所在吧。
(三)大爱无言的亲情(重点分析爷爷这个小说人物)
1.设问导入:小说中有一个重要人物,爷爷。就像很多乡土文学一样,爷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塑造。这样的人物身上承载的往往是朴素、厚重和爱。本文中,沈从文重点刻画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爷爷是一个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的老人。他和翠翠祖孙俩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他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一生愿守清贫,甘于助人,有着中国劳动人民的多样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2.承接设问:爷爷对翠翠的亲情无限,这种爱令人感动,称得上“大爱无言”。请同学们用文中语段来评点赏析爷爷这种大爱无言的亲情。(学生勾画明确,并简单分析)
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比如看赛龙舟唯恐翠翠一人害怕,专意请人看渡船而陪翠翠进城玩一天;担心翠翠一人在河边看渡船有危险而反复叮咛;其他章节还有很多,如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唯恐伤着翠翠:顺顺谈到翠翠的婚事,一开始爷爷快乐地夸奖翠翠,但涉及到翠翠的婚事,爷爷因由女儿的婚姻之痛,唯恐话说白伤及翠翠,登时闭口不谈;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他不知道翠翠已经对傩送暗生情愫,他看中了天保的豪爽,但又不知道翠翠的喜好,唯恐翠翠不高兴,就拿话小心试探,翠翠生气后,赶紧唱起哑沙沙的摇橹歌;爷爷明白翠翠生气的原因后,心有担忧,但为不让翠翠生气,便一直沉默;后来,爷爷又用天保的“肥鸭子”和傩送的“会吃人的大鱼”来小心翼翼地暗示询问翠翠的心事,玩笑中爷爷知道了翠翠的坚持----“人大了就应当守船”,而不是“人老了才应当守船”;爷爷貌似年青有力的可笑举动,又何尝不是在暗示翠翠,爷爷想要的是不是会撑船的傩送;对翠翠的选择,他不反对,唯恐上海翠翠,但又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心中有爱却只能郁结于心;最后爷爷掂红包时的话语暗示“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级还只有十五岁”,暗示翠翠该嫁人了,之所以一再暗示提醒,因为这是爷爷在世间的最大一桩心事,爷爷想能够亲眼看到翠翠生活幸福,不再重蹈她母亲的爱情悲剧;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爷爷内心的责任与忧虑可见一斑;有时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类似地方其他章节还有很多,如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如后来天保的死造成孙女悲剧,他又无能为力,心中为翠翠痛苦却不能向人求助诉说,最后只能在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中撒手西去。
第五篇:《边城》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边城》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人性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 二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由于课文是小说《边城》的节选,所以对本二节尤其是第十三节的理解,特别需要对《边城》整部小说的整体把握。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并布置《边城》读书笔记作业,代替一次的剪报或练笔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预习的力度。
第一课时
二、整体把握,梳理情节
课前大家已自读了整部小说,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深入研读,把握旨趣
对上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肯定会多有侧重,比如有的同学侧重于祖孙之间的亲情,有的同学侧重于翠翠的爱情,就此提问:
同学们觉得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可以有如下答案: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这就是一个处于情窦初开年龄的翠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种怀春少女的情怀总是十分的微妙、细腻与变化莫测的,而沈从文也乐意花笔墨对此进行十分细致、生动地刻画,这其实是有沈从文自己一定的目的的,他写此小说的目的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湘西之美: 纯朴的人性美
需要明确的是,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文中写了这些美:湘西的青山绿水。边民纯朴的风情。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美从何来:A、爷孙俩外,再无他人,相依为命,互为关照。B、爷爷身体硬朗,精神好,精神境界高;孙女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C、为孙女的婚姻操心,本身就充满温情。D、生活环境美;月夜景色美。E、翠翠本人的玫瑰梦。F、翠翠母亲的朦胧美。G、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H、二老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所以,所有的事物都是美的。所以,也许作者要描写的并不是某一种感情,也并没有在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哪一种感情上下最大的注意力,而是把精神集中在“边城”整个意境的塑造上,边城之美才是小说所要表达的对象。
边城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参见教参P.36 第二课时
四、上次课我们主要是领略了“边城”的美,“边城”这么美,同学们看完小说后,心里感觉怎样?
