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异的琥珀反思(写写帮推荐)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故事。全文扣住“奇异”这个词,课文的一到十一节,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十二到十三节介绍了琥珀是如何被发现的,最后一节描述了琥珀的价值。
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明显特点。本文用词严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语言极富特色。将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表达和生动、形象、优美、传情的文采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五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但是对于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字形复杂的字和不同语言环境中多音字的字音变化。在字词的理解上,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拥有多样的方法,但在教学时,对于一些较生僻或者词义深奥的词语老师还是要注意解释,并并不断巩固一些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词义相近的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并学以致用。
在阅读方面,静心默读的习惯已经养成,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可以联系上下文解决;能够根据提示,复述文章的内容,也能够初步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较简单的疑问。在预习方面,学生已经能够在课前根据要求预习课文,教师在检查的时候,要更关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上。在听说方面,四五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自己表达的时候,也能够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关注如何由扶到放训练学生表达时候地逻辑思维,把话说得更有条理、更完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高年级的课文课后已经不设生字表,对于字词的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方法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读准“粘稠、埋没”等多音字的读音和“飒飒、掸、拂拭”等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
目标二: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让学生背诵和复述课文时,为学生提供抓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背诵和复述,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有序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课后的背诵放在课内进行,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目标三: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课文其实是从琥珀的形成过程,它的发现过程、它的完好无损、它的科研价值这四方面写出了琥珀的奇异。指导学生借助词典注解和联系上下文,区别理解“推测”、“知道”、“想象”等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调预习,重视反馈:
教师要在三十五分钟内,组织起高效率的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了近五年的学习,预习应不光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上,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质疑,并且简单问题可以自己联系上下文解决。有预习,就一定要重视反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于预习的反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琥珀究竟是什么,在课文中有提及,但散落在文章的各处。不过语句浅显明了,学生还是能够发现的。这就是对于课文内容把握的检查,通过这样的提问,也传递给学生一个讯息,就是说在预习时不再是简单地关注于字词,要关注文章的内容,要用心读文。
(二)立足语言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于文本的内容,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了解。在教学中以文本为媒介,进行多项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不讲练习,而到了课后和测验考试前进行重复的单项机械训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状况。将课后练习穿插在教学中,作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训练表达能力的抓手,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比如,本课中我将课后阅读芳草地中的填空练习,穿插在教学十到十一小节中进行,通过练习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内容,又进行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做到了讲练合一。关于课后反思
品词读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在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对课文的场景进行补充描写。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用词准确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写一个片段。现学现用,既起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巩固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
案 例„„
师:一起来读读“推测”在字典中的解释。(出示: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生:齐读。
师: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
生: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还有吗?再仔细读读这个小节。
生: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说话、写作。但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这种肤浅的表面内容的了解的程度。而是应该了解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知道作者是如何进行布局谋篇的。只有这样的了解,其实才是真正掌握了联系上下文去思考问题做这个阅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查阅工具书和联系课文内容思考相结合,找到了课文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今后自己在阅读中思考问题,提供了可借助的方法。
第二篇:奇异的琥珀反思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裴新灵
《奇异的琥珀》这篇说明文通过合理的想象,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他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同学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重点引导同学们理清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科学价值。为此,我这样安排:
一、从题目入手
当我开门见山的将课题写在黑板上的时候,紧跟着询问同学们,你有什么问题在脑海中闪现? “琥珀是什么?”
“奇异的琥珀是啥样子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引导同学们熟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而然的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围绕着两个问题思考讨论,并在班内展示。所有同学积极投入,在短短五分钟内完成了任务,效果颇佳。
二、因势利导,精读课文
在同学们了解到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一般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固体、质脆,燃烧时有香气,摩擦时生电。继而引导同学们有价值的问题一一呈现: “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松脂球是怎样变成琥珀的?” “琥珀又是怎样被发现的?”
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再次深入细致的朗读课文,理清了课文的思路。1至9自然段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10至13自然段写琥珀的形成过程;最后一部分记叙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至此,孩子们也明白了作者在记叙本文时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书写课文,思路清晰。而后,我请孩子们紧闭双眼,用心聆听我的朗读。从而弄清松脂球的形成必备的条件:
1.松树林。2.夏天,天气炎热到松树流出松脂。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4松脂不断往下滴。
最后,当孩子们睁开双眼时恰巧看到自己伸出的四个手指。会心的微笑洋溢在脸上。紧接着,我创设情境:孩子们,此时此刻,老师送你一件礼物——琥珀,请你看看他什么样子?琥珀的奇异之处,被同学们描绘的栩栩如生,奇妙无比。就在此时,不甘落后的第二组组员,蹭地站起:我不仅知道琥珀的奇异之处,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就这样,在我的期待下,他完整地将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解了出来,全班同学无不为之鼓掌。做为这节课的引导者,我走到了孩子们中间,用心聆听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我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提升
在最后环节,我又抛出试金石——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发现琥珀?琥珀对我们有哪些帮助?看着孩子们兴致盎然的学习,听着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讲解,我的最后一个目标也圆满完成。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用心读,用心体会。课堂上孩子们轻松自在,思路活跃,将琥珀这一抽象事物收入自己的知识储备库。
第三篇:《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本周,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的两篇课文,感觉《奇异的琥珀》那一课讲起来,比较顺手,教学效果也还不错。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奇思妙想、趣味盎然的科普小品文。在上课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琥珀”的有关知识,上课时进行交流;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然后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在科学家想象里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最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文章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想象,还有哪种可能性?五分钟自由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钻研教材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我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个别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太过于巧合了,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我课前就没有考虑到,只好含糊其辞。此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不足,前段时间的指导效果不明显,朗读基础差的学生,更是让人头疼。应多指导、范读,大可不必茫目的布置过多的朗读任务,宁可少而精。
第四篇:《奇异的琥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五个会认字;
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10个会写字; 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过程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具:挂图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 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评价要求:正确流利
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声音甜美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他读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 拂拭)
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2011.11.《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琥珀》这篇课文需要两上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奇异之处,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一万年前故事的详细情形的。
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先让出示琥珀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总结琥珀的特点。接着顺势让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学生会发现书中仅有“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上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这两句话对琥珀的直接介绍。那么本文主要写的哪些内容呢?接着顺势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美中不足的是在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创设情境的语言不够生动,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效果不是太好。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块,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多大的提高。
2011.11.
第五篇:教案 奇异的琥珀
《奇异的琥珀》教学设计
中小
成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2、体会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二、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
1、观察琥珀图片,介绍琥珀样子
2、交流:(奇异之处)
(出示文中琥珀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特点。文中是怎样描述的?齐读文中具体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二)分析推测,感受奇异
(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不得不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那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2)读句子:(琥珀科学价值)
(3)推测是什么意思?(根据已经知道的事实来想象不知道的事)。知道什么?(琥珀的样子,)不知道什么?(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世界上有苍蝇和蜘蛛)。
(三)揣摩形成,感受奇异
1、理清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答案,填写表格,汇报结果。
交流、小结:形成需要的条件。
a、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描写的?哪些词最能体现天气的炎热? b、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的?
3、分析松脂球形成化石需要的条件。a、找出表明时间的句子(漫长的时间)
b、概括句子: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地壳的运动)c、交流、小结
(四)谈论发现,感受奇异
(1)自读13—17自然段,进行交流:这块琥珀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呢?(2)角色朗读:父子对话(教师指导)
(五)揣摩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化石图片,选择其一推测该化石的形成过程。
2、交流推测结果。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