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3、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那你们都游历过哪些地方啊? 生:北京、上海、南京等等。
原来同学们去过这么多的好地方了。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同学们肯定没去过,而且是想去也去不了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呢? 生:桃花源。(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对了,陶渊明的梦境桃花源。可是我们虽然买不到门票去,但有一个人他不用买票就进去游玩了一番,谁啊? 生:渔人。
对了,这个东晋时期的渔人。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本篇文章的作者、字词等内容作了很详细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渔人的脚步去游梦。(板书:游梦)
二、游梦
旅游之前我们先来组个团,旅行团。既然是旅游,少不了需要一个导游,那只有请我们的渔人来担任了,因为只有他去过。老师就暂时作为渔人存在,而我们的同学就是我们旅行团的主体:游客。好的,组团成功。我们一起出发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桃花源的美景吧。
(一)发现桃花源
1、首先我带大家来到了哪里? 提问,讨论,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还没出现先来了个桃花林,那么这个桃花林怎么样啊?请一位游客帮我说一说这个桃花林是什么样的桃林图?
提问、讨论并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并请学生发挥想像,延伸拓展来描述)教师点评。(多媒体展示桃园美景做辅助)
3、游完了桃花林我们继续前进。游过了桃花林,我带领大家怎么去的桃花源啊?
提问、讨论、明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思考:如何理解“仿佛若有光”。讨论并明确。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若有光”拿掉前后句子也能连贯的,那么可不可以拿掉?为什么?
讨论、明确:体现桃花源的神秘感;且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没有进去的必要了。
(二)进入桃花源
1、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桃花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从这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讨论并明确:安宁、平和、祥和。
2、说桃花源,发挥想像描述。学生思考,提问并点评。
3、那么这个旁人想来都来不了旅游地桃花源是不是仅仅只有景美呢?
生:不是,还有人美。那么人美,是不是女子个个美过西施,男子个个貌似潘安?生:不是。不是皮相上的美,而是精神品质的美。大家来看,美在哪里?
请同学们仿照我们刚刚的做法,先发现信息即图画或场景,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
“便要还家……作食”热情。
(热情待客图)“往来种作”勤劳。
(农耕图)“怡然自乐”,心情愉快。((老人与孩子的怡乐图)
4、总结游览过程。以各个图画为序。
5、那么同学找找这里的统治者是谁啊?这里有没有衙门啊?
提问,明确:没有,怡然自乐。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的快乐。
三、析梦
梦,游完了。那么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好,桃花源存不存在啊?明确:不。理由:(1)太守寻;(2)刘子骥。那我们看看,入时偶然,曲折,再寻又遂迷、未果。这一切都暗示我们桃花源怎么样?不存在。
10、桃花源既然不存在我们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它呢?(1)背景;(2)寄托自己的理想。
这是他理想中的社会。他写出了这样理想的社会,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精神上的安慰,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寄托,而且也表现了当时人民追求宁静、美好生活的心愿。当然,这个生活能不能实现?不能,他也知道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只能说是一个:美丽的梦。
四、写梦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设想了这么一个美丽的环境,当然,他无法实现。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和美好的今天,但是我们一定也在不断地在憧憬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陶渊明用美丽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的环境,请你也来设想一下,你未来生活的美好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也写写,然后我们大家交流,给你们5分钟时间,可以像本文一样从景美和人美两方面入手。请同学说,集体点评。
我们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梦想在遥远的东晋无法实现,只能作为一个梦的存在,但是我想我们同学的理想一定会在未来变为现实。
五、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下的时候把你们所写的小文章整理好誊抄到作业本上去。下课。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发现
忘路、忽逢
陶渊明
游梦
进入
再寻
景美
桃林图、村落图
渔人再寻图人美
农耕图、鸡犬嬉戏图
子骥寻源图
黄发垂髫自乐图、热情待客图
析梦
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精神寄托
写梦 憧憬我 们的“桃
花源”
第二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1桃花源记(第 二 课 时)
四皓中学王苗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培养合作探究精神;读想结合,激发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根据注释翻译全文。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会翻译重点句子。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读想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翻译情况,强调重点字词及语句
三、课文分析
1.讨论:本文线索是什么?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逢桃林。
第二部分(第2~3节):访桃源。
第三部分(第4~5节)寻桃源。
3.质疑解难:
⑪.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④.与“初极狭,才通人。”相呼应的是哪句话?
