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人教版八年级《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教学步骤:
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不革命者。
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三、拓展延伸。
结合练习四,以“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充分肯定“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勇者风范。
四、小结: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诵读课文,为参加本单元散文诗朗诵表演比赛作准备。
2、模仿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写一首散文诗,字数不定。点评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注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设计由《海燕》的深远影响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感悟诗情、画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评,评中读。在赏析海燕形象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既尊重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延伸拓展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海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短片导入)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让我们共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美。过渡语设计:《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先听范听。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并且着重关注海燕形象。(学生听范听)自由诵读时间:(再次提醒注意品味海燕形象)
过渡语设计: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内容与海燕形象的理解朗诵课文。朗读时间:找几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融入其中)问题设计:
问题
1、请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参考答案: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革命的先驱者等)
问题
2、短句训练: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来概括海燕所体现出的生命之美。
例句:
1、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
2、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
3、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
与你共享:老师的仿写: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那闪电般黑色的身影,那箭一般高傲飞翔的雄姿,那充满自信的叫喊,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勇敢之美。
问题
3、海燕形象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刚才的加副标题和短句创作的基础上,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综合评价海燕
(引导学生围绕海燕的勇敢、锐不可当、矫健、乐观、坚定、豪迈讨论)(3名左右)
过渡语设计:我们在欣赏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密切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我们对于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体味,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召开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的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式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下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象征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尔基塑造了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象征。请你思考海燕有何象征意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海燕的象征意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拓展分析:想想他们象征了什么?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的黑暗势力)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烘托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渡语设计:
在文章中为塑造海燕形象除运用象征外,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加以分析:
(对大海的描写属于烘托,对海鸥、海鸭、企鹅的描写属于对比手法,二者均有力的突出了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问题
4、修辞方法分析:
过渡语设计:在本文当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举例。(主要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反复)问题
5、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弘扬海燕精神? 过渡语设计: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研讨阅读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激情雄浑的气势。
2、文章为什么要写到海鸥之类海鸟?
3、三部分内容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探究阅读
1、分析象征意义: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革命中的机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 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2、谈谈作者要表现的思想。
四、拓展延伸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一下。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五、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异同点。提示:从表达方式、写作对象、抒情感情等方面比较。
第四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重点、难点:
1.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二、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三、结构分析
这首散文诗全篇共16节,描绘了三幅画面。
(一)第一幅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的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和勇敢的行动表现出对暴风雨的渴望。列宁曾说:革命运动的来临是革命者的盛大节日。这里,高尔基又用对比的手法写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惊惶失措的丑态,来反衬海燕的高大形象。
1、朗读1—3节
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思考: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 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2、朗读4—6节
思考: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思考: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二)第二幅画面:暴风雨的迫近,暗示沙皇反动统治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大海的波浪跟狂风争鸣,狂风恶狠狠地把巨浪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和巨浪短兵相接,暗示暴风雨迫近斗争的激烈。此时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暗示在革命高潮迫近时,革命先驱者勇敢斗争的精神风貌。海燕的顽强搏击,是因为它认识到沙皇反动统治已经到瓦解的边缘,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反动的统治是无法阻挡人民革命的力量
朗读7—11节
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思考: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思考: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
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第三幅画面:勾画出风、雷、云、电表现大海战胜乌云的激烈斗争,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一时气焰嚣张,不过是临终前的疯狂,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大海之中。海燕精神抖擞,兴高采烈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抒发胜利预言家的豪情。
朗读12—16节
思考: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团结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四、文中破折号浅析:
1.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破折号前面的内容写海燕飞翔的姿态,后面的内容则写乌云。从句法上分析,‚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是一偏正词组,用来修饰后面的‚乌云听出了欢乐‛。显然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
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在这叫喊声里,海燕究竟怎么样,此处没有描述,所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中断。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破折号前后都有‚呻吟着‛,表示意思的反复和跃进。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由对海鸭的描写转到对海鸭的评论,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同时还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伸和跃进,海燕从‘叫喊’到‘大笑’‘号叫’,更显示它的革命的乐观和大无畏的气概。‛这里的‚追加注释‛,实际上就是解释说明。
6.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第一个破折号表示提示下文;第二个破折号表示强调,显示海燕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海燕的战斗的呐喊,破折号相当于引号,引人注目。
8.——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里的破折号一方面相当于引号,另一方面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五、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散文诗运用象征,往往是通篇的运用,而不是某个句子的象征意。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光明的未来)。
乌云、闪电、狂风——(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拓展: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革命。
青松——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
鲜花——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六、总结:
思考: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
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注音或填字
呻吟()
蜿蜒()
企鹅()
胆怯()高傲()
轰隆隆()
碎末()
吼叫()fěi()翠
chǔn()笨
一huǎng()
2.为多音字或形似字注音组词。()享()崖()吓()亨()涯()
3.写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4.文学常识填空:
《海燕》是戈宝权根据《
》翻译的,作者是
国的作家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和剧本《
》等。《海燕》是1901年3月他写的“幻想曲”《
》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5.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要求:
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
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试题答案】
1.略
2.略
3.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
4.《 高尔基全集 》、俄、高尔基、《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小市民》、《 春天的旋律 》。
5.下列几个副标题可供参考: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无畏的革命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胜利的预言家
革命的先驱者
第五篇:《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设计思想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
2.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2.读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散文诗《海燕》。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介绍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二十世纪初,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以《海燕》(1901)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笼罩,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当时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1
目睹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
三、感情朗读,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生听读。
2.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
3.指生朗读,生生评价,师适时指导。
4.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完后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四、自读分析,感受形象
1.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
2.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形
象?
