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进酒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进酒教案》。

第一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预习检查

1、背景简介:

2、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

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2、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读

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

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 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四、课堂小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分类作业 A类: JC,背诵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B类: 想想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展开

提示:1.政治遭遇;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结构: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感情基调:悲→欢→激愤→狂放

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课后反思

第二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执教:高二李敏

第 十 周 星期 四 第 七 节(共 1 节)

课 题

《将进酒》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诵读,赏析诗句,理解诗人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正确认识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感受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从而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及自我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诗——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请大家打开自己的知识库,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这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我们一起把这些诗句齐读一下。

PPT出示:(齐声诵读)

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自谴》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提到酒,提到诗,有个人我们是无法回避的,他因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诗仙”的称号,且因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他就是使酒和诗有了最完美结合的伟大诗人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情感倾注于其中呢?今天将一起学习他的一首酒与诗的绝唱——《将进酒》。

二、解题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将进酒》这个题目。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进酒,饮酒。“将进酒”请喝酒,这是一首“劝酒歌”。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一天,他跟友人岑勋应邀到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里做客。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饮酒,借酒兴诗情写下这首《将进酒》,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四、诵读通韵

明代徐增曾经评价李白的诗,他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PPT出示:品读本诗,感受诗歌的豪放气势。(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学生朗读展示,师生评议。

请同学个别诵读,其他同学仔细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将(qiāng)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径须沽取(gū)裘(qiú)

点评要点:声音、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的倾注。

3.教师范读。

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PPT出示全诗《将进酒》

吟诵提示:注意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红色字体部分重读。

4.全班有感情地齐读齐读(教师诵读指导)

五、品读感人

(一)自由诵读

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理想遭遇挫折后的他,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文本,看你读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李白。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并思考。

(3)PPT出示:探究内容:透过(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请结合具体诗句从意象、关键词、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分析、概括。)

要求:自由朗读时注意:节奏、语速、语调、重音。

(二)学生交流,个别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预设: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T展示)

生:悲伤的李白/忧愁的李白。

问题1:本文题为“将进酒”,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写黄河之水意在表明什么?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忆起与水有关的诗句?

明确: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手法:起兴——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借以起兴,诗人借黄河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言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反衬——以黄河水的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比喻——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易逝。(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空间:写了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所极,作者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时间: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

总结;高堂明镜悲白发,这是李白感情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这两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语言的是哪个字?

生:“悲”。

师:悲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白

问题2:诗人正伤感,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师:他想到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呢?

生: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那么,诗人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用原诗中的话来回答:“欢”。

师: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

生: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现在得意吗?李白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的李白/忧愁的李白

在这里,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用”而“必”,何等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须是大写的。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

(4)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生:能喝酒的李白。

整头整头的“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绝不甘休。有的人一年也难喝三百杯,极言喝酒之多,这里用了夸的手法张。

师:说到喜欢喝酒,还有哪里可以体现?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喝酒快。“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喝得豪爽。我们还能看到怎样的李白?

(5)“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生:狂放的李白。

师:你是怎么读出他的狂放的?思考以下问题:1、李白究竟劝谁喝酒?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谁是主谁是客?李白是去嵩山做客,他去元丹丘家做客,却指使主人买酒,他成了主人了,反客为主了,你去买酒,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酒,买来酒我们一起狅喝痛饮。

师: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生:“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呼儿将出换美酒”

师:用名马、皮裘换酒,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是什么让世俗的礼法在李白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诗人的狂放不羁,所以这表达了诗人的狂放之情。(板书:狂放)

(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生1:淡泊名利(蔑视权贵)的李白。

师:李白看重钟鼓馔玉吗?钟鼓馔玉指什么?

生:“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师:联系李白经历,“但愿长醉不愿醒”是李白的真心话吗?

生:不是。正是因为他得不到重用,无处施展他的才华,所以才不愿醒来。他想通过“长醉不愿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师:李白他有着他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然而,写作这首诗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呼喊,李白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原本能够做成一番事业,现在却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说“但愿长醉不愿醒”,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是是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7)“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生:寂寞失意的李白。

师:圣贤指的是哪些人呢?孔子、孟子、屈原、贾谊之流。孔子、孟子,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施行仁政,却一直得不到任何一个国君的任用;屈原、贾谊,理想、抱负一直不为人所理解。他们为什么寂寞,被世人冷落,被君王冷落,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所以我们称之为寂寞。

师:“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的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明确: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8)“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生:怀才不遇的李白。

师: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知识迁移: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师:曹植的经历跟李白的经历像不像?

