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可爱的小猫》教学设计
金塘中心小学
江汉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30、31页。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2、进一步感知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事物呢?我是这样设想的,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小猫吃鱼”的具体情境出发,自己列式计算,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其次,通过计数器让学生从抽象过渡到具体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再次,通过数学计算(找规律、摘星星)等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通过(套圈)练习体会加法与减法意义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教学难点:初步体验加减法互逆关系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板书课题:可爱的小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主题图
师:猫妈妈把3条鱼做好了放在家里就出门了。小猫在家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猫又有点饿了,小猫会怎么做呢?
生:先把一条鱼吃掉。
师:那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图2)
师: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用数学语言讲出来吗?
生:盘子里原来有3条鱼,小猫等妈妈等得实在太饿了,就吃了1条鱼,还剩2条鱼,3-1=2。
(类似方式理解图3、4)
生:盘子里还有1条鱼,小猫又吃了1条鱼,还剩0条鱼。1-1=0。
师:我们一起来完整的看看这个故事吧!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吗?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课件呈现)
(2)拓展
师:如果只看第一幅图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可以怎么列式呢?
生:3-3=0。
师:如果只看第二幅图(盘子里有2条鱼)和第四幅图的情境,又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
生:2-2=0,因为第二幅图的盘子里有2条鱼,第四幅图2条鱼被小猫吃了,所以说是2-2=0,最后1条鱼也没有了。
3、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师:数学的研究常常要借助工具,像之前帮助我们比较的天平。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计数器。
(学生数,老师拨5个珠子)
师:(拨走一颗珠子)你能用数学语言给大家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吗?生:有5颗珠子,老师拨走了一颗,还剩4颗。算式是5-1=4。(板书)
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1+4=5。
(继续以这样的形式探究,板书10个算式)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黑板上列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呢?同桌之间交流下。学生汇报。
4、进一步理解互逆关系
师:同学们都喜欢套圈的小游戏吧!套圈是一项健康有趣的娱乐项目,有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4个圈,他可能套上几个?几个没套上?我们一起来看看!
(1)当小朋友套上1个圈时,你能看图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吗?(1+3=4或3+1=4)(4-1=3或4-3=1)
(2)当他套上2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2+2=4 4-2=2)
(3)当他套上3个圈时,该怎样列式呢?(1+3=4或3+1=4)(4-1=3或4-3=1)(4)当他把所有的圈都套上了,该怎么列式呢?(0+4=4或4+0=4)(4-4=0或4-0=4)
5、小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得数是0的计算,知道了当把所有的物体都拿走以后,一个也不剩,这时候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得数就是0。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0页,回顾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完成书上填空。
(三)练习
1、课本第31页第一题
(1)课件出示,理解图意,说一说(吹泡泡),同桌相互说。引导学生表达:淘气吹了5个泡泡,破了1个,还剩4个,又破了2个还剩2个,又破了2个,还剩0个。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摘星星,口算(出示题目,开火车完成)。2+3=★ 3+1=★ 3+2=★
5-3=★ 2+2=★ 5-2=★
4+1=★ 1+3=★ 1+4=★
5-4=★ 5-5=★ 4-4=★
3、课本第31页差几个杯子和几把勺子。讲数学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简明地讲数学故事,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先在小组内进行,再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作业:课本第31页第三题(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评价〗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 4
学,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过程,使学生逐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小猫吃鱼”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然后通过计数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最后再由数字计算和规律探求加深理解。这样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差几个杯子和几把勺子)并利用“套圈”、“小鸡吃食”等材料进行讲故事、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与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教学设计为学生体会较抽象的减法意义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使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但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来说,形式较单一,还应积极探求新方法。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靖边九小
董丽 【教学内容】
理解0的几种含义;学习0的书写 【目标预设】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
2、会正确书写0.3、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难点:理解0的四个含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前一天的优秀作业,四组中,一组选了3本,二组选了2本,三组选了1本,四组一本也选。
引导生说出3本用数字3表示,2本用数字2表示,1本用数字1表示,一本也没有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
师:一本也没有用数字0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0的认识与书写(板书课题)。
二、互动探究
1、认识“0”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天气特别晴朗,一小猫一家去河边钓鱼,他们钓了一个下午,(出示课件)这不,现在扛着鱼竿带着鱼回家了,它们各钓了几条鱼,谁钓的最多,谁钓的最少?请小朋友认真
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猫爸爸钓了3条鱼,猫妈妈钓了2条鱼,猫姐姐钓了1条鱼,猫弟弟一条也没钓着。
师:谁钓的最多,钓了几条鱼?用数字(3)表示,排第二的是谁?她钓了几条鱼?用数字(2)表示,排第三的是谁?她钓了几条鱼?用数字(1)表示,钓的最少的是谁?他钓了几条?(一条也没有钓着)
一条也没有钓着,该用数字(0)表示呢?
