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1: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篇:《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胜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素质教育目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属于文言文,且论证性很强,语言很有特色,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需要老师的反复引导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汲取到有营养的东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学习文章组织材料上的技巧,以及作品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初步阅读和感知了《曹刿论战》,解释了字词,疏通了文章大意,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曹刿的语言智慧和军事智慧。当今世界,很不安宁,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悲剧,还在一些地方上演。战争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我国的历史上也存在非常多的著名战役,这就给我们以很多的智慧,其中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就是个弱国战胜强国进犯的典型战例,这个战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曹刿论战》。

二,初步思考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牵连,想奔出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纠出奔莒国;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小白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到达边境时先到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齐桓公当上国君,想显示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抵抗,战于长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范读课文。

(二),教师分析第一自然段,找出对曹刿的语言描写,分析曹刿形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教师分析第二自然段,找出关于曹刿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讨论曹刿的智慧。

(四)教师翻译第四自然段,运用分析法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重点分析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分角色朗读。

【课堂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口头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形象。又以“论”作为主线,课文是怎样刻画曹刿和庄公形象,又是怎样论战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课后反思】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曹刿论战》教学案例

高碑店市特教中心

闫玉峰

第二篇:《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张祖平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自主试着理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认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分析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3、合作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及材料详略安排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合作学习认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分析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及材料详略安排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 由伟人对长勺之战的评价导入本课探究的内容。

2、自主学习检查:学生课前按照导学案上的指导独自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课中教师提问检查。教师重点做好适当点拨,小结和重点知识的强调。检查方式:

1、下面三个问题分别由学习小组中的C同学展示交流,余组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及时做好点评纠正补充的准备。

2、问题一、三展示方式口述,问题二一生口述展示,一生上台板书。(见PPT2及导学案)

3、合作学习: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问题,课中面向全班展示。(见PPT3及导学案)

4、合作学习展示交流:①课中学习委员安排合作探究展示的分工。②各组学科组长认真组织组员组内积极讨论交流探究内容,并确定好班内展示的中心发言人。展示方式:探究一、二一生口述一生板书,探究三、四口头展示。余组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及时做好点评纠正补充的准备。③教师巡视督导各组交流,适时提醒和点拨。

5、拓展延伸 小结反思:(见PPT7)

6、布置作业:练习册P49 板书设计:学生板书师补充

教后反思:

第三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新课学习

战前、战中、战后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一道道关,同学们敢过吗?有信心攻下碉堡吗?(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指名背诵。

3.一句“战则请从”把内容过渡到战斗。作战地点选择在长勺,是在鲁国境内,这对鲁国有利。在战争中,曹刿与鲁庄公在击鼓进军与追击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想,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与追击时机的?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写作特点(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3.课外阅读《左传》

邓永利

第四篇:《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第二时教案

21曹刿论战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文,思考:

试概括大意。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三)再读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第五篇:《曹刿论战》课时教学设计7

《曹刿论战》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ùi)又何间焉(jiàn)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编(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旗靡(mǐ)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完成“朗读·背诵”题

一、2和“辨析·比较”题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抽背课文第1段;重点讲解分析课文第2、3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背诵第1段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4.指导背诵课文2、3段。四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1.“理解·积累”题五。2.“理解·积累”题六。3.背诵并默写全文

下载《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准确地译讲课文。 2、能流利背诵全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读课文,划出不理解词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情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凉水井学校田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 教学重点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2.总结实词、虚词。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作业。二、讲解课文。第二段1.全班同学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背景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