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宝玉优秀教案之《望岳》
(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望岳》
授课人:何宝玉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背景;
2、通过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旨;
3、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对该诗主旨的感发与升华; 【教学课时】
1课时(15分钟)【教学方法】
串讲法、提问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课前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第一个问题,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端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惊天地、泣鬼神。他被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我们的孔夫子也为它打广告、做宣传。“登东山而小鲁、登xx而小天下”。大家能帮忙解决吗?
(学生:杜甫和泰山)
老师:哈,还真是,老师被大家点醒了!那当诗人中的诗人和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化用当下时髦的话,就是当杜甫遇上泰山„„后面有六个小点,那是省略号。就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师生一起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大家说好吗?
(学生:好!)
老师:打开书本,让我们一起品读杜甫及其名作《望岳》(板书)
(二)、杜甫简介:
老师:我们入乡随俗,还是先来了解作者杜甫。我们和杜甫应该算是老朋友啦!从小学到初中,语文课堂还总离不开他。难怪有些老师和同学亲切地称他为“老杜”。既然是老朋友,那对他的介绍也要与众不同。不像以往那样摆出“百度版”、“搜狐版”的人物介绍,老师今天要推出“大家版老杜”。即:大家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你一言、我一语的来给老杜写生平简介,好吧?
(学生:„„„„„„)老师:看来同学们对杜甫的了解很深,老师都赶不上你们了。这说明同学们在底下了很深的功夫,自主学习,这样很好。
(三)、课文解读:
老师:正式进入课文。学习诗歌,朗读很重要。那让我们先来朗读课文。不求整齐划一,但求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情。
(同学:美、格调高昂、有气势)
老师:没错,同学们体悟很准!该诗正是杜甫年少轻狂、游历大好河山是写成的。关于景美,格调高。我们将在后面具体讲到。
题目是“望岳”。老师说过,品读古诗,题目很重要。看看这首诗,一个“望”,即观看;一个岳,即大山,通过前边的预习我们知道,这大山特指泰山。合在一起,就是观看泰山。那我问同学们,要想品读鉴赏这首诗,我们要抓那个字啊?
(学生:“望”)
老师:既然同学都领会了,那我们就一起,以“望”字为突破口来鉴赏这首诗。看看诗人在每一联是怎样望的?又分别望到了什么?
请看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望到了什么?(学生:望到了泰山,泰山的青翠、横亘千里)老师:你是怎样看出的?
(学生:“青未了”!一个“青”说出了泰山景,一个“未了”极泰山之辽阔!)再看第二联。作者看到什么?
(学生:泰山受大自然钟爱的美景,以及高耸挺拔)老师:你是怎样看出它的高的?(学生:一个“割”字)
老师:对,一个“割”字,把泰山写活啦!阴阳昏晓好似它有意为之。同时也道出了它的高)
老师: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三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哪般景色?
(学生:透过作者的视角,我看到了缭绕山间的白云还有入巢的飞鸟。)
老师:很好,并且这这景色真实太美了,作者的眼角因为长时间的眺望,都快裂开了。一个“决眦”是不是道出了这一点啊?
(学生:是)
老师:最后一起看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会当“我们知道诗人没有上山顶,可是他大胆地做了假象的望。望到了什么?
(学生:望到自己登上山顶,视野所及,群山都在他脚下)老师:想体验这种感觉吗?大家就暂借这幅图想象一番吧!一联一联的观望而下,我们领略了诗人笔下泰山的美景。诗虽题中有一“望”,可文中四联却不见一个“望”字,但我们却能明显地感觉到每句都在写望的内容,这就是诗人的独具匠心。同时我们发现,作者的“望”不是一个静止不动、呆在原地的“望”,而是一个不断行进中的“望”,且画(见板书)。结合“望岳行进图”,踏着杜甫的望岳足迹,吟着杜甫的佳句,全班一起再次朗诵课文,重走望岳路!
(四)、总结及作业:
老师: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确实美,堪称仙境,不愧是鬼斧神工,五岳之首。但我们要知道,但凡一位伟大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就山写山,就水写水。这山水背后一定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大家再看看诗歌,你发现了诗人深层次的东西了吗?
(学生:各中更体现了他的凌云壮志、博大情怀。要敢于攀登,战胜困难,毕竟无限风光在险峰!)
老师:说得好!道出了诗人言语背后的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吸收诗人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麻烦时,能够吟上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自己鼓励加油!
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老师想安排一个作业。就是续写我们那个没完成的命题,即当杜甫遇上泰山„„
杜甫的诗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希望以后还能和大家,再聚首,话杜甫!下课!
第二篇:《望岳》教案--何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chan)。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及短句。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Q1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Q2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Q3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Q1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
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
Q2“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
明确:“割”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Q3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
明确:神奇秀丽、高大。
Q4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望”呢? 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情”,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Q1“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 明确:层云、归鸟。
Q2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心情激荡。
Q3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
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句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引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句诗句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提炼:讨论问题
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他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篇:望岳优秀教案
望岳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岳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第四篇:《望岳》教案
2013县级公开课
《望岳》教案
秘如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诗人有关情况。
2、通过朗读,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3、合作探究,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想去哪里旅游呢?(生答)今天,我们就跟着杜甫足不出户的去泰山旅游一番!
二、认定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学生根据预习,展示结果。
(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点评。(3)全体学生齐读。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
2013县级公开课
3、学生展示。用“读(诗句),我看到了(景色)” 思考: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
(四)再次朗诵,小组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赏析“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确:登上泰山后,觉得其他的山都仿佛变得矮小了。活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了诗人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豪气。
四、课堂检测
1、《望岳》的颈联是: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五、拓展连接
旅游文明展示:一些人在旅游时,在景点的建筑物上随手乱画,你对这些人的行为时怎么看待的?
六、课堂小结
一知作者 二划节奏 三明内容 四会鉴赏 五晓主旨
七、背诵并默写该诗
八、板书设计
望岳 唐·杜甫
首联 泰山范围 ——远望
颔联 神秀巍峨——近望 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颈联 望岳感受——细望 抒发了诗人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尾联 登临抒怀
第五篇:望岳教案
《望岳》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出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与《石壕吏》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年间的作品,《春望》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壕吏》则体现了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胜利的渴望,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又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进行了含蓄的揭露。
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常见,也有杂言的。古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
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⑴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⑵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⑶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⑷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完全和律诗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全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原为歌词,后衍变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故词又叫长短句。词在声调、字数、句数等形式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词都有词牌,如“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下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内容或主题。也有的词没有题目,人们往往用该词的第一句话来代替题目,以和同词牌的词相区别。按照字数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1.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2.五言古诗。(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3.初读全诗,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集体朗读,合作探究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2.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夫”字在古文中常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钟”,聚集的意思。“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①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②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③站得高,看得远。④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三、知识内化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