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愁”字别样情——微课讲稿-李清照《声声慢》鉴赏要点分析

一般“愁”字别样情——李清照《声声慢》鉴赏要点分析(微课讲稿--自写)

3、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派大家。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是散文家、学者,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所以家庭教育良好,学术、创作气氛浓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她早期生活优裕,靖康之变造成她后半生的不幸,金兵入据中原,丈夫病死、典籍散失,在辗转漂流、孤苦寂寞中度过晚年。

4、李清照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能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有辑本《漱玉词》传世。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评论宋代词人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

5、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作为其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的《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抒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朗读《声声慢》

6、那么李清照《声声慢》的鉴赏要点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鉴赏要点一:叠字运用,奠定基调。开头“寻寻觅觅”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妙在有层次,妙在曲尽思妇之情。”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7、鉴赏要点二:触景生情,层层深入。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叠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是写她借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为第三层。

8、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鉴辞赋的写作手法。

9、鉴赏要点三:意象丰富,“愁”字别情。

1、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多愁善感的词人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明确: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选取了诸多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思。(——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10、“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其实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能渲染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一般喻指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我们知晓“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亦知晓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11、纵览该词,同学们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词的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则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含蓄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意为词人此刻的感情状态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字要深沉、凝重得多。说它深沉凝重,是因为这是悼亡之情------这是我们从词中所有的艺术细节中可以觉察到的。但是,词人没有明说,也许是不忍心说,她给读者留下了广大的想象空间,她也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12、拓展提升题:对比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

同学们,此时你们可以按一下暂停键,请思考: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又有什么异同?(1)《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请思考: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又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情感异同:相同点——愁。不同点:《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闺愁”,《声声慢》则是“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是一种惨淡的“别家去国”之愁。

14、《声声慢》词,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鉴赏要点之美妙,大抵有三点:

(一)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三)意象,悲戚“愁”情

《声声慢》的微课教学设计 一般“愁”字别样情

——《声声慢》的教学设计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声声慢》这一课的教学,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即“笔落惊风雨”专题,这个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声声慢》所在的“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使用的方法应是诵读法。

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作为教师的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在教学中设计有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生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教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教师的教法,学生可采取如下的学法。

1、诵读法。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文字发出丁丁咚咚的有如天籁般的音乐声响,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2、圈点法:不懂笔墨不读书,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课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要学生学会圈划并批注,勾出疑难及哲理名句。

3、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导学案的练习,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关键在一个“精”字。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相同的信息 A 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 花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 独 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 愁

不同的信息 A 月与梧桐、细雨 B 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方法。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课堂小结: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探究性作业: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亡国之痛

声声慢 李清照 沦落之苦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孀居之悲

第二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微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知,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俺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同学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

(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

质疑:为什么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词,小老师领读:

(各种形式认读)

泼水节凤凰花傣族周恩来总理撒满对襟白褂敲鼓

咖啡银碗踩着端起蘸水健康短命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⑵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教学第1自然段。

(理解:一年一度)

告诉同学:傣族是俺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像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带着喜悦读一读这段话。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⑴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那是因为同学接读

⑵周总理要来了,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完这一段,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预设:生:俺看到了有很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师:他们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呀?

师点拨:是啊,傣族人民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来了,能不激动吗。能倒霉福吗?你们除了能看到怀着激动心情的人们还能看到什么?

生:俺还看见了地上铺满了凤凰花瓣。鲜红鲜红的,很漂亮。

师:好,老师看见的红地毯和你眼中的一样美丽,不过,俺还能从中想到一些什么,你能吗?

生:这是专门为了欢迎总理准备的。

生:说明人民特别尊敬总理。

师:你眼中看到了江面上和天空中了吗?

生:江面上有龙船,空中有花炮啊。

师:是的,老师眼中的龙船与花炮和以往有不同的地方,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师点拨:俺们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看到这种局面、想到这些局面,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⑶所以人们是一遍又一遍地欢呼着:“周总理来了!”指导朗读这句话。

⑷指导朗读第三小节:

指名读、齐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局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四、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师:是啊,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难忘、特别幸福,那是因为(同学接说)。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二、图文结合,体会感悟

1、师:是啊,周总理来了,来到了傣族人民的当中,大家看: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⑴同学自由说,理解:象脚鼓、银碗。

⑵看看图上的人们都有一个一起特点──“笑”。

是呀,图上的男女老少都在笑。

⑶让小朋友观察图上的主要人物──周总理:

