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系列微课教学设计二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中英文学校 毛明艳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品读望父买橘片断,赏析人物动作描写感受父亲深沉的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感恩亲情,回报亲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首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
《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看视频听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都说细微之处见真情,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播放幻灯片: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倾”,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啊,大家可否知道.当时朱自清的祖母死了,他的父亲带着丧母之痛处理家中一切事物,原本还算宽裕的家庭又因为父亲的失业而变得狼藉不堪,父亲在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面临父子分离的情景,父 2
亲难道就不伤心吗?不,父亲心里肯定也难过,但面对儿子即将远行,他把悲痛埋藏在心里,却坚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三)课堂总结: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重点刻画父亲月台买橘的场面,在回忆中不断放大那些曾经可能忽略的细节,由此唤起自己、唤起读者内心的那份感动。感动父亲艰难困境中细致入微的关怀举动,感动父亲无以言说而深沉的爱的表现。
分析这一场面的动作细节描写,它告诉我们:这就是亲情,它细致入微,细水流长,伴随我们的一生。
(四)作业布置
请描写一个场景:回忆初中开学第一天,父母送你上学的场景。要求:
1、抓住某个细节进行描绘,必须有人物动作细节描写。2、150字左右。
谢谢!
第二篇:《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中英文学校 毛明艳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1 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2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第三篇:《背影》微课
《背影》微课教学设计
西岗中学 马晓红 孔维明
一、微课题目:《背影》一文留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性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背影》一文留给我们的写作启示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学习《背影》的写作技巧。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背影》一文中写作技巧的分析,学习一些散文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背影》一文中写作技巧的分析,学生懂得学习并运用一些散文写作技巧。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这节微课我将重点讲解《背影》一文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它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很多的启示,下面就谈谈我的理解。
播放幻灯片一:
教师:首先,《背影》留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选材角度新颖。
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
明确:不好,而非不能。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就像我们熟悉的 1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呤》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播放幻灯片:
教师,剪裁:作文剪裁的标准就是能够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就详写,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的就略写或干脆不写。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仅仅26个字。作者的剪裁十分高妙。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略)<2>望父买橘(祥写)
教师: 此外,作者写到车站送别的时候,写了两次父亲的背影:一次是望父买橘的背影,一次是父子分手的背影。其中望父买橘的背影是详写,而父子分手的背影是略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亲买橘子的一瞬间,让作者深受感动,作者用质朴的文字全力抒写了父亲充满爱的背影。而此刻隔了极短时间后父子分手的背影,自然没有理由详写,若要详写也难免重复。这是作者合理剪裁、详略得当、匠心独运的地方。
《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三个启示是:白描手法的运用(幻灯片展示)
教师:《背影》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三个写作启示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什么是白描?鲁迅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的理解是,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如实的再现场景,这就是白描。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但是此时此刻作者描绘的背影,不是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终身难忘的背影。作者在刻画背影的时候,特别描绘了父亲的穿衣打扮和体态动作。特别是父亲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过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如实的细细写来。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看见了一位仁爱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感谢您观看这节微课,再见。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教学不是纸上谈兵,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生,任何教学都是架空了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永远没有尽善尽美,只有永远不满足,不懈探索,不断实践才能做得更好。在课堂把握上,不能过于浮躁,要沉得住气,要能随机应变,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课堂不是舞台,不可作秀,必须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课堂教学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课后反思”就是一个很好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当然,这份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肯定还存在很多不尽 人意的地方,当局者迷,一切有待于我再慢慢的继续反思。
第四篇:修改病句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修改病句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陶春仙
【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让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毛病。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考试中长“考”不衰的常青树。
本系列微课主要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致病原因,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提高“诊断和施治”的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们了解这是病句,是什么样的病句,而且要求知道如何修改。
目前学生对病句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而且这种认识是分散和不完全的,往往还不能自觉地综合应用,这一系列微课的复习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毛病;
2、能指出病句类型;
3、能针对病句,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修改;
4、能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教学方法与设计】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辨析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迁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某种推断方法。
3、将本次专题复习设计为以“病句诊疗”为专题的复习课,指导学生在练习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讲评中明确。教师主要起引导及“点睛”的作用。
4、课前准备:PPT课件;练习巩固题;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你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需要先诊断出病因,再对症下药,只要方法得当,做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2、在句子家族中,有些句子也会得病,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一次小医生,给句子“看病”。
二、、病句的类型
小学阶段有哪几种类型的病句呢?常见的有以下十种: 用词不当,(使用词语不恰当)搭配不当,(搭配不当,主要是指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前后矛盾,(自相矛盾,在一个句子中有一处或者两处以上地方的矛盾)语序不当,(词语顺序不恰当,读起来不通顺)重复啰嗦,(连续用两个以上意思相近的词语,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成分残缺,(缺少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清楚)分类不当,(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指代不明,(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使人不容易了解)不合事理,(不符合事实)标点错误,(标点的使用不正确。)
三、病句的修改步骤
首先我们要牢记修改病句四个步骤:读、找、改、查。
第一步:读。读懂原句,弄清句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第二步:找。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第三步:改。.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加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修改。
最后一步:查。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原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保留句子原意,少改为佳,防止以造新句来代替修改病句。)
四、我们先请出一些典型的“病人”,让我们一起来会诊总结一下
1、小东做事很武断,从不犹犹豫豫。(用词不当,武断是主观轻率地判断,不客观,是贬义词。而不犹犹豫豫,是在夸奖小东,应把武断替换成褒义词,果断)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改进了错误,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搭配不当,错误应该搭配改正,应该把改进替换成改正。)
3、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前后矛盾,估计表示做大概的推断,猜测。而一定是确定无疑的意思,让人不清楚表达的是哪一个意思,应该删去其中一个。)
4、我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班长的报告。(语序颠倒,应该先听取,再讨论,所以要把讨论和听取位置调换过来。)
5、.放学一回家,小丽立刻马上把作业写完了。(重复啰嗦,立刻,马上都表示很快的意思,应该删去其中一个。)
6、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成分残缺,缺少了主语,应该在受字前添加同学们。)
7、妈妈买了西红柿、茄子、黄瓜、苹果等蔬菜。(归类不当,西红柿,茄子,黄瓜属于蔬菜,而苹果属于水果,删去苹果及前面的顿号)
8、小红和小丽比赛跑步,她比她跑得快。(指代不明,究竟是谁跑得快,表达不清楚,应该把她比她改成“小红比小丽”或者“小丽比小红”)
9、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不合事理,稻子熟了应该是金黄色的,句中却说一片碧绿,显然不合事实。应把碧绿替换为金黄。)
10、.我昨天看了动画片“熊出没”。(《熊出没》属于电视名称,所以应该把引号替换成书名号.)
