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课题:鸿门宴 课时:三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②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③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词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
由一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史记》中的有关知识,回顾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简介 投影(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四)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析鉴赏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合作探究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燥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拓展探究
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朗读指导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思路小结
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学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温馨提示: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微信公众号:htjiaoshi,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备考资讯及时推送,更多精彩,欢迎订阅!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售前电话:4006-01-9999 售后电话:010-8298221 资格证 QQ 群 :248126741 教师招聘 QQ 群 :600495464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鸿门宴教案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课题:鸿门宴 课时:三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复习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②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③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词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
由一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史记》中的有关知识,回顾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简介 投影(三)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放录音,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四)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析鉴赏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2、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合作探究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投影(二)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燥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四、拓展探究
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朗读指导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思路小结
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学生自由朗读。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段
第三课时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拓展探究
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课文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温馨提示: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微信公众号:htjiaoshi,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备考资讯及时推送,更多精彩,欢迎订阅!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售前电话:4006-01-9999 售后电话:010-8298221 资格证 QQ 群 :248126741 教师招聘 QQ 群 :600495464
第三篇:《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鸿门宴》高中语文说课稿2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鸿门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的一篇精选课文,它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全文以刘邦赴鸿门宴请罪为核心,连同赴宴之前与赴宴之后共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开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结束,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继续分析学情。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比如项羽、刘邦、张良等,在历史上都十分著名,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们来说,可能还是会有些困难。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和情境教学法。
说完了以上内容,下面我将就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具体的介绍与分析,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的学习。在导入环节中,我会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在活跃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顺势导入新课《鸿门宴》。
(二)整体感知
导入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整体感知环节。整体感知是对课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环节中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们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阅读,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做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思考时,我会给学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项羽的每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据此判断项羽的性格。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完善,得出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不善用人这三点。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理性地认识项羽。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人手法。首先我会让学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之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老师点评、启发、完善并总结。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想一想矛盾冲突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好处,让学生明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且能够自觉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四)巩固提高
在深入研读结束之后,我将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会安排学生们就“项羽最后为何会失败”进行一个辩论赛,借此加深学生对项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
(五)小结作业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会结合学生的感受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与启示,并布置课下作业:结合分析项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刘邦和樊哙的性格特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书上将项羽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概括与展示,分别是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和不善用人。此板书力图以简明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第四篇: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通用
一、教案主要内容
排。2)讲授新课:主要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什么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听课
者理解新知识,怎么教会听课者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
1、课题名称
2、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可不写)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
6、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7、教学过程
1)导入:常用导入方法: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
3)巩固练习:用什么方式练习,练习的设计 4)归纳小结:根据所交内容进行适当的总结
5)布置作业:体现分层教学理念,尽量是开放型作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8、板书设计:板书要目的明确,布局合理,达到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
括的作用
第五篇:《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 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 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二、一词多义
1.去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2.立
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 3.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②哙拜谢(感谢)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4.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②因招樊哙出(于是)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6.幸
①妇女无所幸(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7.从
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12.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14.如
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②置之坐上(放置)17.且
①且为之奈何?(那么)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③臣死且不避(尚且)18.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②为击破沛公军(军队、部队,名词)19.说
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20.当
①当是时(正当)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②吾得兄事之(应当)22.然
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四、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③不可不语(语,告诉)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4.形容词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六、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⑤亚父者,范曾也 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句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省略句
①沛公欲王(于)关中 ②为(我)击破沛公军 ③急击(之)勿失
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⑥(项伯)长于臣
⑦奉卮酒为(之)寿(沛公)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⑨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⑾加彘肩(于其)上 ⑿卫士仆(于)地 ⒀还军(于)霸上
⒁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 再拜奉(于)大将军足下 ⒂置之(于)地
⒃竖子不足与(之)谋!4.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 ④披帷西向立 ⑤客何为者? ⑥大王来何操? ⑦沛公安在? 5.定语后置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为后置定语)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同上)
6.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
(二)固定结构 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
七、成语与名句积累
1.鸿 门 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八、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刘向)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十、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附录:
一、课文情节结构分析
(一)鸿门宴的背景(1、2节)
力量悬殊————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 范增主击————天子气,急击勿失 项伯报信————与张良有故 刘邦利用————约为婚姻
(二)宴会上的斗争(3、4、5节)
沛公道歉————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伯翼蔽————庄不得击 樊哙闯帐————慷慨陈词 张良谋划————刘邦逃脱 张良献礼————为刘邦遮掩
(三)宴会后的余波(6、7节)
范增忿怒————竖子不足与谋 怒杀奸细————立诛杀曹无伤
二、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 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 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 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四、补充与拓展 1.补充注释
范增:范增,(前227——前204)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素家居,好奇计。项梁(项羽叔父)起兵后,他前往劝说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赵时,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渡河救赵。行至安阳,停四十余日不进;项羽乃杀宋义夺其权,率军渡河,大破秦军。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范增成为他的主要谋士。刘邦甚忌范增,乃用反间计,项羽疑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离去,中途病死。
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曾劝说项梁立韩成为韩王,韩王用张良为申徒。刘邦沿河南西进击秦,中途经韩,张良引兵从刘邦。戏下之会后,刘邦被迫迁汉中,乃遣张良归韩。后韩王为项羽所杀,张良抄小路逃回汉中,成为刘邦主要谋士之一。
2.知识拓展:有关对项羽评价的几首诗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三课时
一、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二、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
(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三、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第四课时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思考: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鸿门宴”的结果对项羽不利,归根结蒂是谁之过?为什么?
3、你如何认识评价范增这个谋士?
4、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
5、鸿门宴上,基有无杀刘之意?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宴请刘邦的?
6、项羽“东向坐”说明什么?
7、举所佩之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
8、名钓誉”是什么意思?用它来概括项羽的性格合适吗?
9、在宴前宴后对刘邦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
以《我最喜欢------》或者《我最讨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标题横线上填写《鸿门宴》中的人物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