五、本课小结,课下思考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暴风雨海燕
来临←────────→渴望勇敢大
逼近←────────→迎接自信无
到来←────────→呼唤顽强畏
第二课时
一、激情朗读,引入情境
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解了高尔基的《海燕》,下面我们有感情
地朗读这首诗,要激越,要有气势,在阅读中让我们可进一步认识一下那勇敢、高傲的海燕吧!(指生读)
二、合作探究,挖掘主旨
1.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象征)
3.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
海鸥、海鸭、企鹅──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
乌云、狂风──反动势力
大海──广大人民群众
4.本诗主要塑造了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对比,烘托海燕形象)
三、分析揣摩,深化理解
联系背景,分析领会,仔细揣摩,想象一下,海燕在展翅飞翔时,会有怎样的想法,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呢?请模仿海燕,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它当时的心理。
四、精读欣赏,品味词句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说明看法(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营造意境等几个角度分析)。
例: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是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习翔。(比喻、拟人,形象传神地展现其矫健勇猛雄姿以及藐视反动势力风貌。)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赋予了人的性格行为,写出了其猖狂气焰)。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反复,写出其勇敢智慧及敏锐,表达坚定信心。)
五、联系实际,迁移写作
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和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
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按理来说,在一节课内围绕目的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才是一节好课,甚至优质课。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事与愿违:教学设计难以实施,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执教《海燕》时就很不如意:一是,预设的三维目标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没能成行;二是,分角色朗读没能进行。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主要调控力度不够,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不强。
当示范性朗诵结束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赐教”。不少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的认为有感情,表达了对海燕的赞美;有的说有气势,显示的海燕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学生嬉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他专心听课了;担心的是,处理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说?得知我“听实话”的态度,他得意地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读成‘呀’了。”在对他“认真听讲、关心老师”精神当众表扬一番之后,我还固执己见,自以为这是在朗读实践中的变音现象。不假思索地当众解释,并随机板书:“啊”如果出现在句末,其读音随着它前一个字尾音的不同而变化。在这里,“啊”前边是“hai”,尾音是“i”,与“a”连读就是“呀”(其实,它前一字“鸭”,下课闲暇一看,羞得一头露水)。接着,从前一篇课文《雷电颂》中找了几个例子,比较说明“啊”的变音规律,简直是“胸有成竹”,“振振有词”。
这一拓展不要紧,五六分钟过去了。也许,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知识,但下面的环节得灵活处理才是明智之举。可我依然按部就班。
在让同学从正面分析海燕的形象时,又节外生枝。一个女生突然提到,文中写“狂风紧紧抱起„„尘雾和碎末”对海燕起到反衬作用。当她说明理由,我跟她一块交流:“这是直接写海燕吗?”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侧面描写。当我刚说出“待会儿再讨论侧面描写作用”时,又突发奇想,欲趁机品味语言:“摔”PK“甩”(因为老教材一直沿用“甩”)。学生倒是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摔”字有力,更能表现出狂风的狠毒、残忍。这样一来一往,六七分钟又过去了。
没办法,两个没料到先后用了十几分钟。这都是预设之外的,挤占了设计内的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可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调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