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行-教学设计》。

第一篇:山行-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枫、于”四个字,会写“枫、于”两个字。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3、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教学准备

PPT、生字卡片、诗人名字卡片、田字格卡纸、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或者说你现在感受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师:是啊,秋姑娘带给我们丝丝凉意,秋姑娘送给我们香甜的瓜果,我们拿什么报答秋姑娘呢?

师:今天,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杜牧图)当大诗人杜牧来到一片山林中,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秋景时,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一首传世佳作。(板书,山行)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一起去山上行走,欣赏一下那晚秋的山林美景吧。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行”是后鼻音。好咱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纠正读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读一读这首诗,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就看看课文下面的拼音。从头到尾把古诗读两遍,直到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为止,读好了的同学就端端正正坐好向老师示意。师:指名读,纠正字音,再齐读。

三、研读全诗,体会诗意

(一)寻诗中意象

师:加大难度,这一回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师:看,在山行这首诗的协助下,咱们67班同学都来到了这片山林脚下。

1、从远处望去

师:同学们,从这远远望去,你都看到了什么?

(1)山/寒山——秋天由于天气很凉,到了深山中更是冷,所以诗人把这样的山称为„„(示寒山)

(2)房子/人家——在山林之中还能隐隐约约见到几座房子,说明山中居住着人家。(示卡片“人家”)(3)白云(示卡片“白云”)

2、往四周环顾(4)树/枫林——什么树?(示卡片“枫林”)

(5)枫叶/霜叶——晚秋时,由于天气很凉,叶子上打了一层薄薄的霜,所以世人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示卡片“霜叶”)

3、往近处看看

(6)石路/石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告诉大家,在古代小路是用“径”来表示的。(举卡片找人读“径”,后鼻音。)

师:你们瞧,这小路是什么样儿的? 生:弯弯曲曲的。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表示弯弯曲曲的意思,是哪个?(板书“斜”)(举卡片随意找人读,问谁会记这个生字。)(7)停车(示卡片“停车”)

师:站在这片山林脚下,看到这么美的山林秋景,有高高的大山、有白云、有人家、有枫叶„„哎呀,空气那么清新,你想说什么?

(二)图文结合,学习一、二句

1、第一句

师:知道吗?你们同诗人有一样的感受,所以诗人写下这首诗。你们能边看图边读读这两句诗吗?

师:结合第一句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说说从第一幅图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山真高,路真长。

师:诗中就用两个字表达了山的高,路的长。(板书:“远上”)。

2、第二句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居住。这就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生处有”)提点“生”是后鼻音。

师:在大山间,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舒服、心胸开阔。

师:你能尝试着把舒服、心胸开阔的感觉朗读出来吗? 师:慢慢找着感觉了,现在仔细听老师怎么的,边听边模仿。师:最后,比赛读。

(三)图文结合,学习三、四句

师:再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诗。也边看图边读诗句。在这山林中,你最喜欢什么? 生:枫林、霜叶。

师:你们跟诗人的喜好是一样的。从诗人的什么行动看得出,诗人对这片枫林、对这霜叶的喜爱? 生:停车。

师: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板书“坐爱、晚”)。

老师有个疑问,你们能帮我解答吗?你们为什么喜欢这晚秋时节的枫树林呢?

生: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二月花”,边板书边说:霜叶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师:看,这首传世之作就被我们完成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朗诵吧。边听边注意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

师:老师知道,你们和诗人一样喜爱这晚秋的枫树林,那么请你们用最有感情的声音朗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吧!

翻开课本,练习朗读吧。师:谁来试试,哪位小诗人能读好。

师:我听出了男生的心胸开阔,也听出了女生的陶醉。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陶醉于这诗情画意中,你能边看图边把这首诗背下来吗?试一试。(指名背。齐声背。)

五、指导书写

师:诗中有两个生字是我们要会写的。

(1)枫——谁会记?什么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于——第一横短,第二横长。师:咱们一起来书空。

师:翻开课本,先描红、在写字。不要快,边观察边来写,瞄准好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好了就端端正正坐好,老师再请他到特殊的苹果田字格中书写。(师巡视)师:师生展评。

六、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牧欣赏到如此美丽的山林秋景,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七、作业布置

1、查找几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会背会默写古诗《山行》。

八、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习,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习!(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第三篇:山行教学设计(定稿)

山行教学设计

肥西柿树中心校/朱同福

【教学目标】:.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四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同学们跟录音读。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联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联想”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又好。《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天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师:听朗读录音。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天的景色,赞美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第五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教学设计2

预习展示:

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2.积累字词

3.能提出1-2个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培养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给诗歌拟恰当的标题。

3.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4.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读准字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解释题目,理解词语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3、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4、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山林秋景图。

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四、赏析诗歌,体会诗情。

1、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写景有何区别?

前两句写的是远景,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后两句写远景,写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

2、“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描述画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该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呢?

学生自由发挥。(略)

五、学习《渔家傲》《苏幕遮》

1、了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读诗歌,体会词意。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速、情感。

3、两首词描写的景色一样吗?

