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新修改的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认为应该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定位为语言的积累、精彩欣赏和文化熏陶三大方面。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
《雪》是初二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语言优美,哲理感强,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雪》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读为主,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模式,力求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欣赏,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本文写于1925年,距离今天的学生生活太遥远,加上鲁迅的文章文意深奥,如果缺乏必要的资料帮助解读,八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自读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了解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和解读。
该如何基于八年级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二、教学预设
学习目标
1.朗读,品味优美语句。2.悟读,感受作者情感 3.探究,认识鲁迅其人
教学重点: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鲁迅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屏幕显示):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歌抒发了鲁迅先生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的强烈感情。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感受先生的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雪》就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大革命失败后,北方“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历史背景下写的散文诗。
(二)听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5分钟)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读一遍录音,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读指导:著名作者余秋雨说:散文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悄声的对话以及他们共同的思考,既然是对话而且是悄声的,那当然得用心聆听、感受了。
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穿插正音
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褪尽()凛冽()生找出含有该易读错字的句子,并试读该句。
(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此环节是训练学生养成用心聆听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文中蕴含的感情。(20分钟)问题导学1:
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明确了本文主要描绘了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的雪,它们 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在文中空白处写出你的理解。
(这个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去“与作者对话”。“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一环节中学生会自然地赏析到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
问题导学2:
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在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中自然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情,你觉得它们分别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后,老师稍作总结,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反复读,读出两种不同的雪的特点,读出不同的雪中蕴含着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如: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地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等句子是写南方的雪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指导学生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放臵而且升腾地闪烁。”等句写朔方的雪,孤独而倔强,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附录中的背景揣摩课文,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一种属于北方硬汉子的粗犷,读出一种磅礴气势,在读中领会那种战斗的激情。
(修改后的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调动学生品读精彩语句进而感情朗读全文的激情上,在读中品味美文,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情趣。)
(四)悟读课文,由雪及人,读懂鲁迅(15分钟)
问题导学3: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你觉得它象征了什么?请你再读课文,并结合课前自读的文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探究其深层含义。(屏幕显示
答题提示: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做比较,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滋润美艳;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
(这个问题再次促使学生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学生探究后会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雪的孤独其实正是鲁迅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刻。
那么,鲁迅在孤独中沉沦了吗?没有,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最后三段,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小结:这就是朔方的雪,是抗争的的精神,是不屈的灵魂,这也是鲁迅,是鲁迅的内心独白,是鲁迅的人生选择,他要像这朔方的雪一样,在晴天之下灿灿的生光,而且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闪烁出出一个灿烂辉煌的世界。
(这样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走进雪,走进鲁迅。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五)回读《自题小像》,感受先生精神(1分钟)
读了本文后,我们对鲁迅先生不屈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先生的《自题小像》,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呢?
齐读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男女生分读,读出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和朔方雪的孤独壮美。女生读前半部分南方的雪,男生读后半部分朔方的雪。(2分钟)
在学生们进入角色,激情朗读中结束本节课。
四、教学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我对《雪》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读为主,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特别是学生带着感情读写雪的句子时,那种欢乐,那种生机与活力,那种孤独那种不屈都在不同的语气语调上反映了出来,结尾的男女生分读更把学生的激情调动了起来。“读”占鳌头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设计的三个问题导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在阅读思考中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这两点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激情四射的课堂,在教学中我力争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但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不能抓住学生的精彩发言大胆鼓励,以调动所有学生踊跃展示的积极性。
2、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还需加强。同一个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有不同的收获,例如你可以从一个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写作技巧,看出语言风格,看出蕴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课上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别的方面如果不是老师提示的话,同学们自己很难涉及到。这就使得同学们对鲁迅精神的理解深度也不够。
3.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尚有待提升。初二学生学习鲁迅的文章,至此已经是第六篇了,但对鲁迅精神的实质还是把握不到位,不能将他本人与其生存的时代结合起来,导致阅读本文时不能顺理成章的解读鲁迅精神。应调动学生更广泛的走进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
第二篇:教学设计雪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雪》写于1925年,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取得理想的春天。《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学习本文,就是引领学生去感悟这种感情,理解这种匠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军阀混战,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
二、学生预习展示:
1、简介作者与背景
2、生字词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脂粉奁(Iian2)灼灼(zhuo2)褪尽(tui4)凛冽(lin3lie4)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3、概述文意
三、初读感知
1、听读。
请同学们用心听读,边听边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
2、感读。
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3、层次梳理内容概括 1)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3)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四、美读品味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明确: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
五、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摘抄下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1、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研讨、交流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二、理解语句含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总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三、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议论、抒情。
初中语文组 霍安琪
《雪》教学设计
第三篇: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小铺乡第一初中张修瑜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语言美,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朗读和品读、讨论与点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彭丽媛的《塞北的雪》。
2、出示雪景图片导入。
二、学习目标
1、齐读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1、走进作者,预习展示。
2、鲁迅的作品,写作背景。
3、介绍散文诗
四、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1、有感情的读课文。
2、品读悟出诗中形象。
3、结合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4、探究语言及写法。
五、读准字音
1、给红色的生字注音。
六、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一遍,通过文字感受画面,走入散文诗的意境,用声音来传达文中情感。
2、你读到了几种雪?是哪儿的雪?什么样的雪?
