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次品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杨永强)
《找次品》教学设计
平凉铁中 杨永强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唯一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次品,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什么是次品,什么是质量次品,为什么要找次品?还很困惑,“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会更大,这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用具:
课件、直尺、每个小组准备10枚硬币作为待测物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电脑播放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爆炸画面,并进而引出“次品”的概念及课题。板书:找次品
谈话:老师这里有三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4片,其他两瓶都是一样重的,你能想办法把这瓶少的找出来吗? 学生发言,方法很多,引导学生发现最好的方法是用天平称。师:你是怎样称的?给大家说说。
学生说用天平称的方法。教师做个简单的板书。
教师小结:
从三瓶钙片任意选取两瓶放到天平的托盘上,无论天平平衡还是不平衡,我们只需要称一次就可以找到那瓶少了4片的,真不错。
好玩吗?好玩我们就多玩几个“找次品”的游戏。
(二)小组活动,主动探究。
1、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教师:我们把钙片的瓶数增加到5瓶,有信心把它找出来吗? 看大屏幕:
(1)让学生大声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看看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到次品?可以把直尺当作天平,把硬币当作钙片瓶做模拟试验。
(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集体汇报。
2、教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称的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把5瓶钙片分成了几组?怎样称的?
对于碰巧1次找到次品的情况,教师提问:称1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吗?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4、教师小结:从5瓶钙片中找出次品,我们最少称2次就一定能找到。
(三)合作探究、寻求规律。
教师:看来找次品问题,方法还是多种多样,我们既可以通过试验来探究,也可以像老师这样以画图的方法来解决。现在我们把待物品的数量增加到9个,你们敢挑战吗?
1、课件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你能找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吗?(至少 一定)
3、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教师: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或是利用手中的学具称一称,看看称几次能找到次品,并且完成下面的表格。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主要指导分组和称的情况)
5、学生汇报,总结规律。
学生汇报时,先启发引导学生说一说分组情况,再说说是怎样称的,最后完成下表。教师: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它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组?是怎样分的?
6、教师小结:投影出示。
7、验证:
教师: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中找到这样一个规律,你对它持什么态度?怀疑吗? 教师:老师我也是有点怀疑,下面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它的正确性,好吗?
我们就选15来验证好吗?
投影出示:有 15 盒饼干,其中的 14 盒重量相同,另 有 1 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出这盒饼干? 学生汇报验证结果。
教师:通过验证,我们确信:找次品问题,只要把待测物品的个数分成三份,并且要平均分,就能保证找到次品,并且次数一定最少。其实,当次品的个数越来越多时,用这种分法来称就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教师:同学们,上面的零件个数,都是正好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来称。但是如果零件的个数是8个、10个、11个不能正好平均分成三份,怎么称呢?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利用课下时间探究一下好吗?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板书。
七、评价与反思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以讲美国航空飞机爆炸事件导入,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激发了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
(2)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3)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5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4)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总之,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我深信,只要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第二篇:找次品教学设计与反思
“找次品”教学设计
仙桃市实验小学 陈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 3瓶口香糖、课件 学生用具:10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师:出示3瓶口香糖,提出问题:现在这里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我们就把那一瓶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地找到哪一瓶是次品?
生1:数一数里面有多少粒,哪一瓶比另外两瓶少了3粒,就把那瓶找出来了。师:你是用数的方法来找的.生2:还可以用天平来称。
师:用天平称。好!天平大家见过吗? 生:见过。
师:天平上面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东西一样重,天平就会怎么样? 生:平衡。
师:如果不一样重呢? 生:天平会一边高,一边低。
师:低的那边物品比较„,高的那边物品比较„。2.引导学生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师:大家想一想:有3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是次品,利用天平来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生答并演示称法。3.揭示课题。
好!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利用天平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设疑:
师:刚才3瓶中有一瓶是次品,利用天平来称,至少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1次。
师:如果不是3瓶,而是2187瓶,你估计要多少次? 点2名学生回答。
师: 2187瓶到底需要称多少次?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2187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师:我们碰到数据很大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策略。可以把这个很大的数变得很小,我们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逐渐寻找规律。这种策略叫做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那么我们就从很小的数开始研究。刚才3瓶已经研究过了,那再研究大一点的数?(5)师:我们就来研究5瓶,5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平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
2.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拿出5个圆片代替5瓶口香糖,思考一下,怎样找出次品?
3.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4.全班汇报。
师:你是怎么称的?天平左右两边怎么放? 生1:(1,1,3)→(1,1,1)2次 生2:(2,2,1)→(1,1)2次
师: 不管这样分组,还是这样分组,都是几次保证找到?(2次)
5.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次品,除了可以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件物品中有一件是次品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5个离2187 还差很多,规律还没找出来,怎么办?再增加几个?板书:9
1、课件出示问题:9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平秤来称,至少几次可以保证找到次品?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用圆片摆一摆,也可以像老师这样做记录,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3、学生汇报称法:
生1:(1,1,1,1,1,1,1,1,1)4次 生2::(4,4,1)→(2,2)→(1,1)3次 生3::(2,2,5)→(2,2,1)→(1,1)生4::(3,3,3)→(1,1,1)2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
5、小结:把9瓶口香糖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板书:平均分成3部分
四、推测多件物品中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1、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2、要验证我们的猜想对不对,怎么验证?我们再增加几个来试一下。如果有12瓶,(板书:12)其中有一瓶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生: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生:(4,4,4)→(2,2)→(1,1)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比3次更少。还有哪些分法? 生:(2 2 8)(3 3 6)(5 5 2)(6 6)„„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3、与学生一起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对的。
五、拓展训练 1、9瓶需要2次,如果是27瓶中有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
2、如果81瓶呢?243瓶呢?729瓶呢?2187瓶?
