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时间:2019-05-13 01:3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第一篇: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定位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良好学习习惯和数学素质的培养,还要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做到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标》及学生实际,具有可检测性。不同的目标定位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圆柱的体积”一课,由于两位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归纳、迁移和空间想象能力。” 基于这样的目标,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怎样转化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第19页内容,思考:①圆柱体通过切割、拼凑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③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一部分有关系?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接着组织学生交流思考的问题,说说是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师演示拼、凑的过程,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分析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与教学过程,尽管教学设计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学生往往理解不深刻,对推导过程印象模糊,仅仅是知道而没有感悟,获得的也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位教师对“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使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归纳、迁移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将圆柱形物体投入半杯水中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出圆柱体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大小不等的两个圆柱的体积哪个大,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知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思考: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依据学过的知识,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鼓励学生猜测: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份扇形块的圆柱拆拼成新的形体,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有直立的,也有横放的,还有侧放的,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探索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底面积和高等各部分与原来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侧面积和半径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验证了先前的猜测。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结果解决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领悟“转化”、“猜测—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享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已越来越宽,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来学习的,其学习不仅有“逻辑起点”(即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还有“现实起点”(即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此,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③没有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学生能否自己学会或通过互相帮助来实现?④哪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前通过前测、谈话、观察、作业等途径来完成。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

例如,“年、月、日” 内容非常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今天是几月几日,一年有几个月,大月、小月,各月天数,并会用数拳头的方法记忆(一年级语文课中教过),也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很多学生还有查看日历的经验,有的学生还知道闰年、平年„„但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却是非系统的、模糊的,少数学生了解得不多,有的甚至有错误的理解。因此,一位教师设计“年、月、日”时,首先安排猜谜,在年历卡上找生日的活动来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安排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年历,验证并梳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制作2009年月历,进行拓展运用。这样把重点放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让原本粗浅的认识往广度、深度方向发展,学生在学习交流中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许多新的知识,拓展了视野。

再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鉴于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等基础知识,而且大多数学生还积累了迁移类推等学习经验,把设计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学生在“情境——感知——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新的认知。这样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体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凝聚了众多编写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因此,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认真分析教材,首先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认真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写者的意图;再次要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瞻前顾后,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认真思考下面一些问题:①教材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作进一步的组织、取舍、增补、调整等精细加工?②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切入点、延伸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④在显性的数学知识后面蕴涵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渗透?⑤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⑥练习中如何处理基本与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才有可能用好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教材中给出了一些(树叶、数学课本、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并提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两个例题,分别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学生是初次接触周长概念,而周长概念又具有统领整体的作用,任何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意义都是建立在周长这一基本概念之上的。设计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指一指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通过对周长概念的本质的理解来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定位、找准学习起点和把握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的关键是选择教学方法,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尝试法、发现法、探究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多情况下,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有利于教师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圆的周长”教学采用如下几个步骤:①媒体演示两只小乌龟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跑道跑步,学生观察发现它们所跑的路程实际是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圆的周长;②教师演示,一根细绳的一端系着小球,用力甩转小球,然后改变系小球绳子的长短,再甩转小球,形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点的轨迹(圆),引导学生联系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讨论: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③出示直径与边长相同的圆形和正方形的比较图,猜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④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测量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⑤学生计算并思考: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推导出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即C=лd。实践表明,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既获得了有价值的数学模型,又在建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二篇: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精选)

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门淑杰

第一篇教学设计内容比较笼统,教师学生的活动设计的比较少,教学环节,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第二篇教学设计比较具体,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鲜活,教师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能很好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成效关键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精巧,教学思路使用的精当,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第三篇:有效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思考专题

如何有效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的思考

摘要: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家校结合,分享育人之乐;用多种学习形式充实课堂,让学生动起来等方法探索常用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汉语拼音教学;有效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必须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积极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好学。