他的衣着(理解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等)。

表情(笑容满面)。

动作(端)。

2、⑴师:课文哪段是写这幅图的?请大家边看图边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

⑵说说你喜欢哪句话,与大家交流交流:

当同学讲到“周总理一手拿着盛满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祝福”时,老师接着说:

①“总理把水泼向像你们一样的小朋友,祝福他们──。”

②“总理把水泼向那些年轻人,祝福他们──。”

③“总理把水泼向那些老人家,祝福他们──。”

④师:傣族人民呢,同学接: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师:祝福俺们的总理生:健康短命。

⑶老师导语激趣: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向人民祝福;人民爱总理,向总理祝愿,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是多么幸福难忘的局面呀!多么让人激动的局面啊!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⑷有感情地朗读4~8自然段:

同学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再次看图,理解升华

1、再次看图,现在你能理解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吗?

出示:傣族人民笑得那么绚烂,那是因为……。

周总理笑得那么开心,那是因为……。

2、1961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俺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61年的泼水节,(再出示)多么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师先说,问:谁还能说?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脚、凤、凰”。

五、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彝族的火把节、鄂伦春篝火节等资料,下节课交流。

六、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周总理

幸福令人难忘

微课教学设计3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

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微课教学设计4

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

(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x。

(引导学生说出:x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 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微课教学设计5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微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教学设计7

柔美的花瓣,丝丝吐露的花蕊,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你眼前的这些牡丹花都是用皱纹纸手工制作成的,是不是可以称为妙手生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牡丹花。

一、材料与工具:

材料:黄色皱纹纸、红色皱纹纸、绿纸条、绿色亮光纸、细铁丝

工具:剪刀、尖嘴钳、固体胶、双面胶、叶片模板

二、制作过程:

1、做花蕊。取5×5厘米黄色皱纹纸一张,横纹方向折叠两次,用剪刀把两边三分之一处剪成细丝状。

2、做花朵取15×15厘米红色皱纹纸六张,纹路对齐,以1厘米宽度,像折纸扇那样一正一反折叠整齐。然后将两端剪成圆弧。把花蕊放在花瓣中间上面,用细铁丝的一端把花蕊与花瓣扎紧,然后把花瓣从里向外一层一层逐一翻起。边翻边整理,使花瓣曲折自然,错落有致。

3、做花萼剪一张5×5厘米正方形绿色亮光纸一张,对折两次,再三等分折,用铅笔画好轮廓线,剪去阴影部分(如图1-1),展开即成花萼,涂上胶水,花枝铁丝穿过花萼中心,并与花朵底部粘合。

4、做叶片先把亮光纸对折几次,然后用叶片模板剪出6对叶片,剪6根15厘米长的铁丝。因铁丝粘贴比较困难,可以先在一张叶片中间粘上双面胶,用双面胶把铁丝粘住,另一张涂上胶水,相对粘牢,做成一片叶子,同样方法做成6片叶子。然后取一片叶子,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叶梗,然后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铁丝,从上到下缠绕下来,在距叶片底部4厘米的位置,同时把另外两片叶子放进,继续缠绕下来,在末端涂上胶水,固定住,组成一组叶子。另外三片叶子也组成一组叶子。

(叶片模板)

5、组装叶子。从花萼处开始,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花梗。按照上面叶片缠绕方法缠绕。在绕到6厘米处,先把一组叶片放入,继续绕裹,再绕至10厘米处把另一组叶子放入,继续绕完即可。

微课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第一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微课教学设计9

录制工具和方法

微课使用PPT软件制作,电子白板软件录屏,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功能并

插入辅助教学的短视频、音频,通过网址链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通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去了解作者杜甫,品读杜甫不同时期的两首诗,去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微课中还通过文字材料助读和方法点拨,配以视频朗读,声画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学会通过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结合来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设计

环节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目标

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PPT1-2)

二、听读,初感知

(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PPT3-4)

(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PPT5)

三、明方法,知背景

(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xxxx,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如不能连接网络,预设超链接PPT15-17)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PPT7-8)

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接着我们来关注《春望》的写作背景,也请看到书下注释,其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四、再听,悟情感

(一)带着对诗歌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次观看并聆听这两首诗的朗读视频。请大家细细品味两首诗的`不同情感,感受它们不同的感情基调。PPT9-10

《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

《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其感情基调沉郁忧愤。

你体会到了吗?