师:你们知道小猫弟弟为什么连一条鱼也没钓着呢?(生说想法)
师:只要小猫改掉这些毛病,认真钓鱼,他下次一定会钓着,所以我们不能向小猫学习,做事一定要认真,看看坐姿就知道我们比小猫弟弟棒很多。现在把课本打到第9页,把每只猫钓到的鱼的个数,写在田字格里。
展示0写的不好的,引入书写“0”。
2、书写“0”
想把0写漂亮吗?首先观察一下看这个“0”像什么?(像鸡蛋、椭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圆圆的,所以写“0”的时候注意要写的圆滑,不能有棱角。仔细看老师怎样写的。
师范:0是一笔写成的,从上开始到左,再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连接
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漂亮?(生先描后写)
3、进一步认识“0”的其他含义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也没有就要用数字(0)表示呢?“0”也和1、2、3...一样是一个数,但它比1、2、3都小。表示一个也没有。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用到0,想想你在哪里见过它。
生活交流
(1)看看你们的尺子上有0吗?它在哪儿?表示什么呢?
(0在1的前面,尺子上的0表示开始,起点)
(2)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出示温度计,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 师:这是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气温的,这上有0吗?(这里0表示气温是0摄氏度),你知道0摄氏度的天气会怎么样?(很冷)
师:0摄氏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所以天气会很冷。0上温度天气不冷,0下温度天气很冷,所以这里的0是0上温度和0下温度的一个分界点,所以这里的0表示分界。
(3)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出示门牌号和电话号码 这是我的门牌号和我的电话,聪明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这里有0吗?这里的0可以不写吗?那这里的0又表示什么呢?
小结:这里的0表示占位。
我们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开始、起点;可以表示分界;可以表示占位,生活中还有很多0,下去同学们多留心,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0”。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0页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0,你知道了有关0的哪些知识?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上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书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体会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单元课时安排: 数一数:1课时 比多少:1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要求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 上、下、前、后:1课时 前、后、左、右:1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4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2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1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一年级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这一单元中,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2.因为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材编排注意突出以下特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
教科书第34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纸抽、肥皂、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漏斗等。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然后再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教科书第35-36页,安排了四个做一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进行表述(如: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3.这一部分内容共同的编排特点。(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教材设计了若干活动,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这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3)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4)活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立体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立体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立体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单元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难点: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单元课时安排:
认识图形
(一)…………………2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主要由“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重难点:
重点: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难点:数概念的形成 单元课时安排: 6、7的认识和加减法……………………7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加减法………………………6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课时 整理和复习………………………………3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材料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材提供了一幅学具图,使学生使用。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有序的读出各数。
2、认识各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单元重难点:
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有序的读出各数。
难点:认识各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单元课时安排: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单元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单元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2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即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重、难点:
重点: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
9加几……………………3课时 8、7、6加几…………………2课时 5、4、3、2加几…………………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有3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
1、成长小档案
“成长小档案”是对全册教材的复习与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有趣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
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共分为4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2、对数学活动的说明
教材在总复习的第二部分,安排了3项有趣的数学活动:活动1 是针对数的认识和认识钟表的巩固与提高;活动2 是针对计算的整理和巩固;活动3是对认识图形的巩固与提高。这样的编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五是对全册教材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本学期所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有趣的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初步了解总复习的方法,初步感受复习的作用。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跳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跳绳1》教学设计
府谷四小 付利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我最棒
5+2= 6+1= 4+3= 7+0= 7-5= 7-1= 7-4= 7-0=
二、导入
课间的时候老师发现咱们班有好多同学在玩跳绳,老师也非常喜欢跳绳,跳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跳绳中也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跳绳(8的加减法)。
三、互动探究
1、(出示情境图)瞧,我们的好朋友笑笑、淘气和他们的小伙伴正在操场上跳绳,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三、练习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第五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物品,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卡纸,圆形磁铁.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谈话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机器人和八宝箱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人乐乐来到我们一(2)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一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东西?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吗?
学生齐答:想.教师展示箱子里面的物品,并让学生一起说出物品的名字.二、新授互动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同桌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师:他们把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把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直筒筒、两头圆圆的分成一类,还有就是把圆圆的球分成一类.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1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齐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那么大家来说一说这四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拿出你们带来的物品观察一下.每一名学生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品观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师:好,我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小组汇报,学生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第一小组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六个面,相对的面是相同的.第二小组汇报: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第三小组汇报: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第四小组汇报:球是圆圆的,能滚动.师: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六个面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师:非常棒,大家一起来齐读。学生齐读。
三、猜谜游戏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看谁说得又准又快)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圆)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四、实践活动
出示图片:课本P71“练一练”
第1题: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第2题: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全班点评)第3题:搭一撘——小小建筑师
指导学生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挑选一些拿到讲台上展示,并且告诉大家里面都用了哪些图形。
五、小结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是这些形状
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或 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
圆柱体
认识图形
正方体
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