一、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大公鸡,ooo,天天早起伸长脖。小门小门n、n、n,小棍小棍l、l、l。今天学习了n和l,小伙伴们真快乐。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让学生跟着做动作,用身体语言摆出qpdb的样子)而在教学“zcs”时,还可以这样做:认读z,三根小棒摆“z”,写“z”;认读“c”,手势表示“c”,写“c”;认读s,用线绳摆“s”,写“s”。认、读、写相结合,动手、动口、动脑,眼到、口到、心到,“三动”“三到”相结合效果甚佳。抓住学生的特点,变换多种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家校结合,分享育人之乐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造就一代新人的必要条件。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和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个学期入学之初,学校都及时召开家长会,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和建议,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力求及时沟通,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目前,我能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社会已有的良好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保教体系。

三、用多种学习形式充实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有了好的导入方式,就有了好的开端,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但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光是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学生的注意也是昙花一现,坚持不了多久。要让学生整堂课都集中注意力来听教师的课,就必须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适时地动起来,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学到知识。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活动形式来帮助拼音教学呢?

(一)找朋友

在学习了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味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拼读音节。如学生拼读diu这个音节的四声时,就遇到了困难。我就制作了一些拼音卡片,发给学生,拿d的小学生先上台说:“我是d,谁来和我做朋友?”然后拿着iu的四声的小学生就分别跑上台,和d站在一起,让下面的小学生拼读。这样,同学们既在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

(二)合作学习 由于学拼音是枯燥乏味的,学生长时间听教师讲,难免会失去兴趣。这时,如果让学生合作起来学习,他们的兴趣就会倍增。因为当学生面对面学习时,学生就有一种被关注和重视的感觉。他们的注意力就更集中,情感更投入,而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比较放得开,学起知识来更容易掌握。同时,合作学习也给那些希望展示自己的学生提供了空间。如同桌之间一人读字母,一人找字母,就比教师来考学生更加有效。

(三)加强听的训练

在拼音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拼音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听拼音这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拼音水平。如教师拼huɑ,学生拼出音节huɑ,同时画出花儿。这样,学生会认真听教师拼音节,认真去想音节。久而久之,学生一看到音节就能很快拼出来。

(四)形近字母比较识记拼音

汉语拼音是符号文字,在教学时可将形近字母比较识记。形近字母有b-p、f-t、p-q、u-ü、n-m等,在比较时,如b-p可以引导学生想:b-p都是右半圆,听广播(b)天线往上拉,泼水(p)水往下流。还可同时加上手势和口诀:如n-m,“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这样学生在边看、边说、边比画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这些字母的记忆。

(五)在听故事、讲故事中识记拼音

儿童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语言智慧和学习兴趣。比如:教学j、q、x跟ü相拼去掉ü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时,可编这样的故事:今天早上,小ü背着书包去上学,到了校门口见到教师jqx,小ü向教师脱帽行礼问声好。这多么好啊,把一个有礼貌的小ü写得活灵活现,就如现实中有礼貌的学生。在上这课时,教师甚至可配上动作,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表演或站在讲台前进行表演,再趁热打铁教他们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这样,不仅把jqx与ü拼写时的规则记住了,还教会了学生从小要懂礼貌。总之,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因其内容枯燥乏味,教学中就要转变拼音课堂“一张嘴”的错误观念,把学拼音和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紧密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想象与创新能力,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来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与学生贴得更近。同时,教师还要与所有的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积极合理地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教学内容上的缺陷。

参考文献:

[1]高瑞芳.浅谈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2]严艳.浅谈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3]陈敏.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5).作者:梁炳兰 单位:河北省大城县城内第四小学

第四篇: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刘青云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主讲:刘青云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只有以核心数学思想为引领的教学设计,才是更有底蕴的教学设计。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目标一旦确立,学习者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论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有效互动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界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四)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断定:

(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由此可见,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 调节 引导 学生学习气氛的作用。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

所以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备课应做到:

1.突出针对性,因材施教(吃透教材、熟知学生、所谓备课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因人而异)

2.突出创造性,别出心裁(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新课标精神,要敢于标新立异试图让学生胃口常开,兴致常浓,感觉常新)

3.突出指导性,学以致用(要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4.突出启发性,循循善诱(“启发”,“启”在教师,“发”在学生,启而不发是教学设计的失败,重点在发,发才是目的)

