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3 01:1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智力快车——“走出屏幕,走进校园”

师:“少儿频道有一个节目叫“三星智力快车”最近这个栏目举办了一次“走出屏幕,走进校园”的活动。看!今天智力快车就开来了我班,大家想参加吗?”

好了,让我们用“智慧”一起来打开“快乐”的大门吧!

口算训练:对密码,来开锁

新授:——“规律,我探索我发现”

师:次的活动主题是围绕着“积的变化规律”开展的,活动名称是——规律,我探索我发现!

(出示活动内容)

活动一:身体器官共合作,再难规律也发现

探索一:

计算下面的这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6× 2=()×20=()×200=()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说出:20是2的10倍,积120是1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1200是12的100倍。

3、学生总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提问:如果扩大5倍、30倍呢?讨论你的想法!

4、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5、运用规律,练习

12×5=60

12×20=()

14×5=70

14×()=210

探索二:

完成下一组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20×8=()

10×8=()

5×8=()

仿照探索一用一句话来总结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运用规律,练一练

80×4=320

40×4=()

20×4=()

自我探索成果:

(两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活动二:脑筋转转转,快乐编题你来答

同学们安静地各写一组算式,每组写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仿照例子)

活动三:智力啪啪啪,幸运使者我来做

一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快速说出1231、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24×50=

32×50=

2、算一算,想一想

18×24=432

(18÷2)×(24×2)=

(18×2)×(24÷2)=

得出结论

二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生活中问题易解决

课本练习九第一题

三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神奇缺8数来挑战

? 12345679×9=11111111

1? 12345679×18=22222222

2? 12345679×27=33333333

3? 12345679×36=44444444

4? 12345679×45=()

? 12345679×()=666666666

? 特别好玩,动脑想一想!

活动结束:

评出本次活动的幸运使者!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练习,有些难度,学生做起来吃力费时,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些不恰当,浪费时间,如:活动

一、活动二二者可合一,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活动二可让学生自学!这样效果还会更好点!

第二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啊? 生:鼓掌。师:我们一分钟最多能鼓掌多少次呢?

通过学生猜测和实际尝试,得出学生一分钟鼓掌的次数,接着设问:2分钟、4分钟、8分钟、10分钟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设疑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乘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因数除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3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 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 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然后出示根据8×50=400,直接写出16×50=? 3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然后出示根据8×50=400,直接写出8×25=?

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四、运用拓展

1、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2×8=96

40×21=840 12×16=192

40×7=210 12×32=384

20×21=420 12×64=768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5。()(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3、一块宽为8米的长方形绿地面积为560平方米,要求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24÷8=3 560×3=1680(平方米)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五、质疑再探: 探究: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一组: 第二组: 6×2=12

20×4=80 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5、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提升,设计的巩固练习题也没来得及做,还有就是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举出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该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老师要表现出较好的课堂机机智,不能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第三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铁力市第二小学 吴鸿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多少钱?20个呢?200个呢? 生读题,口头列式,板书: 6×2= 12 6×20=120 6×200=1200 结合算式复习乘法各部分名称,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6×2= 12(元)6×20=120(元)6×200=1200(元)(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在小组内交流。(2)指名汇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3)启发: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4)学生发言,完善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5)学生发言: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因此要强调0除外。(6)完善原有规律。

2、验证规律。

(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2)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指导生看书,巩固课堂所发现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用何种运输方式合适呢?。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大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卡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3、一块长方形草地,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现在的面积是多少?

4、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积。

18×30= 18×15= 18× 5= 54× 5= 生速算,汇报得数,说思路。

比较18×15=270和54× 5=270,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呢? 生交流、汇报、得出: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积不变。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数:

24×75=1800 ﹙24○6﹚×﹙75×6﹚=1800 18×24=432(18÷2)×(24×2)= □

(18×2)×(24÷2)= □ 学生继续质疑,发表见解„„

五、全课总结

师:经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12 6×20=120 6×200=12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生成”,并能够“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一、和谐课堂,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尽情释放!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不怕,包括“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可能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不怕自己”,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的刻入自己的心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由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适时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怕说错,就怕你不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有一个新的知识点生成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二、精心预设方能为生成导航