同学们回答忧郁、忧伤、难过等。
这么美的边城,这么美的人,这么美的感情,这么美的邂逅,为什么会让我们忧伤? 是因为情节本身。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情节的发展,哪些地方让你们忧伤了?
比如翠翠躲开二老,比如顺顺和老船夫之间的关系转变,比如兄弟之间感情的转变,比如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等等„.概括一下,二个字,就是误会。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引自沈从文先生的《水云》)。这似乎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翠翠和二老彼此喜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为人弯弯曲曲;大老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去了,名字取老天保佑意思的他却失事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是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关于《边城》中的悲哀,可参见教参P37,及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五、这种悲哀在我们的选节中也有体现,就是我们选的第二部分,整个小说的十三节。同学们打开课本,再来浏览一下。并圈划出其中表现悲哀的地方。
同学们圈出来很多表现翠翠“凄凉”句子。
请同学们结合上边的分析,来解释一下,翠翠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明确:对爱情的既向往又担忧。
(一)小说开头写翠翠看到“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色薄云”,看到夜幕降临,祖父仍“忙个不息”,“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因为翠翠此时心中“好像缺少什么”,担心“这个日子过去了”,而这个日子恰是“规矩”中听歌的日子。由此可见这正是她对爱的朦胧渴求与向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往。由于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竟有点怪祖父,冒出“坐船”走,让爷爷“满城打锣找”找自己的念头。还有后文写翠翠在梦中跟歌声各处飞以及第二天晚上等歌的情景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翠翠对爱的向往。
(二)担忧则表现在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而产生的伤心与焦虑。如开头翠翠为自己出走的想法“吓怕起来”,几次喊爷爷回来甚而至于哭泣。还有后文翠翠听爷爷吹曲子,自己虽然一时沉浸在爱的梦中,被“吹柔软了心”,但当听爷爷说自己走了就“真像疯子”时便极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一定不走”。
我们可以看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有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
那么,爷爷对这件事的态度呢?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明确:
(一)在听歌的第二天,他找到大佬天保,“很快乐”地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以“笑话”的方式委婉地劝翠翠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翠翠有人求爱而高兴,尽心尽力地希望她有个好归宿。
(二)他同时也时时怀着对翠翠难以割舍的慈爱与依恋,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如小说中翠翠说“万一跑了”时,爷爷说“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翠翠的“淒凉”正是由于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到来的不知所措(其实就是对兄弟的误会)、对爷爷的担忧(也是误会)、爷爷的误会等等造成的。
六、赏玩品味,揣摩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圈划句子。请同学回答自己圈划的内容,并进行赏析口味。老师进行归纳指导。可参见教参P30。如:
(一)第一段的白描。(可联系对贾平凹早期小说的影响如《腊月·正月》的形状“ 这地方很小,却是商州的一大名镇。南面是秦岭;秦岭多逶迤,于此却平缓,孤零零地聚结了一座石峰。这石峰若在字形里,便是一个“商”字,若在人形里,便是一个坐翁。”)
(二)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此句子会让我们想起《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
(三)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此句中的深刻的对生命的体验。
(四)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此句会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渔翁》中的句子。
(五)第十三节也有很多。如第一段。这段文字用方言与文言夹杂的语句,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通过翠翠的感受,以长句子描写这种黄昏景象,使人物的感情变化与自然景物的节奏韵律发生感应与融合,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既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物“内心薄薄的凄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七、交代背景、简介作者: 参见教参P33-
34、课课练p20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八、布置作业
续写《边城》。要求:结合自己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学习沈从文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和语言,情景交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龙朱》、《虎雏》、《石子床》等,也可以阅读有类似风格的作家(京派)如汪曾祺、刘绍棠等的代表作品。
观看凌子风导演电影《边城》。写影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