五、自读,品情感PPT11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刚才的理解,随着音乐,感情朗读《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最好读两遍呢。PPT12

六、小结,明学法PPT13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两首古诗,了解到古代诗歌最重要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请大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杜甫的第三首诗《石壕吏》。

诗歌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隧道,通过它我们与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们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今后请多一些诗歌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Ppt14配乐结束微课的学习。)

今天的微课就学习到这里,请大家打开本课的“进阶测试”,自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祝学习愉快,再见!

微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实例进行知识讲解,讲解中不断设疑,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终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 、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通过欲扬先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提供相关网站,作有效引领。)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

A、观赏石 B、巧石 C、石玩 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 B、雨花石 C、大化石 D、英石

3、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 B、太湖石 C、英石 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 B、吕梁石 C、龙鳞石 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 、(ABCD)等方面。

A、声 B、色 C、质 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微课教学设计11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微课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故事,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人文因素很浓。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学生分析:

文中故事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但文章的故事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可读性也很强,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好方法。

教学目标: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的动作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成吉思汗和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8自然段,,找出描写鹰四次撞掉水杯的动作和成吉思汗心晴变化的语句,用符号全画出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生:默读课文。师巡视了解。

师:下面看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鹰第一次撞翻水杯的经过,重点体会一下鹰的动作“打”,然后想一想,这时成吉思汗心里会怎样想。(课文中说是他宠爱的鹰干的,第一次他会生气吗,由于是宠爱,所以不会)师:成吉思汗此时心里也许会这样想:难道是他不小心。师板书“没有生气”。

师:第二次呢?鹰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鹰这次又撞掉了水杯,这时成吉思汗有点生气了,为什么,他这时心里会怎样想呢?

到了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红色的'字,想一想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假如这只鹰会说话的话,它又会对他的主人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补充这个句子。同学们齐读成吉思汗说的话,要把他生气的样子读出来。

师:最后一次,鹰又扑掉了水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成吉思汗此时的心情,在这种情绪下,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摘下弯弓,仰天向老鹰射去,只见老鹰在空中一抖,惨叫一声落了下来,血流满地,死在主人的脚下,这就是你的下场。)下面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张表格:

附表格:

鹰的动作

成吉思汗的表现

第一次

打掉

没有生气

第二次

撞掉

有点生气

第三次

撞翻

真的生气第四次

扑掉

气急败坏

他在盛怒之下,杀了自己宠爱的鹰。可是当他发现真相时,他的反应什么呢?

他忘记了口渴,回头呆呆地看着躺在岩石下的那只可怜的、死去的鹰。

从这些红色和蓝色的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成吉思汗的懊悔,可惜、气自己的感情变化。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当时的情感变化。最后他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最后,我再送同学们四句话,那就是冲动是魔鬼;吃一堑,长一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相信这四句话,对你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微课教学设计13

教学背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修作文的情况,关注他们修改文章的态度、过程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本节微课是给学生在堂上修改作文前进行集体学习的,通过讲名家修改文章和诗词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的介绍让学生明晰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当堂进行运用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体会修改的乐趣;

2、了解修改作文的简单方法,并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修改文章的.常用方法。

2、正确运用修改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激趣善导

1、蓝精灵讲《王安石》的故事

2、引出主题:文章不厌百回改

3、明确目标:

修改作文: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方法指导1、小结修改文章方法。

师:修改文章,不外乎有两步:

第一步:诊断——读文章,找“病症”。

第二步:对症下药

师:对症下药包括如下几步:

大手术——另起炉灶法

打针输液——增补内容

吃药调理——修改符号

2、复习修改符号。

师:本微课着重学习如何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作文,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用的修改符号:

删除:取消某字、词、句

改换:将某字、词换成某字、词

增补:加进某字、词、句

换位:词句调换位置

恢复:修改错了,恢复原样(PPT)

牛刀小试

师:既然大家已经熟悉了常用的修改符号,那下面我们牛刀小试一下:

1出示范文:(PPT)

暑假的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同学们到外摊一起去玩。望着广阔的黄浦江,心里高兴开心极了。江面上大轮船许许多多地停着。几只海鸥展翅飞飞翔,一会儿冲向蓝天;一会儿飞近江面。也有一些轮船在缓缓行驶。远处,蓝天白云和滔滔的江水连成一遍。突然,江面上括起一阵大风,飞溅起朵朵浪花,拍打着江面。黄浦江水多美啊!