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 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本节课上,由于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当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是时,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孩子们由此生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自己去发现。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样使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我在本节教学中,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一、在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二、在举例验证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自主作用,通过语言过渡,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呢?这时,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三、在应用中理解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第一组练习除了让学生完成书中的看算式直接写得数的练习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看算式或图形填运算符号或数字,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抽象到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二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包括绿地扩建,求面积和超市促销买商品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我会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组练习时让学生完成书中59页的第五题,让学生探索学一个算式中当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么变,使学生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提出来要研究的地方: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是否把学生看得太高,课堂生成解决了问题,练习题没有按计算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第一轮“达标立标”课,已圆满的结束,经过三年级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从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课,在于主任的引领和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积的变化规律》的研讨。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而课堂也日趋完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成长并收获着。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老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生交流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老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按照先学后教进行学习了? 在于主任的及时点拨下,我们没有灵活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该经历从“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提醒下,我们又对课进行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对课进行了调整,第二次上课是有毕老师进行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交流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历了学生大胆的猜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老师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跟踪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是三年级组最后一轮上课的老师,在录播教室上课给了充分学习的机会,不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能更好的学习到优秀老师的亮点。讲完课,没有感觉到轻松,反而多了几分沉重。通过这节课,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1、要认真备好课,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讲课之前听了同组三个老师的授课,以为自己对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备课方面没有尽全力去认真对待,导致整节课过度环节过渡语不够完善,显得课堂不够紧凑。如,做完口算后,问“有什么好方法做的这么快” 应该说设计具有开放性,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上完课,细细一琢磨,感觉很不好,我的“预设”没有达到目的,对课堂提问的“度”也没有把握好,课题出现的有点突然。所以一节课不单单是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孩子,考虑好孩子会出现的问题,自己能够及时的应付。

二、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激励和表扬孩子的语言用的较少,而孩子则更多的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评价,而更多时候用的则是命令孩子的语言。另外,课堂上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而自己的课堂则是老师说的多,说多了孩子就会用依赖性。课堂真的应该放手多让孩子说,但是老师的总结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认真对待每一节家常课,锻炼自己

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知识的取得正是靠这一节节的家常课。针对这次讲课,自己一定要认真反思克服不足,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要运用好课堂40分钟。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磨课的重要性,如果每节课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能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4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2=10(元)①

5╳4=20(元)②

5╳12=60(元)③

5╳24=120(元)④

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老师在这方面应变机智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

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

【意图:一开始提出探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方向,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来,本课的'着力点自然地凸现了出来。】

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2、36、30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因数36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0乘2,或者把30乘10,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再比如,一个因数30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或者乘100,积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教学中,我首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给教材例题中的算式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其次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发现-验证-小结-应用这样一些学习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分组验证、集体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设计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和对规律应用的适度拓展,使得不同层面的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但收货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在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8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安排《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变化规律》两个内容,两者教法、教材编法相似。其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新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下两组题:

6×2 =( ) 8 ×125=( )

6×20 =( ) 24×125=( )

6×200 =( ) 72×125=( )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本课反思:

1.要重视对中下游水平学生的指导。

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9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2

昨天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积的变化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因数是没有变的,另一个因数乘几,然后积也乘相同的数,当时的'我特别惊讶,认为这些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的,只不过需要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让孩子们静下来去观察,去发现。但是,在让学生以此规律来举例的时候,全班学生都是举例扩大10倍的算式,我很纳闷,“难道他们就没有其他的想法吗?”,接着再次引导,想试着让他们举出不同的例子,可是,依然如初。紧接着,我通过练习题,让他们去叙述这些发现的规律,他们都很好的叙述。试着做一道解决问题“一个长方形草坪面积为200平方米,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结果不出所料,只有一个人看出之间的倍数关系了,另一部分同学就是利用三年级的知识把这道题给解决了。