五、小、结:你收获了很多吧?对于病句,我们要根据所学方法,坚持这样做,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句子小医生”。谢谢你,再见。
第五篇:背影 赛课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文字——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文学教员的永恒记忆:1948年8月13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地流下泪来。
背影究竟写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能够让一代代人为之动情,且与一个作家紧紧相连?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赏析感人细节,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深沉父爱。
2.反复朗读,抓住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语言,体会父子情深。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下面看大屏幕,预习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颓唐 惨淡
琐屑
踌躇 蹒跚 橘子 惦记
祸不单行
大去之期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惨淡 凄凉 伤感 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那么朱自清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背影》的呢?
哪位同学能用一段话,概括下文章的内容,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哦。
这篇散文写了祖母去世,“我”回家奔丧,父亲差使交卸,赋闲在家,家里光景惨淡,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心中十分难过。回北京时父亲送我去车站,一开始颇踌躇了会儿,但最终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还蹒跚地走过铁道为我买了几个橘子。父亲老境颓唐,说自己大去之期了,但他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我情不能自已,簌簌流下了眼泪。
过渡语:读完什么感受?(感动)所以感动,是因为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情——
三、品读 透视父子感情
(一)品读,体悟深沉父爱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细心关照 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情更让人感动?——望父买橘见背影 为什么这么感人呢,我们来重点这段赏读这个情节——
3.朗读,分析(重点研讨,深入挖掘)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细小繁琐的事,进行了外貌和动作描写以外,课文中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这篇文章写父亲语言的只有 5处:(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站在父亲角度上:差使交卸,祖母去世,祸不单行,家境惨淡,应该比其他人更难过,却反过来安慰儿子,可见父亲爱的博大!(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不是他们去不好,是父亲不放心,推掉手头事情也要亲自送儿子,可见爱子情切!(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我车上口渴,像照顾幼儿一样亲力亲为,可见父亲的对儿子的爱护、体贴!(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调整标点符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感叹号写出了父亲既关心儿子旅途是否平安又盼望与儿子沟通的心理。
(5)进去吧,里面没人。调整顺序为——里面没人,进去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进去吧,里面没人。(关注儿子)里面没人,进去吧。(关注行李)
——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过渡语:父亲为儿子做了这么多,儿子领情吗,被感动了吗?
(二)品读,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1.品读第五段关键语句,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态度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年纪大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④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从第5段看出来,“我”从心底里排斥父亲,“我”当时并不赞同父亲所谓的“爱”,只是没有说出来;父亲应该能感受到,但他并不在意,还是这样。父爱是永远的,与儿女的年龄无关、甚至与儿女对自己的态度也无关。这是一种没有条件的父爱。
插入背景:
1.1915年:父亲给儿子包办婚姻,儿子生气。
2.1916年:儿子考上北大,把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老爸很生气。3.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父子浦口车站别离。那年作者20岁。4.1920年:儿子毕业了,到南方去工作。
5.1921年:儿子回来工作,父亲领了儿子工资,儿子愤然离家出走。6.1922年:儿子带老婆孩子回家,父亲先不准他进门,后进门不说话。
7.1924年:儿子写了篇家庭矛盾的小说,父亲说暴露了“家丑”。8.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在泪水中写了《背影》。9.1928年: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结束。
10.1945年:父亲去世。
2.后来“我”读懂父亲了:从“四见背影,四次流泪”中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
初到徐州——感伤 望父买橘——感动 临别叮嘱——感动愧疚 ④阅读书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自责 ......
五、课堂小结
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所以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你读出了什么?——两个感叹号,饱含作者想见父亲的热望。“唉”里有对父亲身体的担忧,也有说不尽的愧疚。从不相见到何时才能相见,一声叹息,两个感叹,说不完的别离,言不尽的沧桑。这篇文章就读到这里,也许我们真正读懂,也要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PPT显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或许会帮助我们读懂《背影》,读懂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