生: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生齐读:“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报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返乡”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六、总结悟情

总结:《将进酒》这首诗里面包含了非常多面的李白。《将进酒》就像一杯美酒一样,承载了李白非常丰富、复杂的情感,刚才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将进酒》里面诗人情感的一个变化: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种怀才不遇又渴望入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作者为何称这个愁为万古愁呢?小组讨论。

生回答后明确做结: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但是李白在面对这种愁苦的时候,他意志低沉吗?不是,它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一种豪言壮语,其实不止他,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呐喊,还有谁,还有我们的毛主席,他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所以我们看,这些人一边面对着愁苦,一边坚强着,所以我们在面对愁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这种乐观、自信,还有这种洒脱,当我们面对挫折坎坷时,除了要积极应对外,我们更应该学习李白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唯有此,唯有此,我们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最后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送给大家,祝愿同学们以自信豁达的人生姿态尽情的谱写出你独具特色的青春之歌!

七、拓展显能

思考:试将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总的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表达形式不同: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八、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李白的诗确实是激动人心的,尤其是他的这种抒情诗,诗歌教学究竟该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从自己上的《将进酒》中得到了一点启示。

第一个诵读通韵环节,我采取多样化的诵读方式,结合学生自由诵读、个别朗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气势,带动学生情感的融入,在个别诵读完成之后,师生共同评议,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融入全情投入,适当给予学生技巧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在吟诵技巧上做一点技术的处理,比如说哪一个字我要重读,再就是节奏,有的地方要排得密一点,像机关枪一样打出来,有的地方要读得慢一点,要舒缓一点,有的时候要高亢,有的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并自己以身示范,朗诵《将进酒》一诗,激发了学生继续探寻这首诗内涵的热情,学生在听完我的朗诵后再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老师的诵读齐读课文,效果良好,基本上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接下来的品读感人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活动是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引导深入研读文本,第二个活动是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个别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主要旨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读、思、问、议、评。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探究内容:透过(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请结合具体诗句从意象、关键词、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分析、概括。)这一个问题看似只是在探寻李白的自我形象,但实际上在学生开放式的分享过程中,诗人情感的变化:悲伤一欢乐一愤激一狂放就自然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而这样的情感变化又不是我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是学生在自己对诗句的体悟与分析中自然得出的,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分享出现争议和遇到疑难点的时候加以点拨就可以了,比喻在分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时学生不能分辨李白的“长醉不复醒”是不是真心话,我就用李白曾两次入京,又两次见弃的经历启发学生,他们终于品味出了其中包含的激愤之情。在分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时,学生们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这一句符合李白豪迈积极的性格,有的这是李白内心悲伤凄凉的体现,体现出了李白苦中作乐的真实情感。我趁势引导学生,不论读得悲切也好,激昂也好,李白的人生观都是积极的,虽然他的诗句中暗藏着愁情但我们不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两句误以为是李白的沉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亮出的才是李白的人生价值宣言。

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地介绍李白,也没有完全停留在诗句解析上,我从朗读切入,辅之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支撑课堂,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我想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这是古典诗歌是古典诗歌的绝美韵律把他们带入了真实而又动情的诗歌情境中。

当然,对于教学环节时间的合理分配存在不足之处,中加学生分享环节占了比较长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总结环节没有做得很到位,原本设计的师生合作演读环节也没有时间进行,这就启发我应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整体的把控。

说明:1、教学过程应体现新课导入、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案本中应有教学计划,每节教案应标明周次、时间、节次等基本信息,要写好

教学反思。

3、实验课(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习题讲评课、复习归纳课均需有教案。

第三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第四篇:《将进酒》教案

15《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与探究讨论来鉴赏作品。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研究李白的一篇作品——《将进酒》。(板书课题)这个字“将”读什么?什么意思?劝你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与友相会,借古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人不同人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与不同的场合下也有不同。李白也是如此。例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浅斟慢酌。(《同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这是快意痛饮。那么,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将进酒》中,作者又是如何喝酒的呢?

二.简介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具体点说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三.诵读指导。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3.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4.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四.鉴赏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归纳要点。

明确: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

五.课后作业:

1.推荐课外阅读李白的诗歌名篇。

2.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行路难》中任选一首,试与《将进酒》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加以比较,写一段鉴赏短文。

将进酒

(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qiāng)

呼儿将出(jiāng)领(jiāng)B.馔玉(zhuàn)编撰(zuǎn)

纂辑(cuàn)C.欢谑(xuè)

虐杀(nüè)病(nüè)D.烹饪(pēn)

享受(xiǎng)

通(hēng)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进酒(请)B.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玉一般美好)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C.陈王昔时宴平乐。(以前的大王。陈,时间久远的。宴,宴会)

斗酒十千恣观谑(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D.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就,即。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与尔同销万古愁。(销,同“消”,使不复存在)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陈王/昔时/宴平乐 D.与尔/同销/万古愁 4.下列各句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朝如青丝暮成雪 B.会须一饮三百杯 C.钟鼓馔玉不足贵 D.与尔同销万古愁 5.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愤激则是内核。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至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6.补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2)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3)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将进酒》回答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篇的长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9.说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的作用。10.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谈谈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二)(8分)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11.内容: 12.表达形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①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②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遇”,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③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④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⑤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⑦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遇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13.对“李白思想”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B.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兼有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

