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 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马诗》教学反思
司徒小学 裴娟娟
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马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马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 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
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看作者知背景)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看诗文解大意)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悟诗情,入诗境)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当堂练习,及时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主题阅读的渗透)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竹石》。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说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写景抒情,说明它是借物喻人,“施展才华,为国立功”这是诗人的志向,借由写马来表达。
七、说教学反思
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第二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1、自学要求:
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
3、理解诗句意思
(五)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
(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
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 板书设计:
马
诗
写景
抒情
施展才华
为国立功
第三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材分析
《马》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学情分析
乡镇中心校六年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 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
(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人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时的李贺又赋予了马以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自学要求,4 分钟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四)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五)分步解读,理解句意 自读思考,4分钟
第一句: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说一说写一写看谁写得最精彩。
第二句:这是谁发出的慨叹?他想得到什么?做什么?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看谁说得又通顺又流丽。
(六)背诵古诗
记忆句意 逐步背,逐步擦,背一句说诗句。
(七)作业
以《我是马》为题,充分发挥你的视、听、感、想,将古诗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第二课时
(一)体察诗蕴
品悟诗情
1、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闭上眼睛想一想,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
(2)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3)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
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已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些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一种怎样的心境?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
(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 踏之中你能读出些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3)“快走”之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二)整体参读
总结写法
李贺就是在写马吗?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学习《马诗》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五、板书设计
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
马{
}慨叹
何
——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的还是不多,为什么?也许是读的力度还是够,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黄潭中学教案、课件设计:李胜强执教:张容
一、教材把握
《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却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只得帯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显然,本文是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借里马的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不识、压抑和摧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开篇借说千里马而起,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从而强调伯乐的重要,紧跟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转,道明实际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简直是必然,接着便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它可悲的遭遇。这一段作者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充满了作者的痛惜、难过之情,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文章第二段,从千里马特殊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接着切中问题的要害,即不识千里马的关键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也正是食马者的不知,又造成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惨剧。这些“不知”的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有千里马特殊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以至于,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都“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至此作者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委屈、不平与愤懑,谴责了那些昏庸无知的“食马者”。这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三段紧承上文,先全面地总结“不知马”者愚蠢、狂妄、浅薄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更为荒唐的则是,千里马明明就站在不识马的昏庸者的面前,他们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驱使它,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着千里马,故作忧患、深沉地发出感慨:“天下无马!”。这里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将那些不识马者自以为是的丑态活画出来了。接下来文章以“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束全文,点明中心,斩钉截铁地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这也是作者的感情达到极致的宣泄。结构上也回应了开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先是惋惜、哀叹,“不以千里称也”;接着是委屈、悲愤与谴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最后是情感的积聚爆发,是愤慨与辛辣的讽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显然,作者卒章显志,以马喻人,托物寓意,借说千里马说自己,说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愤慨和不平。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达到“才美外见”。
二、教学设想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教学内容应在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把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学习文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上,则设计采用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领悟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过程方案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2、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过程与方法:以自读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朗读领悟为主完成任务。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情趣(出示课件图片)
雅典奥运会上,是他将欧美人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黑色碉堡“炸得土崩瓦解。其实110米栏赛场上的这匹千里马的出现,要归功于孙海平教练,是他发现并培养了刘翔,成就了他的辉煌。刘翔是优秀的,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孙海平能够尽显其才。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看看文中的那匹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二、预习检查,初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的效果。(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请同学讲解课文翻译,并指出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学生相互纠正、教师明确。
3、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文件)
三、小组合作,自研读(出示研读思考题)
1、文中的这匹马有什么样的遭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谁该对这匹马的遭遇负责任?并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本文中你感受到了韩愈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四、展示成果,读领悟
五、师生携手,共归纳(出示作者背景资料介绍)
1、作者其实是借说马来论述识别人才的问题,是以马喻人,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什么呢?千里马难遇伯乐又喻什么呢?这是什么写法呢?(出示课件)
2、齐读课文,体会这种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六、课堂检测,明主旨(出示课件)
文章借千里马,最终,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现象,也表达作者的愤懑。
七、课堂延伸,阔胸怀(出示课件)
以“韩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或几句话来宽慰韩愈。
八、老师寄语,展未来(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生活中不要溜须拍马。做人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事事马到成功,前途一马平川!
第五篇:《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3、情感与价值观吧:了解古诗大意,体会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马的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
2、同学们见过马吗?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词
1、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要把古诗多读几遍。
2、在小组内读一读。同学互相纠错
3、指名读字词:(重点指导“燕”“钩”“踏”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
1、指名大声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互相评价。
2、读了古诗,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3、那么谁能说说古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越似钩”的意思。
总结:是啊,读了这首古诗,我们好像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多么安静的夜晚啊。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争取读得很好。
四、再读古诗,深入理解感受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句古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劳?)
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
3、同学们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心里很想早一点上战场,很急切。
4、“快走踏清秋”怎样读,能读出战马奔驰的脚步急切的声音。
5、再读读看。
6、多种形式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7、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五、读古诗复述内容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六、作业 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