3、小结:开始我们猜测是2000多次,经过探究我们发现: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只要7次,相差如此之大,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4、思考:刚才我们研究的9、12、27和81等都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的倍数,又该怎么办呢?大家课后想一想,我们下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找次品的第一课时,当物品数是3的倍数时,利用天平找次品,怎样分组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最近根据学校教导处的安排,我上了这节“找次品”的公开课,上完课后感慨颇多,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
教材首先出示例1通过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我认为在学生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时,对从5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偏大,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于是我在课本例1的前面,增加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较易掌握,当学生理解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然后再来探究5个、9个的情况。这样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思想。而且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均分3份思想的基本模型,把这种情况加以研究确实有必要。另外,考虑到“找次品”的问题比较复杂,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将教学内容限定在称量物品的个数是3的倍数的情况展开探究,为下节课探究不是3的倍数的情况作好铺垫。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就设计了让学生猜“2187瓶中有一瓶是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一千多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3瓶、5瓶、9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2187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2187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称7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三、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三篇:教学反思《找次品》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这么多内容如何在40分钟得到落实;都是值得深思的。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自认为做得好的方面(一)、过程注重循序渐进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天平,认识天平平衡与不平衡时分别表示的含义。接着演示两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如何利用天平找出次品。然后由学生猜想如果是三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呢?在小组内说说想法,想办法验证一下。最后再进入教材内容。
(二)、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个
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时,再将4个物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
(三)、对比教学,找优化方案。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平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平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因为9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第四篇: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找次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民主导学中 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
总之,这次教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这么多内容如何在40分钟得到落实;都是值得深思的。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二、过程注重循序渐进
然后,我让学生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少了2粒的口香糖,在学生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过度到从5个,9个、12个。这样首先是一次验证,其次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了解决概括需要例子的充分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本节课我还提供部分典型的数据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即节省了时间,有很好的提供了归纳优化的数据。其次,充分的动手操作和幻灯片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
三、结论注重猜测与验证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波利亚认为:“参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积极地参与发现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猜测与验证来实现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常常从自由猜测入手(在得出从9个物品中找次品得出结论,把9平均分成3份后,所称的次数是最少的。然后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是不是所有的3的倍数的数都把它平均分成3份后,所称得的次数是最少的呢?然后学生就会想到拿一个是3的倍数的数去验证。从而得出了结论。在课#from 找次品教学反思来自 end#结尾时,我也让学生大胆猜测不是3的倍数的数你认为应(都江堰》教学反思)该怎样分呢?这样学生有了刚才是3的倍数的数的分法的经验,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继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验证猜测,从而理解概念,把握规律,知晓原理;最后设计延伸猜测活动,启迪思维,鼓励创新。
四、拓展开启学生思维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当待测物品是27个、81个、243个、729个、2187个,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找次品教学反思文章找次品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没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存在的种种不足,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应该从以上几点进行调整。
找次品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5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8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9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找次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沈佳老师让学生借助圆片,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把5个零件和8个零件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虽然本课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细节问题还是应该注意的。如:对于孩子们发言的点评还应该再有一些针对性;时间的控制再合理些,如在5个中找次品的时间再压缩一些为8和9再节省出一些时间会更好。让课堂时间分配更加合理。
第五篇:找次品教学反思
《找次品》的教学反思
在学生初步掌握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后设想了好几种方案,教师采用分组检验,看谁的速度快。通过评价巧妙地寻找最优方案蕴含在竞赛活动中,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发现了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方案。随后教师又提出在8个物品中找次品,有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多种方案的比较中又发现,如果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则要分得尽量平均。这个结论不是老师给你,而是学生从众多方案中自己悟出道理来的。这样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
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 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用故事引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学中渗透 “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仙丹中找出孙悟空吃了3粒仙丹的那一瓶,就是找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
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二、不足之处。
在得出待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2.在板书设计方面做得不够好。
总之,这节课自己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相信,只要能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数学是一种活动”的教育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感悟。在初始教案设计阶段,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重在从具体的操作到抽象的概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找其中1 瓶次品的规律,重在结果的呈现。而后期教案设计则围绕着2 个数学活动:在5 瓶和9 瓶中找到1瓶次品展开。课前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至始至终贯彻: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反思、讲解、再总结。教学重点从教学结果转向了教学过程。数学活动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数学活动与数学活动之间则用反思来联结。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做了什么与想了什么之后进行反思。因此,让我感受深刻的是,每个环节做什么、反思什么、教师讲解什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