C.李白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学说,运用了道家、纵横家学说,使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D.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使纵横、名、墨、兵、法等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糅合。

14.对标有序号的7句话之间的关系,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15.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直接原因的分析符合本文的一项是()

A.思想体系过于博杂。B.政治上碌碌无为,惨遭失败。C.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D.热爱诗歌创作且具有天赋才情。16.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是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全部原因。B.李白试图走一条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道路。

C.李白在政治上失败后,热情有所转移,写出了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D.本文的重点在于阐述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C 5.D

6.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 ③惟有饮者留其名 ④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一)7.长句开篇,起势突兀,郁积胸中的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挟天风海雨之势,倾泻笔端,渲染出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感情由高昂转为低回,为下文“劝酒”铺垫。

8.表现了诗人渴望施展胸中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

9.诗人酒酣之际,加入短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十分真切。这时诗人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简直忘了是在写诗。

10.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二)11.内容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有昂扬之气。

12.表述形式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三)13.A 14.C 15.B 16.A

第五篇:《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第五册 第五单元 《将进酒 》李白

本课为指导鉴赏课,安排二课时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a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父母在明镜前感慨时间的流逝,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一、学习目标描述:

1、知识和能力

认识青丝、雪、会须、岑夫子、丹丘生、杯莫停、钟鼓馔玉、高唐、等词并解释。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背景,体会主题思想。

2、了解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自创新意,跳出了前人的窠臼,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3、理解:文体常识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铙歌的曲调,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4、应用

在朗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主要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这些方式使学生动口动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来比较直观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诵读诗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②、鉴赏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②、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2、教学难点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生能进入诗人的境界。

四、教学环节

㈠、引入新课

导语 “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天宝年间,李白初到长安,唐玄宗闻其诗名,曾召李白进宫赋诗赞美杨贵妃,但李白鄙视杨贵妃、高力士的为人,两人以李白诗中有“飞燕”故,谗害李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在河南安微一带游历,此诗当写于那个时候。”

㈡、展开新课学习第一课时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整体把握: ⑴、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① 起兴:思考: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答: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 这两句包含天地人生,气魄巨大,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慷慨悲伤。

③ 入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中“得意”指的是什么? 答:“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好友相聚,这种感情是真实、高尚豪放的。

④ 在饮酒欢乐中,表现出李白的什么心理品质? 答:豪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⑵、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抽查第一段的背诵。

2、理清第二段的结构、大意。

3、小结第二段:对权贵的鄙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并抽查。

⑴、举杯劝酒。⑵、劝酒辞:歌一曲。①“与君„„”:脱口而出,可见豪放不羁。② 提问:劝酒辞可分为几层意思? 三层:

⑴ 主旨句: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⑵ 列举古往今来贤才不得用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

⑶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思考:① 圣贤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寂寞的含义是什么?

答:孔子、孟子、屈原、贾谊之流。孔子、孟子,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施行仁政,却一直得不到任何一个国君的任用;屈原、贾谊,理想、抱负一直不为人所理解。

② 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什么?

答: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③ 李白为什么单单点名写曹植? 答:才华、遭遇相同,用以自况。

5、鉴赏: 对豪门权贵的鄙视,以及对他们营私结党、排斥贤能,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⑴、思想内容:

流露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有积极用世的想法,又有借酒浇愁的消极行为。感情上大起大落:悲→欢→愤激→狂放→豪放飘逸 ⑵、夸张的写法:三百杯、万古愁、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⑶、跳出前人窠臼,把饮酒与批判黑暗现实结合起来,赋旧题以新意。⑷、句式多变,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6、总结全诗,学生集体背诵全诗。

7、解答课后作业。

8、课外引伸、拓展:

讨论李白的饮酒:

① 思想性格使然:儒、道、侠三家兼有。杜甫《饮中八仙歌》曾言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五、学习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六、课后作业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提示:

1.政治遭遇;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七、板书

板书: 圣贤皆寂寞

列举 愤慨(自况)

劝酒辞 陈王宴平乐

五花马 纵饮 换美酒:狂放(悲、乐、愤激的集中体现)千金裘

君不见:河水 奔流不复回 起兴

君不见:明镜悲白发:朝暮 慷慨悲伤

人生得意须尽欢

入题 豪放自信

且为乐,三百杯

下载将进酒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进酒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李白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李......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 背诵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讲读诗句,理解情感线索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师生互动 学法指导 讨论、记录 教具(资料) 多媒体电......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2、通过反复诵读讨论,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将进酒教案(本站推荐)

    《将进酒》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 教学目标: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