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5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仲永》教学设计》。

第一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趣引读

1、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2、作者、文题: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介字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堪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旨意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

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生五年)

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矣)

泯然众人矣(又七年,二十左右)

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彼其受于人者不至

结论: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3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4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什么是神童?你能举几个古今中外的神童的例子吗?

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

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

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

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

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

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

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欧阳修

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王安石

(三)朗读课文

做到:准确、流利。注意课下注释

(四)译读课文

根据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译懂全文,记下疑难。

三、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见幻灯片最后“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回顾基础知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并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

诗才能;闻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

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闻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

后“闻”。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

3、归纳本文主题

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为“伤仲永”,“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

“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看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

的教育。

4、“受之天”与“受之人”哪一个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

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5、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

四、展示点评

五、巩固提升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3)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4)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5)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

(6)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

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7)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8)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2、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3、自由发言: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的努力。

(3)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伤仲永教学设计9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掌握文章大意。

2.感受课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叙述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察、品味课文精当、朴实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和翻译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

3.疏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掌握有关字词的读音或意思,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二)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生(齐读):语文大讲堂,家家展风采,有你有我更精彩。(老师将此内容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出示给学生.)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大讲堂节目,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板书标题)

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四个“代表队”。

每联在一起的两小组作为一个“代表队”。并在课前准备“黄队”、“红队”、“绿队”和“蓝队”四个标志牌,将其分别放在各“代表队”前面。同时把黑板平分四等份,从左至右分别写上这4个“代表队”名称。然后公布平分细则。即实行积分制,每一关总分以10分记,纪律好加2分,否则扣2分。在有限的时间内内容答对、读准确、翻译正确的给满分。同时教师宣布自己为主持人兼评委,记分由学生记。

二、课堂教学五步曲——

(一)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一关:过生字词关。

规则: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黑板上的生字词,同队人发现错误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改对将不扣分,改错照常扣分,是多音字的要注完其余的音,否则不能给满分,如其他队无人回答别队可抢答。

师: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本注释中的注音放回原文,并在文中找出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时间2分钟。(老师随堂检查完成情况。〉

(二)走进语文大讲堂第二关:过朗读关。

规则:阅读声音洪亮给1分,阅读整齐给0.5分,本队的人全读给1分,如有人没读一1

人次将扣0.1分,全部都读跟着课文走给0.5分,本队有人说话将扣0.4分,找出其他队错误其他队所扣分将加入本队。

师:每个“代表队”读一遍课文,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朗读的整齐程度,音量强弱,节奏快慢,准确程度进行加分。并公布在黑板上。(教师点评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三关:过翻译关。

师:把课文分成四个板块,然后各“代表队”派代表抓阄确定翻译任务。学生可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以及上下文意思,甚至各代表队成员的合作来完成翻任务。教师根据各代表队成员对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情况进行加分。同时对重点字词句给予强调。

黄队代表(本队可推选或自愿):翻译从文章开头到“传一乡秀才观之”。

红队代表:翻译第三段。

绿队代表:翻译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第一段末。

蓝队代表:翻译第二段。

(四)走进语文大讲台第四关:过赏析关。

规则:

1、根据老师给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缺一点扣0.5分最多扣1分。

2、如回答声音小扣0.5分回答时间内同组人可补充,如同组有人说话,扰乱纪律扣1分。

3、不能带资料上黑板,也不能用资料念读,只可课余参考。

4、教师可根据各代表队的分析情况进行加分。学生可用原文作答,也可总结回答,各队员也可补充。

师:黄队研讨:课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红队研讨: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概述语言总结。)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绿队研讨: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师:蓝队研讨: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代表队内部讨论并归纳):

(五)走进语文大讲台第五关:过体会关。

师:每个代表队分别派一位代表谈一谈学这篇课文的收获。角度新颖,内容具体,表达流畅。同时给各代表队相应加分。

黄队代表发言:(略)

红队代表发言:(略)

绿队代表发言:(略)

蓝队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评。将4个代表队过每一关所得分加起来,得最高分的代表队为本节语文大讲堂的“冠军队”,并要求全班同学举起双手,给“冠军队”一个掌声作奖励,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

第三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告诉了我们勤奋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未懂得这个道理,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人,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2、作者作品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

3、题解

伤:哀伤、叹息,表达作者对仲永的哀伤、叹息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有:攀、谒、称、泯、卒。

2、大声自译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1)难以理解的字词有:

(2)难以理解的句子有:

3、处理完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之后,再读课文,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为我们复述这个故事。

在金溪有一个贫民叫方仲永,他家世世代代都是耕田的。仲永的命运本来可以改变,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好好培养他,那他将来肯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惜他的父亲经不住利益的诱惑,不让他读书,整天带着他四处拜访、炫耀,过了几年,仲永的才能大不如前了,又过了几年,仲永最终沦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三个

(1)“仲永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天资过人。

(2)才能衰退。

(3)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父利其然。。不使学。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王安石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6、王安石在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勤奋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先天再聪明,后天不勤奋学习是没有用的。