1、课后拓展:学生在练习纸上修改。

同学们,我们改同学的作文,一定要端正态度,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认真修改。如果你同桌的作文水平略胜一筹,那你有幸一睹同桌的文采了;如果同桌的作文稍逊一筹,那你要当好他的老师了,从你的批改中让他学会如何写出更好的作文来。我们改作文的目的是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欣赏,以达共同提高写作能力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认真批改,从中发现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

教学总结:

本节微课以名家注重修改自己的创作作品作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范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改的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微课教学设计14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 ,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 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微课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①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

②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

③经历方程与函数关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

难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

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实际上,一次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符合一定关系的一种互相对应,互相依存。它与我们七年级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着用函数的观点去看待方程(组)与不等式,并充分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形象地看待方程(组)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

注:点明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

(1)函数与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有着必然的联系;

(2)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方程组、不等式是我们学数学应该掌握的思想方法。给学生一个本节内容的大致框架。

引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1)解方程2x+20=0。

(2)当自变量为何值时,函数y=2x+20的值为零?

问题:

①对于2x+20=0和y=2x+20,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从问题本质上看,(1)和(2)有什么关系?

③作出直线y=2x+20(建议课前作出,以免影响本节课主题),看看(1)与(2)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

注:用具体问题作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教科书38页揭示:(1)与(2)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探讨归纳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可以与解某个相应的一次函数问题相一致。你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怎样的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与怎样的一次函数问题是同一的?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同一?图象上怎么看?函数方程形式上怎么看?)

师生共同归纳(教科书39页)(略)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两个问题的同一性。

练习巩固

1.以下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与一次函数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序号

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一次函数问题

1解方程3x—2=0当x为何值时,y=3x—2的值为O?

2解方程8x+3=0

3当x为何值时,y=—7x+2的值为O?

解:(略)

注:第4题为开放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如“解方程3x+5=8”与“当x为何值时,函数y=3x+5的值为8”是同一个问题等等

2。根据下列图象,你能说出哪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直接写出相应方程的解?

解:5x=0的解是x=0;x+2=0的解是x=—2;—3x+6=0的解是x=2;

由图象可得函数关系式是y=x—1,从而得出x—1=0的解是x=1。

注:此处练习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形象

了解。

综合应用

教科书P.139例1(略)

对于解法2,还可以拓展成:对于函数y=2x+5,当y=17时,求x的值。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注:例1可看成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一个直接应用。

归纳提高

框图化小结:

从数的角度看:

求ax+b=0(a≠O)的解x为何值时y=ax+b的值为0

从形的角度看:

求ax+b=0(a≠0)的解确定直线y=ax+b与x轴的横坐标

从数和形两方面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观念。

布置作业

教科书P.145习题11。3第1、2题。

第三篇: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句和缩句

2、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扩句和缩句的概念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二、扩句的方法

例子:

1、妈妈买来了桔子。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三、缩句的方法

例子:

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参考答案: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四、结语:你听懂了吗?谢谢观看。

第四篇: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14级人力资源管理、民政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16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第五篇:微课教学设计(推荐)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2、结合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教学重点

会分辨文章的几种表现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

结合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

二、观看微课

1、了解什么是表现手法?

也称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如衬托手法。

2、逐次了解:对比、衬托、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象征几种表现手法的定义及作用。

3、掌握答题思路,并结合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种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草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始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3、课文《爱莲说》中, “菊”和“莲”构成了()关系;“莲”和“牡丹”构成了()关系。

四、教师小结。

下载微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唢呐。了解其起源、结构、音色特点。2、欣赏唢呐演奏的著名乐曲。教学过程:一、简介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华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

    微课教学设计

    遵义市第三十七中 初中英语-if引导的两种从句 教学设计 【参赛单位】遵义市第三十七中学 【参赛教师】 毛玉婷 【课 题】初中 英语 科 if引导的两种从句 【教学目标】 1.......

    微课教学设计

    写作《突出中心》教学设计 杨友祥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进一步学会写人记事,要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2.学会根据中心审题、处理材料、重点描写 。 一、导入 清代王夫之有......

    微课教学设计 2017

    《细节描写的方法》微课教学设计 大荔县实验中学张娟 教学目标:学会人物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总结出人物细节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播放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细节......

    微课教学设计

    运用混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史海燕北戴河新区栅子里小学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

    微课教学设计

    PEP小学三年级英语 Unit 6 Part B Let’s learn 数字教学设计 南宋小学 闫新德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数字 6-10 的英语表达法。 2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系列名称: 冀教版小学语文微课 本微课名称: 提升课文主题 知识点描述:深化并提升11课一路鲜花的课文主题,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心,人们将......

    微课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语文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适用六年级的复习总结课 多音字的辨析与识记规律 教学背景 许多学生对多音字读音掌握不准,以至于在语言表达时,常常出现错误现象,多音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