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探讨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适时剖析自我的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色一直是文人墨客钟情的颜色,关于绿的诗词不计其数。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里咏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你们还知道哪些歌咏绿的诗句,和大家分享一下。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王安石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古人的诗词是这样赋予了绿以生命的色彩及意蕴,下面我们看看作家陆蠡,他又带给了我们哪些绿的感悟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陆蠡《囚绿记》中的那片绿。
板书:
囚绿记
陆蠡
展示PPT 学习目标
让学生看一遍,老师提几个关键词
二、课前预习
陆蠡(lǐ)
涸辙(zhé)
淅沥(xī)
猗郁(yī)
移徙(xǐ)
.....婆娑(suō)
瞥见(piē)
蕈菌(xùn)
揠苗助长(yà)....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解题:《囚绿记》1’
囚,动词,把什么关起来,锁起来!囚的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作者在这里囚的对象是绿,绿到底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去囚禁这抹绿色的?
接下来给同学们7分钟时间以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轻声地阅读或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ppt
10’
(1)绿在课文中指什么植物?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8~12)
(3)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借鉴题目用“
绿”的形式,填上一个动词,最好从文中找到这个词填上,整理出文章思路。
板书: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爱绿(1~4)
喜悦
满足 赏绿(5~7)
快活
留恋
欢喜 囚绿(8~12)
喜悦
可怜
恼怒
释绿(13)
尊敬
祝福
思绿(14)
怀念
期盼
四、问题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五部分,可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阅读文章囚绿和释绿两个部分,即8—13段。思考: 绿被囚禁的过程中,有何特点,找出原句进行品读并总结。绿的这些特征有什么象征意义?(以文解文的方法)
特点
象征意义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物)
(志)
2、请一个同学读13段。其他同学思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中华民族)
绿既然要代中华民族两者之间肯定有相似点————永不屈服。
五、拓展延伸
我们感受到了绿永不屈服的品质,从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交流讨论。
不应凋零的绿叶:
1.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2.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3.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4.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5.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
6.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7.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甜甜地吸着煤气,成就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
8.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永不凋谢的绿叶:
1.海伦·凯勒 :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2.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通过对绿的精神品质的感悟,我们能更深刻的感受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茅盾《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散文《海燕》。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六、能力迁移10’
1.《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报刊中一个随感栏目。其中的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同学们喜爱。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
例子: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嘲讽自吹自擂的人] 稻穗——越是丰满的,越是低着头【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更是谦虚】
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专心事业(学业),坚守热情】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无私奉献的人] 保险柜---有一丁点错误,就大肆嘲讽。【鄙视倚老卖老的人】
小结: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
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想很沉很深,请把这感悟写进你的随笔里,作为人生的财富。祝大家都有一个阳光而灿烂的明天,谢谢大家。
第二篇: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全文,把握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
教学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以生字注音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幻灯片展示)
2、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找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其相对应的情感变化
遇绿(1——4)————喜爱 观绿(5——7)————留念
囚绿(8——11)————无比的喜悦
爱怜 放绿(12~13)————尊敬
祝福 念绿(14)——————怀念
期盼
三、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以情感线索为基点,重点剖析中心环节“囚绿”,引导学生探讨“绿”的一般象征含义和深层象征义。
1、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
2、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
4、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5、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6、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7、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8、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9、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囚人”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0、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联系写作背景思考)(幻灯片展示作者生平),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幻灯片展示)?
四、课堂小结: 至此,我们从这篇写绿的散文中读出了深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这是很多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也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而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六、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七、板书设计:
永 屈 向 不
囚 光 强 明 顽
民族 绿
陆 个人
记
爱-----恋-----囚----释-----思
蠡
象征手法
第三篇:公开课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导入:从来就不喜欢冬季,干燥、寒冷、满眼荒芜,但我的洋葱花长势喜人,它可是这个冬季我房间里唯一的一抹绿。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臵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拓展延伸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遇到困境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教后反思:
第四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鲍从彪
授课时间 2012-11-2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
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
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
喜爱
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
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 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的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绿的精神)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北平已经沦陷一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为人,再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绿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它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五、拓展延伸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第五篇: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