《渔家傲》描写了边塞秋景图,刻画出边塞风景的“异”:异寒、异声、异势。

《苏幕遮》描绘了绚丽高远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觉的变化,营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两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渔家傲》抒发了守边将士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以看出。

《苏幕遮》抒发了作者浓重的思乡和思念亲人之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

六、比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发的感思,三首诗词表现的情调各不相同,区别在哪里?

《山行》的情调:热爱、赞美大自然。

《渔家傲》的情调:悲壮。

《苏幕遮》的情调:悲凉。

2、这些差别,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处”、“坐爱”、“红于”。

《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相思泪”等。

3、三首诗词景物描写各具特点,主题的表达也不一样,谈谈你的认识。

《山行》:由远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渔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苏幕遮》:描绘色彩,借景抒情。

七、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3、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4、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书写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学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分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学生要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局部分析,感受作者描绘的图景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对《渔家傲》和《苏幕遮》的讲解不必过细,主要是进行比较阅读,不可耽误太多时间。 训练学生对作者所描绘的景物进行拟标题训练,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见。

《山行》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介]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没有一点深秋凄凉的景象,而是一幅浓墨重彩,令人陶醉,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美丽油画。

二、[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三、[重点、难点]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用字情真意切,所营造的意境或美丽、或凄凉、或明快、或哀怨,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一直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 “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五、[设计思路]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想象,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自主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3)本课古诗教学把观看图象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对理解诗意、想象情景起到有益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简介诗人,配乐欣赏诗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创作这些瑰宝的是许许多多伟大的诗人。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人?这节课,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山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山行,即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令他陶醉的景色,写下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放课件,教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这么美的诗,你们爱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自由读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出示挂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提问:

(1)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2)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3)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3、师小结: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诵起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秋天著名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指名读。

(1)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指导研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5、(在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诵读诗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1、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挑战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2、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创作。

1、同学们,我们的校园也非常的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把美术课上画的校园一角的图拿出来,请你也给自己的画题一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尝试作诗,教师不失时机地个别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山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通过“山”“小路”“枫林”“霜叶”等词引领学生通过想象,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

4、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星期六,几个小朋友一起到田野里玩,小明看见树上的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秋天真美呀!我要吟诵古诗。”可小明“嗯”了半天也没背出来,谁来帮帮他?(出示图片)

生回答。

师:对呀,“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课件出示山行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

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

①师板书,生书空。

②齐读课题。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我们小朋友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一)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

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理解“寒山”。

①师:小朋友们,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

生:寒山。

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

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

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

师:小朋友,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多几个学生回答

(二)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回忆《秋叶飘飘》。

(出示图片)师:说得太好了,你们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给小朋友们背一首诗:“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诶,这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呢?

生:枫叶。(板书:枫林)

师:这里的枫林美吗?(出示枫林图)

2、学生反复读诗句。

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小组赛读。

④齐读。

3、(出示图片)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带来满山的枫叶来奖励大家!你们觉得这个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

生:很红。(板书:红)

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出示多张枫林图)

4、理解“坐”、“于”。(出示图片)

①齐读。

②填空。

诗人停下车是 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

经过霜打的枫树叶, 早春二月花还红。

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

5、认读“枫”、“于”,并书写。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两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

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

②师范写,生书空。

③生书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写字时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一次比一次写的漂亮。

④评议。

师小结:“枫”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1、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出示图片)

①师范读。

师:古诗有很多种读法,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一读。

②学生自由体会读。

③指名读。

④齐读。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①学生欣赏歌曲《山行》。

②生小声跟唱。

③复习歌曲《赠刘景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3、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欣赏了这深秋时节美丽的景色,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

①填空式背诵。(出示图片)

②指名背诵。

③小组比赛背诵。

④齐背。

五、拓展运用

1、师:描写秋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如:在王勃的《腾王阁序》中有一句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课件)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写一写吧。

2、说说写写。(出示课件)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①自己写一写,师巡视。

②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设计理念: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说一说,写一写。】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诗送给你的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齐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收集更多有关秋天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八、板书

4、古诗两首

山 行

杜 牧

《山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山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理解诗的意思,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体会诗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

揭题:有一位诗人,他也喜欢秋天的景物,他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景物的诗《山行》(板课题:山行),这位诗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杜牧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山行》。

2、初读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呢?

翻开课本到十四页,自由朗读《山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学生自由朗读约5分钟)

(2)指名朗读,请两位同学朗读。

(3)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3、精读感悟

(1)诗中有哪些景物?