三、迁移拓展

1、平时积累了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

勤出智慧,勤能补拙。

一勤天下无难事。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2、知道哪些通过勤奋成材的事例。

(1)马克思,辛苦40年写成《资本论》。

(2)司马迁,足遍天下,写成《史记》

(3)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

(4)贝多芬,勤学苦练,成为了音乐家。

(5)海伦凯勒,不懈努力,成为了文学家。

(6)霍金,克服了身体的残障。成为了科学家。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呢?我们都不笨,但为何有的同学成绩好,有的却不够理想呢?应该是我们的努力还不够吧!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通过我们的勤奋努力,我们会成功的。

第四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5、《伤仲永》教学设计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文章。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主要性。

4.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八步教学法。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复读课文,读清句读;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评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美点,体味其妙处;背读课文,延读原文,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示范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板书课

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作者链接

电子白板出示:(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

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

家和宋六家)

(3)解题:本文是一篇随笔。

白板显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师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哀怜、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动画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电子白板显示: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

(zú)

4.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白板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合作探究,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三大组,展开小组擂台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

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

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

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三小组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

白板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单数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双数小组代表完成。

如有困难,交由下一小组完成。最后教师点拨。

明确:(1)①属于 ②曾经 ③题上 ④完成 ⑤渐渐 ⑥有的(人)⑦

四处拜访 ⑧相当 ⑨完全 ⑩承受胜过 能够

(2)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3)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白板显示: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谈谈感受。

(5)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辩题:

A.正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

清楚。

评价:

A.评价方式:全班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B.评价内容:内容是否充实得体,指出优缺点。

各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童年时期)仲永才思

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少年时期)仲永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仲永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4)我们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应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如何,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否则,天分再高,不接受教育,最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他父亲不让他学习带来的后果,仲永反省后,将父亲告上法庭。仲永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仲永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5)学习完此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对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

辩论,大家都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在成长的道路上,通过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六、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4.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作文。

要求:A: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B:语言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

第五篇:《伤仲永》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案例评选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伤 仲 永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冯欣娟

李金宝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教学对象:初一学生 学科:语文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

二、教学课题:

1、教养方面: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2.教育方面: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四、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陈元方、谢道韫 印象特别深刻,他们聪明、机智,然而年龄只有七、八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聪明少年的故事呢?

1、(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播放视频【百度搜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DY2Mjg4.html

2、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播放图片【百度搜索】http://ekuxt.landong.com/kj001xt/001_30343_46932685710_1201.jpg(设计意图:由古代聪明少年的故事导入,引起兴趣)简介王安石(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投影出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播放视频【百度搜索】http://image.jike.com/so?q=%CD%F5%B0%B2%CA%AF%BD%E9%C9%DC&opt-image=on&fm=QH360&ie=gbk

(投影出示):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投影出示,学生自查)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投影出示)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教师先讲解什么是词类活用【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20.htm(投影出示)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汇文言知识,便于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学习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投影出示)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放录音、小组竞读、老师指正(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百度视频】http://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深入研讨

(一)(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指正、投影出示)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3141499.html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

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

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

人矣”。

(设计意图:明白方仲永才能衰退的过程,能深入理解文章主旨)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五、深入研讨

(二)(小组讨论、老师归纳指正)(投影出示)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齐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小组讨论,老师点拨指正归纳)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课文语言表达简介、洗炼的特点,领悟语言美)

七、拓展,联系实际谈感受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2、同学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的小女孩吗?林妙可,现在本是在课堂上上课学习的时候,她的父母却给她请假,让她在外地拍电影,于是网上有人评论说,林妙可是现代版的“方仲永”,今

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百度搜索】。http://

八、达标检测(学生互查,老师指正归纳)(投影出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D.仲永生五年,未尝始书具(尝:曾经)E.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伤仲永》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文言知识,突出重点)

课堂总结:这篇文章,借方仲永由一个五岁能诗的神童,因“不使学”而终致“泯然众人”故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正处在后天教育中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机会,从中汲取教训,在学习中更快更好地。成长。

九、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3、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本文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掌握了重点的文言文词语,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与自身成才重要性。

2.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更加详细直观地掌握了知识.3.在讨论“林妙可”事件时,学生们积极性比较高。

失误之处:让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知识时,老师没能给予及时点拨,学生做起来比较困难。

改进措施:教师课前应很好地备好课,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教师信息:

姓名:冯欣娟 年龄:四十 职称:中一

学校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冶源镇杨善初中

邮编:262601 电话:*** 邮箱:fengchuzhong@163.com

本人从教近二十年,兢兢业业,甘当人梯,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今后更应当在三尺讲台上做好本职工作,平平淡淡才是真。

下载《伤仲永》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仲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教学本文宜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章,提商学生的自主阅读、主动探究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

    5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蓝旗卡伦中学 李智伟 黄殿林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理清文章大意。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文中文言......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第六单元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本单元安排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读懂课文,还是有一定......

    伤仲永教学设计

    得中董春 伤仲永教学设计 课题《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语言简洁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了......

    《伤仲永》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参赛作品 《伤仲永》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九山初中 杨本霞《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教材:《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