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登高1配套教案
《登高》教案
一、新课导入:重阳节,阴历9月9日。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登高,以祈求健康长寿,所以又称老人节。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还会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一种香草,此日插戴茱萸有避邪之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佛。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篇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作,看看杜甫通过《登高》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背诵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3、情感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诗作,解决字音字形
2、齐读诗文。分析诗歌的4看:
看作者: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杜甫已经是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可以先一步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
看注释:交代了时间,明确是重阳节登高。
看题目:通过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登高望远,写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借景抒情)请同学们告诉我景与情分别是哪几联?(板书)
关于景的赏析我们要找出意象(看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找出首联中的意象:
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特征: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对仗)
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原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苍凉凄清 情感:哀愁与孤独
诗人14个字便将6个景物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诗人用词凝练,这也就是杜甫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问: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描绘了„„,营造了„„氛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相较于首联的6中景物,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水)落木即落叶,无边——多,潇潇——声音。将落木改为落叶可不可以?
落木给人沉重之感,光秃秃之感,使人联想到树干的枯黄。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悲凉之景,自己就如同这落木一样,人生快走到生命的晚秋了,在感叹生命的短暂。(沉郁)接着有山景转为江景的描写
不尽与无边呼应,写出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的气势。加上无边的落木,是整个场景显得壮阔、雄浑。(高昂)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多用来叹时光的流逝,同时又感叹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在这样永恒的时间下则更显得短暂,使壮阔雄浑中又多了份哀伤,可以说是悲壮。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描写潇潇的落木,翻滚向前的滔滔江水,勾勒出一幅长江秋景图,营造了壮阔、雄浑、悲壮的氛围,抒发了沉郁高昂之情。
前两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
3、上面是诗人在借景抒情,接下来便是直接抒情。找出诗句中直接抒情的字——悲 我们能看到的是诗人悲秋,悲秋的萧瑟与凄凉。宋代罗大经指出颈联含有8层含义,你能理解出几层?
一悲——他乡作客 五悲——年老一事无成 二悲——常作客 六悲——亲朋亡散 三悲——万里作客 七悲——独自登台 四悲——萧瑟秋天 八悲——身患疾病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悲痛之情。
诗人同样是用14个字表达了8悲之情——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4、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呢?——艰难(国家艰难——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躲避战火、颠沛流离。国之艰难为根本原因。)
在国家艰难的情况下,理应为国效力,可此时的作者年到暮年并疾病缠身,虽有报国之心,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于这样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态度?(原句:苦恨)而对于无法报效朝廷,更多的是忧愤与无奈。
生活的艰难、心中的苦恨使诗人有了霜鬓,繁字点出了白发之多。再加上疾病的困扰,使年老的诗人更加潦倒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酒来排遣愁苦,可偏偏又因生病而戒了酒,心中的愁绪无法排解,郁结于心,从而加重了愁苦之情。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本诗的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
总结手法: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解答意境题的步骤
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多年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的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营造了明净绚丽的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篇:《登高》教案_1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时安排】
、题解
[导语设计]
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
长年飘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
忧国伤时
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
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第三篇:登高教案1
《登高》教案
孙晓素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的苦痛与忧思及诗歌的沉郁顿挫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知人论世
1、作者生平经历
2、背景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找出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三、分析鉴赏
1、意象分析
前两联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风—急 天—高
猿—哀
渚—清 沙—白
鸟—回
落木—萧萧 无边
长江—滚滚 不尽 特点:凄凉 悲伤 孤独 沉郁
四、合作探究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作者哪些情感?
