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行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代朱子臣说:山水朋友,性命文章,是名士本色。今天,我们就去接近一下将生命融于山水间,将真情寓于文字中的伟大文学家柳宗元,欣赏一篇他的“性命文章”《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又因官终柳州刺史,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三、写作背景(先由学生介绍,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公元805 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加入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后革新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他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极为压抑。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本文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意境。
1、点名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价,看他读的节奏是否合理,语气语调处理是否恰当。
2、教师朗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同学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等。
3、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全班齐读课文。
五、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帮忙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词;标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3、翻译接龙:学生每人一句,依次下传,教师适当点拨。
六、背诵精彩片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
2、整理积累本课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检查学生课文背诵和重点词句掌握情况。
二、精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快石拓作为潭底
第二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洪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请其他组来评价。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生(七嘴八舌地):就是呀,没有哪个字翻译为“像”呀? 师(面带微笑地):同学们很细心,这里的“斗”和“蛇”两个字用法很特殊,分别解释为“像北斗七星~ 样”,“像蛇一样”,它们本身是名词,现在作状语了(师边说边板书)师:老师要考考大家,文中和这个用法一样的字句还有吗?找一找,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4(犹豫地):是不是“犬牙差互”里的“犬”? 解释为“像狗的牙”
师:找得很准,就是这句,翻译也很准确(师生共同鼓掌)师:另外,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些方位名词的用法很特别,也作状语比如“下见小潭”中的“下”,要解释为“向下,或者往下”大家学着举一反三,看看还有哪些方位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一样?可以相互交流(生讨论交流)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 生6:“目光下彻”中的“下”
生7:“潭西南而望”中的“西南”
师: 同学们真是独具慧眼,又快又准地找出了这些词语,自行决了困难下面由老师提问,你来翻译,好吗? 师(众):“潭中鱼可百许头”
生(众):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师:记住这一句中“可”的意思注意与其他句中“可”的意思进行比较如“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
生1:这里的“可”是“大约”的意思,“不可知其源” 中的“可”是“能”的j还有“不可久居” 中的“可”,“明灭可见”中的“可”
师:好,学会比较记忆也是掌握文言词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把这几个“可”的用法记一下。
(生自由记诵“可”的意思)师: 我.继续我们的翻译提问下一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众):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人来往,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师:这一句中也有两个词的用法有点特殊,大家注意到了吗?看“凄”和“寒”,它们本来是什么意思? 在这儿该怎样解释它们呢? 生(众):“凄”是“凄凉”,“寒”是“寒冷”的意思。
师:确切地说,是该这样解释:“使···凄,使···寒”这叫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提问暂告一段落,还有疑难的地方我们在下面的研读品味中继续攻克。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附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
相乐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潭
宗 小潭源头: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记 元 潭中气氛: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第三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章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了解文章写景手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师板书重点。
3、释题并板书课题26《小石潭记》
4、讲解关于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1、指名读或齐读课文,师生查找误读和难读字。
2、师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台板演)。
3、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这篇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或说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并以“小石潭真——!”(静、清、绿、美……)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接龙翻译,师适时点拨。
3、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隔簧竹……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继续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讨论: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探究、引导讨论:
问: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明确:写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三、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的?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发现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背诵及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 水石树鱼侧面描写乐
小潭源流——比喻(静—动)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忧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孤凄之情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B.为屿()
为嵁()佁然()
C.俶尔()
翕忽()
差互()
D.寂寥()
悄怆()
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第五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课题是《小石潭记》,它是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出示多媒体)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片,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也曾经写过一篇景色十分优美的文章,他当时的感受是否也和大家一样呢?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出示多媒体)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出示教学目标(见多媒体)
(四)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出示多媒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各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五)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多媒体)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请同学们分别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②作者写了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游记的写景顺序。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如潭中景物的侧面描写,小石潭源流中的比喻修辞。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六)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出示多媒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乐与忧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七)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出示多媒体)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八)布置作业(出示多媒体)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板书设计(略)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