板书: 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枫林晚、霜叶红

请同学们欣赏挂图,看看图中有没有这些景物。

(2)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去欣赏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诗)

①(结合挂图)诗人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 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学生不能理解,则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石径就是石头小路。

“远上寒山石径斜”,诗意:山间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②诗人抬头看,又看到了什么?“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看图,有白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虚无缥缈,就先人间仙境)

人家又在什么地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③诗人这时突然叫道:“停车。”这是为什么呢?“停车坐爱枫林晚”

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上课的,但是这里的“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不一样,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同学们像这样,用笔在书上记一记。

④这样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太喜欢这景色了,以至于发出一句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

诗人为什么说“霜叶”啊?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鲜花,请同学们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二月花。如学生无法回答,我会提示:老师会用漂亮来形容二月花,也会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同学们带着喜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诗。

4、现在你们就是作者,用你的话向我们介绍这些美景。指名回答。

游戏:老师说诗意,学生说诗句。

老实说诗句,学生说诗意。

5、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这些美景。

五、作业

钢笔描红

《山行》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山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山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写“寒,径,斜”这三个生字,并理解它们在古诗中的含义。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1.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晚”在诗句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用“红于”而不用“红如”,体会诗人赞美秋天枫树能经得起严寒考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咱们来欣赏这几幅有关秋天的美景图吧。

2.原来秋天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在这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山行)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1.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生字学习,你能正确、流利的读一读吗?请自由练习!(生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听出了你的喜爱,而且“寒”“径”“斜”读得很准确。

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

古诗词最讲韵律,对仗,节奏,你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该怎样划分节奏?读出节奏。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1.这样的景色美吗?美在哪里呢?

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板书:寒)

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2.石径美不美,美在哪?

“径”是什么意思?(板书: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4.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从“斜”字可以看出来。(板书:斜)

5.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6.“远”字写出了什么?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7.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山上。

8.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9.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白云生处有人家。

10.“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出,生产

“白云生处”的就是指(白云从这个地方产生出来)

11.生出的白云是什么样的?

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12.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有人家

有白云看得清楚吗?

不清楚

所以是——隐隐约约的人家。

13.“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16.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17.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读出喜爱与赞美)男女生比赛读一读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咱们刚才是怎样理解诗意的?

对,先读,再结合注释,然后通过词语的分析,最后串联诗意的。

请你们使用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并完成课件上的任务。

生交流汇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同学们你们可一定要注意,这个坐跟现在的坐可不一样哦,现在的坐是坐下的意思,而我们古诗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

孩子们,这句诗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种意思:

(1)它点明了时间,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这才是诗人观赏这美丽枫林发出的内心的感叹,而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读古诗,体会情感。小组比赛读一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请你代入诗人此时的心情再高声吟诵一下吧(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读出轻重缓急,前面舒缓一些,后面要读出喜爱之情。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配乐朗诵,读出感情。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段或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吧。

《山行》教学设计9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同学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同学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经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同学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同学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需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同学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同学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同学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同学终究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同学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同学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同学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同学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同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同学“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同学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同学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同学试着自身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同学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同学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身学懂。

这样,让同学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和时纠正。

4.让同学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同学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同学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同学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同学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同学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发明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同学“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同学:

1.同学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干读得美呢?)

2.同学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安排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 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有的文学体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古诗语句优美,意境深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山行》。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2、简介诗人杜牧。

3、指导学生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三、学习古诗

1、学习文中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和难写的生字:寒 霜

2、学生齐读古诗。

3、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学生解词,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风景图,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后感受到的风景的特点。

4、学习诗句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读并解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说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并动手画一画。

四、总结古诗

1、学生试背古诗。

2、学生说一说: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写好生字。

2、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注意:行的读音是后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诗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斜”在这里应该读xié,有人认为应该读古音,但现在不提倡。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诗人描绘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看文中插图。

这幅插图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什么叫“寒山”“石径斜”

[ 多媒体演示:小径弯曲、人家在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决关键词“坐爱”“ 枫林晚” “于”的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点拨。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①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巩固练习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霜叶

情: 热爱自然

教后记:

发现的问题有:

1、课堂上教师的话比较多,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时间不够充分,读诗还显得不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似乎听得一知半解。

2、古诗的每句话里都有十分重要的词语,只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意,进而感悟情感。在教学每句诗时,应该更加扎实地让学生知道词语的意思,让他们说说,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据诗的意思,而不是蜻蜓点水式地想当然以为孩子们会知道,其实,真正不需要老师点拨学得好的学生是非常少的,老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3、提问不够整,没有明确的主问题贯穿整节课,或者是备课时有这种想法,但课堂操作中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是无法灵活应付,这也说明课前的预设还不够充分,备课还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课是一门艺术,当我们设计某个教学环节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什么?有效吗?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吗?如果热衷于表面的热闹而变成低效的课堂,受害的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们。

其次,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清楚明了,因为语文本身是个包罗万象的科目,教师不要以主观的臆想或感觉来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读课文,课前做做必要的习题,先考虑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这才是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

最后,教学时应该有贯穿全课的主问题,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么?”来教学,找出景物,理解关键词,初步感知诗意,配合图片创设情境悟出诗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山行》教学设计1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山行》教学设计14

目标预设: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下载山行-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

    《山行》教学设计(精选)

    《山行》教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静斜, 白云身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玉二月花。 教材分析: 读了《山行》这首古诗,你会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

    教学设计《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

    山行 教学设计

    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课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3 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1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溢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

    山行,教学设计

    篇一: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 丰县首羡镇和集小学 李敬寒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

    山行 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之《山行》教学设计 伊滨区寇店镇实验小学 王琼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