2、尾联“艰难”“潦倒”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总结
主题概括指导:通过描写……营造了……表达了……
六、拓展
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春雨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
七、作业
以本诗为例或可探讨杜甫其它诗作,谈谈杜甫的沉郁顿挫,完成一篇随笔。
第四篇:高三语文登高教案1
杜甫 登高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 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2.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第五篇:1 春 配套教案
春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精读法,摘录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春天图片 写春名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二、简介作者自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期开始创作新诗,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著名散文有《匆匆》、《荷塘月色》《背影》等。
《春》大致写于1928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末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蓑(suō)酝酿(y ùn niàng)应和(yìnghâ)嘹亮(liáo)涨zhǎng zhàng 薄 bó báo 晕 yùn yūn 藏 cáng zàng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酝酿:这里是说空气里的各种气息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烘托:这里是衬托的意思。卖弄:炫耀。
四、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春草_图。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赞春
划出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体会精彩何处。
五、探究质疑
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全文起什么作用?(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近了”。把物质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是全文的依托和铺垫。
2、“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先写“一切”画出春天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六、赏析课文
欣赏 春草图 仔细看阅读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你觉得本段哪个词用得最好?写出了春草什么特点?(钻。写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2、除此之外,作者还抓住了春草哪些特点来写的?(抓住关键的语句或词语)(嫩、绿、多、软)
3、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写小草的?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春草?体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分别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情态:“偷偷地”“钻” 旺盛的生命力 质地: “嫩嫩的”“软绵绵的” 柔嫩 颜色: “绿绿的” 生机勃勃 ••••
长势:“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旺盛、多 特点: 嫩、绿、多、软、生机勃勃 ⑴嫩嫩的、绿绿的 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偷偷地、钻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⑶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侧面描写,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5、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们对春草异常喜爱,侧面烘托春草长势之旺。
6、第三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由景写到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更能烘托感情。欣赏“春花图”,思考
1、本段作者是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2、作者写蝴蝶、蜜蜂有什么作用?(侧面衬托花;增添春天的活力)
3、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你能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比喻、拟人,此处还运用了联想的写作手法----由花甜联想到果实)生动形象,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1)写花朵多;(2)写花色艳;(3)写花味甜;
(4)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6)不但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道:甜
特征:繁多、艳丽、芳香
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由高到低 从上到下 “树上、花下、遍地” 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高低结合 眼前花儿争春 想象结果实 虚实结合 花的色彩 花的味道 色味结合
像星星眨呀眨 暗写风与太阳 明暗结合
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 品味修辞之美 “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春花争艳的情景。“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艳丽的景象。“花里带着甜味儿”
通感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芳香。“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春华秋实)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侧面衬托春花的繁多、艳丽、芳香。
“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 色彩。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以感觉写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的闹着”是听觉感受;“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
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默读“春风图”,把每一句标上序号,做一做
1、这段文字的第一句从__触__觉写春风的__和煦,第二句从__嗅、味___觉写春风的__芳香___,第三四句从视、听__觉写春风的__和悦_____,从而把难以捉摸的春风写的_有形 ____、__有声___、___有味___、__有情____。
2、“卖弄”本属__贬义___的感情色彩,这里却带着褒义____的感情色彩,运用了拟人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儿的___欢快__。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修辞手法看,既有_比喻___又有__拟人__,写出了春风__和煦__的特点。
春风图
1、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特征?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听觉 视觉: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成天嘹亮地响着” 特点:和煦、芳香、和悦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
这句话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这是温暖、亲切、慈爱、幸福的感觉。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春风像一位美丽的花仙子,一夜之间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山野 春风像一位调皮的孩子 春风像小女孩柔顺的头发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卖弄”一词贬义褒用,再现鸟儿筑巢迎风时的欢乐情景,同时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春雨图
1、作者抓住春雨的什么特征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划出具体的语句)像牛毛(细密);像花针(闪烁);像细丝(细长、连绵)比喻、排比
2、这幅图中还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树叶、小草、灯光、撑伞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 从上到下,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1)、“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绵长);(2)、“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4)、“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突出雨中植物新而闪光,充满生机的特点。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不能。这句话虽未写雨景,却衬托了雨夜的寂静和祥和。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采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动静结合、由景到人、由近到远传达出一种寂静祥和的气氛。迎春图
1、迎春图写出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考考你
2、第七自然段“迎春图”与前面哪一段相照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迎春与盼春相照应)
(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我来问,你来答
1、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比喻,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顺序不能颠倒。
3、这几段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你知道是什么吗?(歌颂春天的无限美好,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概括五幅春景图的含义,点明全文中心。与开头互相呼应。)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
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
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
七、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的作用。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 赞美 总体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2-7)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 姑娘—美 总
青年—力
归纳写法: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从上到下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八、积累拓展
1、成语中的“春”
2、古诗中的“春” 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 春风满面 春回大地 春风化雨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枯木逢春 和风细雨 桃红柳绿 描绘春天的诗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九、课堂练习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1、反衬春草的可爱。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是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3、侧面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树上-花下-遍地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当堂检测
1、常识填空。
《春》的作者是 ______,字___,号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朱自清 佩弦 秋实学者 民主战士 《背影》 《荷塘月色》 《绿》 比较下边各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盼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①句表达效果更好。用两个“盼望着”,更好地表达出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②句中“春风”“春天”不如①句中的“东风”“春天”有变化。
2、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②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了,嫩的,绿的。
①句表达效果好。“偷偷”写春草不知不觉地就长出来,更富于情趣;“钻”比“长”更能显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绿绿”,用叠词,更能表达对春草的喜爱之情。为红色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A)A.指引 B.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B)A.然而 B.的样子 3.一年之计在于春(B)A.计算 B.打算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A)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1.拟人、反复 2.拟人、排比 3.比喻、排比
十、作业
与朱自清先生比一比 •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天写活了,写的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这一节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学到不少朱自清的秘诀了,下面请快快动手,写一段你最喜欢的景色,来与大作家比一比。(春、夏、秋、冬的景色任由你选)
你能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夏、秋、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吗?
要求:
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盼„„来„„近„„急切心情
喜爱 赞美 总体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总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绘春(2-7)局部描绘 春风图(风唱春)分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娃娃—新
颂春(8-10)三个比喻句 姑娘—美 总
青年—力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