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用)
【课 题】《九日齐山登高》
【备课时间】2011-9-8 【上课时间】2011-9-10【课 型】新授课 【执 教】严 勇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投影1)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投影2)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投影3)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投影4)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一步是看标题,看它属于哪一种类别的诗)
三、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四、关于登高诗的主题(投影5 — 7)
“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悲秋伤春之感。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雄浑开阔。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
登高怀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类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怀的文学意象来表达此类情感的。
登高怀乡之作有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也一度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抒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家国破碎、怀才不遇、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等等都属于这类。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第二步是看作者,尽量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这用行话说,叫“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杜牧)
五、作者介绍(投影8)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杜牧的名句(投影9)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杜牧《中秋》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投影10)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六、诗歌诵读 翻译诗歌(投影11)
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下面先让我们听录音。
七、疏通文意(小组讨论,合作)(投影12)
首联:大江包容了秋色的影子,鸿雁开始南飞;我与客人携带着酒壶上到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颔联:人世间难以遇到开口常笑的时候,今天一定要头上插满菊花回去。
颈联:只有用喝醉酒来酬报这美好的节日,不用登临齐山怨恨早早沉落的夕阳的光辉。但:只,只有。酬:酬报。“登临”后省略“齐山”。
尾联:古往今来只是如此而已,何必像齐景公在牛山上独自让泪水打湿衣衫。如此:指“尘世难逢开口笑”,人生苦多乐少。“牛山何必独霑衣”是“何必牛山独霑衣”的倒装。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八、诗歌鉴赏
(一)首联
1、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①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②“涵”字极有气势。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蕴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二)颔联
2、这一联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
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愁闷,郁郁寡欢。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三)尾联
3、齐景公为什么哭?晏子又为什么笑?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
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嘲笑。
4、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这用的是什么手法?
用典
5、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6、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安慰自己,安慰朋友。自我解嘲。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7、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真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四)颈联
8、由尾联可知,为什么不用恨落晖呢?(重难点)
因为古往今来皆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我们只要坦然地面对现实。
中间两联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小结
9、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句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犹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这是一种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九、主旨
这是一首自我安慰、安慰朋友的抒情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十、艺术特色
1、旷达中含有郁闷情怀
2、叙议结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后半部分主要是议论。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的感想,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后的自慰自嘲,行云流水,联系自然。
归纳鉴赏要诀
1、看清标题;
2、知人论世;
3、以景入情;
4、了解典故。
十一、当堂巩固
《三维设计》P46/2 5
第二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博立中学高二年级(下)语文教案
编号:14
课题:九日齐山登高
制作人:温彦峰 审核人:语文组 时间:2014年3月11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3、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三、诗歌诵读 翻译诗歌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四、诗歌鉴赏
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2、“江涵秋影雁初飞”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哪一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 的情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4、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
《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
5、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 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暂时忘记了尘世间的不愉快,尘世间开口笑的事情实在是难得,因此要倍加珍惜。
6、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
7、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看来诗人想表达一种旷达的情怀。
8、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作者内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断地在进行挣扎着,以致终生。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
第三篇:《九日齐山登高》最终版
《九日齐山登高》(备课人:武学斌)1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诗——《九日齐山登高》。
二、解题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三、关于登高诗的主题
“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悲秋伤春之感。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雄浑开阔。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
登高怀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类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怀的文学意象来表达此类情感的。
登高怀乡之作有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也一度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抒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家国破碎、怀才不遇、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 《九日齐山登高》(备课人:武学斌)2 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等等都属于这类。