5.突出操作性,有章可循(教学设计不是抽象的说教,它反映的是怎么教,如何学的教学过程)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以预设为基础,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经历精心的预设和引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合理组织学生探究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2015.3.10

第五篇:如何进行有效化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化学教学设计

一以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为例

摘要: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教学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设计;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关键词:化学

教学设计

目标 过程 评价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教学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设计;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我去哪里——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两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化学反应速率》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这样的: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4.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化学反应速率》这课制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其表示方法、表达式、单位,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尝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说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对影响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

二、如何去那里——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次要进行学情分析,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化学反应速率这节课本来是安排两课时完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以及影响速率的因素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将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复习回顾知识,为新课学习提供应有的知识储备。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数学表达式、影响因素等。

所以这节课的重点主要放在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以及从微观上用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解释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的意义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

上述理论强调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来完成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理顺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习者更好地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根据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倡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有意义知识的建构,《化学反应速率》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形成教学思路

1、精心预设情境——激起学习的兴趣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初步选定教学方法后,主要就是要在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基础和教学目标间,也就是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之间通过一个个情境设计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能力建构,这就是体现教室教学智慧的地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设计出一道既有情景、探究,又有递进、开放的问题是较为困难的,但这是努力的方向。

(1)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从学生自身经历或认识出发,巧用生活中的素材或适当的形象比喻,以体现问题的科学性;在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理论解释中,由于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比较抽象,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往纸盒里扔纸团,学生从这个游戏中体会到了有效碰撞的两个条件: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

(2)利用学生经验与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时,课本是通过碳酸氢钠和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高锰酸钾和草酸反应以及双氧水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三个实验进行探究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反应速率的。由于学生在高一已经知道这些因素的影响结果,所以探究实验就变成了验证性实验。为了真正让学生体验的探究过程,笔者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学生做完碳酸氢钠和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后,让学生运用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来解决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反应的速率问题。问题解决:已知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8H2O+5O2↑,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双氧水反应时,发现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1)针对上述实验现象,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的猜想还可能是 的影响。

(2)若要证明你的猜想,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根据浓度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论相反,起到激疑、激趣,让学生产生“愤悱”之感,激起学生急于探究的兴趣,从而大胆提出可能是催化剂的影响。这个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

2、预设生成——了解学生的思维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过程》一书提出:智慧的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由下列因素构成:(1)已经习得的构成新技能成分的先觉技能;(2)回忆已习得的技能并将它们以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过程。外部条件起着这样的作用:(1)促使下位技能的回忆(2)告知学习者行为目标(3)以陈述、提问、或暗示的方法引导新的学习(4)提供一个与新习得技能相关的心理咨询,以供学习者练习。

在《化学反应速率》案例中,学生需要习得的新技能是:通过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来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构成这一新技能的先觉技能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学生生活中有打篮球、跳高等生活体验。教师在让学生生成通过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来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技能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要分析上述先觉技能是否已经习得,进而初步预设学生的思维建构过程。

三、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概念的建构、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如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课既要设计一些习题,来评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和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也要让学生通过自我小结、互评交流表现等手段来感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实现。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盛群力,献华,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埃德·拉宾诺威克兹.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M].杭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下载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想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我想》教学设计 卫滨区实验小学王美玲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

    我想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九单元 《我想》教学设计及反思 安庆市德宽路第二小学肖辉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充满幻想和想象的诗歌,谢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

    《我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九单元 幻想和想象 《我想》教学设计 学校:育红小学 姓名: 王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新词,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

    我想教学设计

    《我想》教学设计之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我”的愿望在......

    《我想》教学设计

    《我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花苞随风悠荡布谷鸟柳树温软蓬帐课堂蒲公英愿望遥远商量商量。 2.通过朗读小诗激发学生想像力,发挥学生创造力,去追求......

    《我想》教学设计

    《我想》教学设计 永康小学 贾建英 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充满了纯真幻想的儿童诗,语言纯净优美,富于韵律美。诗中的“我”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我想教学设计

    《我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想》教学设计

    儿童诗《我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九课内容,《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