我不解。

思考良久,他们虽然能总结出规律,但是他们却依然习惯用旧知来解决问题,对于新知,如果不会学以致用,那原因只有一个:还是没有深入理解。他可能没有搞懂为什么要去学这个知识?也就是说学这个知识能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在教授的时候,只注重了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却忘记了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做什么?我们学更多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不同种类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便。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3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还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积就扩大这两个倍数的乘积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虽然课堂上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方法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4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二、不足: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显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目标,成为一个遗憾,只有在下一结课中弥补。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在以前计算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悟过,但是没有总结成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面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让过程在孩子的经历中变得清晰。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把发现的过程细化、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起初的观察里思维灵活的学生尝试说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也”的含义,强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是相同的”。在这里学生的已有水平已经达到了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接下来让学生举例,深化规律。这个过程,让学生感悟到规律的得出要经过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

2.体验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每个孩子都期待成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在举例子的`过程中,举不同的例子来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体会快乐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非常讲究严谨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特点,突出教学的严谨性。这节感受数学严谨性就是渗透在各个环节。比如发现了“两个数相乘,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再让学生说说理解;老师也展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冲突;这些都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

不足之处:

教学第一个规律时,呈现的材料太少,让学生一下子由初步的感悟总结提炼规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举例,再去总结提炼,这样既加深学生的理解,也符合认知规律。

第五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生成”,并能够“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一、和谐课堂,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尽情释放!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不怕,包括“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可能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不怕自己”,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的刻入自己的心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由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适时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怕说错,就怕你不说。在本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有一个新的知识点生成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二、精心预设方能为生成导航

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本节课上,由于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当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是时,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孩子们由此生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自己去发现。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样使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还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积就扩大这两个倍数的乘积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虽然课堂上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方法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4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例3。在教学中根据教改的要求,学习生本课堂的模式,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这堂课我以几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完本节课后,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无尽的思索。在课堂中,为什么开始兴趣高涨而随后却缄口不言呢?自己在活动中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了吗?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吗?学生在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规律了吗?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静坐下来,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细细的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在于出示算式之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问题是:

(一)活动要求不是十分明确。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即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启发引导不到位,学生在计算算式结果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鼓励性语言不到位。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定向研究环节,让学生交流探索后的结果。

(三)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这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看来,在课堂上,学生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在以前计算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悟过,但是没有总结成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面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让过程在孩子的经历中变得清晰。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把发现的过程细化、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起初的观察里思维灵活的学生尝试说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也”的含义,强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是相同的”。在这里学生的已有水平已经达到了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接下来让学生举例,深化规律。这个过程,让学生感悟到规律的得出要经过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

2.体验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每个孩子都期待成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在举例子的'过程中,举不同的例子来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体会快乐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非常讲究严谨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特点,突出教学的严谨性。这节感受数学严谨性就是渗透在各个环节。比如发现了“两个数相乘,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再让学生说说理解;老师也展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冲突;这些都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

不足之处:

教学第一个规律时,呈现的材料太少,让学生一下子由初步的感悟总结提炼规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举例,再去总结提炼,这样既加深学生的理解,也符合认知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安排《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变化规律》两个内容,两者教法、教材编法相似。其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新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下两组题:

6×2 =( ) 8 ×125=( )

6×20 =( ) 24×125=( )

6×200 =( ) 72×125=( )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本课反思:

1.要重视对中下游水平学生的指导。

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8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9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0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1

第一轮“达标立标”课,已圆满的结束,经过三年级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从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课,在于主任的引领和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积的变化规律》的研讨。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而课堂也日趋完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成长并收获着。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老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生交流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老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按照先学后教进行学习了?在于主任的及时点拨下,我们没有灵活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该经历从“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提醒下,我们又对课进行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对课进行了调整,第二次上课是有毕老师进行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交流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历了学生大胆的猜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老师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跟踪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习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3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举出许多实例来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个乘数都在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经历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练习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举例或总结时,经常出现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经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4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我在本节教学中,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一、在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二、在举例验证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自主作用,通过语言过渡,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呢?这时,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三、在应用中理解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第一组练习除了让学生完成书中的看算式直接写得数的练习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看算式或图形填运算符号或数字,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抽象到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二组练习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包括绿地扩建,求面积和超市促销买商品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我会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组练习时让学生完成书中59页的第五题,让学生探索学一个算式中当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么变,使学生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提出来要研究的地方: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是否把学生看得太高,课堂生成解决了问题,练习题没有按计算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二、不足: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显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目标,成为一个遗憾,只有在下一结课中弥补。

下载《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