归纳:豁然开朗。
⑤.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⑫.再读课文,深入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做铺垫。②.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③.“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⑥.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⑦.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⑧.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⑨.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⑩.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⑬课外拓展:
①.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②.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不可能实现的。
③.你如何看待源中人避世以求安宁的做法?
桃花源中的人固然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好地方,从此一劳永逸,安居乐业。但是,这种人间天堂可遇而不可求,在**的时代,更多的人只有流离失所,忍辱偷生。谁不想找一方世外净土呢?可谁又能如愿以偿啊!
所以,桃源中人避世隐居的做法显得有些消极。这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与其躲避屈服,不如起而反抗。
④.你觉得那些语段描写得十分优美,为什么?试做简要赏析。
例:桃源景美,美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桑竹青翠;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解释并造句;完成本课《练习册》习题。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文言词句理解较好,且能很好的体会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拓展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讨论并发表看法,气氛活跃。
(附:板书)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的行踪
结构:逢桃林 →访桃源 →寻桃源
桃源生活: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第三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四)总结、扩展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第四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1、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难点:
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法: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旅游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旅游导入到旅游情境设置。
(二)、确定目标。
1、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仿写我们理想中的桃花源。
(三)教师引导游览
1、看到哪些画面
2、写景语句出示,思考这里景色及生活特点。得出结论桃花源景色美。
(四):自主游览
仿照前面做法,自己寻找画面和语句归纳总结桃花源人美。
(五)桃花源存在与否的讨论引入到主题探究即析梦。
(六)写梦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设想了这么一个美丽的环境,当然,他无法实现。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和美好的今天,但是我们一定也在不断地在憧憬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陶渊明用美丽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源的环境,请你也来设想一下,你未来生活的美好的环境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也写写,然后我们大家交流,给你们5分钟时间,可以像本文一样从景美和人美两方面入手。请同学说,集体点评。
我们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的梦想在遥远的东晋无法实现,只能作为一个梦的存在,但是我想我们同学的理想一定会在未来变为现实。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游梦
析梦
写梦
发现
进入
再寻
理想社会
憧憬我忘路、忽逢
景美
桃林图、村落图
渔人再寻图
无法实现
们的“桃
人美
农耕图、鸡犬嬉戏图
子骥寻源图
精神寄托
花源”
黄发垂髫自乐图、热情待客图
第五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湖南省隆回县雨山镇中学:阳明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古代生活为专题,所选取的文章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展示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志趣。编者将其编排在这里,就是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而感悟古代文人生活与志趣,培养他们高深的情操,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处于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有待形成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美。
3、情感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课前预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平等交流法。
课时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反馈
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â)(yǎn)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二)、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自主探究课文。
3、合作互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第一步:读。完成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①读准每一个字音;②注意正确断句;③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推选学生代表配乐朗读,其它成员点评。
第二步:品。完成教学目标2。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
(①学生自读,结合导学案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②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则举手问老师或用彩色笔标注预备在全班展示过程中质疑。)
2、全班同学一同展示收获或质疑。教师注意点拨。(学会用这些方式发言:①关于文章我有个疑问„„ ②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③我要分享我认为
写得最美的地方是„„因为这里„„)
第三步:动,互动节目“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结合预习案中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前进行采访提纲设计,再在全班推荐的基础上以小主持人主持节目的方式全体互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四步:论。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四)小结:让学生自由地对陶渊明的那种生活志趣进行点评。老师调控好课堂节奏就行。
(五)、拓展:
听本土音乐《梦回桃花坪》,说“我心中的桃花源。
(六)、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3、体现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4、体现桃花源人幸福安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运用合作探究式及启发式教学,把学生推向“一线”,任凭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发挥创造,鼓励他们大胆想像,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求异创新的良好学风。