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时间:2019-05-13 01:1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江采芙蓉》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江采芙蓉》教案》。

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表达的也是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2)、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绵绵不尽的思念,才有与心上人分隔两地的撕心裂肺的哀痛。——如此理解起来,本诗从主题上来划分,可归为“游子诗”

归纳:把镜头首先定位到后部分的“还顾望旧乡”,会有一种奇妙的发现。男子在忧郁地望着家乡的方向,想到了远方的那个她在采着芙蓉,在思念着自己。这么一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真的耐人寻味呢。

3、男子“还顾望旧乡”想像家乡的女子在“涉江采芙蓉”在思念着自己,当然,从主题上来说,诗歌依然可以理解成“游子诗”。

三种理解均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采莲者为“女子”的理解似乎更恰当,“所思在远道”,因为徭役、战事、求取功名等因素,漂泊式的生活成为中国古代男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抒发羁旅怀归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齐读本诗,要求读出情感。

(五)、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5分钟完成)要求:

1、想象合理

2、突出人物形象(外貌、神态、动作、细节等等)

3、语言生动,感情充沛(置身诗境)

4、注意画面的层次性(一定的写作顺序)

(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并作展示。如何体现画面的层次感,即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可以用“仿佛看到。。。”,“我依稀看到。。”,“远方的人啊,你是否在回望渺渺的家乡。。。”用一种猜想的语气,写出那种痴情、那种幻想。

(七)、归纳本诗的艺术手法

联想与想象,虚实结合、对面写法

明确:诗歌前半部分实写女子在采莲的过程中想起了在外的心上人,后半部分虚写男子思归。架起这座感情桥梁的为“芙蓉”。诗歌运用了对面写法。

(八)结合课外诗歌理解对面写法的写作技巧与效果 举例: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效果: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种表现形式常常使诗歌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富有余味富有意境。

(九)、总结:学习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不仅知道传统的中国人会借莲来表达思念这种浪漫方式,更知道如何借对面写法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推荐洛夫“众荷喧哗”,写得细腻,生动。

(2)、采莲女子动作的轻盈优美与采莲场景能够和谐成画,“江花玉面两相似”,女子姣好的面容与莲花粉嫩的花盘交相辉映,莲花摇曳生姿与采莲女的窈窕身姿相映衬,显得别有风韵。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第二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 的诗? 生: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 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第三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邹海兰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读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但难以真正体味诗中那份悠远绵长的情感,因为孩子们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悟。作为一节古诗鉴赏课,既要培养他们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要上让学生接受高尚、纯真而又隽永的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悟诗中真挚隽永的情感。2.熟读成诵并默写。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进一步体悟诗中的情感。2.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领悟诗歌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的熏陶,感受人生的无奈与苦痛的美。

三、教学重点

体悟诗中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多重视角理解诗歌。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

导入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八、预习准备

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九、教学过程 1.导入

钟嵘(南朝梁)在《诗品》中用“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来评价《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去感受《古诗十九首》这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魅力。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

3.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探究

这首小诗看似简单,但细细品读则有意味隽永之感。细读诗歌,思考涉江者采的是什么呢?去哪里采的呢?

明确:采的是芙蓉、荷、莲,莲有很多种,看下面图片(PPT展示)你觉得涉江者采下的是哪一朵花?那么多芳草,为何非采芙蓉不可?

也许是并蒂莲、“莲”与“怜”谐音、荷花之“荷”与“合”谐音,对于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夫妻来说,一朵并蒂莲是爱、团圆、同心的象征,主人公看见了这样一株并蒂莲即便身涉兰泽之中,有危险,也要采下。

追问:主人公采下芙蓉之后要做什么呢? 送给所思

追问:主人公的愿望能实现吗? 不能,所思在远道

追问:这样情况下,主人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愫呢? 忧伤以终老。

忧伤会有,为何主人公会有这种忧伤直至终老的哀叹呢?

引入背景

同学们都记得《出师表》吧?里面有一句诸葛亮说的话,是关于后汉的,怎么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关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还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瘟疫也多次发作,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社会极其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PT展示)

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的人若要生存将会多么艰难?而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因漫长的时间和辽远的空间而不能相守,念及这样的社会环境,想到相聚团圆的希望非常渺茫,自然会有忧伤以终老的哀叹了。

追问:我们分析了“采什么、去哪采、为何采这些问题之后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思考,那就是:到底是谁在采芙蓉?谁在望旧乡?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哪种解读更好呢?依据“同心而离居”判断思妇采莲、游子望乡更好。4.情感解读(多重视角)

依据大家的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有以下两种情感:

怨妇的忧思、游子的思恋,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一则人生的寓言,品味这首诗让你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 我就这首诗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因为远方的召唤,我们就像追日的夸父一样,轻易地离开了故乡,越走越远,而空