四、作者介绍
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老杜的“文章憎命达”,成了小杜人生的偈语。
杜牧的名句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杜牧《中秋》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五、诗歌诵读 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
六、疏通文意(小组讨论,合作)
首联:大江包容了秋色的影子,鸿雁开始南飞;我与客人携带着酒壶上到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颔联:人世间难以遇到开口常笑的时候,今天一定要头上插满菊花回去。
颈联:只有用喝醉酒来酬报这美好的节日,不用登临齐山怨恨早早沉落的夕阳的光辉。但:只,只有。酬:酬报。“登临”后省略“齐山”。
尾联:古往今来只是如此而已,何必像齐景公在牛山上独自让泪水打湿衣衫。如此:指“尘世难逢开口笑”,人生苦多乐少。“牛山何必独霑衣”是“何必牛山独霑衣”的倒装。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七、诗歌鉴赏
(一)首联
1、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①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②“涵”字极有气势。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涵”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蕴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二)颔联
2、这一联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
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是:愁闷,郁郁寡欢。
“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三)尾联
3、齐景公为什么哭?晏子又为什么笑?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 《九日齐山登高》(备课人:武学斌)3 嘲笑。
4、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这用的是什么手法?用典
5、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6、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安慰自己,安慰朋友,自我解嘲。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7、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真是这样的吗?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四)颈联
8、由尾联可知,为什么不用恨落晖呢?(重难点)
因为古往今来皆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我们只要坦然地面对现实。
中间两联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悒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9、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句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犹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全诗感情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这是一种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八、主旨 这是一首自我安慰、安慰朋友的抒情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九、艺术特色
1、旷达中含有郁闷情怀
2、叙议结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后半部分主要是议论。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的感想,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后的自慰自嘲,行云流水,联系自然。
归纳鉴赏要诀
1、看清标题;
2、知人论世;
3、以景入情;
4、了解典故。
十、当堂巩固
熟读并背诵本诗,完成《导学案》的练习题。附:板书
悲愁——旷达
第四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一】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等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等
【导入二】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2.在自己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你认为本诗是抒发一种旷达欢愉之情,还是抑郁苦闷之情? 【明确】
作者这次登高,表面上心绪坦荡,对自己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其实内心并不超然。此诗八句,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不平和感慨。“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出生名门之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留下名诗很多:《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山行》、《清明》。才华横溢、浪漫风流。——“唐朝楚留香”
2.写作背景: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 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三、朗诵诗歌,体会情感及题解 1.个别学生朗读。
2.全班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3.题解:慧眼知多少?时间——九日 地点——齐山 事件——登高
五、走进文本
1.整体览之,既登高,所见何物?
【明确】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
①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②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明确】
“涵”:包容(还望海涵)之意,也有理解为浸润之义。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无论鸿雁飞往何处,倩影皆倒映碧波之中,此乃“任尔东南西北飞,只是江心一点影” 表现江水辽阔,胸襟广大。A.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B.江水:清澄肃静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C.环境:动静一体
③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板书)
【过渡】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3.颔联:作者表达何种情怀或心情?为何在众花之中选择菊花插满头呢? 【明确】
开口笑:兴奋、喜悦,“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
菊花满头:豪放、洒脱、不拘小节,不仅戴花,而且是带满头的菊花,他的头简直就是花园,对于一个男人插满头花已经不可思议,对于这样一个名人更不可思议,而对于一个喝醉酒的名男人满头菊花而归太不可思议了,旁人会感觉他太疯癫和放浪无羁了。然而正如唐伯虎所言“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表面的旷达隐藏的是却是内心的隐痛。今日的开口一笑言下之意却是于昔日的尘世中长久的春恨秋愁。身在红尘,心冰苦海!【补充】菊花:用典,高洁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哪些地方看出诗人不得志,苦闷? 【明确】 难逢 但将酩酊 不用登临恨落晖——愁苦伤感 ......4.颈联——酩酊酬佳节,不必恨落晖说明了什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感慨怨恨了。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斜晖:象征人生迟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尾联用了何种手法?原意为何?作者表达何意? 【明确】
用典,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然而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消沉中含有执着,既是自勉自励,自我解嘲,也是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词。
六、总结
诗中所表达所谓情感复杂,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旷达与感伤交替。
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
作者内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断地在进行挣扎着,以致终生。
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此诗可出的题型:
1.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2.为何不必恨落晖?
3.尾联用了何种手法?作者表达何意? 4.诗言志,歌抒情,表现诗人哪些情感? 【明确】
快乐——纵情畅游 旷达——纵游放浪
失意不满——壮志不得施展
七、拓展探究
(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五篇:《九日登高》全诗赏析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两句的确很妙。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