3、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4、结合自己的理解,使用文中的一些词语,仿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你喜欢南方的雪还是朔方的雪,为什么? 我喜欢‗‗‗‗的雪,因为它‗‗‗。
5、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第二至三自然段中,在叙述塑雪罗汉的趣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七、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八、拓展延伸
1、写作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写一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2、阅读
课外阅读有关雪的作品,并作相关的读书摘抄。
第四篇:《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野草》的有关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潜心体会两副雪景图的美致。
3、以读代讲,训练学生朗读能力,以读品诗,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4、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方式:诵读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通过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细致灵动的描绘,以此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及无私无畏的伟大的不懈斗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诗中的思想感情,所以重点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提高朗读的质量。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与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能分外动人,我们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是冬天的精灵,那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华采美文的源泉。1924年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的文字,18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出示课题)
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生谈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式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2)熟知生字词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2、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后的感受。再请同学们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读,读出感情。
读后交流,生自由读书。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3、研读、赏析
(1)指名生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两个比喻,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与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江南的雪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的。还有着雪中人的活泼与可爱。
(3)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4)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是柔美的。面而他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课文怎样表现朔方的雪的。它又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
(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
(6)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7)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8)综观全文及我们对先生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
(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之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它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朔方飞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便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便是借朔方雪花奋飞的情景,抒写他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9)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课文的主旨句是: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2、生再满含感情齐读课文。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4、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四、拓展延伸:(可选其二)
|、阅读有关雪的文章,拓展知识面。
在文学史上,也曾有许多的文人被雪所吸引,所陶醉,让我们走进更为广大的雪的世界。阅读有关雪的一些诗篇。
《沁园春·雪》 《江雪》
生可齐读或自由读或自由谈。
2、我们通过了这篇文章学习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雨”的文章。写后交流。
3、说出你的心声:选择:假如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芳草凄凄,落叶满地,应是很少有人要走的路,它必定通过一个未知的境地。如让你选择,你将选择哪一条路往前走。
生讨论后自由回答。(有理则可)
(那一条有意外的怦然心动,有探索的乐趣,有创新的自豪。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的国家许许多的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都选择了这一条艰辛的路,正是他们的艰辛与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今,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国家也正需要这些为将来开创美好道路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相信同学们也必能做一位勇于开创的人,去开创一片更美好的春天。想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诗:“当你爬上那一座座的山峰,人们啊,请相信,在山的那边,就是海啊,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愿幸福与希望永远陪伴着每一位。)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第五篇:《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2.理解作者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
1.理解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
2.理解作者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所表达的理想世界及精神追求。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初雪》乐曲。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优美空灵曲子名字叫《初雪》,你喜欢雪吗?
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面对同一雪景,游子会感到寂寥,孩子则觉得快乐,失意者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而为救国弃医从文,以文章做武器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这位大文豪的笔端,领略雪的别样风情吧。
二、读美文。
这是一首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散文诗“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1。教师范读课文(配《雪之梦》)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生字生词。②注意感情处理,把握感情基调。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老师的朗读)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点拨感情基调:江南柔婉温和
北国的雪慷慨激昂 男女生分读。
2.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地方的雪,各自有什么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闪烁、旋转升腾
三、赏美景。
1.任选两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雪景,读一读,想象所描绘的画面;品一品,看好在什么地方。
(提示:从用词、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
江南的雪:色彩纷呈、生机勃勃、富有童趣、易于消逝(田园牧歌似的柔美)
朔方的雪:顽强、自由、奋斗、磅礴(震天撼地的壮美)
预设:1.“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充满春天气息
2.血红的„„冷绿的杂草(缤纷的色彩)观看图片 3.蜜蜂(生机勃勃)(分析“闹”字)4.儿童戏雪图(充满天真童趣)(分析“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嬉笑)
5.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旋风中奋飞、旋转升腾。(分析“决不”、撒、包藏火焰、闪闪、旋转、升腾)
小结:随着大家的描绘,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雪景图,江南的雪柔美,蕴蓄着春天般的温暖,朔方的雪壮观,蓄积着旋转乾坤的力量。可作者仅仅是想展现雪景吗?
四、品情怀。
有句话叫“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写景往往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作者描写这两幅雪景有什么意图?请用“这不仅仅是在写雪,更是在 ”的方式说说自己的理解。
江南的雪: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童年的怀念)朔方的雪:对独立张扬、顽强不屈的、勇敢战斗的品格的赞颂。
五、悟精神。
作者更倾向于哪里的雪呢?为什么? 引导: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以读书要想真正读懂,需要“知人论世”
(助读资料)
1.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而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1924年12月30日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刮起凛冽的朔风,白雪飞舞,旋转升腾。这些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并以此为契机,创作了充满诗情的散文诗《雪》。
2.江南,秀气是秀气,但小气。
——鲁迅《书信集·致萧军》(引导第三段及第四段的“但是”)(回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惋惜遗憾之情)
3.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教师小结:《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人的精神的赞歌。这是鲁迅的内心独白,是鲁迅的人生选择,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要像朔方的雪一样,旋转升腾地闪耀,勇猛顽强的战斗。
学生齐读五、六段:现在我们就做一回鲁迅,带着先生勇猛顽强、勇敢战斗的精神齐读。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投放鲁迅照片)这种不屈的灵魂,就是外表“冰冷、坚硬”,内心“灿烂”的鲁迅,就是横眉冷对黑暗现实的顽强和坚硬的鲁迅!
六、拓展提升
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想想鲁迅,你一定会坚强起来,用顽强的精神战胜困境,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