间的无限辽阔又往往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漂泊者,回望故乡,看看漫浩浩的长路,我们都会祈盼团圆,但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又注定将年轻的自己放逐他乡,这一放逐可能就是一生,午夜梦回时,于诗中游子而言,仿佛江南还在,水乡还在,那田田莲叶还在,那如面的芙蓉也在,于我而言,仿佛庭院里的樱桃树还在,乡间小路边的红蓼还在,村边幽绿的小河还在,而那个满身是泥,晒得黝黑的我也在,于是,我们的心灵在这样温暖而美丽的故乡里得到了慰藉,抚平了创伤,在暗夜过后,黎明到来时,我们微笑,继续前行。

司马中原在《握一把苍凉》里面说:“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的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这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5.总结: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文学承载了个体内心的欢乐、煎熬或苦痛,《涉江采芙蓉》里那种会绵延到终老的忧伤,远离祖国的司马中原感受得到,自觉走向苍老却还被以年轻称之的我体味得出,相信,真正年轻的你们也感受到了。

下面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诵这首诗并背诵下来,感受“惊心动魄”的力量。

十、板书设计

思妇的忧思

游子的思恋

人生的寓言

十一、课后作业

品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两首诗《庭中有奇树》和《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莲:怜

荷:合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四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结合注释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积累要点:

1、是东汉一批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太子。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2、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范读课文,正音,圈点重点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2、到底是谁思念谁?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所思在远道”——妻子思念丈夫。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乡的妻子。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分居两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忧伤”之情。注:朱光潜认为是女性,这诗可纳入“闺怨诗”范畴。

3、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采芙蓉。

目的:“遗”远方的丈夫。附录: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后两句曲笔,本来是自己思念对方,却写愿君多采撷,用此物来寄托相思。将感情写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兰草,又名兰花,是中国的特产,因此又名“中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价格十分昂贵,成都温江区第三届兰花节览中最贵、也是最神秘的一盆兰草“天逸荷”据说是价值在2000万左右,有人出了1500万都没有卖。

5、三、四句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6、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挚笃厚的爱。

7、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洁清幽(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

理解、赏析、背诵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第五篇:《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的: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有关文学常识。

2、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其思想内涵。

4、理解诗歌主题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2、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其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题的多样性。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件

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王维《相思》诗配乐,由古人采花折柳赠亲朋表达情意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成果。

1、让学生介绍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知识。

2、简介萧统及《文选》。

3、检测字音字形及课下注解。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初步感知。

2、教师作诵读提示(诗歌节奏:二三式,注意情感),让学生朗读全诗,再次感知。

四、诗歌赏析。

(一)读完这首诗,你认为它美吗?如果美,美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提示:可从诗中的意象入手,展开你的想象能力,构造其画面。)

让学生思考,先写在本子上,再发言。

教师补充、明确:

1、画面一:采莲图。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画面: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面对如此美好快乐的情景,我不觉发出一声叹息:娇美的荷花送给谁呢?只因我思念的人在很远的地方。

2、画面二:望乡图。

意象:旧乡、长路。

画面:那身在“远道”的人,望着故乡的方向,内心很怅然、痛苦,此刻展现在眼间的,无非是漫漫不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二)思考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

1、游子思乡怀人。

2、思妇怀远。

五、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1、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明确:“芙蓉”是主要意象,“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首句“涉江采芙蓉”营造了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所表达的感情的美好和纯洁。

(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它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它代表的是美好和纯洁,常和人美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在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人格、品质。)

2、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当然,还有人认为二者皆有,你是怎么看的?(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思考)

教师适时点拨、明确:看法一:游子思乡怀人。

“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属于实写)抒情主人公还是男子,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还顾望旧乡”,故前面虚写,后面实写。(虚实结合、想象对方的写法)看法二:思妇怀远。

“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想把采摘的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她想象着那位“所思”的男子此时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着她,故前四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虚实结合、想象对方的写法)看法三:二者皆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游子与思妇虽然天各一方,但是因深爱对方而苦苦思念的心意是相通的。由此可见,此诗的抒情主人公既有游子,也有思妇。

六、拓张延伸。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本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是(思乡怀亲)。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通过折奇树花枝赠给“所思” 之人,表达对所思之人的珍惜之情和无法寄出时的痛苦心情。

七、艺术手法。

1、想象对方的写法(推己及人、悬想)

以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高适的《除夜》为例说明。

2、虚实结合

3、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八、课堂小结。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没有浮躁的华美,用清淡自然的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人和被思念的人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这种深沉的“爱”与“思念”就永远也不会改变,因为它是人生的永恒。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十九首》还有哪些诗歌,选一首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品味,下节课班上交流。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江采芙蓉》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一、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抒情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案(原创)

    《涉江采芙蓉》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目标: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探讨写作者是谁,鉴赏诗歌以乐衬哀的艺术手法和大胆想象的创作思路,并赏析诗歌的情感。通过一定想象和联想将诗歌改写为现代诗歌或散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高一 张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体悟诗歌的情感,品味......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 备课人:赵如平[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